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單軸流開棉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用新型涉及紡織機械中的一種前紡清花設備。
已有的單軸流開棉機,如瑞士里特機械公司(Reter)生產的單軸流開棉機(見
圖1),其主要結構是滾筒(1a)上固定有與之相互垂直的多只角釘(2a)、且呈螺旋線設置在滾筒(1a)上,滾筒(1a)下方設有相互間距離可調的多根塵棒(3a),滾筒(1a)的上方設有罩殼(4a),其工作原理是棉塊由進棉口(6a)進入機中,隨著滾筒(1a)的轉動,在角釘(2a)的作用下使棉塊被打散而向上拋至罩殼(4a)的下端面上,沿導板引導螺旋向前再落到滾筒(1a)的稍前段的筒面上,當棉花被第三次拋起后,則由風機從出棉口(7a)吸出,經管道被輸送至下一個工序。因該設備的角釘(2a)與滾筒(1a)是相互垂直設置,故打擊棉塊時使其開松效果較差,相應也帶來除雜除塵效果較差的后果;同時滾筒下方的塵棒(3a)由連桿機構控制,其結構復雜,精度也不高,而且雜質及灰塵從塵棒(3a)之間的空隙中掉入塵棒(3a)下方的落棉小車(5a)中,當通過觀察窗(51a)看到落雜較多時,可將落棉小車拉出而消除雜質。但這種雜質落入落棉小車(5a)后,還會被風機吸引從底部返回,進入出棉口致使除塵除雜效果較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對棉花的開松程度較高,除雜除塵效果較好的單軸流開棉機。
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的技術方案是(參圖2至圖7),本開棉機具有機架(1)、罩殼(2)、滾筒(3)、塵棒組(4)和塵棒調節機構(6),滾筒(3)通過主軸(39)、軸承及軸承座與機架(1)轉動連接,并通過電機(38)帶動;罩殼(2)間接或直接固定在機架(1)上且設在滾筒(3)上方,塵棒組(4)設在滾筒(3)下方且與塵棒調節機構(6)相連,罩殼(2)上設有進棉口(23)和出棉口(24),其特征在于,滾筒(3)上有多個叉型角釘(31),滾筒(3)的周圍的空隙部位設有直接或間接固定在機架(1)上的擋板,從而形成打手室(55),罩殼(2)的殼體(22)的下端面上垂直固定有3塊或3塊以上的導流板(21),導流板(21)之間相互平行,且其所在平面與滾筒(3)的軸線傾斜相交。
參見圖6,叉型角釘(31)通過螺釘(31-6)、螺帽(31-7)及壓塊(31-2)固定在滾筒(3)的筒體(32)上,即壓塊(31-2)的下端面設有叉釘槽、壓住叉型角釘(31),然后用螺釘(31-6)穿過壓塊(31-2)及筒體(32)的孔,其端頭旋合上螺帽(31-7),而使叉型角釘(31)得到固定,多個叉型角釘(31)按螺旋線方式固定在滾筒的筒體(32)上。
參見圖8及
圖10,考慮到使本實用新型的塵棒安裝角φ--過塵棒端頭的法線與直角三角形塵棒長直角邊的夾角--可以自由調節,從而提高除雜效果,塵棒調節機構(6)為蝸桿式塵棒調節機構,塵棒調節機構(6)具有定位板(62)、調整板(63)、支撐桿(67)、蝸桿(65)、蝸桿座(66)及與塵棒組(4)的各根塵棒(45)連為一體的多根撥桿(64),撥桿(64)穿過機架(1)的墻板(11)及固定在墻板(11)上的定位板(62)、其外端置于調整板(63)的定位孔(63-1)中,支撐桿(67)的一端設在調整板(63)的滑動槽(63-2)中與調整板(63)滑動連接、另一端通過支座固定在墻板(11)上,調整板(63)是具有蝸輪齒部件(63-3)的調整板,蝸桿(65)與該蝸輪齒部件(63-3)相嚙合、且與蝸桿座(66)轉動連接,蝸桿座(66)固定在墻板(11)上,蝸桿(65)的一端設有手輪(65-1)。
