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可變為背包的帳篷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810806閱讀:67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可變為背包的帳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野營帳篷,具體涉及一種可變為背包的帳篷。
背景技術
隨著生活節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僅僅追求物質的享受,而且越來越青睞旅行這種精神享受。尤其是野營和探險,是很多心懷夢想的年輕人追求刺激,體驗生活的首選。人們迫切需要一套既能方便攜帶,又可隨時隨地拆卸的旅行用具,由于是在野外出行,需要的東西不外乎背包,帳篷以及必要的生活用品。
發明內容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便攜的可變為背包的帳篷。為了實現上述技術任務,本實用新型采取如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可變為背包的帳篷,包括安裝環、掛鉤環、第一牛津布、第二牛津布、第三牛津布、拉桿、塑形桿和·氣墊床,其中,安裝環下面設置有與安裝環形狀相同的用于連接固定繩的掛鉤環,安裝環底面上安裝有第一牛津布,塑形桿的一端安裝在安裝環上,安裝環側面通過塑形桿安裝有第二牛津布,第二牛津布下端安裝有第三牛津布,塑形桿均勻分布安裝在第二牛津布和第三牛津布外側,安裝環和掛鉤環的直線段安裝有輪軸,輪軸兩側安裝有輪子,輪軸上垂直安裝·有帶把手的拉桿,拉桿內側的第二牛津布上設置有雙肩背帶,拉桿外部的第二牛津布上對稱設置有兩個背包側袋,與雙肩背帶相對的第二牛津布上設置有背包口袋,雙肩背帶下面的第二牛津布上設置有背包蓋,第二牛津布遠離安裝環的一側的邊緣均勻設置有扎帶孔,扎帶孔上穿有背包扎帶;拉桿兩側的第三牛津布上對稱設置有帳篷窗戶,與帳篷窗戶相對的一側的第三牛津布上設置有帳篷門,帳篷底部設置有氣墊床。本實用新型還有如下技術特點:所述的可變為背包的帳篷,拆除塑形桿、第三牛津布以及氣墊床后剩余的部分倒置過來形成一個背包。所述的塑形桿的數量為6根。所述的背包側袋用側袋扎帶扎緊。所述的第二牛津布通過拉鏈連接第三牛津布,所述的帳篷門和帳篷窗戶分別通過拉鏈與第三牛津布連接。所述的塑形桿穿過縫制在第二牛津布和第三牛津布外側的布套分別與第二牛津布和第三牛津布相連。所述的布套上設置有用于方便拆卸塑形桿的拉鏈。本實用新型的帳篷能夠在拆卸之后變成一個背包,將帳篷拆卸下來的部件裝在背包里面攜帶,使得帳篷變得更加便攜,減少了野外旅行過程中的負重量,為野外旅行提供了一件多功能便攜裝備。
圖1是帳篷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背包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3是拆卸下來的帳篷下半部分結構示意圖。圖中各個標號的含義有:1_安裝環,2-雙肩背帶,3-背包側袋,4-扎帶,5-帳篷窗戶,6-第三牛津布,7-背包蓋,8-拉桿,9-把手,10-背包扎帶,11-塑形桿,12-扎帶孔,13-帳篷門,14-第二牛津布,15-背包口袋,16-掛鉤環,17-輪子,18-第一牛津布,19-輪軸,20-固定繩,21-氣墊床。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內容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給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具體實施例,凡在本申請技術方案基礎上做的等同變換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遵從上述技術方案,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可變為背包的帳篷,包括安裝環1、掛鉤環16、第一牛津布18、第二牛津布14、第三牛津布6、拉桿8、塑形桿11和氣墊床21,其中,安裝環I下面設置有與安裝環I形狀相同的用于連接固定繩20的掛鉤環16,安裝環I底面上安裝有第一牛津布18,塑形桿11的一端安裝在安裝環I上,安裝環I側面通過塑形桿11安裝有第二牛津布14,第二牛津布14下端安裝有第三牛津布6,塑形桿11均勻分布安裝在第二牛津布14和第三牛津布6外側,安裝環I和掛鉤環16的直線段安裝有輪軸19,輪軸19兩側安裝有輪子17,輪軸19上垂直安裝有帶把手9的拉桿8,拉桿8內側的第二牛津布14上設置有雙肩背帶2,拉桿8外部的第二牛津布14上對稱設置有兩個背包側袋3,與雙肩背帶2相 