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真空玻璃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真空玻璃,屬于玻璃制造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真空玻璃是運用了保溫瓶的原理,在兩片平行放置的玻璃板之間形成一空間,對該空間抽真空使其形成真空層。由于平板玻璃在受到大氣壓時會使兩片平行的相鄰的玻璃板向內靠攏,影響真空層。為了保證在外界大氣壓力下真空層的存在,需要在兩片玻璃板之間設置支撐物。在實現本發明過程中,發明人發現現有技術中至少存在以下問題,傳統真空玻璃的缺點是目前,傳統的支撐物一般采用金屬圈,由于金屬圈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 真空玻璃的透明度,金屬圈也有助于能量的傳遞,影響了真空玻璃的隔熱性能。將金屬圈另外設置在玻璃板上并不能保證支持物頂面處于同一平面上,使某些支撐物得不到上、下玻 璃板的充分夾持,造成支撐物受力不均,降低真空玻璃壽命;需要單獨另行制作金屬圈,導致生產效率低。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以上不足,提供一種真空玻璃,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真空玻璃的隔熱性能差、透明度差、生產效率低的缺陷,采用所述的真空玻璃,隔熱性能高、透明度高、生產效率高。為解決上述的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真空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玻璃包括上層玻璃和下層玻璃,上層玻璃和下層玻璃的周邊設有密封帶,密封帶與上層玻璃、下層玻璃形成的空腔為真空,上層玻璃和下層玻璃之間設有用透明材料制成的支撐柱,支撐柱的直徑為0. 5-1. 0mm。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層玻璃的一側設有抽氣孔。所述上層玻璃和下層玻璃之間與抽氣孔對應的位置設有密封塊。本實用新型采取以上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由于支撐柱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支撐柱的直徑為0. 5-1. 0mm,所以透明度好,美觀;而且不需要單獨制作支撐柱,所以生產效率高。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I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真空玻璃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附圖I中A-A向的剖視圖;圖中,I-上層玻璃,2-下層玻璃,3-支撐柱,4-密封帶,5-抽氣孔,6-密封塊。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如圖I、圖2所示,真空玻璃,包括上層玻璃I和下層玻璃2,上層玻璃I和下層玻璃2的周邊設有密封帶4,密封帶4與上層玻璃I、下層玻璃2形成的空腔為真空,上層玻璃I和下層玻璃2之間設有用透明材料制成的支撐柱3,支撐柱3的直徑為0. 5mm,上層玻璃I的一側設有抽氣孔5,上層玻璃I和下層玻璃2之間與抽氣孔5對應的位置設有密封塊6。實施例2,如圖I、圖2所示,真空玻璃,包括上層玻璃I和下層玻璃2,上層玻璃I和下層玻璃2的周邊設有密封帶4,密封帶4與上層玻璃I、下層玻璃2形成的空腔為真空,上層玻璃I和下層玻璃2之間設有用透明材料制成的支撐柱3,支撐柱3的直徑為0. 7mm,上層玻璃I的一側設有抽氣孔5,上層玻璃I和下層玻璃2之間與抽氣孔5對應的位置設有密封塊6。實施例3,如圖I、圖2所示,真空玻璃,包括上層玻璃I和下層玻璃2,上層玻璃I 和下層玻璃2的周邊設有密封帶4,密封帶4與上層玻璃I、下層玻璃2形成的空腔為真空,上層玻璃I和下層玻璃2之間設有用透明材料制成的支撐柱3,支撐柱3的直徑為0. 9mm,上層玻璃I的一側設有抽氣孔5,上層玻璃I和下層玻璃2之間與抽氣孔5對應的位置設有密封塊6。實施例4,如圖I、圖2所示,真空玻璃,包括上層玻璃I和下層玻璃2,上層玻璃I和下層玻璃2的周邊設有密封帶4,密封帶4與上層玻璃I、下層玻璃2形成的空腔為真空,上層玻璃I和下層玻璃2之間設有用透明材料制成的支撐柱3,支撐柱3的直徑為I. Omm,上層玻璃I的一側設有抽氣孔5,上層玻璃I和下層玻璃2之間與抽氣孔5對應的位置設有密封塊6。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認識到,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只是示例性的,是為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內容,不應理解為是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只要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所作的改進,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真空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玻璃包括上層玻璃(I)和下層玻璃(2),上層玻璃(I)和下層玻璃(2)的周邊設有密封帶(4),密封帶(4)與上層玻璃(I)、下層玻璃(2)形成的空腔為真空,上層玻璃(I)和下層玻璃(2)之間設有用透明材料制成的支撐柱(3),支撐柱(3)的直徑為O. 5-1. 0_。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真空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層玻璃(I)的一側設有抽氣孔(5)。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真空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層玻璃(I)和下層玻璃(2)之間與抽氣孔(5 )對應的位置設有密封塊(6 )。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真空玻璃,包括上層玻璃和下層玻璃,上層玻璃和下層玻璃的周邊設有密封帶,密封帶與上層玻璃、下層玻璃形成的空腔為真空,上層玻璃和下層玻璃之間設有用透明材料制成的支撐柱,支撐柱的直徑為0.5-1.0mm,由于支撐柱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支撐柱的直徑為0.5-1.0mm,所以透明度好,美觀;而且不需要單獨制作支撐柱,所以生產效率高。
文檔編號C03C27/06GK202543067SQ20122017307
公開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3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3日
發明者于通生, 張品文 申請人:濰坊亞通玻璃制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