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立體車庫擺放小車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942065閱讀:23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立體車庫擺放小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
背景技術
現有立體車庫的存車位大都是固定不動的,存車時,由提升裝置、叉送裝置或轉運裝置將汽車送入存車位。提升裝置、叉送裝置或轉運裝置的位置在車庫中一般是固定的,占用車庫空間較多。專利號為ZL200420085314.8、授權公告號為CN2787768Y、授權公告日為2006年6月14日、名稱為“一種立體車庫四向移動載車托盤”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立體車庫的載車托盤,汽車可以直接開到該載車托盤上,該載車托盤雖然可以通過托架上的萬向球和導向輪“四向移動”,但在該立體車庫所存汽車飽和時,存在車庫最里面的汽車要想出來是很困難的,如果留一條通道,勢必影響庫容。專利申請號為94113878.X、公告號為CN112431
公開日為1996年6月12日、發明名稱為“用于立體車庫的車輛轉運裝置”,同樣存在運移不方便、轉運裝置占用庫內空間大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解決現有立體車庫所存汽車運移不方便、轉運裝置占用庫內空間大的問題。提供一種立體車庫擺放小車。本實用新型具有占用車庫空間小、運移方便靈活的特點。本實用新型包含橫向行走裝置、縱向行走裝置、車架22、托盤舉升裝置一8、托盤舉升裝置二9、車輪舉升裝置一7、車輪舉升裝置二12、車輪舉升裝置三21、車輪舉升裝置四27、托盤支架一1、托盤支架二15和托盤45,橫向行走裝置設置在車架22短軸的兩側邊上,縱向行走裝置設置在車架22長軸的兩側邊上,托盤舉升裝置一8和托盤舉升裝置二9設置在車架22上的中部,車輪舉升裝置一7和車輪舉升裝置四27分別固定在托盤舉升裝置一8兩側的車架22上,車輪舉升裝置二12和車輪舉升裝置三21分別固定在托盤舉升裝置二9兩側的車架22上,托盤支架一1固定在車輪舉升裝置一7和車輪舉升裝置四27之間的托盤舉升裝置一8外側的車架22上,托盤支架二15固定在車輪舉升裝置二12和車輪舉升裝置三21之間的托盤舉升裝置二9外側的車架22上,托盤45設置在托盤支架一1和托盤支架二15上,橫向行走裝置的每一側分別由一號車輪13、二號車輪14、三號車輪17、四號車輪19、第一變速箱16、第一電動馬達18、第一滑桿23、液壓缸24、第二滑桿25、架板26、支撐板28、第一滑套34和第二滑套33組成,一號車輪13、二號車輪14、三號車輪17和四號車輪19分別設置在架板26上的外側,第一變速箱16和第一電動馬達18分別固定在架板26上的內側,第一電動馬達18的輸出端與第一變速箱16的輸入端相連接,第一變速箱16的輸出端與三號車輪17軸連接,第一滑桿23和第二滑桿25的上側分別與架板26固定連接,第一滑桿23和第二滑桿25的下端分別與固定在車架22上的第一滑套34和第二滑套33插接,支撐板28固定在第一滑桿23和第二滑桿25之間,液壓缸24固定在支撐板28的下側,液壓缸24的液壓桿與車架22固定連接;縱向行走裝置的每一側分別由五號車輪2、六號車輪5、七號車輪10、八號車輪11、第二變速箱6和第二電動馬達4組成,五號車輪2、六號車輪5、七號車輪10和八號車輪11分別設置在車架22上的外側,第二變速箱6和第二電動馬達4分別固定在車架22上,第二電動馬達4的輸出端與第二變速箱6的輸入端相連接,第二變速箱6的輸出端與六號車輪5軸連接。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是這樣的縱向行走時,車架22長軸兩側的五號車輪2、六號車輪5、七號車輪10、八號車輪11沿縱向軌道行走,將所存汽車連同托盤45送到預定的存車位,如需要橫向行走時,車架22短軸兩側的液壓缸24收回液壓桿,使架板26下移并帶動一號車輪13、二號車輪14、三號車輪17和四號車輪19下移與橫向軌道接觸,同時使五號車輪2、六號車輪5、七號車輪10和八號車輪11上升離開縱向軌道,實現橫向行走。