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縫紉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ー種具有支承送布齒的送布臺的縫紉機。
背景技術:
縫紉機使送布臺進行水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運動。送布臺支承送布齒。送布齒所進行的輸送運動具有大致橢圓形的軌跡。因此縫紉機能夠利用送布齒送布。送布的時期根據上下方向的輸送運動量的變化而改變。送布的時期的變化會改變線的松緊程度,因此會對縫制質量造成影響。當所縫制的布的種類、厚度等縫制條件改變時,操作者需要通過改變送布齒的大致橢圓形的軌跡來改變輸送運動量,而使線的松緊程度等與縫制條件相對應。例如日本特許公開2001年162076號公報所公開的縫紉機的送布裝置使與上下輸送臂的下端動配合的偏心凸輪為雙偏心凸輪結構。送布齒的上下方向的最大運動量是可變的。雙偏心凸輪結構在兩處偏心。操作者需要通過考慮各偏心位置上的偏心量來計算整體的偏心量。因此送布齒的輸送運動量的調節較為復雜且不容易實施。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容易地調節送布齒的上下方向的輸送運動量的縫紉機。技術方案I的縫紉機具有送布臺,其支承送布齒;上下輸送軸,其與主軸的旋轉連動地旋轉;偏心機構部,其具有通過將上述上下輸送軸的一端部插入其中而固定上述上下輸送軸的軸固定孔和相對于上述軸固定孔的中心偏心的偏心軸;以及上下輸送臂,其支承上述偏心軸的一端部,使上述送布臺上下運動,其中,上述偏心機構部具有偏心軸支承部,該偏心軸支承部以能夠使上述偏心軸相對于上述軸固定孔的中心沿與上述上下輸送軸的軸向正交的方向移動的方式支承上述偏心軸。偏心軸支承部以能夠使偏心軸相對于固定在軸固定孔中的上下輸送軸移動的方式支承偏心軸。因此縫紉機能夠自由地調節偏心軸相對于上下輸送軸的偏心量。因此操作者能夠簡單地調節送布齒的上下方向的往返移動量。在技術方案2的縫紉機中,上述偏心軸支承部具有主體部,其沿與上述偏心軸的軸向正交的一方向延伸,且在一端部突出有上述偏心軸;以及軸部,其在上述主體部的與上述一端部相反側的另一端部且向與上述偏心軸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上述偏心機構部還具有軸支承部,其以能夠使上述軸部轉動的方式支承上述軸部;以及固定部,其將上述軸部以無法相對于上述軸支承部轉動的方式固定于上述軸支承部。偏心機構部在軸支承部上以能夠使軸部轉動的方式支承軸部。偏心軸支承部以軸部為中心轉動。偏心軸相對于上下輸送軸的位置改變。因此縫紉機能夠自由地調節偏心軸的偏心量。并且,固定部能夠將軸部以無法相對于軸支承部轉動的方式固定于上述軸支承部。因此縫紉機能夠防止偏心軸的偏心量在送布齒的動作過程中發生變化。在技術方案3的縫紉機中,上述軸支承部具有內周面,其呈圓筒狀且能貼緊于上述軸部的外周面;以及鎖緊槽,其沿著上述圓筒的軸線延伸并且從上述內周面延伸至上述固定部,上述固定部具有第一螺紋孔,其沿與上述鎖緊槽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設置,貫通上述鎖緊槽;以及第ー螺絲,其通過與上述第一螺紋孔螺紋接合而貫通上述鎖緊槽,從而使上述鎖緊槽的寬度變窄,通過上述第一螺絲與上述第一螺紋孔螺紋接合而使上述鎖緊槽的寬度變窄,從而使上述軸支承部的上述內周面貼緊于上述軸部的外周面而以無法轉動的方式將上述軸部固定。軸支承部具有鎖緊槽。通過使鎖緊槽的寬度變窄,軸支承部的內周面貼緊于軸部的外周面。因此縫紉機能夠將軸部以無法相對于軸支承部轉動的方式固定于上述軸支承部。在技術方案4的縫紉機中,上述軸部在外周面上具有至少ー個平坦部,上述軸支承部具有朝向上述軸部的外周面貫通的第二螺紋孔,上述固定部具有第二螺絲,該第二螺絲通過與上述第二螺紋孔螺紋接合而抵接于上述平坦部,從而相對于上述軸支承部將上述軸部定位固定在規定位置上。平坦部例如為用平行于軸部軸向的平面去截軸部所得的截面。第二螺絲組裝在設置于軸支承部的第二螺紋孔中。第二螺絲的頂端與平坦部接觸。因此固定部能夠相對于軸支承部容易地將軸部定位固定在規定位置上。在技術方案5的縫紉機中,上述上下輸送臂在支承上述偏心軸的上述一端部的部分具有軸承。在上下輸送臂與偏心軸支承部之間產生的摩擦因軸承而變小,上下輸送臂無需為了保持強度而做得很大,能夠實現輕量化。因此縫紉機能夠提高使上下輸送臂上下運動的上下輸送軸對主電動機的驅動的隨動性。
