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翻針不漏針的山板改進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腦橫機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電腦橫機機頭底板的改進結構。
背景技術:
電腦橫機機頭底板的設計結構可使織針完成編織、吊目、翻針、接針以及不織5個基礎動作,從而完成各種復雜花型的編織工作。在這5個基礎動作的執行過程中,織針的針蓋均由編織線圈將其撥開,以達到脫圈、集圈與移圈的效果,其中的移圈過程由翻針動作與接針動作配合完成。在完成翻針、接針動作時,針蓋是由線圈將其撥開,前、后床各織針與線圈的配合要求較高,當線圈較松、較緊或多股線時,均會影響移圈的效果,很容易產生翻針漏針的現象。現有技術對電腦橫機機頭底板的改進都是針對提高裝置運行穩定性、減少機器故障率、簡化對生產過程的控制、降低生產成本等問題作出的改進例如,專利申請號為 201110226987. 5的專利文件中提到的一種電腦橫機的翻針系統,通過提供一種新的電腦橫機翻針系統,解決了因三角動作不到位而產生的接針、翻針不能正常運行的問題;又如,專利申請號為201120038980. 6的專利文件中提到的一種針織橫機的山板裝置通過簡化山板結構,使針織橫機更易控制,極大地減少了故障率。上述專利雖然都對山板結構進行了改進,但都沒有解決翻針漏針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使翻針永不漏針的機頭底板改進結構。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在現有接針動作的執行結構之前設置有一提前刷開針蓋的刷蓋動作執行結構,同時還設置有與刷蓋動作相配合的刷蓋部件。這樣的結構設計,讓接針在現有的接針動作上提前做一刷蓋動作,使毛刷將接針的針蓋刷開,在接針動作執行時無需考慮織針與線圈的配合就可順利完成移圈動作。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結構,提前刷開針蓋的刷蓋動作執行結構為刷蓋三角。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結構,與刷蓋動作相配合的刷蓋部件為毛刷。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結構,所述的刷蓋動作執行結構固定設置于山板上。
圖I為現有方案接針動作示意圖 圖2為現有方案翻針動作示意圖 圖3為改進方案接針動作示意圖 圖4為改進方案翻針動作示意圖 圖5為改進方案山板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6為現有方案K-K位置處翻針與接針的執行動作示意圖 圖7為現有方案L-L位置處翻針與接針的執行動作示意圖 圖8為現有方案M-M位置處翻針與接針的執行動作示意圖 圖9為現有方案N-N位置處翻針與接針的執行動作示意10為現有方案0-0位置處翻針與接針的執行動作示意圖 圖11為現有方案P-P位置處翻針與接針的執行動作示意圖 圖12為現有方案Q-Q位置處翻針與接針的執行動作示意圖 圖13為改進方案A-A位置處翻針與接針的執行動作示意圖 圖14為改進方案B-B位置處翻針與接針的執行動作示意圖 圖15為改進方案C-C位置處翻針與接針的執行動作示意圖 圖16為改進方案D-D位置處翻針與接針的執行動作示意圖 圖17為改進方案E-E位置處翻針與接針的執行動作示意圖 圖18為改進方案F-F位置處翻針與接針的執行動作示意圖 圖19為改進方案G-G位置處翻針與接針的執行動作示意圖 圖20為改進方案H-H位置處翻針與接針的執行動作示意圖 圖21為改進方案I-I位置處翻針與接針的執行動作示意圖 圖22為改進方案J-J位置處翻針與接針的執行動作示意圖
圖中1、不織壓片(左);2、上護山;3、刷蓋三角(右);4、不織壓片(右);5、尖山;6、翻針 導塊;7、中山導塊;8、碟山;9、刷蓋三角(左);10、針蓋;11、翻針;12、接針;13、編織線圈;14、毛刷。
具體實施例方式 現有技術中接針與翻針沿機頭底板的執行路徑如圖I和圖2所示,與之相對應的接針與翻針狀態如圖6至圖12所示。具體執行過程為在K-K位置處,翻針11由碟山8、翻針導塊6推針上升,接針12由不織壓片(右)4壓針,且由碟山8推針至山板中部,接針12與翻針11的具體狀態如圖6所示;在L-L位置處,翻針11由碟山8、翻針導塊6推針繼續上升,接針12由碟山8推針上升,此時,編織線圈13觸碰接針12的針蓋10,接針12與翻針11的具體狀態如圖7所示位置處,翻針11上升到最高位后開始由尖山5推針下滑,接針12由碟山8推針繼續上升,此時,編織線圈13開始撥開接針12的針蓋10,翻針11與接針12的具體狀態如圖8所示;在N-N位置處,翻針11由尖山5推針繼續下滑,接針12由碟山8推針繼續上升,此時,接針12的針蓋10被編織線圈13撥開,接針鉤掛線圈,翻針11與接針12的具體狀態如圖9所示;在0-0位置處,翻針11由尖山5推針繼續下滑,接針12上升到最高位后開始由碟山8推針下滑,此時,接針12的針鉤吃線,同時,接針12的針蓋10開始被撥回原位,翻針11與接針12的具體狀態如圖10所示;在P-P位置處,翻針11由尖山5推針繼續下滑,接針12由翻針導塊6推針緩慢下滑,此時,編織線圈13繼續將接針12的針蓋10撥回至關閉狀態,翻針11與接針12的具體狀態如圖11所示;在Q-Q位置處,翻針11脫線,接針12接到線,移圈動作完成,翻針11與接針12的具體狀態如圖12所示。