參見圖5,上述塵棒組(4)分為左前、左后、右前、右后4組,每組塵棒有10~20根,在機架左右方向上每組塵棒組(4)的外端與相應的一個塵棒調節機構(6)相連,中支板(41)固定在機架(1)的中部前后撐擋(14-1,14-3)上,4塊中托板(42)分左右固定在中支板(41)的左右端面上,各塵棒組(4)的塵棒(45)的朝外的一端與塵棒調節機構(6)的相應的撥桿(64)連為一體、朝內的一端置于中托板(42)的塵棒孔中,在前后塵棒組之間設有固定在左墻板(11-1)與中支板(41)之間及中支板(41)與右墻板(11)之間的2根中部中撐擋(14-2),在罩殼(2)與塵棒組(4)之間設有前擋板(51)和后擋板(52)。
參見圖9,考慮到使本實用新型對通過塵棒組的雜質清除較為徹底,本開棉機還具有落棉小車(71)、落棉電機(72)及皮翼羅拉(73),落棉小車(71)具有小車車體(71-1)、落棉槽板(71-2),車軸(71-3)、軸承(71-4)及連接管(71-6),車軸(71-3)固定在小車車體(71-1)的下端,軸承(71-4)套在車軸(71-3)上,落棉槽板(71-2)固定在小車車體(71-1)中,在小車車體(71-1)與塵棒組(4)之間設有前落棉板(76)及后落棉板(77),而形成吸落棉腔(75)。吸落棉腔(75)由上方的落棉室(75-1)及下方的吸落棉通道(75-2)組成。小車車體(71-1)左側板和右側板分別對應設有一個通孔,側板通孔處的外壁上分別固定有一根連接管(71-6),而使吸落棉通道(75-2)的一端通過連接管(71-6)及固定在左墻板(11-1)上的法蘭連接管(71-9)與機外的進風管相通,另一端通過連接管(71-6)及固定在右墻板(11-2)上的法蘭連接管(71-8)與吸落棉口(71-5)相通;皮翼羅拉(73)具有轉軸(73-1),菱形帶座軸承(73-2)、鏈輪(73-3)、法蘭盤(73-4)、毛氈(73-5)、夾圈(73-6)、連接板(73-7)及橡膠片(73-8);2只菱形帶座軸承(73-2)固定在小車車體(71-1)的左右側板的外側,轉軸(73-1)的兩端穿過小車車體(71-1)的左右側板與相應的軸承(73-2)轉動連接、且其一個端頭上固定有鏈輪(73-3),位于小車車體(73-1)內、轉軸(73-1)的兩端分別固定有一個法蘭盤(73-4),毛氈(73-5)通過夾圈(73-6)固定在法蘭盤(73-4)上且其外端與小車車體(73-1)的側板相接觸,截面的基本形狀為
形的連接板(73-7)有數塊,法蘭盤(73-4)的連接部位的截面形狀為正多邊形,連接板(73-7)的兩端固定在法蘭盤(73-4)的連接部位上,且各連接板(73-7)對稱設置在法蘭盤(73-4)上,連接板(73-7)的各板體上各固定有一塊橡膠片(73-8);法蘭盤(73-4)、連接板(73-7)及橡膠片(73-8)均設在吸落棉腔(71-7)的落棉室(71-7)中的下方;落棉電機(72)固定在機架(1)的底板(13)上,通過鏈條與皮翼羅拉(73)的鏈輪(73-3)相連。
參見圖3及圖5,考慮到使本實用新型對微塵短絨具有較好的除雜效果,本開棉機還具有排微塵裝置(8),排微塵裝置(8)具有網眼板(81)、吸塵罩殼(82)、補風口(83)、觀察窗(84)及出風管(85)組成,網眼板(81)的板體上設有網眼,其左右兩端固定在墻板(11)上,吸塵罩殼(82)與網眼板(81)固定相連而形成吸塵通道(86),吸塵通道(86)的一端設有補風口(83),中間設有觀察窗(84)、另一端為出風口,在該出風口處、出風管(85)與吸塵罩殼(82)固定相連。
本實用新型具有積極的效果(1)本實用新型作為棉花及化纖的預清除機,安裝于自動抓棉機和多倉混棉機之間,并有風機提供輸送氣流,空氣流速為10-12米/秒,原料纖維在自由狀態下均勻、密集地多次經受彈打以排除雜質,對原料的開松處理柔和,避免了纖維的損傷。(2)本開棉機的角釘是