圖1是縫紉機I的立體圖。圖2是縫紉針8和針板15附近的放大立體圖。圖3是送布機構30的立體圖。圖4是上下輸送機構26的分解立體圖。圖5是偏心機構部40的分解立體圖。圖6是表示偏心機構部40的第一狀態的位置關系的圖。圖7是表示偏心機構部40的第二狀態的位置關系的圖。圖8是偏心軸支承部170的立體圖。圖9是表示偏心機構部140的第三狀態的位置關系的圖。圖10是表示偏心機構部140的第四狀態的位置關系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
本發明的ー實施方式。參照圖1 圖3說明縫紉機I的結構。圖1、圖2的上側、下側、右側、左側、表面側、背面側分別是縫紉機I的上側、下側、右側、左側、前側、后側。縫紉機I具有機座部2、支柱部3、機臂部4。機座部2是縫紉機I的基座。機座部2從上方安裝于工作臺20的上表面的凹部(省略圖示)。支柱部3從機座部2的右端向鉛直上方延伸。機臂部4從支柱部3的上端向左方延伸,與機座部2的上表面相對。機臂部4在左端部下方安裝有壓腳17。機臂部4在內部保持有針桿7,針桿7在下端安裝有縫紉針8 (參照圖2)。針桿7與縫紉針8隨著主電動機13的驅動而上下往返移動。機臂部4在左端部前方具有挑線桿9,挑線桿9與針桿7連動地上下運動。機臂部4在上部具有操作部10,操作部10在前表面具有液晶面板11。操作者一邊看著液晶面板11 ー邊操作操作部10,將各種指示輸入縫紉機I。縫紉機I在工作臺20的下表面具有控制裝置29。控制裝置29借助于桿21與踩踏式的踏板22相連接。操作者向后側或前側操作踏板22。控制裝置29根據踏板22的操作方向和操作量控制縫紉機I的動作。支柱部3在右側面上部具有主電動機13。機臂部4在內部具有主軸14,主軸14以能夠旋轉的狀態在機臂部4內部向左右方向延伸。主軸14的右端與主電動機13相連接,主軸14的左端與針桿上下運動機構(省略圖示)相連接。主電動機13通過驅動主軸14使針桿7和挑線桿9上下運動。如圖2所示,機座部2在上表面左端具有針板15,針板15在大致中央部具有針孔18。縫紉針8的下端在下降時通過針孔18。針板15分別在針孔18的左方、前方、后方、右方具有送布齒孔19。送布齒孔19呈在前后方向上較長的長方形形狀。機座部2在針板15的下方具有旋梭機構(省略圖示)、送布機構30 (參照圖3)。參照圖3說明送布機構30的結構。圖3的上側、下側、右側、左側、表面側、背面側分別是送布機構30的上側、下側、右側、左側、前側、后側。送布機構30具有送布臺33、送布齒34、水平輸送機構25、上下輸送機構26等。送布臺33位于針板15 (參照圖2)的下方并且與針板15大致平行。送布臺33在上表面的中心附近支承送布齒34。送布齒34與送布齒孔19的位置相對應。送布齒34在前后方向上較長。送布齒34的前后方向的長度比送布齒孔19的長度短。送布齒34在上部具有用于在送布齒34與壓腳17之間夾持布的凹凸。參照圖3說明水平輸送機構25。水平輸送機構25具有送布電動機62、連桿機構部65、水平輸送軸28、連桿構件50等。送布電動機62配置在送布臺33的右方。送布電動機62是步進電動機。連桿機構部65具有作用臂部68、第一臂部66、第二臂部67。第一臂部66的一端正交安裝于送布電動機62的驅動軸63的頂端。第一臂部66的另一端借助于連結部97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第二臂部67的一端相連結。第二臂部67的另一端借助于連結部96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作用臂部68的一端相連結。作用臂部68在另一端安裝水平輸送軸28的右端側。