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繁華區域橫跨道路上空的電梯載車司機駕車直進式簡易型立體車庫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利用道路上空設置的立體車庫技術,尤其是涉及了一種繁華區域橫跨道路上空的電梯載車司機駕車直進停車位的簡易型立體車庫技術。
背景技術:
目前,城市中的民眾擁有小型汽車(轎車)作為代步工具的數量越來越多,建造昂貴的樓房車庫或/和地下車庫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
之后,又出現占地面積很小的以鋼構形式出現的廉價立體車庫(內部采用了以機電技術位主的汽車被動輸送裝置),對于緩解上述發展的社會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也應該是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新生事物,然而,也出現了制約現有立體車庫發展的問題:
立體車庫的設計方案都是以呈矩形地面的高層框架結構形式出現的,占地面積雖然小,然而,欲在已有的城市道路,尤其是成熟的省會城市或一線大城市中需要集中停車的部位再找到適合于建造立體車庫及其輔助的短距離車輛專用通道的地皮,也是相當困難了。一以上情況已經在極大程度上限制了現有立體車取得可持續性發展的機會,問題的關鍵在于:
為了車輛行駛而修建了道路,然而,為了停車還要占用道路以外的地面空間才能夠保持道路的通暢,當車輛日益增多時,勢必會就帶來停車難的社會問題。發明內容
本發明之目的:就是解決上述停車難的問題。一若能解決不讓車輛停泊在道路以外的地方,那么,這個停車難的社會問題就可以得到徹底解決。
本發明在結構上包括:分層排列的由停車分界線分割的停車位,以及用于運載汽車升降的電梯載車裝置所需要的垂直升降井;
其特征在于:
A.立體車庫不是設置在行車道路以外的地方,而是橫跨在行車道路上空的,往返行駛的車輛仍然能夠穿行于該立體車庫的下部;
B.立體車庫內的各層車輛通道均與升降井連通,而且,升降井內電梯載車裝置的進口與出口是貫通的,即在結構上能夠確保汽車徑直穿過該升降井以及其內部的電梯載車裝置;
C.車輛通道與停車 位均鋪設了能夠行車或停車的硬質地面;
D.該立體車庫在其形體結構上是能夠兼顧與常規的人行天橋通道共同使用的;
E.升降井對應在行車道路上的具體位置是:行車道路上不影響行車交通的邊側部位或/和中心線上。
城市繁華區域行車道路上的車速一般都很慢,如果在道路中心線上再增加設置專用于電梯的升降井來上下接運汽車,不會對道路交通產生明顯的影響;如果設置在道路中心線上的該升降井采用鋼構的結構形式,當發現以后可以減少該升降井時,就可以方便地將其拆除,換上其他的中間支撐結構來取代。——所述的立體車庫是采用鋼構的結構形式來建造的。——所述的立體車庫是呈長條形并設置了照明燈具。本發明的使用方法,即直進式駕車進行存車與離開的運作方法:當汽車從行車道路上欲進入立體車庫時:由司機徑直開進位于升降井底部的電梯載車裝置內之后并被提升到達欲停車的庫內行車車輛通道時,司機能夠駕駛汽車不變方向地從電梯載車裝置的另一個出口徑直開出并進入車輛通道,通過轉彎90度,即可沿著該車輛通道奔赴指定的停車位泊車;當汽車欲離開立體車庫時:由司機開車讓汽車退出原來的停車位,并在車輛通道上向著根據以后到達行車道路時需要行駛的方向所對應的那個升降井行進,在直線到達了那個升降井跟前之后,通過轉彎90度,讓尾部朝向升降井,司機即可駕駛該汽車倒退著進入該升降井內的電梯載車裝置當中,待到該電梯載車裝置沉底之后,司機即可直接駕駛汽車徑直離開該升降井內的電梯載車裝置,進入行車道路駛往他處。本發明兼顧人行天橋的使用方法,即能夠作為一物兩用的使用方法:將立體車庫的一層(例如:最底層)車輛通道與停車位的地面全部或部分(指:其中的一排停車位仍然可以作為存車使用)作為人行天橋通道來使用;并且,在此基礎上再同時增加輔助的連接該人行天橋通道與地面人行道之間的常規人行樓梯。——顯然,該人行樓梯可以由常規的步行梯或/和自動扶梯來充當。本發明與現有技術比較的特點:一.本發明的最大特點 之一是利用了行車道路的上空來解決停車位的設置空間。——不會影響行車道路上的車輛交通。二.本發明的最大特點之二是可以讓司機駕駛汽車直接駛進或駛離懸空設置在行車道路上空的立體車庫。一不必如現有技術的立體車庫那樣地設置了全方位運載車輛的復雜機電設施。三.本發明的“性價比”很高,并且,本發明的實施涉及與其他有可能相關的方面幾乎沒有矛盾。——主要是沒有占用城市中道路以外的寶貴地皮,而是利用了行車道路空閑的上空所致。
