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三管套筒式煙囪安裝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ー種煙囪的安裝結構,尤其是適合于大型電廠使用的三管套筒式煙囪的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在國內電廠煙囪設計中,三管套筒式煙囪被廣泛運用。低溫套筒式煙囪的內筒材料大多采用鈦-鋼復合板,鈦-鋼復合板材料具有強度好和防腐蝕好的優點,傳統的內筒承重平臺采用如圖I和圖2所示,三根主梁貫通呈三角形布置,在三根主梁間再設置三根次梁,相鄰的兩根主梁和一根次梁形成支承架組,如按此結構布置方法,單根玻璃鋼內筒安裝在獨立的支承架組中,并只有三個支承點承重,每根主梁上的荷載集中,根據強度、穩定和變形要求設計出的主梁斷面大,單點內力比較集中,對內筒的內應カ產生不利因素。同時主 梁貫通后,在兩根主梁與鋼筋混凝土外筒交接處很近,對外筒筒壁產生的局部應カ較大。每根主梁是兩個內筒的公切線,如果內筒之間的間距過小,三根主梁間的三根次梁無法設置,所以必須加大內筒間的中心距,內筒中心距的增加將相應的加大鋼筋混凝土外筒的出口直徑,外筒的工程量也因此增加。另外由于主梁的跨度較大,對主梁的施工和吊裝帶來不便。由于鈦-鋼復合板價格較高,造價成本不斷増加,如何選用防腐性能好,造價更經濟的材料對降低工程造價起到關健作用。玻璃鋼具有較好的防腐性和經濟性,是用作電廠低溫套筒式煙囪內筒的較佳材料,但是玻璃鋼材料和普通的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不同,具有強度高彈性模量低且玻璃鋼三個方向力學性能異性等特點,由于套筒畑 鋼筋混凝土外筒在日照、風及地震エ況下產生變形,根據內外筒變形協調的原理,外筒的變形會引起玻璃鋼內筒應カ增加,因此采用原有的三點支承連接不能滿足設計的安全要求,必須在設計上考慮承重平臺的合理結構布置,増加內筒在平臺上的支承點達到減小由于內筒應カ集中帶來的安全隱患。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ー種具有増加三管套筒式煙囪內筒支承點數量,減少內筒應カ集中的承重平臺的煙囪。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三管套筒式煙囪安裝結構,包括外筒、均布于外筒內部的三個內筒、均布安裝在外筒內部的三根主梁,三根主梁相互連接形成承重平臺,每個內筒通過承重平臺安裝在外筒上,在任意相鄰的兩根主梁中之間設置支承架組;所述的每個支承架組由第一主梁、第一橫梁、第一內梁、內斜梁、第二橫梁、第二內梁連接組成;且支承架組的內部形成與內筒外徑適配的六邊形空間;所述的第一橫梁的一端與第一主梁連接,另一端與外筒的內壁連接;所述的第二橫梁的一端與第二主梁連接,另一端與外筒的內壁連接;所述的內斜梁的一端與第二橫梁連接,所述的第一內梁的一端與第一橫梁連接,且內斜梁與第一內梁連接;內斜梁和第一內梁中的至少ー個的另一端與與外筒的內壁連接;所述的第二內梁的一端與第二橫梁連接,另一端與第一主梁連接;所述的內筒與支承架組六邊形空間各邊的梁連接。作為本發明的改進,支承架組的內部形成的六邊形空間為正六邊形空間。在所述的內筒上安裝有支承法蘭,并在支承法蘭設置有均布的六個支承點,支承法蘭通過支承點與支承架組六邊形空間各邊的梁連接。在所述的支承架組六邊形空間下方安裝有制晃鋼架,上述的制晃鋼架的內部形成與支承架組相同的六邊形空間,內筒安裝在制晃鋼架的內部的六邊形空間中。所述的制晃鋼架的內部六邊形空間的各邊與支承架組的六邊形空間的各邊連接, 在上述制晃鋼架的內部六邊形空間的各邊與內筒的外壁之間設置有制晃點。所述的制晃點為安裝在內筒與制晃鋼架之間的制晃墊塊。內筒在軸向采用分段支承方式,內筒各段之間通過膨脹節連接。所述的膨脹節設置在制晃鋼架內。所述的三根主梁之間相互連接,并在外筒的中心形成等邊三角形。采用本發明的三管套筒式煙囪安裝結構,吊裝方便,結構緊湊,能有效的降低施工成本。
圖I是現有的三管套筒式煙囪立面布置示意圖。圖2是圖I中的承重平臺平面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的三管套筒式煙囪立面布置示意圖。圖4是圖3中A-A剖面的承重平臺平面示意圖。圖5是支承平臺上的支承點安裝布置示意圖。圖6是圖3中B-B剖面的制晃鋼架平面示意圖。圖7是制晃鋼架中的制晃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記1_外筒;2_支承架組,21-第一橫梁,22-第二橫梁,23-內斜梁,24-內梁;3_主梁,31-第一主梁,32-第二主梁,33-第三主梁;4-內筒;5_支承點,51-支承法蘭;6_次梁;7_制晃鋼架;8_制晃點,81-制晃墊塊;8_膨脹節,10-承重平臺;20_制晃平臺。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如圖3所示的三管套筒式煙囪安裝結構,包括外筒I、均布于外筒I內部的三個內筒4,每個內筒4通過安裝在外筒I內部的承重平臺10固定在外筒I上。