水平輸送軸28在送布電動機62的左方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承于機座部2。水平輸送軸28沿左右方向延伸。若驅動軸63往返轉動,則連結部97沿上下方向往返移動。連結部96通過第二臂部67與連結部97的移動連動,因此,作用臂部68以另ー端側為中心擺動。水平輸送軸28伴隨著作用臂部68的擺動而在規定角度的范圍內轉動。連桿構件50的下端正交安裝于水平輸送軸28的左端部。連桿構件50的上端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位于送布臺33的前端部的軸支承部36相連結。因此,若水平輸送軸28在規定角度的范圍內轉動,則送布臺33借助于連桿構件50沿縫紉機I的前后方向往返移動。參照圖4說明上下輸送機構26。圖4的上側、下側、右側、左側、表面側、背面側分別是上下輸送機構26的上側、下側、右側、左側、前側、后側。上下輸送機構26具有上下輸送軸27、偏心機構部40、球軸承60、上下輸送臂51等。上下輸送軸27與水平輸送軸28平行。上下輸送軸27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承于機座部2。上下輸送軸27在右端部具有帶輪24 (參照圖3)。帶輪24借助于同步帶(省略圖示)與主軸14 (參照圖1)相連結。上下輸送軸27借助于連結在主軸14上的同步帶由主電動機13驅動而旋轉。因此上下輸送軸27與縫紉機I的主軸14同步地旋轉。偏心機構部40設置在上下輸送軸27的左端。偏心機構部40具有偏心軸72。偏心軸72相對于上下輸送軸27的軸心偏心。偏心機構部40和偏心軸72的詳細內容將在后面進行說明。上下輸送臂51與送布臺33的軸支承部35相連結。軸支承部35設置在送布臺33的后端部。上下輸送臂51借助于后述的球軸承60以使偏心機構部40的偏心軸72能夠旋轉的方式保持該偏心軸72。偏心機構部40伴隨著上下輸送軸27的旋轉而旋轉。偏心軸72通過偏心機構部40的旋轉ー邊上下運動ー邊旋轉,因此,上下輸送臂51上下運動。因此上下輸送機構26能夠使送布臺33上下運動。參照圖4說明上下輸送臂51的結構。上下輸送臂51呈大致圓筒狀。上下輸送臂51具有保持孔55、安裝臺52、安裝部53、軸固定部54。保持孔55在左右方向上貫通。保持孔55在內側保持球軸承60。球軸承60的詳細內容將在后面進行說明。安裝臺52設置在上下輸送臂51的外周面上。安裝部53設置在安裝臺52的上部。安裝部53呈圓筒狀,沿保持孔55的軸向延伸。安裝部53具有安裝孔56。軸固定部54與安裝部53正交設置。軸固定部54具有螺紋孔57。螺紋孔57通至安裝部53的安裝孔56。安裝孔56的位置與設置在送布臺33的軸支承部35的貫通孔35A的位置相對應。固定銷45插入貫通孔35A和安裝孔56中。螺絲47組裝在螺紋孔57中。螺紋47的頂端部抵接于固定銷45的頂端部。固定銷45的頂端部固定在安裝部53中。送布臺33能夠相對于固定銷45轉動。送布臺33和上下輸送臂51彼此連結。參照圖5說明偏心機構部40的結構。偏心機構部40具有偏心軸支承部70和基座部80。說明偏心軸支承部70。偏心軸支承部70具有主體部71、偏心軸72、轉動軸73。主體部71呈具有一表面71A和另ー表面71B的板狀。一表面71A是與送布臺33 (參照圖4)側相對的面。另ー表面71B是ー表面7IA的相反側的面,是與上下輸送軸27 (參照圖4)側相対的面。一表面7IA和另ー表面71B呈大致橢圓形狀。偏心軸72設置在一表面7IA上主體部71的一端側。偏心軸72的軸線與主體部71正交。轉動軸73設置在另ー表面71B上主體部71的另一端側。轉動軸73的軸線與主體部71正交。偏心軸72和轉動軸73相對于主體部71分別沿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偏心軸72呈圓筒狀,沿軸向具有螺紋孔(省略圖示)。轉動軸73例如呈圓筒狀或圓柱狀。說明基座部80。基座部80具有臺座部81、軸支承部82、軸固定部83。臺座部81呈部分圓柱狀,與上下輸送軸27 (參照圖4)的軸向平行地延伸。