型,它的形狀及固定方法使角釘富有彈性,使開松作用柔和、除雜作用充分。筵棉(即已部分開松的原棉)經角釘彈打、導流板的引導及輸出氣流的吸引,邊走邊打、呈螺旋狀前進,經受多次彈打、多次與塵棒接觸、多次翻轉和撕開,開松度和除雜效率逐步提高。(3)本開棉機滾筒下可設有四組塵棒,并可通過旋轉塵棒調節機構的蝸桿的手輪分別自由調節塵棒安裝角φ、隨著安裝角由小到大、落棉率增加,除雜效率提高。(4)當本開棉機設有排微塵裝置時,筵棉中的微塵及短絨因氣流作用,通過網眼板進入吸塵通道而除雜。(5)當本開棉機設有由落棉小車、皮翼羅拉及落棉電機組成的落棉輸出裝置時,從塵棒組落下的塵雜落棉通過落棉電機帶動皮翼羅拉匯集在一起進入吸落棉通道,由氣流將雜質吸走,小車本身移動方便,并有法蘭接管,可與外部裝置方便連接。
圖1為已有的單軸流開棉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外形圖。
圖3為沿圖2的A-A方向的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剖視示意圖,其中外殼除上面板外未表示在內。
圖4為圖2去掉外殼后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右視示意圖。
圖5為圖2去掉外殼后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后視示意圖。
圖6為按圖5方向設置的本實用新型的滾筒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罩殼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塵棒調節機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9為按圖5方向設置的本實用新型皮翼羅拉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塵棒安裝角的示意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中支板的立體示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見圖3及圖5,用8毫米厚的Q235A鋼板制成基本形狀為長方形的左墻板(11-1)和右墻板(11-2),左右墻板(11-1,11-2)之間用底部撐擋(12)、中部撐擋(14)和上部撐擋(15)固定連接而構成主體框架。底部撐擋(12)分為底部前撐擋(12-1)、底部中撐擋(12-2)及底部后撐擋(12-3);中部撐擋(14)分為中部前撐擋(14-1)、中部中撐擋(14-2)及中部后撐擋(14-3)上部撐擋(15)分為上部前撐擋(15-1),上部后撐擋(15-2)。底板(13)固定底部撐擋(12)的上端面上。用4根20號槽鋼底面朝外焊接制成左框架(16-1),用另外4根槽鋼底面朝外焊接制成右框架(16-2),分別用緊固件將左右框架固定在左右墻板的外側面上。用16號槽鋼制成2個滾筒軸承座(16-3)、底部朝內焊接固定在左右墻板的外端面上,且位于墻板(11)的中部偏上處,滾筒軸承座(16-3)的前后兩端分別用三角架(16-4)支撐,三角架(16-4)固定在框架(16)的前框體及后框體上,三角架(16-4)的上端面與滾筒軸承座(16-3)的下端面相接觸,從而構成機架(1)。
