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在潮濕條件下自然升溫發熱的纖維、制備方法和紡織品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紡織纖維及其制備方法,特別是涉及ー種在潮濕條件下自然升溫發熱的纖維制備方法和紡織品。
背景技術:
傳統纖維及紡織品的保溫是以阻止身體所發出的熱逃逸為主。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也研制除了部分具有發熱功能的纖維,例如I.電熱纖維
日本試制的ー種保溫服裝材料,是利用電熱材料參與組成的復合纖維,其原理如同電熱毯,利用導電纖維通電使纖維發熱,以達到取暖的效果。用該纖維制成的服裝,夕卜形似一件薄薄的単衣,其實為一件電熱衣,能源來自隨身攜帯的可充電電池,在寒冷的冬季里,其源源不斷的熱量,足以抵御嚴寒。此種電熱纖維的缺陷在于,制造成本高昂,需要攜帯充電電池進行供電,日常生活中使用起來頗為不便。2.太陽絨太陽絨是根據太空棉原理制成的新一代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它是將傳統的100%羊毛纖維充分絨化、蓬松后置于兩層軟鏡面之間,使其形成薄厚可控的熱對流阻擋層(氣囊),其導熱系數極低,同時對人體的熱射線有反射作用,實現了雙重保暖的功效。由于氣囊中氣體含量占90%,因而太陽絨既輕便柔軟又保暖。其単位體積內纖維量比棉花少2 / 3,比羽絨少4 / 5,制成的服裝美觀而不臃腫。經檢測其克羅(clo)值為3. 062。兩層鏡面上有可開閉的微孔,如同皮膚的毛孔,熱時可張開散熱,冷時又可關閉保溫,溫度可調且具有透氣性,是秋冬季的理想衣料。此種太陽絨材料也存在有制造エ藝復雜,成本高昂,難以產業化等缺陷。3.化學保溫、調溫纖維有人利用化學方法制取保溫、調溫纖維。例如有一種附有一層不透水的薄膜,內裝銻酸鈣的紡織品,當銻酸鈣受熱后會液化貯熱,其貯熱能力比水強60倍,從而使體感溫度下降;而遇冷時銻酸鈣會固化,同時將吸收的熱量散發出來。此種材料在制成紡織品后,容易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種刮蹭、碰撞而產生泄漏,因此,其實用性還有待于進ー步提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制造方便、成本低廉、易于產業化實施的在潮濕條件下自然升溫發熱的纖維制備方法和紡織品。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在潮濕條件下自然升溫發熱的纖維,所述的纖維包括重量比為I 3 :0. 5 10的常規紡織纖維和粘膠,其中,所述常規紡織纖維中還包含占所述常規紡織纖維O. I 3%重量份的納米單元,所述納米單元包括300 8000納米的微粒子,所述的微粒子包括鈦、鈣、銻或它們之間至少兩種的混合物。優選地,所述的纖維在濕度為50 500%的條件下自然升溫至少O. 5^3. 50C。更優選地,所述的纖維包括I. 5 3%重量份的300 4000納米的微粒子。進ー步,在所述的納米單元中,所述微粒子包括500 10000重量單元的鈦、50 500重量單元的|丐、30 500重量單元的鋪或它們之間至少兩種的混合物。優選地,所述的纖維包括O. I I. 5%重量份的4000 8000納米的微粒子。進ー步,在所述的納米單元中,所述微粒子包括500 10000重量單元的鈦、50 500重量單元的|丐、30 500重量單元的鋪或它們之間至少兩種的混合物。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潮濕條件下自然升溫發熱的紡織纖維的制備方法,所述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A、將天然的高分子物質或無機物、或者合成的高分子物質或無機物制成紡絲熔體或溶液;B、在所述紡絲熔體或溶液中添加上述的納米單元;C、經噴絲機構擠出,形成纖維。本發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潮濕條件下自然升溫發熱的紡織纖維的制備方法,所述制備方法包括紡織纖維化纖母粒的制備步驟,在化纖母粒的制備過程中,添加上述的納米單元。本發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潮濕條件下自然升溫發熱的紡織品,該紡織品至少包括部分上述的纖維。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的優點是由于本發明在常規紡織纖維和粘膠中加入了一定比例的300 8000納米微粒子納米單元,使得本發明的纖維在具有一定濕度的潮濕條件下,具有預料不到的自然升溫發熱效果,同時,本發明相對于現有的發熱纖維而言,具有制造成本較低、制造エ藝簡單、易于エ業化生產等等優點,是在低溫、潮濕環境下較好的新型發熱纖維材料。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ー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I為本發明實施例I中測量方法的溫度-時間變化曲線。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進ー步的詳細描述。實施例I :參見圖1,其中示出本發明ー種在潮濕條件下自然升溫發熱的纖維發熱效果的檢測實施例。檢測單位日本一般財團法人BOKEN品質評價結構近畿事務所品質試驗報告書編號11603396 — I檢測項目溫度測定,試驗方法如下I、檢測樣品本發明纖維為在常規紡織纖維中加入了約占總重量2. 