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建筑減震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減震裝置。
背景技術:
在經過5.12汶川8.0級大地震和青海玉樹的7.1級大地震后,現在人們對抗震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房屋建筑的抗震等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抗震結構體系是通過增強結構本身的性能來抗御地震的,如增加鋼筋和加大梁、柱、墻截面尺寸,這樣隨著房屋建筑抗震等級的提高,房屋結構的鋼筋和截面尺寸將成幾何倍數的增加,便會大大增加結構施工成本,而且會對房屋空間的布局和結構的美觀產生嚴重影響。傳統的結構抗震方法越來越難以滿足日益提高的抗震要求。現有技術中一般單獨采用疊層橡膠支座及平板滑移支座來作為減震裝置,也不能滿足較高的抗震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提供一種建筑減震裝置,提高抗震能力,滿足更高的抗震要求。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建筑減震裝置,包括減震框架,所述減震框架由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組成,所述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均由主框架和副框架組成,所述主框架包括若干根主框架梁,若干根主框架梁縱橫向交叉設置,所述副框架設置在縱向及橫向主框架梁圍成的方格內,所述副框架包括兩根呈十字交叉設置的副框架梁,上述主框架及副框架的框架梁交叉點下方設有框架立柱,其特征在于:上部框架縱橫向主框架梁交叉點的框架立柱下方與下部框架之間設有平板滑移支座,上部框架副框架梁十字交叉點的框架立柱下方與下部框架之間設有疊層橡膠支座,所述疊層橡膠支座或者平板滑移支座安裝于下部框架上部的方柱形墩臺上。作為優選,所述墩臺上表面埋設有一塊方形的鋼預埋板,所述鋼預埋板底面垂直設置有支腳,所述鋼預埋板上設置有若干個灌漿孔和透氣孔。作為優選,所述墩臺上表面長度、寬度比疊層橡膠支座或者平板滑移支座底面的對應長度及寬度尺寸至少增加50mm,所述墩臺高度為IOOmm以上。作為優選,所述灌漿孔設有四個,所述四個灌漿孔環繞鋼預埋板中心均勻分布。作為優選,所述透氣孔設有八個,其中的四個透氣孔呈正方形陣列分布于灌漿孔所連成的圓內側,另外的四個透氣孔呈正方形陣列分布于灌漿孔所連成的圓外側。作為優選,所述支腳包括十二根預埋輥,鋼預埋板的四個邊角上各設置有三根預埋輥,每個邊角上的三根預埋輥均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分布。 作為優選,所述支腳還包括焊接在鋼預埋板上的鋼筋柱。本實用新型的建筑減震裝置綜合采用疊層橡膠隔震、平板滑移支座組成混合控制減震體系,發揮裝置的各自優點,來耗散地震能量,從而達到更為理想的減震效果,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時又減小梁、柱、墻截面尺寸,使空間布置更加靈活。另外,為確保支座內的混凝土振搗密實,在鋼預埋板上設置有若干灌漿孔和透氣孔,作為澆搗時的觀察孔及冒漿的標準,確保了支座內的混凝土振搗密實。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疊層橡膠隔震及平板滑移支座分布平面圖;圖2為平板滑移支座構造圖;圖3為疊層橡膠支座構造圖;圖4為鋼預埋板示意圖;圖5為圖4中的A-A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至圖5示出了建筑減震裝置的具體結構,其包括減震框架,所述減震框架由上部框架5和下部框架50組成,所述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均由主框架51和副框架52組成,所述主框架包括若干根主框架梁,若干根主框架梁縱橫向交叉設置,所述副框架設置在縱向及橫向主框架梁圍成的方格內,所述副框架包括兩根呈十字交叉設置的副框架梁,上述主框架及副框架的框架梁交叉點下方設有框架立柱,上部框架縱橫向主框架梁交叉點的框架立柱下方與下部框架之間設有平板滑移支座,上部框架副框架梁十字交叉點的框架立柱下方與下部框架之間設有疊層橡膠支座。所述疊層橡膠支座302或者平板滑移支座202安裝于下部框架上部的方柱形墩臺上。疊層橡膠支座302及平板滑移支座202設于上部框架5和下部框架50之間,所述下部框架上設有安裝疊層橡膠支座及平板滑移支座的方柱形墩臺,其中,疊層橡膠支座302設于疊層橡膠支座墩臺301上,平板滑移支座202設于平板滑移支座墩臺201上,疊層橡膠支座302及平板滑移支座202與上部框架5固定,疊層橡膠支座墩臺301及平板滑移支座墩臺201與下部框架50固定。所述墩臺上表面埋設有一塊方形的鋼預埋板20,所述鋼預埋板底面垂直設置有支腳,所述鋼預埋板上設置有若干個灌漿孔21和透氣孔22。