見圖6,用長約為1600mm、直徑為700mm的20號無縫鋼管制成滾筒筒體(32),滾筒筒體(32)上均勻開設8排通孔,每排通孔數為7個或8個、共計60個,按雙螺旋線排列,每個通孔處固定有1個叉型角釘(31)。具體固定方法是,用下端面帶有叉釘槽的壓塊(31-2)壓住叉型角釘(31),然后用螺釘(31-6)穿過壓塊(31-2)及筒體(32)的孔,其端頭旋合上螺帽(31-7),而使叉型角釘(31)得到固定。固定有叉型角(31)的筒體(32)的兩端各焊接固定一個打手法蘭(33),在打手法蘭(33)的端面上固定有刮板(36),而構成滾筒(3)。打手法蘭(33)與主軸(39)固定連接,2只立式帶座軸承(34)固定在機架(1)的滾筒軸承座(16-3)上(見圖4及圖6),主軸(39)的兩端分別穿過左右墻板(11-1,11-2)與1只立式帶座軸承(34)轉動連接,主軸(39)的右端頭上還固定有打手帶輪(35)。
見圖5,電機座(37)固定在機架(1)的底板(13)上,電機(38)固定在電機座(37)的斜擺動板(37-1)上,可以使電動機(38)上下移動而松緊設置在電機皮帶盤與打手帶輪(35)之間的三角帶。
見圖7,罩殼(2)的殼體(22)由Q235鋼板折邊焊接制成,殼體(22)上設有進棉口(23)、出棉口(24)及補風口(25),殼體(22)的下端面上垂直固定有4塊導流塊(21)、導流板(21)之間相互平行,且其所在平面與滾筒(3)的軸線傾斜相交。
見圖3,機架(1)的中部前撐擋(14-1)上固定有三角形支撐架(53),三角形支撐架(53)的上端固定有弧形前擋板(51),且前擋板(51)的左右兩端固定在左右墻板(11-1、11-2)上,罩殼(2)的前端固定在弧形前擋板(51)的上端。機架(1)的中部后撐擋(14-3)上固定有網眼板(81),網眼板(81)由Q235鋼板沖孔折邊制成,且網眼板(81)的左右兩端固定在左右墻板(11-1、11-2)上,罩殼(2)的后端固定在網眼板(81)的上端,位于網眼板(81)下方的小圓弧板(54)其左右兩端固定在左右墻板(11-1、11-2)上。排微塵裝置(8)的吸塵罩殼(82)固定在網眼板(81)上,而形成吸塵通道(86)。見圖5,吸塵通道(86)的一端設有補風口(83),中間設有觀察窗(84)、另一端為出風口,在出風口處,吸塵罩殼(82)與出風管(85)固定相連。
見圖3,圖4、圖5、圖8及
圖11,用Q235鋼板制成如
圖11所示形狀的中支板(41);見圖3,中支架(41)的前端穿過三角形支撐架(53)固定在中部前撐擋(14-1)上,后端穿過后落棉板(77)固定在中部后撐擋(14-3)上;中部中撐擋(14-2)有2根,設置在一條直線上,一根中部中撐擋(14-2)的一端與左墻板(11-1)固定相連、另一端與中支板(41)的左端面固定相連;另一根中部中撐擋(14-2)的一端與中支板(41)的右端面固定相連,另一端與右墻板(11-2)固定相連。見圖2及圖5,在中支板(41)的左右兩個端面上每個端面固定兩塊中托板(42),中托板(42)上設有15個塵棒孔,塵棒組(4)有4個,每組塵棒組(4)有15根塵棒(45),每根塵棒(45)的一端置于中托板(42)的相應塵棒孔中,另一端與塵棒調節機構(6)的相應的一根撥桿(64)固定相連成為一體。見圖8及圖4,塵棒調節機構(6)為蝸桿式塵棒調節機構,塵棒調節機構(6)的定位板(62)由壓板(62-1)和弧形外托板(62-2)組成,弧形外托板(62-2)固定在墻板(11)上,撥桿(64)穿過墻板(11)后、置于弧形外托板(62-2)的相應的豁口中,然后在各豁口的上方設置壓板(62-1),并用緊固件將壓板(62-1)固定在墻板(11)上,撥桿(64)的外端置于調整板(63)的定位孔(63-1)中,支撐桿(67)的一端設在調整板(63)的滑動槽(63-2)中、與調整板(63)滑動連接、另一端通過支座固定在墻板(11)上,調整板(63)是具有蝸輪齒部件(63-3)的調整板,蝸桿(65)與該蝸輪齒部件(63-3)相嚙合、且與蝸桿座(66)轉動連接,蝸桿座(66)固定在墻板(11)上,蝸桿(65)的一端設有手輪(65-1)。
