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建筑模板及建筑模板與壓條的總成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811237閱讀:30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建筑模板及建筑模板與壓條的總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與建筑工程中在灌注混凝土時使用的模板有關,特別是指一種由塑料材料一體成型的建筑模板及其與壓條的總成。
背景技術
在建筑工程中,當要利用混凝土成型出建筑體時,需先利用模板搭建出框架,再在框架內灌注混凝土,待混凝土固化后再將模板拆除。傳統的建筑模板是利用鐵釘將小面積的木板結合而成,其缺點在于制造上較為費工,且拆模時容易損壞,造成其重復使用率低,因而較不環保。市面上另有一種塑料模板,可一體成型出相當大的面積,因此制造上較為容易,而且,塑料模板拆模時較不易損壞,因此其重復使用率高而較為環保。然而,塑料模板的缺點在于其剛性較低,容易在灌注混凝土之后自與混凝土接觸的正面朝背面的方向彎曲變形,造成建筑體表面凸出,因此,塑料模板在使用時,其背面需相當密集地架設木條,以避免前述的問題產生,這些木條是利用鐵釘與塑料模板結合,因此設置這些木條相當費工。
發明內容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建筑模板,以及建筑模板與壓條的總成,該建筑模板可相當容易地設置加強剛性的壓條,以避免彎曲變形,并縮短施工時間,且該建筑模板與該壓條的重復使用率高。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具有一正面、一與所述正面朝向相反方向的背面、連接于所述正面與所述背面之間且位于所述建筑模板外緣的二第一端壁及二第二端 壁,以及一自所述背面凹陷的安裝槽,且所述安裝槽為實質上平行于所述二第二端壁地自其中一所述第一端壁延伸至另一所述第一端壁。其中,所述安裝槽具有二平行于各所述第二端壁的內壁面,以及分別自所述二內壁面位于所述背面的一端延伸而出的二限位凸塊,且各所述限位凸塊為自其連接的內壁面朝向另一所述內壁面延伸。所述安裝槽貫穿所述二第一端壁。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建筑模板與壓條的總成,其特征在于包含有:至少一建筑模板,具有一正面、一與所述正面朝向相反方向的背面、連接于所述正面與所述背面之間且位于所述建筑模板外緣的二第一端壁及二第二端壁,以及一自所述背面凹陷的安裝槽,且所述安裝槽為實質上平行于所述二第二端壁地自其中一所述第一端壁延伸至另一所述第一端壁;一壓條,設置于所述建筑模板的安裝槽。其中,所述建筑模板的安裝槽具有二平行于各所述第二端壁的內壁面,以及分別自所述二內壁面位于所述背面的一端延伸而出的二限位凸塊,且各所述限位凸塊為自其連接的內壁面朝向另一所述內壁面延伸,所述壓條設置于各所述限位凸塊與所述正面之間。所述建筑模板的安裝槽貫穿所述二第一端壁。[0012]包含有多個所述建筑模板,所述壓條設置于各所述建筑模板的安裝槽。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建筑模板可由塑料制成,因而容易制造且重復使用率高,本實用新型的壓條對于建筑模板有加強剛性的功效,可避免建筑模板在灌注混凝土時彎曲變形,而且,本實用新型的壓條不需通過鐵釘或其他結合件即可與建筑模板結合,因此,壓條相當容易設置因而可縮短施工時間,且壓條拆卸時不易損壞因而重復使用率高。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第一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建筑模板的立體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該第一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建筑模板的平面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該第一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建筑模板與壓條的總成的立體分解圖;圖4是第二圖沿剖線4-4的剖視圖,并顯示有該壓條;圖5是本實用新型一第二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建筑模板與壓條的總成的剖視圖;圖6及圖7分別是本實用新型一第三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建筑模板的立體圖及平面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一第四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建筑模板的平面圖;圖9及圖10分別是本實用新型一第五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建筑模板的立體圖及平面圖;圖11是本實用新 型該第五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建筑模板與壓條的總成的立體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點及功效,現舉以下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說明如下。申請人:首先在此說明,在以下將要介紹的實施例以及圖式中,相同的參考號碼,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其結構特征。請先參閱圖1至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第一較佳實施例提供的一建筑模板10,以及建筑模板10與壓條20的總成。建筑模板10由塑料材料一體成型,且其外型呈長方形板狀,具有面積較大的一正面11及一背面12,以及連接于正面11與背面12之間且位于建筑模板10外緣的二第一端壁13及二第二端壁14,在本實施例中,各第一端壁13的長度小于各第二端壁14的長度。正面11為一完整的平面,與混凝土接觸;背面12設有多個凹槽15,以減輕塑料模板10的重量,且各凹槽15內設有一補強結構16。更重要的是,建筑模板10還具有二自背面12凹陷的安裝槽17,且各安裝槽17為實質上平行于二第二端壁14地自其中一第一端壁13延伸至另一第一端壁13。如圖3及圖4所示,建筑模板10的安裝槽17用于分別設置一壓條20,各壓條20的長度概與安裝槽17的長度相同,在本實施例中,各壓條20由鐵板彎曲成類似管體的形狀,但壓條20的材料及形狀并無限制,例如可為金屬管、金屬柱、木頭柱等等,只要具有足夠的剛性即可。由此,各壓條20對于建筑模板10有加強剛性的功效,可避免建筑模板10因面積相當大、剛性不足而在灌注混凝土后彎曲變形,以避免發生混凝土固化所成型出的建筑體表面凸出的情況。而且,建筑模板10容易制造且重復使用率高,壓條20不需利用鐵釘或其他結合件即可與建筑模板10結合,因此,壓條20相當容易設置,因而可縮短施工時間,且壓條20拆卸時不易損壞因而重復使用率高。值得一提的是,建筑模板10的安裝槽17及壓條20的數量并無限制,可依實際施工需求而調整。