臺座部81具有一端面81A、外周面81B、另一端面81C。一端面81A是與偏心軸支承部70側相對的面。外周面81B是部分圓周面。另一端面81C是與一端面81A相反的ー側的面,是與上下輸送軸27側相對的面。臺座部81具有軸固定孔84。軸固定孔84沿著臺座部81的軸向貫通。上下輸送軸27的一端從另一端面81C側插入軸固定孔84中。如圖6所示,臺座部81具有螺紋孔81D、SlE0螺紋孔81D、81E設置在外周面81B上且分別與軸固定孔84的軸線方向正交。螺紋孔81D和螺紋孔81E彼此正交地分別與軸固定孔84相連通。臺座部81將螺絲91、92組裝在螺紋孔81D、81E中。螺絲91、92抵接于插入到軸固定孔84的上下輸送軸27的一端部。上下輸送軸27固定在基座部80上。基座部80與上下輸送軸27 —體地旋轉。軸支承部82設置在軸固定孔84的、外周面81B的圓弧部分所在側的相反側。軸支承部82呈圓筒狀。軸支承部82與臺座部81平行地延伸。軸支承部82具有固定孔85。偏心軸支承部70的轉動軸73插入固定孔85中。固定孔85與軸固定孔84的軸線方向平行。軸支承部82具有鎖緊槽86。鎖緊槽86與固定孔85的軸線方向平行。軸支承部82的從偏心軸支承部70側觀察的形狀呈英文字母的C形。軸固定部83與軸支承部82 —體地設置在鎖緊槽86的附近。軸固定部83呈與軸支承部82的軸向正交的圓柱狀。軸固定部83具有螺紋孔87和槽部88。螺紋孔87沿著軸固定部83的軸線方向設置。槽部88與鎖緊槽86相連通。軸固定部83在槽部88處沿軸向分開。軸固定部83使軸支承部82的內部空間變窄,固定插入到軸支承部82的固定孔85中的轉動軸73。說明偏心機構部40的組裝方法。操作者與偏心軸支承部70的主體部71的另ー表面71B相對地配置基座部80的一端面81A,將偏心軸支承部70的轉動軸73插入基座部80的固定孔85中。偏心軸支承部70能夠以轉動軸73為中心相對于基座部80轉動。操作者通過使偏心軸支承部70轉動,能夠調節偏心軸72相對于上下輸送軸27的偏心量。偏心量的調節方法將在后面進行說明。操作者將螺絲90組裝在軸固定部83的螺紋孔87中。由于槽部88的槽寬和鎖緊槽86的槽寬變窄,因此固定孔85的內徑變小。固定孔85的內周面貼緊于轉動軸73的外周面。因此轉動軸73能夠牢固地固定在軸支承部82上。偏心軸支承部70固定在基座部80上。偏心機構部40組裝完畢。參照圖4說明偏心機構部40和上下輸送臂51的連結結構。上下輸送臂51將球軸承60插入保持孔55中而保持球軸承60。球軸承60例如是利用外圈和內圈包圍滾珠,通過滾珠來傳遞載荷的眾所周知的結構。偏心軸支承部70的偏心軸72插入球軸承60的內圈的孔61中。若偏心軸72旋轉,則內圈旋轉而使滾珠自轉。與偏心軸72直接與保持孔55的內周面接觸而旋轉時相比,在上下輸送臂51與偏心軸支承部70之間產生的摩擦較小。在上下輸送臂51與偏心軸支承部70之間產生的摩擦因球軸承60而變小,上下輸送臂51無需為了保持強度而做得很大,能夠實現輕量化。因此上下輸送臂51能夠提高上下輸送軸27對主電動機13的驅動的隨動性。通過將帶凸緣的螺絲46組裝在偏心軸72的螺紋孔(省略圖示)中,螺絲46將球軸承60定位固定于偏心軸72。參照圖6、圖7說明偏心機構部40中的偏心量的調節與送布臺33的運動軌跡之間的關系。偏心軸支承部70能夠以插入到基座部80的固定孔85中的轉動軸73為中心轉動。從上下輸送軸27的軸向觀察,軸固定孔84的中心、偏心軸72的中心、固定孔85 (轉動軸73)的中心分別為P1、P2、P3。圖6所示的偏心軸支承部70處于第一狀態。第一狀態是偏心軸72的中心P2位于連結Pl和P3的直線上的狀態。P2最接近PI。Pl—P2之間的距離Ql為偏心機構部40中的最小距離,偏心機構部40中的偏心量最小。送布齒34在將偏心機構部40的偏心量調整為Ql時的運動軌跡Kl如圖6的箭頭下側所示。運動軌跡Kl在針板15的板面位置(圖中H)的上下呈橫向長的大致橢圓形狀。送布齒34在運動軌跡Kl位于比針板15的板面靠上側的位置時送布。圖7所示的偏心軸支承部70處于第二狀態。第二狀態是偏心軸72的中心P2遠離連結Pl和P3的直線的狀態。