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連梁隔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領域,特別地涉及ー種建筑抗震構件。
背景技術:
在建筑工程領域中,雙連梁優異的抗震性能早已在國內外大量實驗及實踐中得到了證實。而在我國,東南大學早在1985年京提出了抗震連系梁(下文中稱之為雙連梁)的構造方案,并在《建筑結構學報,14 (1),17-25,1993. I》發表了實驗研究成果。雙連梁的構造是把ー個高連梁通過水平縫分割成兩個相同高度的連梁,在跨中由小面積混凝土 (鍵)連接上下梁。在發生較小的震動時,由于混凝土鍵的作用,連梁可以提供較大的抗側剛度,而在所發生的震動較大時,所述混凝土鍵逐漸斷開并且消耗由震動所產生的能量,上、下連梁轉化成兩個單獨的連梁承受地震所產生的作用力。雖然雙連梁的抗震能力非常優異,但至今并沒有大范圍得以推廣應用,其中ー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施工困難。
在現有技術中,所述雙連梁為分次施工,先施工下部連梁然后依次施工上部連梁,連梁之間用聚笨板或其它材料隔開,如圖1A、1B所示,其具體施工エ序為支底摸一綁扎下部連梁鋼筋一支下部連梁側摸一澆筑下部連梁混凝土 4 —放置聚苯板5 —綁扎上部連梁鋼筋一支上部連梁側摸一澆筑上部連梁混凝土 3,由于連梁澆筑混凝土過程還影響到混凝土墻體的混凝土澆筑,故施工過程非常繁,還增加了墻體不必要的施工縫,嚴重影響施工速度,這是現代工程施工所不允許的。現有技術中的另外ー種施工方法為預制梁與現澆梁混合施工,其中,下部連梁采用預制梁4’,中間使用聚苯板5’或其它材料隔開,上部連梁3’則在施工現場澆注,如圖2A、2B所示,采用這種方法施工的雙連梁其下部預制連梁與現澆混凝土墻體之間存在有施工縫41’,該施工縫的存在導致了連梁受剪承載カ的不確定性,從而嚴重影響了雙連梁的抵抗地震荷載能力。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g在提供ー種能夠提高工作效率、保證施工進度及質量,并確保多連梁的抗震能力的多連梁隔摸。為實現上述目的,所述多連梁隔模,包括基板以及貫穿該基板的一個或多個振搗孔,所述基板能夠承受施工荷載并且能夠在地震荷載作用下發生形變,振搗棒從所述間隙中伸入下部連梁進行振搗,從而使得下部連梁混凝土振搗密實。可選地,所述基板包括上隔板以及下隔板,所述上隔板由頂板以及沿所述頂板的長邊設置的上隔板側板構成,而所述下隔板則由底板以及沿所述底板的長邊設置的下隔板側板,所述上隔板側板與下隔板側板之間形成面接觸,并且通過連接構件相互連接,所述上、下隔板之間能夠相互錯動;所述多連梁隔模的上、下隔板之間設置有隔板支撐部件。可選地,所述基板的抗壓強度標準值在O. 02到2兆帕之間,抗剪強度標準值小于
0.4兆帕。[0009]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多連梁隔模拼裝系統,其包括ー個或多個如上文所述的多連梁隔模,所述多個多連梁隔模拼裝系統中的每兩個相鄰的多連梁隔模的短邊之間都以連接固件連接并加以固定。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多連梁隔模拼裝系統,其包括多個基礎拼裝隔模,所述基礎拼裝隔模為不具有振搗孔的多連梁隔模,所述多個基礎拼裝隔模橫向并排放置,并且每兩個相鄰的基礎拼裝隔模之間具有間隙,以供振搗棒從所述間隙中伸入下部連梁進行振搗,從而使得下部連梁混凝土振搗密實。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連梁隔模包括有基板,所述基板不但能夠承受施工荷載而且能夠在地震荷載作用下發生形變,從而不會影響上、下梁的受カ和變形;另一方面,所述多連梁隔模還包括有貫穿該多連梁隔模的ー個或多個振搗孔,以方便下部連梁混凝土的澆筑和振搗,實現上下雙連梁的同時澆筑施工,并形成混凝土鍵,以起到多道連梁抗震作用。而當上、下梁長度過長,一般長度的多連梁隔模無法滿足相應的長度要求吋,則可將多個多連梁隔模拼裝在一起從而形成多連梁隔模拼裝系統,以滿足上、下梁的長度需求。
圖IA示出了現有技術中的雙連梁以及設置于其中的聚苯板的示意圖;圖IB示出了沿圖IA中沿1-1線的剖面圖;圖2A示出了現有技術中的設置有預制梁的示意圖;圖2B示出了沿圖2A中2-2線的剖面圖;圖3A示出了設置有如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連梁隔模的上下連梁示意圖;圖3B示出了沿圖3A中3-3線的剖面圖;圖3C示出了沿圖3A中4-4線的剖面圖;圖4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連梁隔模的立體圖;圖5A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連梁隔模的主視圖;圖5B示出了沿圖5A中C-C線的剖面圖;圖6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連梁隔模的另ー實施方式的主視圖;圖7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基礎拼裝隔模的主視圖;圖8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連梁隔模拼裝系統的示意圖;圖9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連梁隔模拼裝系統的另ー實施方式的示意圖。