所述墩臺上表面長度、寬度比疊層橡膠支座或者平板滑移支座底面的對應長度及寬度尺寸至少增加50_,所述墩臺高度為IOOmm以上。所述灌漿孔21設有四個,所述四個灌漿孔環繞鋼預埋板20中心均勻分布。灌漿孔直徑為150mm,四個灌漿孔中心所連成的圓的直徑為1000mm。所述透氣孔22設有八個,其中的四個透氣孔呈正方形陣列分布于灌漿孔所連成的圓內側,另外的四個透氣孔呈正方形陣列分布于灌漿孔所連成的圓外側。所述支腳包括十二根預埋輥23,鋼預埋板的四個邊角上各設置有三根預埋輥,每個邊角上的三根預埋輥均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分布。所述支腳還包括焊接在鋼預埋板20上的鋼筋柱24。鋼筋柱24間的間距為380mm。另外,減震框架中最外側的主框架梁上設有粘滯阻尼器101,粘滯阻尼器101兩端與粘滯阻尼器支座固定,兩個粘滯阻尼器支座分別預埋固定在上部框架最外側主框架梁和下部框架最外側主框架梁上。
權利要求1.建筑減震裝置,包括減震框架,所述減震框架由上部框架(5)和下部框架(50)組成,所述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均由主框架(51)和副框架(52)組成,所述主框架包括若干根主框架梁,若干根主框架梁縱橫向交叉設置,所述副框架設置在縱向及橫向主框架梁圍成的方格內,所述副框架包括兩根呈十字交叉設置的副框架梁,上述主框架及副框架的框架梁交叉點下方設有框架立柱,其特征在于:上部框架縱橫向主框架梁交叉點的框架立柱下方與下部框架之間設有平板滑移支座,上部框架副框架梁十字交叉點的框架立柱下方與下部框架之間設有疊層橡膠支座,所述疊層橡膠支座(302)或者平板滑移支座(202)安裝于下部框架上部的方柱形墩臺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減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墩臺上表面埋設有一塊方形的鋼預埋板(20),所述鋼預埋板底面垂直設置有支腳,所述鋼預埋板上設置有若干個灌漿孔(21)和透氣孔(22)。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減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墩臺上表面長度、寬度比疊層橡膠支座或者平板滑移支座底面的對應長度及寬度尺寸至少增加50_,所述墩臺高度為10Omm以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減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漿孔(21)設有四個,所述四個灌漿孔環繞鋼預埋板中心均勻分布。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減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氣孔(22)設有八個,其中的四個透氣孔呈正方形陣列分布于灌漿孔所連成的圓內側,另外的四個透氣孔呈正方形陣列分布于灌漿孔所連成的圓外側。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減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腳包括十二根預埋輥(23),鋼預埋板的 四個邊角上各設置有三根預埋輥,每個邊角上的三根預埋輥均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分布。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減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腳還包括焊接在鋼預埋板(20)上的鋼筋柱(24)。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建筑減震裝置,包括減震框架,所述減震框架由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組成,上部框架縱橫向主框架梁交叉點的框架立柱下方與下部框架之間設有平板滑移支座,上部框架副框架梁十字交叉點的框架立柱下方與下部框架之間設有疊層橡膠支座,所述疊層橡膠支座或者平板滑移支座安裝于下部框架上部的方柱形墩臺上。本實用新型的建筑減震裝置綜合采用疊層橡膠隔震、平板滑移支座組成混合控制減震體系,發揮裝置的各自優點,來耗散地震能量,從而達到更為理想的減震效果。
文檔編號E04B1/36GK203080723SQ20132010923
公開日2013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1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1日
發明者黃偉, 蔣相陽, 徐曉軍 申請人:浙江海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