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托輪裝置及混凝土攪拌車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994159閱讀:25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托輪裝置及混凝土攪拌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工程機械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托輪裝置及混凝土攪拌車。
背景技術
混凝土攪拌車的滾道和托輪之間的接觸面需處于常潤滑狀態,在工作中才能消除異響,并可以延長滾道和托輪的使用壽命。目前,國內外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滾道潤滑仍然是采用傳統的潤滑方式,即用刷子等其他工具把潤滑脂涂抹在滾道表面,以達到潤滑滾道與托輪接觸面的目的。但現有的這種手工涂抹的潤滑方式,因滾道較高,維護人員不好操作,且勞動強度大;涂抹潤滑脂時攪拌桶是處于轉動狀態,容易夾手或者刮傷手,造成安全事故。另外,潤滑脂的用量不易控制,手工涂抹不均勻,如果油脂過多會造成浪費,且油脂掉落會造成環境污染;如果油脂過少則影響潤滑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種托輪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潤滑滾道與托輪接觸面的方式操作困難、勞動強度大,且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問題。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了一種能解決上述問題的混凝土攪拌車。一個方面,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托輪裝置,包括托輪支架;安裝在托輪支架上的銷軸;通過軸承與銷軸轉動連接的托輪,以及設置在托輪與銷軸之間且位于軸承兩側的密封結構;托輪、銷軸與密封結構之間形成軸承潤滑腔,銷軸上設有進油通道,進油通道的出油口與軸承潤滑腔連通;托輪上還設有連通軸承潤滑腔與托輪外周的出油通道。進一步地,托輪的外周上設有儲油槽,出油通道的出油口與儲油槽連通;軸承為多個,相鄰兩個軸承的外圈由形成于托輪內周壁的凸緣隔離;出油通道呈徑向延伸,且其進油口位于凸緣上。進一步地,進油通道的進油口設置在銷軸的端面上,進油通道出油口的開設位置位于多個軸承的外部。進一步地,軸承為兩個對稱設置的圓錐滾子軸承;出油通道沿周向均勻設置多個,儲油槽為與各出油通道相通的環形凹槽。進一步地,儲油槽位于托輪外周的中部。進一步地,進油通道包括相互隔離的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第一油道的進油口開設在銷軸的第一端,其出油口的開設位置位于多個軸承第一端的外部;第二油道的進油口開設在銷軸的第二端,其出油口的開設位置位于多個軸承第二端的外部。進一步地,進油通道的進油口處設置有管接頭。進一步地,該托輪裝置還包括潤滑脂泵送動力裝置和三通接頭,三通接頭的第一接口與潤滑脂泵送動力裝置的出油口連通,第二接口與第一油道的進油口連通,第三接口與第二油道的進油口連通。進一步地,密封結構包括用于對軸承的內圈限位的軸承端蓋,軸承端蓋套設在銷軸上;油封,安裝在軸承端蓋與托輪之間。另一個方面,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混凝土攪拌車,設置有上述的托輪裝置。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因在銷軸上設有與軸承潤滑腔相通的進油通道,托輪上還設有出油通道,通過該出油通道使托輪的外周與軸承潤滑腔連通,這樣,需進行潤滑操作時,可以通過潤滑脂泵送動力裝置將潤滑脂注入進油通道中,注入的潤滑油脂不僅對軸承進行潤滑,還可以通過出油通道至托輪的周向表面,通過托輪與滾道的轉動,實現托輪與滾道之間的潤滑,相對于現有技術的潤滑方式來說,不需人員對滾道進行手工涂抹潤滑脂操作,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且不會對操作人員造成傷害,以避免發生安全事故。另外,潤滑脂的注入量可以控制,這樣在保證潤滑效果的同時還可以節省潤滑脂、節約成本,并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I示意性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托輪裝置的第一優選實施例的剖視結構;圖2示出了圖I中轉軸和止擋板的左視結構;以及,圖3中示意性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托輪裝置的第二優選實施例的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參見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托輪裝置的第一優選實施例的剖視結構。如圖所示,該托輪裝置至少包括托輪支架5、銷軸3、軸承4、托輪2、密封結構。銷軸3安裝在托輪支架5上,如圖所示,托輪支架5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立板,銷軸3穿設在各立板的安裝孔中。銷軸3自身不發生轉動,結合圖I和圖2可以看出,銷軸3的頭部有一個切面33,通過螺栓32連接在左側立板上的止擋板31與該切面配合,防止銷軸3轉動。托輪2安裝在兩個立板中間,通過軸承4與銷軸3轉動連接。