圖10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連梁隔模拼裝系統的又一較佳實施方式的示意圖。多連梁隔模I上隔板11頂板111上隔板側板112下隔板12下隔板側板122連接構件13隔板支撐部件14振搗孔15鋼筋保護層支撐裝置16密封條1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多連梁隔模進行說明。[0034]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連梁隔模,包括基板以及貫穿該基板的ー個或多個振搗孔,所述基板能夠承受施工荷載并且能夠在地震荷載作用下發生形變,振搗棒從所述間隙中伸入下部連梁進行振搗,從而使得下部連梁混凝土振搗密實。如圖3A-3C以及4-6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一較佳實施方式中,所述的多連梁隔模I包括上隔板11以及下隔板12,所述上隔板由頂板111以及沿所述頂板的長邊設置的上隔板側板112構成,而所述下隔板12則由底板以及沿所述底板的長邊設置的下隔板側板122,所述上隔板側板112與下隔板側板121之間形成面接觸,并且通過連接構件13相互連接,所述上隔板11以及下隔板12之間能夠相互錯動;所述多連梁隔模的上、下隔板11、12之間設置有隔板支撐部件14 ;此外,在所述多連梁隔模I上開設有貫穿該多連梁隔模的ー個或多個振搗孔15。進ー步地,所述多連梁隔模I還包括分別設置于所述上隔板11以及下隔板12外表面的多根鋼筋保護層支撐裝置16。所述鋼筋保護層支撐裝置16的厚度等于混凝土保護層的厚度,而其長度則大于連梁箍筋之間的間距,在一般情況下,所述混凝土保護層的厚度在15毫米到50毫米之間,而所述連梁箍筋之間的間距為100毫米。 在本實用新型的ー個較佳實施方式中,所述上隔板11以及下隔板12的外表面上分別設置有4根鋼筋保護層支撐裝置16,其中每ー根鋼筋保護層支撐裝置16的長度為120毫米,高度為15毫米到50毫米。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連梁箍筋之間的間距為100毫米,當所述鋼筋保護層支撐裝置16的長度為120毫米高度為25毫米,則可以保證至少有一根箍筋能夠支撐在所述鋼筋保護層支撐裝置16上,而本實施方式中,所述上隔板11以及下隔板12的外表面上各設置有4根鋼筋保護層支撐裝置16,則由此使得至少有四根箍筋支撐在此支撐裝置上,從而保證了所述連梁箍筋與所述多連梁隔模之間間隔有一定的距離,即保證了上、下部連梁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在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實施方式中,也可使用設置預制混凝土墊塊的方法對所述混凝土的保護層的厚度加以保護。進ー步地,所述上、下隔板側板112、122上分別設置有相對應的螺栓孔以供螺栓從中穿過,從而連接所述上、下隔板側板。而在本實用新型的ー個較佳實施方式中,為了使所述上隔板11以及下隔板12之間能夠相互錯動,所述螺栓孔呈橢圓形,從而保證本實用新型所述多連梁隔膜的上下隔板在由外力所引起的震動的作用下可以自由地相對移動。進ー步地,所述隔板支撐部分14為聚苯板,所述聚苯板填充于所述上隔板11以及下隔板12之間,使其具有承受上部連梁自重的能力,同時又能夠在地震作用下發生水平豎向自由變形。由此,本實用新型所述多連梁隔模不會對雙連梁產生附加內力,也不會影響到雙連梁的受カ性能。在本實用新型的又ー個較佳實施方式中,所述隔板支撐部分14為多根支撐豎桿,所述支撐豎桿采用金屬桿件制作,所述支撐豎桿的上下兩端通過螺栓與所述上、下隔板的內表面連接或直接與所述上、下隔板的內表面焊接固定采用豎桿。進ー步地,所述多連梁隔模的短邊以及所述振搗孔15的四周設置有密封條,所述密封條用于對所述多連梁隔模加以密封,以防止外部所澆注的混凝土進入所述多連梁隔模內部。[0044]更進一歩地,所述振搗孔開設于所述多連梁隔模的中部(如圖4、5所示)。而在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實施方式中,所述振搗孔也可以開設于所述多連梁隔模的短邊上(如圖6所示)。