承重平臺10由安裝在外筒I的內部的橫截面上均布的三根主梁3相互連接形成。在承重平臺10上的任意相鄰的兩根主梁3之間設置支承架組2,如圖4所示,在第一主梁31和第二主梁32,在第二主梁32與第三主梁33之間,在第一主梁31與第三主梁33之間共設置有三個支承架組2。如圖4所示,以第一主梁31和第二主梁32之間的支承架組2為例,其由第一主梁31、第一橫梁21、第一內梁24、內斜梁23、第二橫梁22、第二內梁25組成,且依次相互連接,并在支承架組2的內部形成與內筒4外徑適配的六邊形空間,內筒4與支承架組2六邊形空間各邊的梁連接安裝,保證內筒4能安裝在支承架組2內部的六邊形空間中并保留適當的安裝間隙。三個支承架組中的兩根主梁都可以認為是由第一主梁31和第二主梁32組成。
構成支承架組2內部的六邊形空間的各梁之間的連接方式采用的是第一橫梁21的一端與第一主梁31連接,另一端與外筒I的內壁連接;第二橫梁22的一端與第二主梁32連接,另一端與外筒I的內壁連接;內斜梁23的一端與第二橫梁22連接,另一端與外筒I的內壁連接;第一內梁24的一端與第一橫梁21連接,另一端與內斜梁23的連接;第二內梁25的一端與第二橫梁22連接,另一端與第一主梁31連接。在上述的連接方式基礎上,也可以作其他相應的連接改變,只要能夠滿足整體的強度和施工要求即可,如在附圖4中的第二主梁32與 第三主梁33之間的承重平臺中,內斜梁23的一端與第二橫梁22連接,另一端第一內梁24連接,第一內梁24的一端與第一橫梁21連接,另一端與外筒I的內壁連接;即內斜梁23和第一內梁24中的至少ー個的另一端與與外筒I的內壁連接,就能達到承重平臺10的強度要求,當然如將內斜梁23、第一內梁24以及第二內梁25的一段都與外筒I的內壁連接,更能增加承重平臺的強度,但同時將增加工程成本和施工工作量。本發明在主梁的布置上引入非常規用的三根主梁互為支座的設計理念,主梁與主梁間采用高強度螺栓連接,主梁確定后應盡量考慮增加次梁布置來解決內筒的支承點,根據外筒I和內筒4的直徑大小,在保證各內筒4之間的中心距和考慮高強度螺栓安裝時用的操作空間的情況下,在附圖4中,三根主梁3之間相互連接后在外筒I的中心形成等邊三角形,這樣相互之間的連接更加牢固。因此三個內筒之間的間距布置上可以比較緊湊,從而外筒的出口直徑較小,工程量相應減少。施工吊裝方面由于主梁長度的減小,在平臺吊裝時也帶來方便。采用上述的承重平臺結構,除三根主梁是主要承重構件外,各支承架組還設置了其他4根承重的梁,并且各支承架組與外筒的連接支承點從原來的兩個增加到五個,改善了承重平臺的受カ狀態和外筒內壁受カ的分布,克服了外筒筒壁原來由于接支承點少所產生的局部應カ較大的問題,從而分散內筒支承點處應カ過度集中對內筒的影響。同時由于各支承架組設計為六邊形空間,將現有的三個支承點増加到六個,特別對于玻璃鋼ー類材質制成的內筒,其連接、固定和使用效果明顯提高。如果內筒安裝在支承架組中,六個連接點的設置位置不均勻,將在內筒上造成應力分布不均和應カ集中的問題,因此將支承架組2的內部形成的六邊形空間設計和安裝為正六邊形空間,六個連接點就可以均勻分布在內筒的圓周上。內筒4與支承架組2的連接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如螺栓連接、焊接、鉚接等。在本實施例中,如圖4和圖5所示,三根主梁相互連接,并形成三個支承架組2,在每個支承架組
2的各梁上分別設置有支承點5,支承點5共六個。內筒4上安裝設置有支承法蘭51,并在支承法蘭51設置有均布的六個支承點5并與支承架組2上的支承點相對應,支承法蘭51通過支承點5上的連接螺栓與支承架組2六邊形空間各邊的梁連接,對內筒4起到支承作用。在現有技術的內筒安裝中,由于三根主梁的設置方式,由于承重平臺的三根主梁采用貫通布置,內筒的支撐點相對較少,如制晃鋼架要在重承重平臺下懸掛,會導致制晃鋼架的柱間支撐和鋼內筒碰撞,所以傳統的做法是把承重平臺和制晃平臺分隔開,制晃平臺的結構布置形式和承重平臺基本類似。如附圖3和附圖6所示,在本發明中采用的是制晃鋼架7。在支承架組2六邊形空間下方安裝有制晃鋼架7,上述的制晃鋼架7的內部也形成與支承架組2相同的六邊形空間,內筒4安裝在制晃鋼架7的內部的六邊形空間中。制晃鋼架7的內部六邊形空間的各邊與支承架組2的六邊形空間的各邊連接,在上述制晃鋼架7的內部六邊形空間的各邊與設置有制晃點8。如附圖7所示,是本發明制晃鋼架的ー種具體實施方式
,制晃點8為安裝在內筒4與制晃鋼架7之間的制晃墊塊81。采用這種懸掛式的制晃鋼架,比現有的設計簡單,節約鋼材,降低成本,安裝方便,而且在內筒發生輕微晃動時,不會造成對內筒的損壞,更加安全和可靠。
內筒4在軸向結構采用分段支承方式,即將內筒根據需要制成多段,各段之間通過膨脹節9連接。如附圖3所示,在每一段的內筒上都安裝設置有承重平臺10。考慮到在各段連接的膨脹節位置,受熱脹冷縮和使用中的變化,容易造成內容的晃動、變形,所以將膨脹節9設置在制晃鋼架內。
權利要求