本實用新型適用于具有上下兩層存車位的立體車庫,其托盤與所存汽車一同被掛(支)在存車位上,從理論上說,使用本實用新型的立體車庫其存車位數量不限,只要留有一個存車位,即可將任何一個存車位的汽車運移出來,以存放滿二百六十臺汽車的雙層立體車庫為例,將最里邊存車位的汽車運移出來只需2分鐘。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占用車庫空間小、運移方便靈活的優點。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俯視圖(不包含托盤45),圖2是圖1的A向視圖,圖3是圖1的B向視圖,圖4是橫向行走裝置提升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托盤舉升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托盤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圖6的D-D剖視圖,圖8是圖6的E-E剖視圖,圖9是圖6的C-C剖視圖,圖10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側視圖(包含托盤45)。
具體實施方式
具體實施方式
一(參見圖1~圖6、圖10)本實施方式由橫向行走裝置、縱向行走裝置、車架22、托盤舉升裝置一8、托盤舉升裝置二9、車輪舉升裝置一7、車輪舉升裝置二12、車輪舉升裝置三21、車輪舉升裝置四27、托盤支架一1、托盤支架二15和托盤45在ucheng,橫向行走裝置設置在車架22短軸的兩側邊上,縱向行走裝置設置在車架22長軸的兩側邊上,托盤舉升裝置一8和托盤舉升裝置二9設置在車架22上的中部,車輪舉升裝置一7和車輪舉升裝置四27分別固定在托盤舉升裝置一8兩側的車架22上,車輪舉升裝置二12和車輪舉升裝置三21分別固定在托盤舉升裝置二9兩側的車架22上,托盤支架一1固定在車輪舉升裝置一7和車輪舉升裝置四27之間的托盤舉升裝置一8外側的車架22上,托盤支架二15固定在車輪舉升裝置二12和車輪舉升裝置三21之間的托盤舉升裝置二9外側的車架22上,托盤45設置在托盤支架一1和托盤支架二15上,橫向行走裝置的每一側分別由一號車輪13、二號車輪14、三號車輪17、四號車輪19、第一變速箱16、第一電動馬達18、第一滑桿23、液壓缸24、第二滑桿25、架板26、支撐板28、第一滑套34和第二滑套33組成,一號車輪13、二號車輪14、三號車輪17和四號車輪19分別設置在架板26上的外側,第一變速箱16和第一電動馬達18分別固定在架板26上的內側,第一電動馬達18的輸出端與第一變速箱16的輸入端相連接,第一變速箱16的輸出端與三號車輪17軸連接,第一滑桿23和第二滑桿25的上側分別與架板26固定連接,第一滑桿23和第二滑桿25的下端分別與固定在車架22上的第一滑套34和第二滑套33插接,支撐板28固定在第一滑桿23和第二滑桿25之間,液壓缸24固定在支撐板28的下側,液壓缸24的液壓桿與車架22固定連接;縱向行走裝置的每一側分別由五號車輪2、六號車輪5、七號車輪10、八號車輪11、第二變速箱6和第二電動馬達4組成,五號車輪2、六號車輪5、七號車輪10和八號車輪11分別設置在車架22上的外側,第二變速箱6和第二電動馬達4分別固定在車架22上,第二電動馬達4的輸出端與第二變速箱6的輸入端相連接,第二變速箱6的輸出端與六號車輪5軸連接。托盤舉升裝置一8和托盤舉升裝置二9分別由舉升液壓缸40及對稱設置的軸一35、軸二37、軸三39、支桿一36、支桿二38、連桿41、第一支座42和第二支座43組成,每一側的支桿一36和支桿二38的中間部位通過軸二37相互鉸接,上下相鄰的兩個支桿一36和支桿二38的一端通過軸一35相互鉸接,上下相鄰的兩個支桿一36和支桿二38的另一端通過軸三39相互鉸接,底側的兩個支桿一36之間和兩個支桿二38之間分別由連桿41相互連接,底側兩個支桿二38的末端與固定在車駕22上的第一支座42鉸接,舉升液壓缸40與固定在車駕22上的第二支座43鉸接,舉升液壓缸40的液壓桿與兩個支桿一36之間的連桿41鉸接。車輪舉升裝置一7、車輪舉升裝置二12、車輪舉升裝置三21、車輪舉升裝置四27的結構與托盤舉升裝置一8和托盤舉升裝置二9的結構基本相同,因其舉升高度的限制,只是支桿一36和支桿二38減少。
