專利名稱:封頂織物的編織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編織封頂織物的方法,主要涉及三維編織方法,也可以適用于二維編織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尚沒有純粹的三維(或二維)編織方法,能夠編織出具有封閉頂面的封頂織物,若采用制造一般管狀編織物的編織方法來編織封頂結構,在該封頂結構的中心位置,將由于編織紗過多而阻礙編織過程的完成,使得封頂編織無法進行。鑒于這種情況,現有技術一般采用下述方式來解決請參閱公開號為CN1851083A的發明專利申請公開說明書,其提供一種封頂三維織物及其織造方法,該封頂三維織物通過經緯紗交織實現,是一種機織結構,因此該方法也是一種機織方法。請再參閱公開號為CN201801711U的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公開說明書,其提供一種在四周邊緣預留紗線的整體多層頂部織物,是在傳統的四步法三維五向或四步法三維六向編織結構中,在與編織紗垂直的方向引入襯緯紗,由編織紗與襯緯紗交織之處作為織物的頂部,因此,該方法類似于機織,并非純編織方法,需要在現有編織機臺上增加“引入襯緯紗”的裝置和步驟,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本發明意圖提供一種純三維(或純二維)編織方法,來解決現有技術所存在的問題。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封頂織物的編織方法,試圖提供一種純三維(或純二維)編織方法,來編織封頂織物。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封頂織物的編織方法,是在編織平臺上沿徑向設有至少兩環攜紗器,各環攜紗器的數目均相等并為偶數,所述編織平臺依照編織周期循環編織,并稱半個所述編織周期為一個節拍,其特征在于,所述編織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步驟1 在所述編織平臺上方固定一個成型環和一個頂部封閉且具有織物固定功能的成型芯模,所述成型環環繞設置在所述成型芯模的外圍,所述芯模的尺寸以及形狀均與所欲編織的封頂織物的封閉頂面的尺寸以及形狀相同;將通過所述編織平臺的中心點并將所述編織平臺對稱分割開的假想線稱為初始中界線,將位于所述初始中界線的同一側、位于同一環上、且連線平行于所述中界線的兩個攜紗器稱為一對初始對稱攜紗器;步驟2 在靠近所述中界線的初始對稱攜紗器之間分別掛上整根的紗線,掛有紗線的攜紗器所在列沒有空攜紗器,掛有紗線的攜紗器所在列之間也沒有空攜紗器列,并且所述初始中界線兩側所掛上的紗線數量相等且相對于所述中界線對稱布置;上述所有整根的紗線均經過所述成型環的相對的兩側并在芯模上被限定;經過上述掛紗步驟2之后,所述初始中界線兩側各形成一個空攜紗器區,兩個所述空攜紗器區各具有偶數列空攜紗器,并稱位于同一空攜紗器區的邊緣列上并位于同一環上的兩個空攜紗器為分區對稱攜紗器;步驟3 添掛紗線,其又包括步驟3-1,根據編織規律,稱所述編織平臺上在下一節拍中將會與相鄰的掛有紗線的攜紗器產生交織運動關系的空攜紗器為待掛紗攜紗器,并且位于同一空攜紗器區并位于同一環上的待掛紗攜紗器將構成一對待掛紗的分區對稱攜紗器;步驟3-2,將整根的添掛紗線的兩端分別掛在每一對所述待掛紗的分區對稱攜紗器上,使得所有能夠與已有紗線形成交織的攜紗器都掛滿紗線,所述整根的添掛紗線均經過所述芯模的相對的兩側而被限定;步驟3-3,所述編織平臺進行下一個節拍的編織動作,所述編織動作結束時所有的攜紗器仍然呈列狀排列;步驟4 重復上述步驟3,直至所述編織平臺上所有的攜紗器上均掛上了紗線;步驟5 繼續編織,直至在所述芯模上成型出與所述芯模同樣尺寸和形狀的封閉頂面。在較佳的技術方案中在步驟5之后,將所述封閉頂面固定在芯模上,然后繼續圍繞芯模進行三維編織。