在第二狀態中,偏心軸支承部70從圖6所示的第一狀態以P3為中心繞逆時針(在圖7中)轉動了例如大約10°。與第一狀態相比,偏心軸72位于遠離上下輸送軸27的位置。Pl—P2之間的距離Q2比第一狀態的Pl—P2之間的距離Ql長。偏心機構部40中的偏心量比第一狀態的偏心量大。送布齒34在將偏心機構部40的偏心量調整為Q2時的運動軌跡K2如圖7的箭頭下側所示。運動軌跡K2與運動軌跡Kl相比,呈在上下方向鼓起較大的大致橢圓形狀。與第一狀態相比,送布齒34的上下方向的移動量増加。因此,操作者通過使偏心軸支承部70以插入到基座部80的固定孔85中的轉動軸73為中心轉動,能夠容易地調節偏心軸72相對于上下輸送軸27的偏心量。偏心軸支承部70的轉動軸73是本發明的軸部的一例。基座部80的軸支承部82是本發明的軸支承部的一例。基座部80的軸固定部83是本發明的固定部的一例。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I具有送布機構30。送布機構30具有上下輸送機構26。上下輸送機構26使送布臺33上下運動。上下輸送機構26具有偏心機構部40。偏心機構部40具有偏心軸支承部70和基座部80。偏心軸支承部70具有偏心軸72和轉動軸73。基座部80具有軸固定孔84和固定孔85。上下輸送軸27插入軸固定孔84中而固定。轉動軸73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承于固定孔85。偏心軸支承部70能夠以支承于固定孔85的轉動軸73為中心轉動。偏心軸72相對于插入到軸固定孔84而固定的上下輸送軸27偏心。操作者能夠使偏心軸支承部70轉動,而改變軸固定孔84的中心Pl與偏心軸72的中心P2之間的距離。Pl—P2之間的距離容易確認且易于調節。操作者能夠容易地調節偏心軸72相對于上下輸送軸27的偏心量。因此操作者能夠簡單地調節送布齒的上下方向的往返移動量。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基座部80在軸支承部82上具有固定孔85。軸支承部82具有鎖緊槽86。通過使鎖緊槽86的寬度變窄,軸支承部82的內周面貼緊于轉動軸73的外周面。因此縫紉機I能夠將轉動軸73以無法相對于軸支承部82轉動的方式可靠地固定。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上下輸送臂51利用球軸承6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保持偏心軸72的一端部。在上下輸送臂51與偏心軸支承部70之間產生的摩擦因球軸承60而變小,上下輸送臂51無需為了保持強度而做得很大,能夠實現輕量化。因此縫紉機I能夠提高使上下輸送臂51上下運動的上下輸送軸27對主電動機13的驅動的隨動性。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能夠進行各種變形。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偏心機構部40中,偏心軸支承部70相對于基座部80轉動。操作者通過使偏心軸支承部70轉動來改變軸固定孔84的中心P I與偏心軸72的中心P2之間的距離,自由地調節偏心軸72相對于上下輸送軸27的偏心量。例如偏心機構部40可以是偏心軸支承部70能夠可靠地調節為從能夠調節的偏心量的檔位(pattern)中選擇的偏心量的結構。參照圖8 圖10說明偏心機構部140。偏心機構部140是上述實施方式的偏心機構部40的變形例。偏心機構部140能夠可靠地調節為預先設定的偏心量的檔位。如圖9所示,偏心機構部140具有偏心軸支承部170和基座部180。如圖8所示,偏心軸支承部170具有主體部171、偏心軸172、轉動軸173。主體部171和偏心軸172與圖5所示的主體部71和偏心軸72相同。轉動軸173在徑向外周面上具有第一平坦面176和第二平坦面177。第二平坦面177設置在從轉動軸173的、第一平坦面176的徑向相反側的端部沿圓周方向偏離的位置上。第一平坦面176和第二平坦面177彼此并不平行。如圖9所示,基座部180具有臺座部181和軸支承部182。臺座部181具有軸固定孔184。軸固定孔184相當于圖5所示的軸固定孔84。上下輸送軸27的一端插入軸固定孔184中而固定。軸支承部182設置在臺座部181上,呈棱柱狀。軸支承部182與臺座部181的延伸方向平行地延伸。軸支承部182具有固定孔185。固定孔185相當于圖5所示的固定孔85。偏心軸支承部170的轉動軸173插入固定孔185中。