對的第二牛津布14上設置有背包口袋15,雙肩背帶2下面的第二牛津布14上設置有背包蓋7,第二牛津布14遠離安裝環I的一側的邊緣均勻設置有扎帶孔12,扎帶孔12上穿有背包扎帶10 ;拉桿8兩側的第三牛津布6上對稱設置有帳篷窗戶5,與帳篷窗戶5相對的一側的第三牛津布6上設置有帳篷門13,帳篷底部設置有氣墊床21。可變為背包的帳篷,拆除塑形桿11、第三牛津布6以及氣墊床21后剩余的部分倒置過來形成一個背包。塑形桿11的數量為6根,用來將整個帳篷的形狀固定成形,塑形桿11為可縮短到原長三分之一的伸縮桿,塑形桿11穿過縫制在第二牛津布14和第三牛津布6外側的布套分別與第二牛津布14和第三牛津布相連。布套上設置有用于方便拆卸塑形桿11的拉鏈。背包側袋3用扎帶4扎緊,當帳篷變為背包時用于裝載類似水杯之類的小裝備。也可以用來裝載塑形桿11。第二牛津布14通過拉鏈連接第三牛津布6,帳篷門13和帳篷窗戶5分別通過拉鏈與第三牛津布6連接。當帳篷變為背包時,將第三牛津布6從第二牛津布14上拆下來,第二牛津布14的部分構成一個背包。拉桿8為可縮短到原長二分之一的伸縮桿,拉桿8拉開的長度跟帳篷的高度一致,拉桿8收縮后的長度跟背包的長度一致,輪子17安裝在輪軸19上,輪子17半嵌入式安裝在拉桿8中,拉桿8可以用來將背包拉著走,使得背包成為可背、可拉的便攜式背包。考慮到各種意想不到的惡劣環境,敞篷的布料必須能夠承受住各種考驗,選擇了涂有防水PU涂層的牛津布作為帳篷的面料,PU涂層的防水功能十分優良,使用這種防水涂層不用擔心雨水會滲入帳篷或者背包中。在嚴寒的冬季,PU涂層不會發硬變脆,更不會產生折痕或者有斷裂。牛津布具有質地輕薄、手感柔軟、防水性好、耐用性好等優勢,適合于制作帳篷或者箱包。帳篷變背包的過程:(I)將固定帳篷的固定繩20的一端從地面上用來釘住固定繩20的一端的地釘上拆除,另一端從掛鉤環16上卸下,盤好收起;(2)將氣墊床21中的氣體排出,拉開第二牛津布14和第三牛津布6之間的拉鏈,將帳篷的下半部分拆下,將塑形桿11從安裝環I上拆除,再從第二牛津布14上的布套中拿出,收縮塑形桿11 ;(3)將帳篷的上半部分倒置,將拉桿8收縮,將穿在扎帶孔12中的背包扎帶10收緊,形成一個背包,將從帳篷上拆下來的各個零部件整理好之后裝入背包中,再將背包扎帶10扎緊,放下背包蓋7,整個帳篷就變成了一個便攜式的背包,該背包可通過雙肩背帶2背在背上,也可以通過拉桿8在相對平坦的道路上拉動,在野外旅行過程中減輕負重,便于攜帶。
拆卸下來的帳篷的下半部分也可以用來在一些特殊的野外環境下借助氣墊床21的浮力沿著水流運送物資,減輕旅行者的負重。背包變帳篷的過程:(I)拿出帶有第三牛津布6的氣墊床21后置于選定位置,將背包中搭建帳篷所用的零部件全部取出;(2)將背包倒置,使得背包口撐到最大,將塑形桿11伸長,穿過第二牛津布14內側的布套后,塑形桿11的一端分別與安裝環I相連,塑形桿11的另一端穿過第三牛津布6內側的布套將第三牛津布6塑形,拉上第二牛津布14和第三牛津布6之間的拉鏈;(3)固定繩20的一端通過固定繩20自帶的掛鉤固定在掛鉤環16上,將固定繩20拉直拉緊,固定繩20的另一端通過地釘和地釘墊片固定在不容易松動的地面上,使得整個帳篷固定。帳篷上開設有帳篷門13和帳篷窗戶5,均是通過拉鏈控制開合的,旅行者可以通過帳篷門13自由進出帳篷,通過帳篷窗戶5觀察周圍環境,氣墊床21可以將旅行者與地面隔開,增加了休息時的舒適性,同時也能隔絕地面傳來的濕氣。