如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一第二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建筑模板30,其形狀類同于上述建筑模板10,具有自背面31朝正面32凹陷且平行于第二端壁34的安裝槽36,但建筑模板30的各安裝槽36具有二限位凸塊362。詳而言之,建筑模板30的安裝槽36具有二平行于各第二端壁34的內壁面364,二限位凸塊362分別自二內壁面364位于背面31的一端延伸而出,且各限位凸塊362是自其連接的內壁面364朝向另一內壁面364延伸。由此,建筑模板30不但能設置可加強剛性的壓條20,且各壓條20被限位于其所在的安裝槽36的限位凸塊362與正面32之間,以避免在混凝土施加過大的壓力時位移。換言之,在設有相同數量的壓條20的前提下,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建筑模板30比上述建筑模板10更不易彎曲變形。如圖6及圖7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一第三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建筑模板40,其具有類似于上述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建筑模板10的結構及功效,意即,建筑模板40同樣具有一正面41、一背面42、二第一端壁43、二第二端壁44,以及二自背面42凹陷的安裝槽46,且各安裝槽46同樣為實質上平行于第二端壁44地自其中一第一端壁43延伸至另一第一端壁43,但建筑模板40的 第一端壁43定義為長度較大的端壁,而第二端壁44則定義為長度較小的端壁。換言之,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建筑模板的安裝槽可平行于該建筑模板較長的端壁,也可平行于該建筑模板較短的端壁,可想而知,各壓條的長度也可隨之調整。而且,上述第三較佳實施例的建筑模板40也可設有如同上述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建筑模板30的限位凸塊 362。在前述各實施例中,各建筑模板10、30、40的安裝槽17、36、46的內壁面172、364、462均概為完整的平面,但并不以此為限。如圖8所示的本實用新型一第四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建筑模板50,其背面51所設置的用于減輕重量的凹槽52的槽壁522延伸出多個短小的肋條53,建筑模板50的安裝槽54即由這些肋條53所形成,因此各安裝槽54的內壁面并非完整的平面,但也能用于設置可補強剛性的壓條20。如圖9及圖10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一第五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建筑模板60,其類同于上述第三較佳實施例的建筑模板40,具有二自其中一第一端壁61延伸至另一第一端壁61且實質上平行于第二端壁62的安裝槽64,但建筑模板60的安裝槽64為貫穿二第一端壁61。由此,建筑模板60不但具有與建筑模板40相同的功效,而且,如圖11所示,當多個建筑模板60相疊且其安裝槽64相連通時,各建筑模板60可共享壓條20,如此可使得安裝及拆卸壓條20更為省時,進而更加縮短施工時間。上述第五較佳實施例的建筑模板60也可設有如同上述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建筑模板30的限位凸塊362,并且還可如同上述第四較佳實施例的建筑模板50具有呈非完整平面的安裝槽內壁面。另外,上述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建筑模板10的安裝槽17也可貫穿二第一端壁13,從而具有如同第五較佳實施例的建筑模板60可共享壓條的功能。最后,必須再次說明,本實用新型在前述實施例中所揭示的構成元件,僅為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列舉的特定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制本案的專利保護范圍,其他等效元件的替代或變化,也應被本案的專利`保護范圍所涵蓋。
權利要求1.一種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具有一正面、一與所述正面朝向相反方向的背面、連接于所述正面與所述背面之間且位于所述建筑模板外緣的二第一端壁及二第二端壁,以及一自所述背面凹陷的安裝槽,且所述安裝槽為實質上平行于所述二第二端壁地自其中一所述第一端壁延伸至另一所述第一端壁。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槽具有二平行于各所述第二端壁的內壁面,以及分別自所述二內壁面位于所述背面的一端延伸而出的二限位凸塊,且各所述限位凸塊為自其連接的內壁面朝向另一所述內壁面延伸。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槽貫穿所述二第一端壁。
4.一種建筑模板與壓條的總成,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至少一建筑模板,具有一正面、一與所述正面朝向相反方向的背面、連接于所述正面與所述背面之間且位于所述建筑模板外緣的二第一端壁及二第二端壁,以及一自所述背面凹陷的安裝槽,且所述安裝槽為實質上平行于所述二第二端壁地自其中一所述第一端壁延伸至另一所述第一端壁; 一壓條,設置于所述建筑模板的安裝槽。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模板與壓條的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模板的安裝槽具有二平行于各所述第二端壁的內壁面,以及分別自所述二內壁面位于所述背面的一端延伸而出的二限位凸塊,且各所述限位凸塊為自其連接的內壁面朝向另一所述內壁面延伸,所述壓條設置于各所述限位凸塊與所述正面之間。
6.如權利要求 4或5所述的建筑模板與壓條的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模板的安裝槽貫穿所述二第一端壁。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模板與壓條的總成,其特征在于:包含有多個所述建筑模板,所述壓條設置于各所述建筑模板的安裝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筑模板以及建筑模板與壓條的總成,其中,該建筑模板具有一正面、一與該正面朝向相反方向的背面、連接于該正面與該背面之間且位于該建筑模板外緣的二第一端壁及二第二端壁,以及一自該背面凹陷的安裝槽,且該安裝槽為實質上平行于該二第二端壁地自其中一第一端壁延伸至另一第一端壁;該建筑模板與壓條的總成包含有至少一前述的建筑模板,以及一設置于該建筑模板的安裝槽的壓條。由此,本實用新型的建筑模板可相當容易地設置加強剛性的壓條,以避免彎曲變形,并縮短施工時間,且該建筑模板與該壓條的重復使用率高。
文檔編號E04G9/05GK203145440SQ201320057739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23日
發明者黃安祥 申請人:黃安祥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