具體實施方式
二(參見圖6~圖9)本實施方式的托盤45由第一輪板52、第二輪板61、第一連接橫梁51和第二連接橫梁60組成,第一輪板52和第二輪板61平行設置,第一連接橫梁51和第二連接橫梁60的兩端分別與第一輪板52和第二輪板61固定連接,第一輪板52和第二輪板61分別由兩個連接板62、第一端板53、第二端板59、中間板55、柔性板54、第一滾輪56和第二滾輪58組成,第一端板53固定在兩個連接板62之間的左端,第二端板59固定在兩個連接板62之間的右端,中間板55固定在兩個連接板62之間的中部,柔性板54設置在兩個連接板62以及第一端板53和中間板55圍成的空間內,柔性板54的左右兩端分別與第一端板53的右端和中間板55的左端固定連接,兩個連接板52以及第二端板59和中間板55圍成的空間為懸輪空間57,第一滾輪56和第二滾輪58分別設置在懸輪空間57內的左右兩側,第一滾輪56和第二滾輪58的滾輪軸的兩端分別與兩個連接板62固定連接,第一輪板52和第二輪板61上的懸輪空間57分別與車架22上的車輪舉升裝置一7和車輪舉升裝置四27上下對應,第一輪板52和第二輪板61上的柔性板54分別與車架22上的車輪舉升裝置二12和車輪舉升裝置三21上下對應,第一連接橫梁51和第二連接橫梁60分別與托盤支架一1和托盤支架二15相配合。本實施方式的作用是汽車的左右兩排車輪分別進入第一輪板52和第二輪板61上,一種作用是將本實施方式掛(支)在存車位上后,汽車的后排(或前排)車輪落入懸輪空間57的第一滾輪56和第二滾輪58之間,汽車的前排(或后排)車輪落在柔性板54(柔性板由橡膠、橡塑或PVC材料制成,或由金屬網鏈制成)上,柔性板54的作用在于可以適應汽車前后輪距離的長短。使所存汽車不能滑動。另一種作用是在運移所存汽車時,與懸輪空間57和柔性板54相對應的車輪舉升裝置一7和車輪舉升裝置四27以及車輪舉升裝置二12和車輪舉升裝置三21在液壓桿回縮的拉動下下落,使汽車的四輪下降落入懸輪空間57和柔性板54上,使所運移的汽車不能滑動。本實施方式的優點在于運移汽車安全穩固,可避免汽車被刮傷;懸輪空間和柔性板的設置,可以適應汽車前后輪距的大小,使汽車在運移和存放過程中安全穩固,不會從托盤上滑落下來,也不會與其他托盤上存放的車子相刮;結構簡單,可以降低立體車庫的造價。
具體實施方式
三(參見圖7、圖8)本實施方式的第一端板53、第二端板59和中間板55的板面設置在同一水平高度上,第一端板53、第二端板59和中間板55板面的高度分別比連接板62的上沿低10~40mm。這樣的設置使第一端板53與兩個連接板62之間、第二端板59與兩個連接板62之間和中間板55與兩個連接板62之間分別形成了凹槽,使車輪經過時不容易跑偏,同時也增加了連接板62的強度。其它組成和連接關系與具體實施方式
二相同。
具體實施方式
四(參見圖9)本實施方式的第一連接橫梁51的內側邊為斜面,斜面的角度β為5~10°。斜面的作用在于與托盤支架一1或托盤支架二15接觸時相互之間不產生縫隙,舉升時省力。其它組成和連接關系與具體實施方式
二相同。
具體實施方式
五(參見圖9)本實施方式的第二連接橫梁60的內側邊為斜面,斜面的角度α為5~10°。斜面的作用在于與托盤支架一1或托盤支架二15接觸時相互之間不產生縫隙,舉升時省力。其它組成和連接關系與具體實施方式
二相同。
具體實施方式
六(參見圖1、圖2、圖10)本實施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
一的不同點在于,在縱向行走裝置中增加有第一鏈條3、第一鏈輪29和第二鏈輪30,第一鏈輪29固定在五號車輪2的外側,第二鏈輪30固定在六號車輪5的外側,第一鏈條3與第一鏈輪29和第二鏈輪30之間傳動連接。其它組成和連接關系與具體實施方式
一相同。增加的第一鏈條3、第一鏈輪29和第二鏈輪30將原來的縱向行走裝置每一側只有一個主動輪變成兩個主動輪,可提高小車縱向行走的起車速度和敏捷性。
具體實施方式
七(參見圖1~圖4)本實施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