軸支承部182具有側面187 側面189。側面187 側面189與固定孔185的軸線方向平行。側面187垂直于連結軸固定孔184的中心和固定孔185的中心的直線。側面188、189彼此平行且與側面187正交。側面187 側面189分別具有螺紋孔201 螺紋孔203。各個螺紋孔201 螺紋孔203與固定孔185的軸向正交地與固定孔185連通。如圖9、圖10所示,偏心軸支承部170以插入到固定孔185中的轉動軸173為中心相對于基座部180轉動。如圖9所示,螺絲94組裝在側面188的螺紋孔202中,螺絲94的頂端抵接于第一平坦面176。固定孔185的中心、軸固定孔184的中心和偏心軸172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線上。偏心軸支承部170處于第三狀態。在第三狀態中,偏心軸172相對于軸固定孔184的偏心量最小。螺絲93組裝在側面187的螺紋孔201中。螺絲93的頂端抵接于插入到固定孔185中的轉動軸173的外周面。轉動軸173無法轉動。偏心軸支承部170能夠保持第三狀態。在第三狀態中,螺絲95并沒有組裝在側面189的螺紋孔203中。如圖10所示,偏心軸支承部170以插入到固定孔185中的轉動軸173為中心相對于基座部180繞逆時針旋轉。螺絲95組裝在側面189的螺紋孔203中,螺絲95的頂端抵接于第ニ平坦面177。偏心軸172的中心偏離連結固定孔185的中心和軸固定孔184的中心的直線。偏心軸支承部170處于第四狀態。在第四狀態中,呈偏心軸172相對于軸固定孔184的偏心量比第三狀態的偏心量大的位置關系。螺絲93組裝在側面187的螺紋孔201中。螺絲93的頂端抵接于插入到固定孔185中的轉動軸173的外周面。轉動軸173無法轉動。偏心軸支承部170能夠保持第四狀態。在第四狀態中,螺絲94并沒有組裝在側面188的螺紋孔202中。如上所述,在本變形例中,偏心軸支承部170的轉動軸173具有第一平坦面176和第二平坦面177。偏心軸支承部170以插入到固定孔185中的轉動軸173為中心轉動。第一平坦面176或第二平坦面177抵接于螺絲94或螺絲95的頂端。因此偏心機構部140能夠可靠地調節為預先設定的偏心量的檔位。偏心量的檔位是偏心軸172相對于軸固定孔184的偏心量的檔位。操作者無需測量固定孔185的中心與偏心軸172的中心的距離。并且,操作者能夠準確地調節為預先設定的偏心量,因此,也不易產生由操作者導致的技術誤差。另外,偏心量能夠利用設置在轉動軸173的各個平坦面之間的成角的角度來改變。本變形例的轉動軸173具有兩個 平坦面,但是也可以具有三個以上平坦面。在增加了平坦面吋,偏心機構部能夠改變為更多的偏心量的檔位。水平輸送機構25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例如水平輸送機構25可以不利用送布電動機62、連桿機構部65來驅動,而利用與通過主電動機13的驅動而旋轉的主軸14或上下輸送軸27相連結的曲柄機構來驅動。水平輸送機構25利用曲柄機構使水平輸送軸28在規定角度的范圍內轉動。送布臺33借助于連桿構件50通過水平輸送軸28的在規定角度范圍內的轉動而沿縫紉機I的前后方向往返移動。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上下輸送臂51在支承偏心軸72的一端部的部分具有球軸承60,但是也可以具有滾針軸承等其他的軸承。在上述變形例中,螺絲93組裝在側面187的螺紋孔201中,螺絲93的頂端抵接于轉動軸173的外周面而使轉動軸173無法轉動。軸支承部182也可以具有與固定孔185的軸線方向平行且通至側面187的鎖緊槽。軸支承部182具有與該鎖緊槽正交的螺紋孔,將螺絲組裝在該螺紋孔中而使固定孔185的內周面貼緊于轉動軸173的外周面。轉動軸173能夠牢固地固定在軸支承部182中。