本發明改進的山板結構如圖3至圖5所示,在現有接針動作的執行結構之前設置有一提前刷開翻針針蓋的刷蓋動作執行結構和與刷蓋動作相配合的刷蓋部件。下面以刷蓋三角作為提前刷開針蓋的刷蓋動作執行結構為例,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過程。接針與翻針沿山板的執行路徑如圖3和圖4所示,與之相對應的接針與翻針狀態如圖13至圖22所示。基本執行過程為在A-A位置處,翻針11掛線,接針12空針,接針12與翻針11的具體狀態如圖13所示;在B-B位置處,翻針11不動,接針12由刷蓋三角(右)3推針上升,此時,接針12針頭觸碰毛刷14,接針12與翻針11的具體狀態如圖14所示;在C-C位置處,翻針11仍然不動,接針12由刷蓋三角(右)3推針繼續上升,此時,毛刷14將接針12的針蓋10完全刷開,接針12與翻針11的具體狀態如圖15所示;在D-D位置處,翻針11仍然不動,接針12到達最高位后由上護山2推針下滑,接針12與翻針11的具體狀態如圖16所示;在E-E位置處,翻針11由碟山8、翻針導塊6推針上升,接針12由不織壓片(右)4壓針,且由碟山8推針至山板中部,接針12與翻針11的具體狀態如圖17所示;在?4位置處,翻針11由碟山8、翻針導塊6推針繼續上升,接針12由碟山8推針上升,翻針11與接針12的具體狀態如圖18所示;在G-G位置處,翻針11上升到最高位后開始由尖山5推針下滑,接針12由碟山8推針上升至最高位,此時,接針鉤掛線圈,翻針11與接針12的具體狀態如圖19所示;在H-H位置處,翻針11由尖山5推針繼續下滑,接針12由碟山8推針從最高位開始下滑,此時,接針12的鉤針完整吃線,翻針11與接針12的具體狀態如圖20所示;在I-I位置處,翻針11由尖山5推針繼續下滑,接針12由翻針導塊6推針緩慢下滑,此時,編織線圈13將接針12的針蓋10撥回至關閉狀態,編織過程中的脫圈動作均由線圈將針蓋撥回后才可實現,翻針11與接針12的具體狀態如圖21所示;在J-J位置處,翻針11順利脫線,接針12順利接到線,移圈動作完成,翻針11與接針12的具體狀態如圖22所示。
·
接針動作執行過程中,中山導塊7、刷蓋三角(左)9、不織壓片(左)I不工作,刷蓋三角(右)3、翻針導塊6、不織壓片(右)4均工作。翻針動作執行時,刷蓋三角(右)3、中山導塊7、刷蓋三角(左)9、不織壓片(左)I、不織壓片(右)4均不工作,翻針導塊6工作。在本實施例中,為配合刷蓋三角處的接針動作,將原有的上護山結構修改為如圖5所示的結構,上護山2下部的凹口形狀與刷該三角的上部形狀相配合。本發明不局限于上述具體實施方式
,只要在現有接針動作的執行結構之前設置有提前刷開針蓋的刷蓋動作執行結構,不論刷蓋動作執行結構的形狀是否為三角形,山板的基本結構是否與本實施例相同,均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中。
權利要求
1.一種翻針不漏針的山板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在現有接針動作的執行結構之前設置有一提前刷開針蓋的刷蓋動作執行結構和與刷蓋動作相配合的刷蓋部件。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翻針不漏針的山板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刷蓋動作執行結構為刷蓋三角。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翻針不漏針的山板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與刷蓋動作相配合的刷蓋部件為毛刷,所述毛刷固定設置于山板上部的鋁蓋上。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翻針不漏針的山板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刷蓋動作執行結構固定設置于山板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腦橫編織機翻針動作不漏針的山板改進結構,是對橫機主要工作部件存在的缺陷進行的修補。在現有接針動作的執行結構之前設置有一提前刷開織針針蓋的刷蓋動作執行結構和與刷蓋動作相配合的刷蓋部件。本發明有效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翻針漏針的問題,在工作調試無特別問題存在的情況下,能達到使翻針永不漏針的工作效果。
文檔編號D04B15/36GK102719985SQ20121023356
公開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7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7日
發明者李文浩, 樓順芳 申請人:江蘇裕人機械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