一或二的不同點在于,在橫向行走裝置中增加有第二鏈條20、第三鏈輪31和第四鏈輪32,第三鏈輪31固定在四號車輪19的外側,第四鏈輪32固定在三號車輪17的外側,第二鏈條20與第三鏈輪31和第四鏈輪32之間傳動連接。其它組成和連接關系與具體實施方式
一相同。增加的第二鏈條20、第三鏈輪31和第四鏈輪32將原來的橫向行走裝置每一側只有一個主動輪變成兩個主動輪,可提高小車橫向行走的起車速度和敏捷性。
權利要求1.一種立體車庫擺放小車,包含橫向行走裝置、縱向行走裝置、車架(22)、托盤舉升裝置一(8)、托盤舉升裝置二(9)、車輪舉升裝置一(7)、車輪舉升裝置二(12)、車輪舉升裝置三(21)、車輪舉升裝置四(27)、托盤支架一(1)、托盤支架二(15)和托盤(45),橫向行走裝置設置在車架(22)短軸的兩側邊上,縱向行走裝置設置在車架(22)長軸的兩側邊上,托盤舉升裝置一(8)和托盤舉升裝置二(9)設置在車架(22)上的中部,車輪舉升裝置一(7)和車輪舉升裝置四(27)分別固定在托盤舉升裝置一(8)兩側的車架(22)上,車輪舉升裝置二(12)和車輪舉升裝置三(21)分別固定在托盤舉升裝置二(9)兩側的車架(22)上,其特征在于托盤支架一(1)固定在車輪舉升裝置一(7)和車輪舉升裝置四(27)之間的托盤舉升裝置一(8)外側的車架(22)上,托盤支架二(15)固定在車輪舉升裝置二(12)和車輪舉升裝置三(21)之間的托盤舉升裝置二(9)外側的車架(22)上,托盤(45)設置在托盤支架一(1)和托盤支架二(15)上,橫向行走裝置的每一側分別由一號車輪(13)、二號車輪(14)、三號車輪(17)、四號車輪(19)、第一變速箱(16)、第一電動馬達(18)、第一滑桿(23)、液壓缸(24)、第二滑桿(25)、架板(26)、支撐板(28)、第一滑套(34)和第二滑套(33)組成,一號車輪(13)、二號車輪(14)、三號車輪(17)和四號車輪(19)分別設置在架板(26)上的外側,第一變速箱(16)和第一電動馬達(18)分別固定在架板(26)上的內側,第一電動馬達(18)的輸出端與第一變速箱(16)的輸入端相連接,第一變速箱(16)的輸出端與三號車輪(17)軸連接,第一滑桿(23)和第二滑桿(25)的上側分別與架板(26)固定連接,第一滑桿(23)和第二滑桿(25)的下端分別與固定在車架(22)上的第一滑套(34)和第二滑套(33)插接,支撐板(28)固定在第一滑桿(23)和第二滑桿(25)之間,液壓缸(24)固定在支撐板(28)的下側,液壓缸(24)的液壓桿與車架(22)固定連接;縱向行走裝置的每一側分別由五號車輪(2)、六號車輪(5)、七號車輪(10)、八號車輪(11)、第二變速箱(6)和第二電動馬達(4)組成,五號車輪(20)、六號車輪(5)、七號車輪(10)和八號車輪(11)分別設置在車架(22)上的外側,第二變速箱(60)和第二電動馬達(4)分別固定在車架(22)上,第二電動馬達(4)的輸出端與第二變速箱(6)的輸入端相連接,第二變速箱(6)的輸出端與六號車輪(5)軸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車庫擺放小車,其特征在于托盤舉升裝置一(8)和托盤舉升裝置二(9)分別由舉升液壓缸(40)及對稱設置的軸一(35)、軸二(37)、軸三(39)、支桿一(36)、支桿二(38)、連桿(41)、第一支座(42)和第二支座(43)組成,每一側的支桿一(36)和支桿二(38)的中間部位通過軸二(37)相互鉸接,上下相鄰的兩個支桿一(36)和支桿二(38)的一端通過軸一(35)相互鉸接,上下相鄰的兩個支桿一(36)和支桿二(38)的另一端通過軸三(39)相互鉸接,底側的兩個支桿一(36)之間和兩個支桿二(38)之間分別由連桿(41)相互連接,底側兩個支桿二(38)的末端與固定在車駕(22)上的第一支座(42)鉸接,舉升液壓缸(40)與固定在車駕(22)上的第二支座(43)鉸接,舉升液壓缸(40)的液壓桿與兩個支桿一(36)之間的連桿(41)鉸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車庫擺放小車,其特征在于托盤(45)由第一輪板(52)、第二輪板(61)、第一連接橫梁(51)和第二連接橫梁(60)組成,第一輪板(52)和第二輪板(61)平行設置,第一連接橫梁(51)和第二連接橫梁(60)的兩端分別與第一輪板(52)和第二輪板(61)固定連接,第一輪板(52)和第二輪板(61)分別由兩個連接板(62