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折疊帳的沖頂內芯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折疊帳的沖頂內芯結構,包括立柱、可折疊側桿組件、可折疊頂桿組件及中桿;可折疊側桿組件樞接在相鄰兩根立柱之間;可折疊頂桿組件至少由四組頂桿單元組成,每一組頂桿單元至少由第一折桿及第二折桿交叉樞接而成;第一折桿一端與可折疊側桿組件樞接,另一端通過上四路接頭與中桿樞接;第二折桿一端與可折疊側桿組件樞接,另一端通過下四路接頭與中桿樞接;第一折桿及第二折桿靠近中桿處交叉樞接形成第一樞接點M,且第一樞接點M至第一折桿與中桿樞接處的距離大于第一樞接點M至第二折桿與中桿樞接處的距離。本實用新型使得在展開帳篷時,第一折桿向上升,從而使頂桿單元向上升起一個角度,進而增加帳篷架的內部高度空間;對于立柱間跨度較大的巨型帳篷效果更加明顯。
【專利說明】一種折疊帳的沖頂內芯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折疊帳,尤其是指一種折疊帳的沖頂內心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技術中,可折疊帳架一般包括四根立柱、可折疊側桿組件及可折疊頂桿組件;每根立柱上各設有一個固定于立柱頂部的固定座及一個活動套接于立柱上的滑動座;可折疊側桿組件至少由兩根“Z”型折桿交叉樞接而成,其中一根“Z”型折桿的兩端樞接在相鄰兩根立柱的固定座上,而另一根“Z”型折桿的兩端樞接在相鄰兩根立柱的滑動座上;可折疊頂桿組件至少由四組頂桿單元組成,每一組頂桿單元至少由兩根折桿交叉樞接而成;其中一根折桿一端與一根“Z”型折桿樞接,另一折桿一端與另一根“Z”型折桿樞接,而兩根折桿的另一端樞接在一起。
[0003]由于可折疊側桿組件的兩根“Z”型折桿的長度相同,及可折疊頂桿組件的兩根折桿的長度也相同,因此,帳篷展開時,帳篷頂呈水平狀。其缺陷在于:
[0004]一,篷布坡度比較平緩,且篷頂呈水平狀,使得帳篷內部空間變狹小局促,給人以壓迫感。
[0005]二,篷布坡度比較平緩,在雨天容易使雨水積聚在帳篷頂導致整個帳篷上部承受壓力而降低帳篷的壽命。
[0006]鑒于現有技術的所述缺陷,本發明人經深入研究,研發出一種克服所述缺陷的折疊帳的沖頂內芯結構,本案由此產生。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折疊帳的沖頂內芯結構,以增加帳篷架的內部高度空間及篷布打開時的高度。
[0008]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為:
[0009]一種折疊帳的沖頂內芯結構,包括立柱、可折疊側桿組件、可折疊頂桿組件及中桿;可折疊側桿組件樞接在相鄰兩根立柱之間;可折疊頂桿組件至少由四組頂桿單元組成,每一組頂桿單元至少由第一折桿及第二折桿交叉樞接而成;第一折桿一端與可折疊側桿組件樞接,另一端通過上四路接頭與中桿樞接;第二折桿一端與可折疊側桿組件樞接,另一端通過下四路接頭與中桿樞接;第一折桿及第二折桿靠近中桿處交叉樞接形成第一樞接點M,且第一樞接點M至第一折桿與中桿樞接處的距離大于第一樞接點M至第二折桿與中桿樞接處的距離。
[0010]進一步,第一折桿由第一上桿及第一下桿樞接而成,而第二折桿由第二上桿及第二下桿樞接而成;第一上桿與第二上桿中間樞接形成第一樞接點M,第一下桿與第二下桿中間樞接形成第二樞接點N ;第一樞接點M至第一折桿樞接處的距離與第二樞接點N至第一折桿與可折疊側桿組件樞接處的距離之差為10至15mm ;第二樞接點N至第二折桿樞接處的距離與第一樞接點M至第二折桿與中桿樞接處的距離之差為10至15mm ;第一樞接點M至第一折桿樞接處的距離與第二樞接點N至第二折桿樞接處的距離相等;第一樞接點至第二折桿與中桿樞接處的距離與第二樞接點至第一折桿與可折疊側桿組件樞接處的距離相
坐寸ο
[0011]進一步,每根立柱上各設有一個固定于立柱頂部的固定座及一個活動套接于立柱上的滑動座;可折疊側桿組件至少由第一“Z”型折桿及第二“Z”型折桿交叉樞接而成,并形成樞接點,第一“Z”型折桿的兩端樞接在相鄰兩根立柱的固定座上,第二“Z”型折桿的兩端樞接在相鄰兩根立柱的滑動座上;