其中,所述振搗孔沿所述多連梁隔模短邊方向的寬度小于所述多連梁隔模短邊的長度,而其沿所述多連梁隔模長邊方向的寬度為10(Γ500毫米。在實際施工過程中,當下部連梁鋼筋綁扎完畢后,中間放置本實用新型所述多連梁隔模;再進行上部連梁鋼筋綁扎施工,由所述多連梁隔模承受上部連梁自重,再支側模,最后,同時澆筑上、下部連梁混凝土,其中,施工人員可通過所述多連梁隔模上的振搗孔以 及兩側向下部連梁澆筑混凝土,再將振搗棒從所述振搗孔伸入下部連梁進行振搗,從而使得下部連梁混凝土振搗密實。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二較佳實施方式中,所述基板的抗壓強度標準值在O. 02到2Ν/mm2之間,抗剪強度標準值小于O. 4 N/mm2。例如,本實用新型所述基板可由泡沫混凝土材料制成,此種材料為有機材料與無機材料的混合而成的復合材料,其抗壓強度為O. 02 2 N/mm2,抗剪強度小于O. 4 N/mm2。在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基板也可為塑料模具制品,其抗壓強度O. 02^2N/mm2之間抗剪強度小于O. 4N/mm2。另外,所述基板也可以是內部為上述材料制品,外表面為金屬構件包裹,其抗壓強度O. 02^2 N/mm2之間抗剪強度小于O. 4N/mm2。如圖8、9所示,當所述上、下部連梁的跨度過長,單個多連梁隔模無法滿足施工需要時,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多連梁隔模拼裝系統,所述多連梁隔模拼裝系統包括ー個或多個如上文所述的多連梁隔模I。進ー步地,當所述的多連梁隔模拼裝系統包括有多個如上文所述的多連梁隔模時,每兩個相鄰的多連梁隔模的短邊之間都以連接固件連接并加以固定。進ー步地,所述多連梁隔模拼裝系統還包括ー個基礎拼裝隔模I’,所述基礎多連梁隔模I’包括上隔板11’以及下隔板12’,所述上隔板由頂板111’以及沿所述頂板的長邊設置的上隔板側板112’構成,而所述下隔板12’則由底板121’以及沿所述底板的長邊設置的下隔板側板122’,所述上隔板側板112’與下隔板側板121’之間形成面接觸,并且通過連接構件13’相互連接,所述上隔板11’以及下隔板12’之間能夠相互錯動;所述多連梁隔模的上、下隔板11’、12’之間設置有隔板支撐部件14’,換句話說,所述基礎多連梁隔模I’就是不具有振搗孔的所述多連梁隔模。而所述基礎拼裝隔模I’的短邊和與其相鄰的多連梁隔模I的短邊之間以連接固件連接并加以固定。如圖9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多連梁隔模拼裝系統的ー個較佳實施方式包括ー個多連梁隔模I以及ー個基礎多連梁隔模I’,所述多連梁隔模I的振搗孔15開設于該多連梁隔模I的一條短邊上,而開設有振搗孔15的短邊與基礎多連梁隔模I’的一條短邊相接觸并通過連接固件連接并加以固定。如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多連梁隔模拼裝系統的另ー個較佳實施方式包括多個多連梁隔模1,其中一個所述多連梁隔模的振搗孔15開設于該多連梁隔模I的中間位置,而其它各個多連梁隔模I的振搗孔15均開設于該多連梁隔模I的一條短邊上。而每兩個相鄰的多連梁隔模的短邊之間都以連接固件連接并加以固定。[0054]如圖所示,該多連梁隔模拼裝系統包括有多個振搗孔,而兩個相鄰的振搗孔之間間隔250毫米到1200毫米保證在施工過程中,當振搗棒伸入所述振搗孔對下部連梁下行振搗時,具有足夠小的振搗間距,從而使得上、下部連梁混凝土振搗密實。如圖10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另外ー個較佳實施方式中,還提供了ー種多連梁隔模拼裝系統,其包括多個基礎拼裝隔模,所述基礎多連梁隔模I’包括上隔板11’以及下隔板12’,所述上隔板由頂板111’以及沿所述頂板的長邊設置的上隔板側板112’構成,而所述下隔板12’則由底板121’以及沿所述底板的長邊設置的下隔板側板122’,所述上隔板側板112’與下隔板側板121’之間形成面接觸,并且通過連接構件13’相互連接,所述上隔板11’以及下隔板12’之間能夠相互錯動;所述多連梁隔模的上、下隔板11’、12’之間設置有隔板支撐部件14’,換句話說,所述基礎多連梁隔模I’就是不具有振搗孔的所述多連梁隔模,所述多個基礎拼裝隔模橫向并排放置,并且每兩個相鄰的基礎拼裝隔模之間具有間隙15’,以供振搗棒從所述間隙15’中伸入下部連梁進行振搗,從而使得下部連梁混凝土振搗密實。進ー步地,所述連梁隔模拼裝系統中的每兩個相鄰的基礎拼裝隔模之間的間隙 15’寬度為100 500_。盡管已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可以設想,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設計對本實用新型的各種修改。