本實施例中,軸承4優選地為兩個對稱設置的圓錐滾子軸承41和42,兩個軸承的外圈由形成于托輪2內周壁的凸緣22隔離,凸緣22還對各軸承的外圈形成可靠限位。密封結構設置在托輪2與銷軸3之間且位于軸承4兩側,這樣,托輪2、銷軸3與密封結構之間形成軸承潤滑腔40,軸承潤滑腔40用于存儲軸承潤滑脂,保證軸承4處于潤滑狀態。銷軸3上設有進油通道30,進油通道30的進油口用于和潤滑脂壓力油源連通,出油口與軸承潤滑腔40連通。托輪2上還設有連通軸承潤滑腔40與托輪外周23的出油通道21。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中,托輪2的外周23即指托輪2的用于與攪拌桶滾道滾動配合的周向表面。由圖I中可以看出,在本實施例中,優選地,密封結構包括軸承端蓋61和油封62。軸承端蓋61套設在銷軸3上,同時用于對軸承內圈限位。如圖I所示,左側的軸承端蓋朝向軸承41的一面有凸齒,凸齒與軸承41的內圈抵持,用于限位軸承41的內圈。右側的軸承端蓋朝向軸承42的一面也設有凸齒,凸齒與軸承42的內圈抵壓,用于限位軸承42的內圈。為取得良好的密封效果,油封62安裝在軸承端蓋61與托輪2之間。為便于安裝油封62,在軸承端蓋61上設有凹槽,油封62嵌在凹槽中。當需要對托輪2和滾道的接觸面進行潤滑時,可以通過潤滑脂泵送動力裝置將潤滑脂注入進油通道30中,注入的潤滑油脂不僅對軸承4進行潤滑,還可以通過出油通道21至托輪2的周向表面,通過托輪2與滾道的轉動,實現托輪2與滾道之間的潤滑,相對于現有技術的潤滑方式來說,不需人員對滾道進行手工涂抹潤滑脂操作,大大減輕了維護人員的勞動強度,且不會對操作人員造成傷害,以避免發生安全事故。另外,潤滑脂的注入量可以控制,在保證潤滑效果的同時還可以節省潤滑脂、節約成本,提高運營效益同時還節能環保。優選地,托輪2的外周23上設有儲油槽20,出油通道21的出油口與儲油槽20連通,這樣,潤滑脂可以部分貯存在儲油槽20中,以維持較長時間的潤滑效果,且容易避免因潤滑 脂在托輪外周隨意流動而造成的浪費。需要說明的是,為避免軸承潤滑腔40內的潤滑脂從進油通道30中泄露,可以在進油通道30的進油口處設置管接頭,需要注油時,將注油管路連接至管接頭并使管接頭處于通路即可。當然,也可以在進油通道30的進油口處設置密封件,需要注油時,取下密封件即可。再來看圖1,在該優選實施例中,進油通道30的進油口設置在銷軸3的端面上,進油通道30包括相互隔離的第一油道301和第二油道302。第一油道301的進油口開設在銷軸3的第一端,其出油口的開設位置位于軸承41的外部(即軸承4的第一端外部),左側軸承端蓋61的端面上相鄰的兩個凸齒之間的間隙可以使從第一油道301注入的油脂往軸承41的方向流動。第二油道302的進油口開設在銷軸3的第二端,其出油口的開設位置位于軸承42的外部(即軸承4的第二端外部),右側軸承端蓋61的端面上相鄰的兩個凸齒之間的間隙可以使從第二油道302注入的油脂往軸承42的方向流動。兩側進油可以使軸承41和軸承42均能得到良好的潤滑效果。出油通道21優選地呈徑向延伸,且其進油口位于凸緣22上。因凸緣22位于兩個軸承中間,這樣潤滑油從進油通道30進入軸承潤滑腔40內首先對各軸承潤滑,然后才從出油通道21溢出至儲油槽20中,再對滾道進行潤滑,這樣可避免潤滑油脂直接從進油通道30進入出油通道21中,造成軸承潤滑不良的問題。在該實施例中,優選地,出油通道21沿周向均勻設置多個,儲油槽20為與各出油通道21相通的環形凹槽,這樣容易加工制作,且對滾道的潤滑效果好。容易理解,托輪2的中部和滾道的中部接觸,該處最消耗潤滑脂,因此優選地,儲油槽20位于托輪2外周的中部。參見圖3,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優選實施例,與上述第一優選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該托輪裝置還包括潤滑脂泵送動力裝置9和三通接頭8。圖3中還示出了攪拌桶滾道I與托輪外周23的滾動配合結構。潤滑脂泵送動力裝置9可以為手動油泵,也可以采用PLC自動控制潤滑脂的加注,以提聞智能化控制。三通接頭8的第一接口與潤滑脂泵送動力裝置9的出油口連通;第二接口與第一油道301的進油口連通,在本實施例中與管接頭71連接;第三接口與第二油道302的進油口連通,在本實施例中與管接頭72連接。這樣,一個潤滑脂泵送動力裝置9即可同時對第一油道301和第二油道302注油,這種集中供油方式可實現定時定量、自動控制,不但可以提高潤滑效果,還可以實現持續、均勻潤滑,進一步提高了產品壽命。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實施例中,軸承4以兩個軸承為例,實際應用中,軸承4可以為一個也可以為多個,只要能達到從進油通道30注入的潤滑脂通過軸承潤滑腔40后,可從出油通道21溢出至儲油槽20中即可。另外,當軸承4為多個時,進油通道30的出油口的設置位置同樣對應于多個軸承4的外部,避免潤滑脂從進油通道進入軸承潤滑腔內后直接從出油通道流出,而出現軸承潤滑死角。本實用新型中,以多個軸承為一個軸承組,結合圖I可以得知,軸承的外部即指該軸承組的兩個端部外側的位置。此外,相鄰兩個軸承4的外圈均可由形成于托輪2內周壁的凸緣隔離,在各凸緣上可均設置出油通道,與各出油通道相通的儲油槽的設置位置可參考不同位置的潤滑脂消耗速度決定。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托輪裝置具有如下優點1)可以定量控制潤滑脂,可減少浪費,節能環保且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運營效益;2)潤滑均勻,潤滑效果較好,可防止不均摩擦,提高了整車的操縱性和舒適性,提高了產品壽命;3)封閉的潤滑管路,可防污防塵,提高潤滑質量;4)操作方便,降低了維護人員的勞動強度,避免因為人為因素影響潤滑效果,同時操作安全性較好;5)可集中供應潤滑脂,實現定時定量、自動控制,實現持續、均勻潤滑,提聞了潤滑效果,進一步提聞了廣品壽命。