權利要求1.一種可變為背包的帳篷,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裝環(I)、掛鉤環(16)、第一牛津布(18)、第二牛津布(14)、第三牛津布(6)、拉桿(8)、塑形桿(11)和氣墊床(21),其中,安裝環(O下面設置有與安裝環(I)形狀相同的用于連接固定繩(20)的掛鉤環(16),安裝環(I)底面上安裝有第一牛津布(18),塑形桿(11)的一端安裝在安裝環(I)上,安裝環(I)側面通過塑形桿(11)安裝有第二牛津布(14),第二牛津布(14)下端安裝有第三牛津布(6),塑形桿(11)均勻分布安裝在第二牛津布(14)和第三牛津布(6)外側,安裝環(I)和掛鉤環(16)的直線段安裝有輪軸(19),輪軸(19)兩側安裝有輪子(17),輪軸(19)上垂直安裝有帶把手(9 )的拉桿(8 ),拉桿(8 )內側的第二牛津布(14)上設置有雙肩背帶(2 ),拉桿(8 )外部的第二牛津布(14)上對稱設置有兩個背包側袋(3),與雙肩背帶(2)相對的第二牛津布(14)上設置有背包口袋(15),雙肩背帶(2)下面的第二牛津布(14)上設置有背包蓋(7),第二牛津布(14)遠離安裝環(I)的一側的邊緣均勻設置有扎帶孔(12),扎帶孔(12)上穿有背包扎帶(10);拉桿(8)兩側的第三牛津布(6)上對稱設置有帳篷窗戶(5),與帳篷窗戶(5)相對的一側的第三牛津布(6)上設置有帳篷門(13),帳篷底部設置有氣墊床(21)。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變為背包的帳篷,其特征在于,拆除塑形桿(11)、第三牛津布(6)以及氣墊床(21)后剩余的部分倒置過來形成一個背包。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變為背包的帳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塑形桿(11)的數量為6根。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變為背包的帳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包側袋(3)選用扎帶(4)扎緊。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變為背包的帳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牛津布(14)通過拉鏈連接第三牛津布(6);所述的帳篷門(13)和帳篷窗戶(5)分別通過拉鏈與第三牛津布(6)連接。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變為背包的帳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塑形桿(11)穿過縫制在第二牛津布(14)和第三牛津布(6)外側的布套分別與第二牛津布(14)和第三牛津布(6)相連。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可變為背包的帳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布套上設置有用于方便拆卸塑形桿(11)的拉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可變為背包的帳篷,其中,安裝環下面設置有掛鉤環,安裝環底面上安裝有第一牛津布,塑形桿的一端安裝在安裝環上,安裝環側面通過塑形桿安裝有第二牛津布,第二牛津布下端安裝有第三牛津布,塑形桿均勻分布安裝在第二牛津布和第三牛津布外側,帳篷上還安裝有拉桿和輪子,第二牛津布上設置有雙肩背帶、背包側袋、背包口袋和背包蓋,第二牛津布邊緣均勻設置有扎帶孔,扎帶孔上穿有背包扎帶;第三牛津布上設置有帳篷窗戶和帳篷門,帳篷底部設置有氣墊床。拆除塑形桿、第三牛津布以及氣墊床后剩余的部分倒置過來可構成一個背包。本實用新型的帳篷能夠在拆卸之后變成背包,使帳篷變得更加便攜,減少了野外旅行過程中的負重量。
文檔編號E04H15/30GK203129695SQ201320043378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25日
發明者楊慧婷, 王菡, 辛曉衛, 吳興, 劉文選 申請人:楊慧婷, 王菡, 辛曉衛, 吳興, 劉文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