權利要求1.一種多連梁隔模,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以及貫穿該基板的ー個或多個振搗孔,所述基板能夠承受施工荷載并且能夠在地震荷載作用下發生形變,振搗棒從所述間隙中伸入下部連梁進行振搗,從而使得下部連梁混凝土振搗密實。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多連梁隔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包括上隔板以及下隔板,所述上隔板由頂板以及沿所述頂板的長邊設置的上隔板側板構成,而所述下隔板則由底板以及沿所述底板的長邊設置的下隔板側板,所述上隔板側板與下隔板側板之間形成面接觸,并且通過連接構件相互連接,所述上、下隔板之間能夠相互錯動;所述多連梁隔模的上、下隔板之間設置有隔板支撐部件。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連梁隔摸,其特征在干,所述多連梁隔模還包括分別設置于所述上隔板以及下隔板外表面的多根鋼筋保護層支撐裝置。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多連梁隔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隔板側板與下隔板側板之間為螺栓連接,所述上、下隔板側板分別設置有相對應的螺栓孔以供螺栓從中穿過從而連接所述上、下隔板側板。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連梁隔摸,其特征在干,所述隔板支撐部分為聚苯板或多根支撐豎桿。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多連梁隔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抗壓強度標準值在O.02到2兆帕之間,抗剪強度標準值小于O. 4兆帕。
7.如權利要求1-9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多連梁隔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振搗孔開設于所述多連梁隔模的中部,或開設于所述多連梁隔模的短邊上。
8.—種多連梁隔模拼裝系統,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個或多個如權利要求1-11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多連梁隔模,所述多個多連梁隔模拼裝系統中的每兩個相鄰的多連梁隔模的短邊之間都以連接固件連接并加以固定。
9.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連梁隔模拼裝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連梁隔模拼裝系統還包括ー個基礎拼裝隔模,所述基礎拼裝隔模為不具有振搗孔的多連梁隔模,所述基礎拼裝隔模的短邊和與其相鄰的多連梁隔模的短邊之間以連接固件連接并加以固定。
10.如權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連梁隔模拼裝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梁隔模系統包括有多個振搗孔,而兩個相鄰的振搗孔之間間隔250毫米到1200毫米。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連梁隔模包括基板以及貫穿該基板的一個或多個振搗孔,所述基板能夠承受施工荷載并且能夠在地震荷載作用下發生形變。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多連梁隔模拼裝系統,包括一個或多個如上文所述的多連梁隔模,所述多個多連梁隔模拼裝系統中的每兩個相鄰的多連梁隔模的短邊之間都以連接固件連接并加以固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連梁隔模包括有基板,所述基板不但能夠承受施工荷載而且能夠在地震荷載作用下發生形變,從而不會影響上下梁的受力和變形;另一方面, 所述多連梁隔模還包括有貫穿該多連梁隔模的一個或多個振搗孔,以方便下部連梁混凝土的澆筑和振搗,實現上下雙連梁的同時澆筑施工,并形成混凝土鍵,以起到多道連梁抗震作用。
文檔編號E04C3/02GK202596027SQ20122023006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1日
發明者趙永利 申請人:趙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