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混凝土攪拌車,設置有上述的托輪裝置。由于上述的托輪裝置具有上述技術效果,具有該托輪裝置的混凝土攪拌車也應具有相應的技術效果,在此不再詳細介紹。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托輪裝置,包括托輪支架(5);安裝在所述托輪支架(5)上的銷軸(3);通過軸承(4)與所述銷軸(3)轉動連接的托輪(2),以及設置在所述托輪(2)與所述銷軸(3)之間且位于所述軸承(4)兩側的密封結構;所述托輪(2)、銷軸(3)與密封結構之間形成軸承潤滑腔(40),其特征在于, 所述銷軸(3)上設有進油通道(30),所述進油通道(30)的出油口與所述軸承潤滑腔(40)連通; 所述托輪(2)上還設有連通所述軸承潤滑腔(40)與所述托輪外周(23)的出油通道(21)。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托輪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輪⑵的外周(23)上設有儲油槽(20),所述出油通道(21)的出油口與所述儲油槽(20)連通; 所述軸承(4)為多個,相鄰兩個所述軸承(4)的外圈由形成于所述托輪(2)內周壁的凸緣(22)隔離; 所述出油通道(21)呈徑向延伸,且其進油口位于所述凸緣(22)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托輪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通道(30)的進油口設置在所述銷軸(3)的端面上,所述進油通道(30)出油口的開設位置位于所述軸承(4)的外部。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托輪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4)為兩個對稱設置的圓錐滾子軸承;所述出油通道(21)沿周向均勻設置多個,所述儲油槽(20)為與各所述出油通道(21)相通的環形凹槽。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托輪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油槽(20)位于所述托輪(2)外周的中部。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托輪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進油通道(30)包括相互隔離的第一油道(301)和第二油道(302); 所述第一油道(301)的進油口開設在所述銷軸(3)的第一端,其出油口的開設位置位于所述多個軸承(4)第一端的外部; 所述第二油道(302)的進油口開設在所述銷軸(3)的第二端,其出油口的開設位置位于所述多個軸承(4)第二端的外部。
7.根據權利要求I至3中任一項或權利要求6所述的托輪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通道(30)的進油口處設置有管接頭(71,72)。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托輪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托輪裝置還包括潤滑脂泵送動力裝置(9)和三通接頭(8),所述三通接頭(8)的第一接口與所述潤滑脂泵送動力裝置(9)的出油口連通,第二接口與所述第一油道(301)的進油口連通,第三接口與所述第二油道(302)的進油口連通。
9.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托輪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結構包括用于對所述軸承的內圈限位的軸承端蓋(61),所述軸承端蓋套設在所述銷軸(3)上;油封(62),安裝在所述軸承端蓋¢1)與所述托輪(2)之間。
10.一種混凝土攪拌車,其特征在于,設置有權利要求I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托輪裝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托輪裝置及混凝土攪拌車。該托輪裝置包括托輪支架;安裝在托輪支架上的銷軸;通過軸承與銷軸轉動連接的托輪,以及設置在托輪與銷軸之間且位于軸承兩側的密封結構;托輪、銷軸與密封結構之間形成軸承潤滑腔,銷軸上設有進油通道,進油通道的出油口與軸承潤滑腔連通;托輪上還設有連通軸承潤滑腔與托輪外周的出油通道。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不需人員對滾道進行手工涂抹潤滑脂,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且不會對操作人員造成傷害。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混凝土攪拌車設置有上述的托輪裝置。
文檔編號B28C5/42GK202507391SQ20122010066
公開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16日
發明者寧強偉, 張德春, 林敏 申請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