9%重量份納米單元的紡織纖維,該納米単元的微粒大小約300納米;所述微粒子包括9800重量単元的鈦、490重量単元的鈣和500重量単元的銻(當然也可以只包括其中的ー種微粒子或任意兩種微粒子的混合物),以及其他微量元素,本發明的納米單元可以采用現有技術中的任意ー種在纖維制造的エ藝中進行添加。將上述包含有納米單元的常規紡織纖維與粘膠按照重量比為I :10的比例混合后,制成本發明的纖維檢測樣品。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所述的“重量単元”優選為“微克/公斤”的重量比值,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按照其他重量單元進行稱量。2、檢測方法將上述檢測樣品取20 X 20cm,放進干燥機干燥4小時;然后放入帶有鈦膠砂的干燥器內放置一晩;將上述處理后的檢測樣品折兩折,在檢測樣品的中心加入熱電偶溫度計,再折兩折,做成試驗體;用恒溫恒濕機對上述試驗體在20°C、40% RH的環境下放置2小時后,將恒溫恒濕機設定為20°C、90% RH再行檢測,如此進行15分鐘的測定。注本試驗由于每次試驗時,溫度上升速度的微妙差異等不可控制的原因而對結果有所影響,不是同一時間測定的檢測樣品不能相互比較,請了解。3、上述樣品的實驗檢測結果為
權利要求
1.一種在潮濕條件下自然升溫發熱的纖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纖維包括重量比為I 3 :0. 5 10的常規紡織纖維和粘膠,其中,所述常規紡織纖維中還包含占所述常規紡織纖維O. I 3%重量份的納米單元,所述納米單元包括300 8000納米的微粒子,所述的微粒子包括鈦、鈣、銻或它們之間至少兩種的混合物。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纖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纖維在濕度為50 500%的條件下自然升溫至少O. 5^3. 5で。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纖維,其特征在于包括I.5 3%重量份的300 4000納米的微粒子。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纖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納米単元中,所述微粒子包括500 10000重量單元的鈦、50 500重量單元的鈣、30 500重量單元的銻或它們之間至少兩種的混合物。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纖維,其特征在于包括O.I I. 5%重量份的4000 8000納米的微粒子。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纖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納米単元中,所述微粒子包括500 10000重量單元的鈦、50 500重量單元的鈣、30 500重量單元的銻或它們之間至少兩種的混合物。
7.一種在潮濕條件下自然升溫發熱的紡織纖維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A、將天然的高分子物質或無機物、或者合成的高分子物質或無機物制成紡絲熔體或溶液; B、在所述紡絲熔體或溶液中添加上述任意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納米単元; C、經噴絲機構擠出,形成纖維。
8.一種在潮濕條件下自然升溫發熱的紡織纖維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備方法包括紡織纖維化纖母粒的制備步驟,在化纖母粒的制備過程中,添加權利要求I 6中任意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納米単元。
9.一種在潮濕條件下自然升溫發熱的紡織品,其特征在于該紡織品至少包括部分上述任意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纖維。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在潮濕條件下自然升溫發熱的纖維、制備方法和紡織品,所述的纖維包括重量比為1~30.5~10的常規紡織纖維和粘膠,其中,所述常規紡織纖維中還包含占所述常規紡織纖維0.1~3%重量份的納米單元,所述納米單元包括300~8000納米的微粒子,所述的微粒子包括鈦、鈣、銻或它們之間至少兩種的混合物。由于本發明在常規紡織纖維和粘膠中加入了一定比例的300~8000納米微粒子納米單元,使得本發明的纖維在具有一定濕度的潮濕條件下,具有預料不到的自然升溫發熱效果,同時,本發明相對于現有的發熱纖維而言,具有制造成本較低、制造工藝簡單、易于工業化生產等等優點,是在低溫、潮濕環境下較好的新型發熱纖維材料。
文檔編號D01F1/10GK102677205SQ20121014913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4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14日
發明者毛盈軍 申請人:毛盈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