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制作砌塊的模具,是一種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模具。
背景技術:
砌塊模具是用于制作砌塊的工具,現有的砌塊模具一般較為固定,只能制作特定的砌塊。如中國專利文獻刊載的授權公告號CN201261215Y,授權公告日2009年6月24日,實用新型名稱為“一種水泥實心磚的制作模具”,其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上設有上模壓腳;下模的構成包括內模和設在內模外環的外模,內模包括兩塊或兩塊以上的橫隔板和兩塊或兩塊以上的縱隔板,橫隔板和縱隔板經榫頭和榫孔拼接成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磚塊模腔。上述模具即為現有較為常見的固定模具,雖然適用于標準化生產,但適用范圍較為局限,制磚效率低,且組模和拆模過程較為繁瑣,操作較為不便,費時費力,故有待改進。同時,其較難用于混凝土復合砌塊的生產,混凝土自保溫復合砌塊是指由粗細集料、膠結料、粉煤灰、夕卜加劑、水等組分構成的混凝土拌合料,其生產制造、原料等與現有實心磚有所不同。
發明內容為克服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向本領域提供一種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模具,使其解決現有同類模具組模拆模較為不便,適用范圍較為局限的技術問題。其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模具,該砌塊模具包括長方體的模框和置于模框內用于分格的隔板組件,其結構要點在于所述模框包括側板、底板,側板與底板之間通過合頁連接呈翻轉結構,兩相鄰側板之間通過搭扣固定連接。通過上述結構,不僅組模、拆模操作較為方便、省力,且可重復使用,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上述結構中,所 述側板分為長側板、短側板,所述長側板底部設有與所述底板相密封的長側板密封條,所述短側板兩端及底部設有與長側板、底板相密封的短側板密封條。通過設置密封結構,有效防止砌塊模具內的漿料流出。上述結構中,所述隔板組件包括長隔板和短隔板,為了使長隔板、短隔板定位于所述模框內;所述短側板內側板面中部、以及長隔板的兩側板面中部均設有與所述短隔板板沿插接配合的插槽,所述長隔板的兩端設有插口,所述長側板設有與所述插口配合的插件。除了在長側板上設置一體式插件以外,亦可將所述插件與所述側板之間設置為拆卸式裝配結構。例如:所述插件為倒勾式扁條,倒勾式扁條套接于所述長側板的上端,即倒勾式扁條置于長側板內側面的扁條與所述長隔板的插口配合,倒勾式扁條置于長側板外側面的扁條連接螺栓,通過螺栓將倒勾式扁條與所述長側板固定。因插件與長側板之間可拆卸,故插件在長側板上的位置可調,從而使得長隔板在模框內的位置可以調節,以適應各種尺寸砌塊制作的需要。為了方便制作該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模具,并節約成本,所述側板、底板、隔板組件可采用如下方案制作:所述長側板由長框架內側面連接PVC板構成,短側板由短框架內側面連接PVC板構成,所述底板由底框架上端面連接PVC板構成,所述長隔板由短框架兩側面連接PVC板構成,所述短隔板直接采用PVC板。采用該種方案,不僅制作加工簡單,成本低,結構可靠性高,且采用PVC板方便脫模操作。所述底板底部設有支撐腳。支撐腳起到墊高作用的同時,亦便于該砌磚模具的疊加放置和搬移。所述側板的頂部設有吊耳。吊耳方便該砌塊模具的搬運操作。該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模具的使用方法為:以所述合頁為鉸接點,通過翻轉操作側板,并配合所述搭扣,即可實現快速組模或拆模。具體為:組模時,將側板翻轉至與所述底板垂直,再將側板與側板之間通過搭扣連接固定,即形成模框,最后將隔板組件放入模框內,即完成組模操作;拆模時,只需打開所述搭扣,側板向外翻轉打開,再取出所述隔板組件,即完成拆模操作。以上操作過程較為簡單、方便,不僅省時省力,且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本實用新型結構較為簡單、成本低,操作使用較為方便,生產效率較高,便于根據實際加工需要制作各種尺寸的砌塊,且制作過程無噪音,脫模過程無需脫模劑,節能環保,適合作為各類混凝土砌塊的模具使用,或同類產品的結構改進。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拆模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短側板的爆炸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長側板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中序號的名稱為:1、長側板,2、短側板,3、短隔板,4、長隔板,401、插槽,402、插口,5、搭扣,6、底板,7、合頁,8、倒勾式扁條,9、螺栓,10、短側板密封條,11、吊耳,12、短框架,13、長側板密封條,14、長框架。
具體實施方式