權利要求
1.一種縫紉機(I),其具有 送布臺(33),其支承送布齒(34); 上下輸送軸(27),其與主軸(14)的旋轉連動地旋轉;偏心機構部(40、140),其具有通過將上述上下輸送軸的一端部插入其中而固定上述上下輸送軸的軸固定孔(84、184)和相對于上述軸固定孔的中心偏心的偏心軸(72、172);以及上下輸送臂(51),其支承上述偏心軸的一端部,使上述送布臺上下運動,其特征在于,上述偏心機構部具有偏心軸支承部(70、170),該偏心軸支承部以能夠使上述偏心軸相對于上述軸固定孔的中心沿與上述上下輸送軸的軸向正交的方向移動的方式支承上述偏心軸。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上述偏心軸支承部具有 主體部(71、171),其沿與上述偏心軸的軸向正交的一方向延伸,且在一端部突出有上述偏心軸;以及 軸部(73、173),其在上述主體部的與上述一端部相反側的另一端部且向與上述偏心軸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 上述偏心機構部還具有 軸支承部(82、182),其以能夠使上述軸部轉動的方式支承上述軸部;以及固定部(83、183),其將上述軸部以無法相對于上述軸支承部轉動的方式固定于上述軸支承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上述軸支承部具有 內周面,其呈圓筒狀且能貼緊于上述軸部的外周面;以及 鎖緊槽(86),其沿著上述圓筒的軸線延伸并且從上述內周面延伸至上述固定部, 上述固定部具有 第一螺紋孔(87),其沿與上述鎖緊槽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設置,貫通上述鎖緊槽;以及 第一螺絲(90),其通過與上述第一螺紋孔螺紋接合而貫通上述鎖緊槽,從而使上述鎖緊槽的寬度變窄, 通過上述第一螺絲與上述第一螺紋孔螺紋接合而使上述鎖緊槽的寬度變窄,從而使上述軸支承部的上述內周面貼緊于上述軸部的外周面而以無法轉動的方式將上述軸部固定。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上述軸部在外周面上具有至少一個平坦部(176、177), 上述軸支承部具有朝向上述軸部的外周面貫通的第二螺紋孔(202、203), 上述固定部具有第二螺絲(94、95),該第二螺絲通過與上述第二螺紋孔螺紋接合而抵接于上述平坦部,從而相對于上述軸支承部將上述軸部定位固定在規定位置上。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上述上下輸送臂在支承上述偏心軸的上述一端部的部分具有軸承(60)。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縫紉機。該縫紉機能夠容易地調節送布齒的上下方向的輸送運動量。上下輸送機構具有偏心機構部。偏心機構部具有偏心軸支承部和基座部。偏心軸支承部具有偏心軸和轉動軸。基座部具有軸固定孔和固定孔。上下輸送軸插入軸固定孔中而固定。偏心軸支承部的轉動軸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承于固定孔。偏心軸支承部能夠以固定孔為中心轉動。偏心軸相對于插入軸固定孔中而固定的上下輸送軸偏心。操作者通過使偏心軸支承部轉動能夠改變軸固定孔的中心與偏心軸的中心之間的距離。操作者能夠容易地調節偏心軸相對于上下輸送軸的偏心量。因此操作者能夠簡單地調節送布齒的上下方向的往返移動量。
文檔編號D05B27/22GK103031672SQ20121036529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9日
發明者加藤雅史 申請人:兄弟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