在較佳的技術方案中還在步驟4中添加一個或者多于一個的分紗步驟4-1,其中所述的分紗步驟,是在重復上述步驟3 —次或數次后,當編織平臺上某位置已掛滿紗線的攜紗器的列數達到二的整數倍且所述倍數大于一時,將所述位置的相鄰的已掛滿紗線的攜紗器中的部分二的整數倍列數與剩余部分列數的攜紗器相對挪移分隔開,以在所述編織平臺上形成一個新的空攜紗器區,并要求挪移之后的編織平臺上的所有空攜紗器區的列數均為偶數。在較佳的技術方案中還在步驟4中增加一個或者多于一個的調換操作步驟4-2,其包括步驟4-2-1,根據每個攜紗器的運動方向,稱所述編織平臺上在下一節拍中將會與編織平臺上的空攜紗器產生交織運動關系的掛有紗線的攜紗器為待調換攜紗器,根據編織規律,位于同一空攜紗器區并位于同一環上的待調換攜紗器將構成數對待調換的分區對稱攜紗器;步驟4-2-2,將所述待調換的對稱攜紗器與步驟3中定義的所述待掛紗的對稱攜紗器的位置相互調換,其中,是將位于所述空攜紗器區一側的掛有紗線的攜紗器與所述空攜紗器區另一側的空攜紗器相互調換位置,從而使所述掛有紗線的攜紗器越過所述空攜紗器區后繼續編織。在較佳的技術方案中所述編織方法是三維四向、三維五向、三維全五向、或者三維六向編織方法。在較佳的技術方案中所述封頂織物的封閉頂面是平面或曲面。在較佳的技術方案中所述編織平臺是二維編織平臺或者三維編織平臺。
在較佳的技術方案中所述編織平臺是圓形編織平臺,所述圓形編織平臺依照旋轉法編織,稱圓形編織平臺的角輪每旋轉180度為一個所述節拍。在較佳的技術方案中所述編織平臺是由矩型編織平臺組合成的能夠編織圓形截面預型件的組合平臺,所述組合平臺依照四步法編織,稱四步法中每運動兩步為一個所述節拍。本發明的封頂織物及其制作方法的特點是整個封頂織物的所有部分都是純粹的三維(或二維)編織結構,內部紗線結構均勻且所有紗線連續,在整個編織過程中,無需加減紗操作、預留紗線和使用其它輔助掛紗裝置等,除了每運行一個節拍后機器停歇以便完成掛紗操作外,所有的編織過程與編織普通管形三維(或二維)編織物的過程完全一致。采用上述編織方法所編織出來的封閉頂面,其如圖4所示,由于封閉頂面的中心位置參與的編織紗線較少,因此花節數較少,距離中心位置越遠的位置處的花節數越多,經過合理設計,可以使得所有花節的寬度基本相同,這樣從整體上來看,所述封閉頂面所有位置的厚薄比較均勻,不會產生紗線密度過大而導致厚度增加或無法編織的問題,也不存在紗線過少而導致厚度減小或出現漏洞的問題。采用本發明所提供的編織方法,編織封閉頂面的過程是純三維(或純二維)編織方法,編織物美觀漂亮,均勻致密,無斷紗,結構強度高。
圖1是本發明提供的芯模、成型框、紗線與編織平臺的相對位置示意圖(側視圖);圖2是本發明提供的封頂織物的編織方法的步驟1的芯模平面形狀示意圖(俯視圖);圖3是本發明提供的封頂織物的編織方法的步驟3的添掛紗線示意圖;圖4是采用本發明方法編織出來的二分區添掛紗線時封閉頂面的花節示意圖;圖5是本發明在添加分紗步驟之前的操作平臺狀態示意圖;圖6是本發明在添加分紗步驟之后的操作平臺狀態示意圖,還表示調換操作之前的操作平臺狀態示意圖;圖7是本發明在調換操作之后的操作平臺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所提供的封頂織物的編織方法,既能夠在圓形三維編織平臺10上實現,也可以在中空的矩形組合三維編織平臺10上實現,為便于理解,僅以在圓形三維編織平臺10上為例介紹其實現方法與步驟。為了使附圖簡明易于理解,以實心圓點表示圓形三維編織平臺10上的帶有紗線的攜紗器位置,以空心圓點表示圓形三維編織平臺10上的空的(未掛紗線)攜紗器位置,關于旋轉編織機及其圓形三維編織平臺10的具體結構以及攜紗器行走過程,請參閱本案申請人于2008年11月10日遞交的CN200810226422. 5號發明專利申請,其業已公開。一般來說,圓形三維編織平臺10具有至少沿徑向兩環角輪,驅動至少三環攜紗器,形成至少三層纖維厚度的織物,各環攜紗器的數目均相等并為偶數。為了表述方便,將各環上的攜紗器按照逆時鐘方向順序編號為1號位、2號位........m號位攜紗器(m為偶數)。在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所述圓形三維編織平臺10是環向56軸(即m = 56),徑向2軸(即具有三環攜紗器)的編織平臺10,共攜帶56X3 = 168個攜紗器。