見圖5及圖3,用Q235鋼板制成落棉小車車體(71-1),車軸(71-3)固定在小車車體(71-1)的下端,軸承(71-4)套在車軸(71-3)上,落棉槽板(71-2)固定在小車車體(71-1)中,在小車車體(71-1)與塵棒組(4)之間設有前落棉板(76)及后落棉板(77),而形成吸落棉腔(75),吸落棉腔(75)由上方的落棉室(75-1)及下方的吸落棉通道(75-2)組成,小車車體(71-1)左側板和右側板分別對應設有一個通孔,側板通孔處的外壁上分別固定有一根連接管(71-6),而使吸落棉通道(75-2)的一端通過連接管(71-6)及固定在左墻板(11-1)上的法蘭連接管(71-9)與機外的進風管相通,另一端通過連接管(71-6)及固定在右墻板(11-2)上的法蘭連接管(78)與吸落棉口(71-5)相通;皮翼羅拉(73)具有轉軸(73-1),菱形帶座軸承(73-2)、鏈輪(73-3)、法蘭盤(73-4)、毛氈(73-5)、夾圈(73-6)、連接板(73-7)及橡膠片(73-8);2只菱形帶座軸承(73-2)固定在小車車體(71-1)的左右側板的外側,轉軸(73-1)的兩端穿過小車車體(71-1)的左右側板與相應的軸承(73-2)轉動連接、且其一個端頭上固定有鏈輪(73-3),位于小車車體(73-1)內、轉軸(73-1)的兩端分別固定有一個法蘭盤(73-4),毛氈(73-5)通過夾圈(73-6)固定在法蘭盤(73-4)上且其外端與小車車體(73-1)的側板相接觸,截面的基本形狀為
形的連接板(73-7)有4塊,法蘭盤(73-4)的連接部位的截面形狀為正八邊形,連接板(73-7)的兩端固定在法蘭盤(73-4)的連接部位上,且各連接板(73-7)對稱設置在法蘭盤(73-4)上,連接板(73-7)的各板體上各固定有一塊橡膠片(73-8);法蘭盤(73-4)、連接板(73-7)及橡膠片(73-8)均設在吸落棉腔(71-7)的落棉室(71-7)中的下方;落棉電機(72)固定在機架(1)的底板(13)上,通過鏈條與皮翼羅拉(73)的鏈輪(73-3)相連。
見圖2,在裝有各部件的機架(1)上安裝外殼(9),具體方法是,裝上帶有進棉管(91)、出棉管(92)及排塵管(93)的上面板(98),在機架(1)的左右框架(16-1,16-2)上安裝設在機架(1)前方的帶有補風口的前門板(94),在左右框架(16-1,16-2)上安裝設在機架(1)左方及右方的側面板(95),在左右框架(16-1,16-2)上安裝設在機架(1)后方的后門板,最后接通機外的有關管道即可投入使用。
當本開棉機使用時,開動與本開棉機相通的風機,并開動主軸的電動機(38)及落棉電機(72),棉塊從進棉管(91)進入機內,經罩殼(2)的進棉口(23)進入打手室(55),經滾筒(3)的作用后從罩殼(2)的出棉口(24)經出棉管(92)輸出,棉塊的進出都與滾筒軸線成一直角。棉塊進入打手室(55)后被叉型角釘(31)抓取,滾筒(3)相對進棉口(23)向下轉動,在棉塊與塵棒組(4)第一次接觸之后,它們被拋到罩殼(2)的頂部,由于導流板(21)的作用,棉塊沿著一條螺旋線環繞著筒體(32)向出棉口(24)行進。在棉塊被拋進罩殼(2)后,逐漸減速,因此又落到筒體(32)的叉型角釘(31)上,叉型角釘的開松作用效果要比直型角釘好得多,隨后棉塊被帶著第二次通過塵棒組。此時棉塊被翻轉過來,使其所有的表面能與塵棒組(4)接觸。這樣作用的結果是本機功效很高且緩和清除雜質的主要原因。這種清雜過程在導流板(21)間重復回行三次半后,棉塊在出棉管(92)離開本機。