)、第一端板(53)、第二端板(59)、中間板(55)、柔性板(54)、第一滾輪(56)和第二滾輪(58)組成,第一端板(53)固定在兩個連接板(62)之間的左端,第二端板(59)固定在兩個連接板(62)之間的右端,中間板(55)固定在兩個連接板(62)之間的中部,柔性板(54)設置在兩個連接板(62)以及第一端板(53)和中間板(55)圍成的空間內,柔性板(54)的左右兩端分別與第一端板(53)的右端和中間板(55)的左端固定連接,兩個連接板(52)以及第二端板(59)和中間板(55)圍成的空間為懸輪空間(57),第一滾輪(56)和第二滾輪(58)分別設置在懸輪空間(57)內的左右兩側,第一滾輪(56)和第二滾輪(58)的滾輪軸的兩端分別與兩個連接板(62)固定連接,第一輪板(52)和第二輪板(61)上的懸輪空間(57)分別與車架(22)上的車輪舉升裝置一(7)和車輪舉升裝置四(27)上下對應,第一輪板(52)和第二輪板(61)上的柔性板(54)分別與車架(22)上的車輪舉升裝置二(12)和車輪舉升裝置三(21)上下對應,第一連接橫梁(51)和第二連接橫梁(60)分別與托盤支架一(1)和托盤支架二(15)相配合。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立體車庫擺放小車,其特征在于第一端板(53)、第二端板(59)和中間板(55)的板面設置在同一水平高度上,第一端板(53)、第二端板(59)和中間板(55)板面的高度分別比連接板(62)的上沿低10~40mm。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立體車庫擺放小車,其特征在于第一連接橫梁(51)的內側邊為斜面,斜面的角度β為5~10°。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立體車庫擺放小車,其特征在于第二連接橫梁(60)的內側邊為斜面,斜面的角度α為5~10°。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車庫擺放小車,其特征在于在縱向行走裝置中還包含有第一鏈條(3)、第一鏈輪(29)和第二鏈輪(30),第一鏈輪(29)固定在五號車輪(2)的外側,第二鏈輪(30)固定在六號車輪(5)的外側,第一鏈條(3)與第一鏈輪(29)和第二鏈輪(30)之間傳動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車庫擺放小車,其特征在于在橫向行走裝置中還包含有第二鏈條(20)、第三鏈輪(31)和第四鏈輪(32),第三鏈輪(31)固定在四號車輪(19)的外側,第四鏈輪(32)固定在三號車輪(17)的外側,第二鏈條(20)與第三鏈輪(31)和第四鏈輪(32)之間傳動連接。
專利摘要立體車庫擺放小車,它涉及一種小車。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解決現有立體車庫所存汽車運移不方便、轉運裝置占用庫內空間大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托盤支架一(1)固定在車輪舉升裝置一(7)和車輪舉升裝置四(27)之間的托盤舉升裝置一(8)外側的車架(22)上,托盤支架二(15)固定在車輪舉升裝置二(12)和車輪舉升裝置三(21)之間的托盤舉升裝置二(9)外側的車架(22)上,托盤(45)設置在托盤支架一(1)和托盤支架二(15)上。使用本實用新型的立體車庫其存車位數量不限,只要留有一個存車位,即可將任何一個存車位的汽車運移出來,以存放滿二百六十臺汽車的雙層立體車庫為例,將最里邊存車位的汽車運移出來只需2分鐘。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占用車庫空間小、運移方便靈活的優點。
文檔編號E04H6/24GK2918644SQ20062002123
公開日2007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06年7月17日 優先權日2006年7月17日
發明者田代福 申請人:田代福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