圖1示意了本發明的實施例:橫跨在十個車道上空的本發明四層立體車庫正面布局概況;圖2是圖1的俯視圖。Ι-a:專供電梯載車裝置使用的垂直升降井;2:車庫內的車輛通道;3:中間支撐結構;4:行車道路(含:快車道與慢車道);5:人行道;K:車道分界線;Ρ:作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小型汽車(轎車);W:停車位分界線。
具體實施例方式由于一般城市繁華區域中的行車道路4及其兩側人行道5的人與車相當擁擠,若要在行車道路4上空設置不占用寶貴地皮的本發明,通常需要考慮盡可能地少占用該行車道路4及其兩側人行道5的地皮,并且,應該以不超過現有的在整個行車道路4的兩側建立兩個較小的公交車站臺所需要擠占的地皮為前提來考慮問題,這就需要以減少專供電梯載車裝置使用的垂直升降井l_a(例如:每個行車方向上設置I個垂直升降井l_a)為前提來考慮問題,因此,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的設計理念應該是:
僅考慮采用設置在一條行車道路4中而不同行車方向上的兩個升降井l_a作為設計考慮的基本點(其占用行車道路4中的面積小于上述較小的公交車站臺),并且,以長條形橫跨道路的“人行天橋”(繁華區域中行車道路4的上空尤其需要)的結構形式來設計本發明的外形(若停車位不足可以適當增加停車樓層)。
如果,以將現有行車道路4兩側建造的為往返公交車而設立的一對公交車站臺在其行車道路4長度方向上的路程間隔距離,來考慮作為建造本發明的參考間隔距離,那么, 僅有左右兩個專供電梯載車裝置使用的垂直升降井l_a的本發明,就很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以解決了該城市繁華區域中的停車難問題。
圖1示意的是本發明的一種實施例:其整體呈橫跨行車道路4上空的長條形全鋼構的建筑結構形式,立體車庫設置為四層,在其兩個端部的對角線上設置了專供電梯載車裝置使用的垂直升降井l_a,由于跨度較大,可以在其中間位于行車道路4的中心線或/和其他不影響道路交通的位置上(車道分界線K上)增設常規的底部支撐結構3 ;如果認為該行車道路4很寬,在設置支撐結構3的部位,即往返行車道路4的中心線的部位可以再增設一處垂直升降井l_a來替換支撐結構3,為雙向行駛的汽車5再增加一處進、出本發明中作為垂直升降通道的升降井l_a。
圖2示意的是上述圖1的平面俯視布局概況,顯然,構成本發明的立體車庫內是以車庫內的車輛通道2居中而停車位排列在兩側為主線的設計方案、而將兩個垂直升降井 Ι-a位于上述車輛通道2兩端旁側的主要框架格局來實現本發明意圖的;如果將圖2中的停車位成傾斜排列或垂直于行車道路4的方向排列,那么,本發明的寬度還可以大幅度地縮窄,更接近于符合“人行天橋”的外形要求。
不難看出,此時本發明的兩個垂直升降井l_a是位于行車道路4兩個邊側的兩條次快車道(指:與常規的慢車道相鄰的快車道)上的,顯然,該兩個垂直升降井l_a的地面位置也就適當擠占了屬于行車道路4上的慢車道的部分,必要時,也可以適當擠占人行道 5的面積,因此,該實施例的位置要求人行道5的寬度應該盡量大一些的位置為妥;盡管如此,該兩個垂直升降井l_a所涉及的總占地面積將會遠遠小于或不會大于上述較小的公交車站臺所涉及的總占地面積。
至此,汽車P利用本發明存放自己的行駛路線應該已經很清楚了,比方說:
首先,司機駕駛汽車P從行車道路4右側(見圖2)的次快車道中順著箭頭方向進入升降井Ι-a內電梯載車裝置當中,當汽車P被電梯載車裝置送到了規定的樓層之后,司機就可以駕駛汽車P從該電梯載車裝置另一個徑直的方向離開,然后來一個向左的大轉彎, 就可以沿著車輛通道3尋找規定的停車位,最后,將汽車P停泊在其中。
汽車P利用本·發明駕車駛離的路線也應該很清楚了,正好與上述情況相反:
首先,司機駕駛汽車P退出到車輛通道2上,如果離開立體車庫之后,需要順著行車道路4的右側(見圖2)繼續前進,則可將退到車輛通道2上的汽車P向著右端的那個升降井l_a行進,到了該升降井Ι-a的跟前時,調轉汽車P的車頭方向,以倒退的方式進入該升降井Ι-a內的電梯載車裝置當中,待到電梯載車裝置沉底之后,司機即可將該汽車P徑直向前(行車道路4右側的箭頭方向)開出,最后順著行車道路4駛離他處;此時,它的行駛方向與進入本發明時的方向完全一致。一如果司機駕駛汽車P需要從行車道路4左側 (見圖2)的箭頭方向駛離,那么,在進入該左側升降井Ι-a內的電梯載車裝置之前,也應該采用讓汽車P以倒退的方式進入才行,而駕駛汽車P離開本發明時則向前行駛。
本發明的上述結構設計方案的本身,就已經具備了可以作為在繁華鬧市區道路上的立體車庫與“人行天橋”雙用途的功能:
只要再增加了將立體車庫的底層地面的全部(由車輛通道2與停車位形成的整個底層地面)或部分(例如:兩排中的一排停車位仍然可以作為存車使用而車輛通道2由人與車共用——立體車庫內車輛通道2的車流量極低絕對不會影響人的通行)作為“人行天橋”通道來使用,即可實現本發明的最佳工作狀態;或者,在上述狀態的基礎上,再同時增加輔助的連接該底層的地面與人行道5之間的常規人行樓梯(在非設置升降井7部位的平面局部均可以考慮作為設置人行樓梯的梯口位置——顯然該常規的人行樓梯也包括可以選擇的電動自動扶梯),這將會使得本發明變得更為理想。
顯然,縱觀本發明的技術整體,就是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非要占據城市中寶貴的地皮才行)而進行的一種有效的改進:既然人們為了汽車P的通行修建了行車道路4,那么,也應該為了解決汽車P的停車難問題再利用該行車道路4內閑置的上空來解決汽車P 所需要的眾多停車位的問題,這應該是解決當前城市停車難問題的最佳方案。
一個成熟的城市,尤其是包括省會在內的一線大城市中,符合建造本發明行車道路4的總數量或總長度是相當可觀的,若能夠實現在該道路上根據實際需要高密度地建造本發明,將會在很大的程度上緩解城市中停車難的問題。——不少需要大批量集中停車的大型商場,大型飯店,影劇院與眾多的辦公樓,等等公用設施都會開設在上述較寬敞的行車道路4的兩側。
此外,若能對本發明的外觀進行精心設計,就有可能成為城市道路上空的一道或多道風景線。——對此若有異議,可以設想一下類似的問題:是首先解決人能夠居住的問題重要還是首先解決住房外觀漂亮的問題重要。
另外,前面已經談及了本發明應該采用鋼構的建筑型式(成本低建速快重量輕——于擴大車位庫容量有利),而鋼構少不了緊固件;最理想的緊固件是現有的鉚釘(必須地面燒紅鍛打實施緊固“鉚接”——高空現場“鉚接”操作困難),其次是“螺栓防松型旋緊”(相比之下劣于“鉚接”:抗振功能較差易于被振松脫),這里建議采用工程“性價比”最高且具有“四兩撥千斤”力學放大機構的作為另一項簡單發明專利的“螺栓型‘鉚接’”技術 (ZL200310108707.6),來實施本發明在高空(例如:50米以上的高度)利用專用工具徒手方便地實現“現場旋緊型‘鉚接’ ”:只有強行破壞了該“螺栓型鉚釘”結構之后才會失去其 “鉚接”功能。——“鉚接”緊固性能這一點幾乎同于現有的常規“鉚接”技術(抗振功能極強不存在松脫的可能)。
如果,從現 在起,就能夠著手規劃并實施涉及包括本發明在內的有關立體車庫的諸個發明項目,那么,有條件的我國城市乃至世界城市中的停車難問題,很可能就會在幾年內逐步予以解決,尤其是在新興的城市當中。——況且,經營并解決停車難的事業,如果采用停車收費的使用方案,還能夠創造“停車收費利潤”來抵消立體車庫的初期建造費用,就如修建收費高速 公路一樣。
權利要求