與此同時,罩殼(2)上的補風口(25)對上述過程起到補充空氣的作用;吸排微塵裝置(8)有效地將通過網眼板(81)的微塵及短絨通過吸塵通道(86)經出風管(85)至排塵管(93)排出機外;當棉塊通過塵棒組(4)時,根據棉塊含雜質的多少情況控制塵棒安裝角φ的度數為5~35°,從而調節塵棒隔距a為5.5~11.5mm,使原棉中的雜質通過塵棒組(4)的各塵棒(45)之間的空隙下落至落棉室(75-1),然后皮翼羅拉(73)的橡膠片(73-8)帶動進入吸落棉通道(75-2),經連接管(71-6)、法蘭連接管(71-8)輸至吸落棉口(71-5)而排出機外,較重較大的雜質則可能留在落棉小車(71)中,通過落棉小車(71)的觀察窗(71-7)觀察,雜質積累到一定數量時,可拉出清理。
權利要求1.一種單軸流開棉機,具有機架(1)、罩殼(2)、滾筒(3)、塵棒組(4)和塵棒調節機構(6),滾筒(3)通過主軸(39)、軸承及軸承座與機架(1)轉動連接,并通過電機(38)帶動;罩殼(2)固定在機架(1)上且設在滾筒(3)上方,塵棒組(4)設在滾筒(3)下方且與塵棒調節機構(6)相連,罩殼(2)上設有進棉口(23)和出棉口(24),其特征在于,滾筒(3)上固定有多個叉型角釘(31),滾筒(3)的周圍的空隙部位設有固定在機架(1)上的擋板,從而形成打手室(55),罩殼(2)的殼體(22)的下端面上垂直固定有多塊導流板(21),導流板(21)之間相互平行,且其所在平面與滾筒(3)的軸線傾斜相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軸流開棉機,其特征在于,叉型角釘(31)的固定方式是,壓塊(31-2)的下端面設有叉釘槽、壓住叉型角釘(31),然后用螺釘(31-6)穿過壓塊(31-2)及筒體(32)的孔,其端頭旋合上螺帽(31-7),而使叉型角釘(31)得到固定,多個叉型角釘(31)是按螺旋線方式固定在滾筒(3)的筒體(32)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單軸流開棉機,其特征在于,塵棒調節機構(6)為蝸桿式塵棒調節機構,塵棒調節機構(6)具有定位板(62)、調整板(63)、支撐桿(67)、蝸桿(65)、蝸桿座(66)及與塵棒組(4)的各根塵棒(45)連為一體的多根撥桿(64),撥桿(64)穿過機架(1)的墻板(11)及固定在墻板(11)上的定位板(62)、其外端置于調整板(63)的定位孔(63-1)中,支撐桿(67)的一端設在調整板(63)的滑動槽(63-2)中與調整板(63)滑動連接、另一端通過支座固定在墻板(11)上,調整板(63)是具有蝸輪齒部件(63-3)的調整板,蝸桿(65)與該蝸輪齒部件(63-3)相嚙合、且與蝸桿座(66)轉動連接,蝸桿座(66)固定在墻板(11)上,蝸桿(65)的一端設有手輪(65-1)。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單軸流開棉機,其特征在于,塵棒組(4)分為左前、左后、右前、右后4組,每組塵棒有10~20根,在機架左右方向上每組塵棒組(4)的外端與相應的一個塵棒調節機械(6)相連,中支板(4 1)固定在機架(1)的中部前后撐擋(14-1,14-3)上,4塊中托板(42)分左右固定在中支板(41)的左右端面上,各塵棒組(4)的塵棒(45)的朝外的一端與塵棒調節機構(6)的相應的撥桿(64)連為一體、朝內的一端置于中托板(42)的塵棒孔中,在前后塵棒組之間設有固定在左墻板(11-1)與中支板(41)之間及中支板(41)與右墻板(11)之間的2根中部中撐擋(14-2),在罩殼(2)與塵棒組(4)之間設有前擋板(51)和后擋板(52)。