在編織過程中的某一時刻,各環上相同號位的攜紗器沿徑向排成一列,以此為基準再旋轉180度時,各環上的攜紗器又沿徑向排成一列。所述三維編織平臺依照編織周期循環編織,并稱半個所述編織周期為一個節拍,本發明所示的旋轉法編織中,是稱旋轉編織平臺上的角輪每轉動180度為一個所述節拍。本實施例中,所述三環攜紗器由內向外依次定義為η環,ζ環,w環,則1號位的三個攜紗器分別位于nl、zl、wl,其他攜紗器位置定義以此類推。至于本發明所提供的封頂織物的編織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步驟1 如圖1、圖2所示,在圓形三維編織平臺10上方固定一個成型環30和一個頂部封閉且具有織物固定功能的成型芯模40,所述成型環30環繞設置在所述成型芯模40的外圍,所述芯模的尺寸、形狀均與所欲編織的封頂織物的封閉頂面的尺寸、形狀相同,芯模頂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在本實施例中,為簡便起見,本實施例中所述芯模的頂面形狀為圓形平面。本發明中,將通過所述編織平臺10的中心點11并將所述編織平臺對稱分割開的假想線稱為初始中界線15,將位于所述初始中界線15的同一側、位于同一環上、且連線平行于所述中界線15的兩個攜紗器稱為一對初始對稱攜紗器;例如,nUzUwl分別與n28、z28,w28構成一對初始對稱攜紗器,n29、z29,w29分別與π56、z56、w56構成一對初始對稱攜紗器。步驟2 在靠近所述中界線15的初始對稱攜紗器之間分別掛上整根的紗線,掛有紗線的攜紗器所在列沒有空攜紗器,掛有紗線的攜紗器所在列之間也沒有空攜紗器列,并且所述初始中界線15兩側所掛上的紗線數量相等且相對于所述中界線15對稱布置;上述所有整根的紗線均經過所述成型環的相對的兩側并在芯模上被限定;經過上述掛紗步驟2之后,所述初始中界線15兩側各形成一個空攜紗器區12、13,兩個所述空攜紗器區12、13各具有偶數列空攜紗器,此處,稱位于同一空攜紗器區12、13的邊緣列上并位于同一環上的兩個空攜紗器為分區對稱攜紗器。如圖2所示,在所述圓形三維編織平臺10的每一環上的1號位攜紗器與觀號位攜紗器之間分別掛上整根的紗線,在每一環上的56號位攜紗器與四號位攜紗器之間分別掛上一根整根的紗線。當然,也可根據頂面的形狀和尺寸大小增加掛紗數量,即還可以在2號位和27號位、30號位和55號位的攜紗器之間掛上整根的紗線。如果需要,還可以掛更多的紗線。上述所有整根的紗線均經過所述成型環30的相對的兩側并在芯模上被限定。(注為了附圖中的紗線被清楚顯示,采用了較為夸張的弧線畫法,這只是一種夸張的表現方法,不應當被理解為限定紗線的掛法。)如圖2所示,所述圓形三維編織平臺10的每一環上的2號位攜紗器與27號位攜紗器構成一對分區對稱攜紗器,每一環上的陽號位攜紗器與30號位攜紗器之間也構成一對分區對稱攜紗器。步驟3 添掛紗線步驟3-1,根據編織規律,在一個節拍(稱四步法編織方法每運動兩步為一個節拍,具體在旋轉法編織中,也稱旋轉法編織中的角輪每轉動180度為一個節拍)中,會有一半的攜紗器沿臺面順時針運動,另一半逆時針運動。因此,根據每個攜紗器的運動方向,稱所述圓形三維編織平臺10上在下一節拍中將會與圓形三維編織平臺10上的相鄰的掛有紗線的攜紗器產生交織運動關系的空攜紗器為待掛紗攜紗器,并且位于同一空攜紗器區并位于同一環上的待掛紗攜紗器將構成一對待掛紗的分區對稱攜紗器16 ;步驟3-2,將整根的添掛紗線的兩端分別掛在每一對所述待掛紗的分區對稱攜紗器16上,使得所有能夠與已有紗線形成交叉的攜紗器都掛滿紗線,所述整根的添掛紗線均經過所述芯模的相對的兩側而被限定;步驟3-3,所述圓形三維編織平臺10以旋轉法進行下一個節拍的編織動作,所述編織動作結束時所有的攜紗器仍然呈列狀排列;具體來說,如圖2所示,初始時,設Wl、n56、W9*r^8在下一節拍中將向遠離中界線15方向運動,則n2、w2、n27、w27、w30、n30、n55和w55將向中界線15靠攏運動,并與上述紗線產生交織的運動關系,即π2與η27構成一對待掛紗的分區對稱攜紗器16,w2與w27構成一對待掛紗的分區對稱攜紗器16,n30與n55構成一對待掛紗的分區對稱攜紗器16,w30和w55也構成一對待掛紗的分區對稱攜紗器16,因此,如圖3所示,需要在n2和η27號位攜紗器之間掛上整根的添掛紗線,在w2和w27號位攜紗器之間掛上整根的添掛紗線,在n30和n55號位攜紗器之間掛上整根的添掛紗線,在w30和w55號位攜紗器之間掛上整根的添掛紗線。