現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如圖1 4所示,該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模具包括模框和置于模框內用于分格的隔板組件,模框由兩塊長側板1、兩塊短側板2、一塊底板6形成上端鏤空的長方體模框,長側板、短側板分別通過合頁7與底板對應的邊鉸接,長側板與短側板之間通過搭扣5連接,具體為:長側板的一端鉸接搭扣,短側板的外側板面設有與搭扣配合的搭扣座,當長側板、短側板均垂直于底板時,將搭扣與搭扣座配合,即可完成長側板與短側板之間的固定。為了使砌塊模具在使用時漿料不易溢出,在長側板的底部裝有長側板密封條13,在短側板的兩端及底部裝有短側板密封條10,通過長側板密封條、短側板密封條,使得長側板、短側板、底板三者之間形成密封。長側板、短側板的上沿設有吊耳11,方便起吊操作,底板下端設有支撐腳,提高支撐的穩定性。隔板組件包括長隔板4和短隔板3,長隔板的兩側板面中部、以及上述短側板內側板面中部均設有與短隔板板沿插接配合的插槽401,在長隔板的兩端還設有插口 402,長側板設有與插口配合的插件,通過插件與插口配合,短隔板與插槽配合,實現隔板組件在模框內的定位。[0020]上述插件,除了可將其與長側板設計為一體式的結構以外,亦可將插板與長側板設計為可拆卸式結構,即如圖2所示,插件為倒勾式扁條8,倒勾式扁條套接于長側板的上沿,倒勾式扁條置于長側板內側面的扁條與長隔板的插口配合,倒勾式扁條置于長側板外側面的扁條連接螺栓9,通過螺栓將倒勾式扁條與長側板固定。采用該種結構,通過調節螺栓,可調節倒勾式扁條在長側板的上位置,從而可調節長隔板在模框內的分隔位置,再配合相應的短隔板,即可改變砌塊模具制作砌塊的尺寸,制作各種尺寸規格的砌塊。為了方便制作該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模具,并節約成本,上述長側板、短側板、底板、隔板組件可采用如下方案制作:長側板、短側板分別由長框架14、短框架12內側面通過自攻螺釘連接PVC板構成,底板由底框架上端面通過自攻螺釘連接PVC板構成,長隔板由短框架兩側面通過自攻螺釘連接PVC板構成,短隔板直接采用PVC板,上述長框架、短框架可通過方管焊接構成。該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模具的使用方法為:以長側板、短側板與底板之間的合頁為鉸接點,通過翻轉操作長側板、短側板,即可實現快速組模或拆模。組模時,將長側板、短側板翻轉至與底板垂直,再將長側板與短側板之間通過搭扣固定連接,即形成模框,最后將長隔板、短隔板依次插入模框內,即完成組模操作;拆模時,只需打開上述搭扣,側板自動向外翻轉打開,然后取出長隔板、短隔板,即完成拆模操作。利用該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模具制作砌塊的大致步驟為:向上述組模完成后的模腔內放入保溫復合板并固定,然后把混凝土料漿澆注至模腔內,用小型平板微振機快速振動模具,再用括板將模腔上端括平,待混凝土凝固后,將該砌塊模具進行上述拆模操作,即可取出砌塊進行后續的制作,取出砌塊后,將該砌塊模具重 新組裝,可重復使用。
權利要求1.一種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模具,該砌塊模具包括長方體的模框和置于模框內用于分格的隔板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框包括側板、底板(6),側板與底板之間通過合頁(7)連接呈翻轉結構,兩相鄰側板之間通過搭扣(5)固定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板分為長側板(I)、短側板(2),所述長側板底部設有與所述底板(6)相密封的長側板密封條(13),所述短側板兩端及底部 設有與長側板、底板相密封的短側板密封條(10)。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組件包括長隔板(4)和短隔板(3),所述短側板(2)內側板面中部、以及長隔板的兩側板面中部均設有與所述短隔板板沿插接配合的插槽(401 ),所述長隔板的兩端設有插口(402),所述長側板(I)設有與所述插口配合的插件。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插件與所述長側板(I)之間為拆卸式裝配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插件為倒勾式扁條(8),倒勾式扁條套接于所述長側板(I)的上端,即倒勾式扁條置于長側板內側面的扁條與所述長隔板(4)的插口(401)配合,倒勾式扁條置于長側板外側面的扁條連接螺栓(9),通過螺栓將倒勾式扁條與所述長側板固定。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長側板(I)由長框架(14)內側面連接PVC板構成,短側板(2)由短框架(12)內側面連接PVC板構成,所述底板(6)由底框架上端面連接PVC板構成,所述長隔板(4)由短框架兩側面連接PVC板構成,所述短隔板(3 )直接采用PVC板。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6)底部設有支撐腳。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板頂部設有吊耳(11)。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模具,是針對解決現有同類模具組模拆模較為不便,適用范圍較為局限的技術問題而設計。該砌塊模具包括長方體的模框和置于模框內用于分格的隔板組件,其設計要點在于所述模框包括側板、底板,側板與底板之間通過合頁連接呈翻轉結構,兩相鄰側板之間通過搭扣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結構較為簡單、成本低,操作使用較為方便,生產效率較高,便于根據實際加工需要制作各種尺寸的砌塊,且制作過程無噪音,脫模過程無需脫模劑,節能環保,適合作為各類混凝土砌塊的模具使用,或同類產品的結構改進。
文檔編號B28B7/24GK203141638SQ20132011440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3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3日
發明者仇心金 申請人:仇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