1.一種繁華區域橫跨道路上空的電梯載車司機駕車直進式簡易型立體車庫, 結構上包括分層排列的由停車分界線(W)分割的停車位,以及用于運載汽車(P)升降的電梯載車裝置所需要的垂直升降井(Ι-a); 其特征在于 A.立體車庫不是設置在行車道路(4)以外的地方,而是橫跨在行車道路(4)上空的,往返行駛的車輛仍然能夠穿行于該立體車庫的下部; B.立體車庫內的各層車輛通道(2)均與升降井(Ι-a)連通,而且,升降井(Ι-a)內電梯載車裝置的進口與出口是貫通的,即在結構上能夠確保汽車(P)徑直穿過該升降井(1-a)以及其內部的電梯載車裝置; C.車輛通道(2)與停車位均鋪設了能夠行車或停車的硬質地面; D.該立體車庫在其形體結構上是能夠兼顧與常規的人行天橋通道共同使用的; E.升降井(Ι-a)對應在行車道路(4)上的具體位置是行車道路(4)上不影響行車交通的邊側部位或/和中心線上。
2.一種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繁華區域橫跨道路上空的電梯載車司機駕車直進式簡易型立體車庫,其特征在于立體車庫是呈長條形并設置了照明燈具。
3.一種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繁華區域橫跨道路上空的電梯載車司機駕車直進式簡易型立體車庫,其特征在于,立體車庫是采用鋼構的結構形式來建造的。
4.一種繁華區域橫跨道路上空的電梯載車司機駕車直進式簡易型立體車庫的使用方法,即直進式駕車進行存車與離開的運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當汽車(P)從行車道路(4)上欲進入立體車庫時由司機徑直開進位于升降井(1-a)底部的電梯載車裝置內之后并被提升到達欲停車的庫內行車車輛通道(2)時,司機能夠駕駛汽車(P)不變方向地從電梯載車裝置的另一個出口徑直開出并進入車輛通道(2),通過轉彎90度,即可沿著該車輛通道(2)奔赴指定的停車位泊車; 當汽車(P)欲離開立體車庫時由司機開車讓汽車(P)退出原來的停車位,并在車輛通道⑵上向著根據以后到達行車道路⑷時需要行駛的方向所對應的那個升降井(Ι-a)行進,在直線到達了那個升降井(Ι-a)跟前之后,通過轉彎90度,讓尾部朝向升降井(1-a),司機即可駕駛該汽車(P)倒退著進入該升降井(Ι-a)內的電梯載車裝置當中,待到該電梯載車裝置沉底之后,司機即可直接駕駛汽車(P)徑直離開該升降井(Ι-a)內的電梯載車裝置,進入行車道路(4)駛往他處。
5.一種繁華區域橫跨道路上空的電梯載車司機駕車直進式簡易型立體車庫兼顧人行天橋的使用方法,即能夠作為一物兩用的使用方案, 其特征在于 將立體車庫的一層車輛通道(2)與停車位的地面全部或部分作為人行天橋通道來使用;或者,在此基礎上再同時增加輔助的連接該底層的地面與人行道(5)之間的常規人行樓梯。
全文摘要
一種繁華區域橫跨道路上空的電梯載車司機駕車直進式簡易型立體車庫,該立體車庫內的各層車輛通道(2)均與連接下部的行車道路(4)的電梯(進、出口是貫通的)升降井(1-a)相通,整個庫房地面均鋪設了能夠直接行車或停車的硬質地面,而且,該立體車庫在其形體結構上是能夠兼顧與常規的人行天橋通道共同使用的;此舉的最大特點是利用了行車道路(4)的上空來解決停車難的問題。停車收費利潤可抵消初期的全部建造費用,根據我國現有經濟實力與技術能力,再借助于其他高“性價比”的涉及立體車庫發明專利的技術(包括涉及諸如居民小區狹窄道路上設置的家用立體雙車位技術),期望在幾年內就能逐步緩解甚至完全解決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停車難社會問題。
文檔編號E04H14/00GK103255940SQ20121059638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4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4日
發明者梁嘉麟 申請人:梁嘉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