(說明并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是這樣的運動關系,這與機器臺面的設置和運動狀態有關,并不唯一,也就是說添掛的紗線可能位于內、中、外各環上)。步驟4 重復上述步驟3,直至所述圓形三維編織平臺10上所有的攜紗器上均掛上了紗線;步驟5 繼續編織,直至在所述芯模上成型出與所述芯模同樣尺寸和形狀的封閉頂面。至此,即已完成了封頂織物的封閉頂面的編織。如果需要在所述封閉頂面的基礎上向傾斜于封閉頂面的方向繼續編織(如管狀、錐狀等),則在用附屬定位裝置將封閉頂面固定在芯模上以后,繼續圍繞芯模進行三維編織即可。本發明的封頂織物及其制作方法的特點是整個封頂織物的所有部分都是純粹的三維編織結構,內部紗線結構均勻且所有紗線連續,在整個編織過程中,無需加減紗操作、預留紗線和使用其它輔助掛紗裝置等,除了每運行一個節拍后機器停歇以便完成掛紗操作外,所有的編織過程與編織普通管形三維編織物的過程完全一致。采用上述編織方法所編織出來的封閉頂面,其如圖4所示,由于封閉頂面的中心位置參與的編織紗線較少,因此花節數較少,距離中心位置越遠的位置處的花節數越多,經過合理設計,可以使得所有花節的寬度基本相同,這樣從整體上來看,所述封閉頂面所有位置的厚薄比較均勻,不會產生紗線密度過大而導致厚度增加或無法編織的問題,也不存在紗線過少而導致厚度減小或出現漏洞的問題。采用本發明所提供的編織方法,編織封閉頂面的過程是純三維編織方法,編織物美觀漂亮,均勻致密,無斷紗,結構強度高。在封閉頂面的面積較大的情況下,若采用上述編織方法來逐步加掛紗線,會存在編織速度較慢,并可能導致距中心較遠處花節稀疏、厚度不均勻的問題。
8
為解決上述問題,在步驟4中還可以添加分紗步驟4-1,即如圖5所示,在重復上述步驟3 —次或數次后,當編織平臺10上某位置已掛滿紗線的攜紗器的列數達到二的整數倍且所述倍數大于一時,將所述位置的相鄰的已掛滿紗線的攜紗器中的部分二的整數倍列數與剩余部分列數的攜紗器挪移分隔開,以形成一個新的空攜紗器區14,如圖6所示。如此,即可將所述編織平臺10上的空攜紗器區的數量從兩個增加到三個。若經過多次上述分紗步驟4-1,可以將空攜紗器區的數量再增加到四個、五個或者更多個。但不論順時針方向挪移還是逆時鐘方向挪移,也不論挪移幾次,均要求挪移之后的編織平臺10上的各個空攜紗器區12、13、14......的列數均為偶數。在分紗步驟4-1之后,又能夠依照步驟3來添掛紗線。與原有兩個空攜紗器區相比,每分紗一次,在一個節拍中可添掛紗線的數量就有所增加,從而能夠適應加快掛紗速度和增加花節數量的需要。另外,當所述的芯模頂面是曲面形狀,如鈍頭錐形、半球形等形狀時,上述步驟2至步驟4的連續掛紗操作可能導致花節數量增加過多,以至于織物不能完全貼附于芯模之上,或者紗線密度和織物厚度增加過多。為此,可以在不需增掛紗線時,在步驟4中增加調換操作步驟4-2,其包括步驟4-2-1 根據每個攜紗器的運動方向,除沿用步驟3中定義的待掛紗的分區對稱攜紗器16之外,還稱所述圓形三維編織平臺10上在下一節拍中將會與圓形三維編織平臺10上的空攜紗器產生交織運動關系的掛有紗線的攜紗器為待調換攜紗器,根據編織規律,位于同一空攜紗器區并位于同一環上的待調換攜紗器將構成數對待調換的分區對稱攜紗器;步驟4-2-2,將所述待調換的對稱攜紗器與所述待掛紗的對稱攜紗器16的位置相互調換,其中,是將位于所述空攜紗器區一側的掛有紗線的攜紗器與所述空攜紗器區另一側的空攜紗器相互調換位置,從而使所述掛有紗線的攜紗器越過所述空攜紗器區后繼續編
幺口