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軸流開棉機,其特征在于,本開棉機還具有落棉小車(71)、落棉電機(72)及皮翼羅拉(73),落棉小車(71)具有小車車體(71-1)、落棉槽板(71-2),車軸(71-3)、軸承(71-4)及連接管(71-6),車軸(71-3)固定在小車車體(71-1)的下端,軸承(71-4)套在車軸(71-3)上,落棉槽板(71-2)固定在小車車體(71-1)中,在小車車體(71-1)與塵棒組(4)之間設有前落棉板(76)及后落棉板(77),而形成吸落棉腔(75);吸落棉腔(75)由上方的落棉室(75-1)及下方的吸落棉通道(75-2)組成,小車車體(71-1)左側板和右側板分別對應設有一個通孔,側板通孔處的外壁上分別固定有一根連接管(71-6),而使吸落棉通道(75-2)的一端通過連接管(71-6)及固定在左墻板(11-1)上的法蘭連接管(71-9)與機外的進風管相通,另一端通過連接管(71-6)及固定在右墻板(11-2)上的法蘭連接管(71-8)與吸落棉口(71-5)相通;皮翼羅拉(73)具有轉軸(73-1),菱形帶座軸承(73-2)、鏈輪(73-3)、法蘭盤(73-4)、毛氈(73-5)、夾圈(73-6)、連接板(73-7)及橡膠片(73-8);2只菱形帶座軸承(73-2)固定在小車車體(71-1)的左右側板的外側,轉軸(73-1)的兩端穿過小車車體(71-1)的左右側板與相應的軸承(73-2)轉動連接、且其一個端頭上固定有鏈輪(73-3),位于小車車體(73-1)內、轉軸(73-1)的兩端分別固定有一個法蘭盤(73-4),毛氈(73-5)通過夾圈(73-6)固定在法蘭盤(73-4)上且其外端與小車車體(73-1)的側板相接觸,截面的基本形狀為
形的連接板(73-7)有數塊,法蘭盤(73-4)的連接部位的截面形狀為正多邊形,連接板(73-7)的兩端固定在法蘭盤(73-4)的連接部位上,且各連接板(73-7)對稱設置在法蘭盤(73-4)上,連接板(73-7)的各板體上各固定有一塊橡膠片(73-8);法蘭盤(73-4)、連接板(73-7)及橡膠片(73-8)均設在吸落棉腔(71-7)的落棉室(71-7)中的下方;落棉電機(72)固定在機架(1)的底板(13)上,通過鏈條與皮翼羅拉(73)的鏈輪(73-3)相連。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軸流開棉機,其特征在于,本開棉機還具有排微塵裝置(8),排微塵裝置(8)具有網眼板(81)、吸塵罩殼(82)、補風口(83)、觀察窗(84)及出風管(85)組成,網眼板(81)的板體上設有網眼,其左右兩端固定在墻板(11)上,吸塵罩殼(82)與網眼板(81)固定相連而形成吸塵通道,吸塵通道的一端設有補風口(83),中間設有觀察窗(84)、另一端為出風口,在該出風口處、出風管(85)與吸塵罩殼(82)固定相連。
專利摘要單軸流開棉機屬紡織機械中的一種前紡清花設備,本開棉機的滾筒通過主軸、軸承及軸承座與機架轉動連接,并通過電機帶動,罩殼固定在機架上且設在滾筒的上方,塵棒組設在滾筒下方且與塵棒調節機構相連,滾筒上按螺旋線方式固定有多個叉形角釘,滾筒的周圍的空隙部位設有擋板,從而形成打手室,罩殼上設有進棉口和出棉口,其殼體的下端面上垂直固定有多塊導流板。本開棉機使用時,對棉花的開松程度較高、除雜除塵效果較好。
文檔編號D01G9/00GK2282554SQ96223800
公開日1998年5月27日 申請日期1996年10月3日 優先權日1996年10月3日
發明者趙煜, 高志勤, 岳桂程, 裴國慶 申請人:江蘇省金壇市紡織機械總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