1.三管套筒式煙囪安裝結構,包括外筒、均布于外筒內部的三個內筒、均布安裝在外筒內部的三根主梁,三根主梁相互連接形成承重平臺,每個內筒通過承重平臺安裝在外筒上,其特征在干, 在任意相鄰的兩根主梁(3)之間設置支承架組(2); 所述的每個支承架組(2)由第一主梁(31)、第一橫梁(21)、第一內梁(24)、內斜梁(23)、第二橫梁(22)、第二內梁(25)連接組成;且支承架組(2)的內部形成與內筒(4)外徑適配的六邊形空間; 所述的第一橫梁(21)的一端與第一主梁(31)連接,另一端與外筒(I)的內壁連接; 所述的第二橫梁(22)的一端與第二主梁(32)連接,另一端與外筒(I)的內壁連接; 所述的內斜梁(23)的一端與第二橫梁(22)連接,所述的第一內梁(24)的一端與第一橫梁(21)連接,且內斜梁(23)與第一內梁(24)連接; 內斜梁(23)和第一內梁(24)中的至少ー個的另一端與與外筒(I)的內壁連接; 所述的第二內梁(25)的一端與第二橫梁(22)連接,另一端與第一主梁(31)連接; 所述的內筒(4)與支承架組(2)六邊形空間各邊的梁連接。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三管套筒式煙囪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支承架組(2)的內部形成的六邊形空間為正六邊形空間。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三管套筒式煙囪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內筒(4)上安裝有支承法蘭(51),并在支承法蘭(51)設置有均布的六個支承點(5 ),支承法蘭(51)通過支承點(5)與支承架組(2)六邊形空間各邊的梁連接。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三管套筒式煙囪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支承架組(2)六邊形空間下方安裝有制晃鋼架(7),上述的制晃鋼架(7)的內部形成與支承架組(2)相同的六邊形空間,內筒(4)安裝在制晃鋼架(7)的內部的六邊形空間中。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三管套筒式煙囪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晃鋼架(7)的內部六邊形空間的各邊與支承架組(2)的六邊形空間的各邊連接,在上述制晃鋼架(7)的內部六邊形空間的各邊與內筒(4)的外壁之間設置有制晃點(8)。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三管套筒式煙囪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晃點(8)為安裝在內筒(4)與制晃鋼架(7)之間的制晃墊塊(81)。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三管套筒式煙囪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內筒(4)在軸向采用分段支承方式,內筒各段之間通過膨脹節(9)連接。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三管套筒式煙囪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膨脹節(9)設置在制晃鋼架(7)內。
9.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三管套筒式煙囪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根主梁(3)之間相互連接,并在外筒(I)的中心形成等邊三角形。
全文摘要
本發明所公開的涉及一種煙囪的安裝結構,尤其是適合于大型電廠使用的三管套筒式煙囪的安裝結構。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具有增加三管套筒式煙囪內筒支承點數量,減少內筒應力集中的承重平臺的煙囪結構,其包括外筒、均布于外筒內部的三個內筒、均布安裝在外筒內部的三根主梁,三根主梁相互連接形成承重平臺,每個內筒通過承重平臺安裝在外筒上,在任意相鄰的兩根主梁中的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之間設置支承架組,支承架組的內部形成與內筒外徑適配的六邊形空間,內筒與支承架組六邊形空間各邊的梁連接。作為本發明的改進,支承架組的內部形成的六邊形空間為正六邊形空間。
文檔編號E04H12/28GK102677943SQ20121018047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4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4日
發明者代曉, 李龍華, 漆檜, 陳剛 申請人:四川電力設計咨詢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