/Ν ο如此操作,可以避免掛有紗線的攜紗器進入空攜紗器區中,即在此分區內暫不產生增加的花節,并能夠避免掛紗過快。以圖6所示的情況為例,若根據編織規律,ζ9與構成一對待掛紗的分區對稱攜紗器16,ζ8與ζ27構成一對待調換的分區對稱攜紗器18,則將ζ8上的掛有紗線的攜紗器與U6上的空攜紗器調換位置,并將ζ27上的掛有紗線的攜紗器與ζ9上的空攜紗器調換位置,結果如圖7所示,以使得在下一節拍中,掛有紗線的攜紗器能夠越過所述空攜紗器區13。在實際編織過程中,根據增加花節數量的速度要求,可以在步驟3中靈活地插入分紗步驟4-1與調換操作步驟4-2,從而獲得不同形狀的封閉頂織物。上述實施例中,均以三維編織方法為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提供的編織方法并不僅限于三維編織,也適用于二維編織。本發明用于二維編織時,僅需要將上述三維編織平臺改為二維編織平臺即可(二維編織平臺與三維編織平臺相比,區別僅在于其僅具有兩環攜紗器)。上述實施例中,是以圓形編織平臺為例進行說明,而實際上,所述圓形編織平臺也可以是由矩型編織平臺組合成的能夠編織圓形截面預型件的組合平臺,所述組合平臺依照四步法編織,可稱四步法中每運動兩步為一個所述節拍。用多個矩形臺面通過組合方式也可實現上述所有操作,而且可以實現在任何位置增加花節數的操作,只是在需要增加花節的地方將臺面斷開并增補需要增加花節數量2倍列數的空攜紗器及其相應的矩型平臺,然后在此區域內按照上述步驟3進行操作,直至將該區域內的空攜紗器全部掛滿紗線即可。關于在矩形平臺上實現圓形平臺的編織過程,屬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公知常識,在此不予贅述。 以上說明對本發明而言只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理解,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做出許多修改、變化或等效,但都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封頂織物的編織方法,是在編織平臺上沿徑向設有至少兩環攜紗器,各環攜紗器的數目均相等并為偶數,所述編織平臺依照編織周期循環編織,并稱半個所述編織周期為一個節拍,其特征在于,所述編織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步驟1 在所述編織平臺上方固定一個成型環和一個頂部封閉且具有織物固定功能的成型芯模,所述成型環環繞設置在所述成型芯模的外圍,所述芯模的尺寸以及形狀均與所欲編織的封頂織物的封閉頂面的尺寸以及形狀相同;將通過所述編織平臺的中心點并將所述編織平臺對稱分割開的假想線稱為初始中界線,將位于所述初始中界線的同一側、位于同一環上、且連線平行于所述中界線的兩個攜紗器稱為一對初始對稱攜紗器;步驟2 在靠近所述中界線的初始對稱攜紗器之間分別掛上整根的紗線,掛有紗線的攜紗器所在列沒有空攜紗器,掛有紗線的攜紗器所在列之間也沒有空攜紗器列,并且所述初始中界線兩側所掛上的紗線數量相等且相對于所述中界線對稱布置;上述所有整根的紗線均經過所述成型環的相對的兩側并在芯模上被限定;經過上述掛紗步驟2之后,所述初始中界線兩側各形成一個空攜紗器區,兩個所述空攜紗器區各具有偶數列空攜紗器,并稱位于同一空攜紗器區的邊緣列上并位于同一環上的兩個空攜紗器為分區對稱攜紗器;步驟3:添掛紗線,其又包括步驟3-1,根據編織規律,稱所述編織平臺上在下一節拍中將會與相鄰的掛有紗線的攜紗器產生交織運動關系的空攜紗器為待掛紗攜紗器,并且位于同一空攜紗器區并位于同一環上的待掛紗攜紗器將構成一對待掛紗的分區對稱攜紗器;步驟3-2,將整根的添掛紗線的兩端分別掛在每一對所述待掛紗的分區對稱攜紗器上,使得所有能夠與已有紗線形成交織的攜紗器都掛滿紗線,所述整根的添掛紗線均經過所述芯模的相對的兩側而被限定;步驟3-3,所述編織平臺進行下一個節拍的編織動作,所述編織動作結束時所有的攜紗器仍然呈列狀排列;步驟4 重復上述步驟3,直至所述編織平臺上所有的攜紗器上均掛上了紗線;步驟5 繼續編織,直至在所述芯模上成型出與所述芯模同樣尺寸和形狀的封閉頂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封頂織物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5之后,將所述封閉頂面固定在芯模上,然后繼續圍繞芯模進行三維編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封頂織物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還在步驟4中添加一個或者多于一個的分紗步驟4-1,其中所述的分紗步驟,是在重復上述步驟3 —次或數次后,當編織平臺上某位置已掛滿紗線的攜紗器的列數達到二的整數倍且所述倍數大于一時,將所述位置的相鄰的已掛滿紗線的攜紗器中的部分二的整數倍列數與剩余部分列數的攜紗器相對挪移分隔開,以在所述編織平臺上形成一個新的空攜紗器區,并要求挪移之后的編織平臺上的所有空攜紗器區的列數均為偶數。
4.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封頂織物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還在步驟4中增加一個或者多于一個的調換操作步驟4-2,其包括步驟4-2-1,根據每個攜紗器的運動方向,稱所述編織平臺上在下一節拍中將會與編織平臺上的空攜紗器產生交織運動關系的掛有紗線的攜紗器為待調換攜紗器,根據編織規律,位于同一空攜紗器區并位于同一環上的待調換攜紗器將構成數對待調換的分區對稱攜紗器;步驟4-2-2,將所述待調換的對稱攜紗器與步驟3中定義的所述待掛紗的對稱攜紗器的位置相互調換,其中,是將位于所述空攜紗器區一側的掛有紗線的攜紗器與所述空攜紗器區另一側的空攜紗器相互調換位置,從而使所述掛有紗線的攜紗器越過所述空攜紗器區后繼續編織。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封頂織物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編織方法是三維四向、三維五向、三維全五向、或者三維六向編織方法。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封頂織物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頂織物的封閉頂面是平面或曲面。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封頂織物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編織平臺是二維編織平臺或者三維編織平臺。
8.根據權利要求1或7所述的封頂織物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編織平臺是圓形編織平臺,所述圓形編織平臺依照旋轉法編織,稱圓形編織平臺的角輪每旋轉180度為一個所述節拍。
9.根據權利要求1或7所述的封頂織物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編織平臺是由矩型編織平臺組合成的能夠編織圓形截面預型件的組合平臺,所述組合平臺依照四步法編織,稱四步法中每運動兩步為一個所述節拍。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封頂織物的編織方法,在編織平臺上方固定一個成型環和一個成型芯模,然后在所述編織平臺的部分攜紗器上掛有整根的紗線,在接下來的編織過程中,不斷在編織平臺的攜紗器上增掛整根的紗線,使參與編織的紗線數量越來越多,并與封頂織物所需花節數量相適應,以編織成該封頂織物。采用本發明所提供的編織方法,編織封閉頂面的過程是純三維(或純二維)編織方法,編織物美觀漂亮,均勻致密,無斷紗,結構強度高。
文檔編號D04C1/00GK102560877SQ201210034019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15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15日
發明者劉念, 劉振國, 闞玉華 申請人:闞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