[0012]第一樞接點M至第一折桿與中桿樞接處的距離或者第一折桿與第二樞接點N至第二折桿與第二“Z”型折桿樞接處的距離加上第一樞接點M至第二折桿與中桿樞接處的距離或者第二樞接點N至第一折桿與第一“Z”型折桿樞接處的距離等于兩倍的第一折桿與第一“Z”型折桿樞接處至最近的第一 “Z”型折桿與第二 “Z”型折桿交叉樞接形成的樞接點的距離或第二折桿與第二“Z”型折桿樞接處至最近的第一“Z”型折桿與第二 “Z”型折桿交叉樞接形成的樞接點的距離。
[0013]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實用新型第一折桿及第二折桿靠近中桿處交叉樞接形成第一樞接點M,且第一樞接點M至第一折桿與中桿樞接處的距離大于第一樞接點M至第二折桿與中桿樞接處的距離。因此,在展開帳篷時,第一折桿往上翹,從而使頂桿單元向上翹起一個角度,進而增加帳篷架的內部高度空間。
[0014]第一樞接點M至第一折桿樞接處的距離與第二樞接點N至第一折桿與可折疊側桿組件樞接處的距離之差為10至15mm ;第二樞接點N至第二折桿樞接處的距離與第一樞接點至第二折桿與中桿樞接處的距離之差為10至15mm,可以確保整個帳篷架收攏后體積不增加。
[0015]同時,第一樞接點M至第一折桿與中桿樞接處的距離或者第一折桿與第二樞接點N至第二折桿與第二 “Z”型折桿樞接處的距離加上第一樞接點M至第二折桿與中桿樞接處的距離或者第二樞接點N至第一折桿至第一“Z”型折桿樞接處的距離等于兩倍的第三樞接點Q至第一 “Z”型折桿或第二 “Z”型折桿的第二桿與第三桿樞接處的距離,確保整個帳篷架可以收攏。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本實用新型局部結構示意圖。
[0018]標號說明
[0019]立柱I固定座11
[0020]滑動座12可折疊側桿組件2
[0021]第一 “Z”型折桿21 第二 “Z”型折桿22
[0022]可折疊頂桿組件3 頂桿單元31
[0023]第一折桿311 第一上桿3111
[0024]第一下桿3112第二折桿312
[0025]第二上桿3121第二下桿3122
[0026]中桿4上四路接頭41[0027]下四路接頭42。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9]參閱圖1及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揭示的一種折疊帳的沖頂內芯結構,包括立柱1、可折疊側桿組件2、可折疊頂桿組件3及中桿4。
[0030]可折疊側桿組件2樞接在相鄰兩根立柱I之間。每根立柱I上各設有一個固定于立柱I頂部的固定座11及一個活動套接于立柱I上的滑動座12。
[0031]可折疊側桿組件2至少由第一“Z”型折桿21及第二“Z”型折桿22交叉樞接而成,第一“Z”型折桿21的兩端樞接在相鄰兩根立柱I的固定座11上,第二“Z”型折桿22的兩端樞接在相鄰兩根立柱I的滑動座12上。
[0032]第一“Z”型折桿21及第二“Z”型折桿22都由第一桿、第二桿、第三桿及第四桿組成,第一桿、第二桿、第三桿及第四桿依次樞接,第一“Z”型折桿21及第二“Z”型折桿22的第一桿、第二桿、第三桿及第四桿之間相互樞接,形成第一樞接點O、第二樞接點P、第三樞接點Q及第四樞接點R。
[0033]可折疊頂桿組件3至少由四組頂桿單元31組成,每一組頂桿單元31至少由第一折桿311及第二折桿312交叉樞接而成。
[0034]第一折桿311 —端樞接在第一“Z”型折桿21第二桿與第三桿樞接處,另一端通過上四路接頭41與中桿4樞接;第二折桿一端樞接在第二 “Z”型折桿22第二桿與第三桿樞接處,另一端通過下四路接頭42與中桿4樞接。
[0035]第一折桿311由第一上桿3111及第一下桿3112樞接而成,而第二折桿312由第二上桿3121及第二下桿3122樞接而成。第一上桿3111與第二上桿3121中間樞接形成第一樞接點M,第一下桿3112與第二下桿3122中間樞接形成第二樞接點N。
[0036]第一樞接點M至第一折桿311與中桿4樞接處的距離大于第一樞接點M至第二折桿312與中桿4樞接處的距離,展開帳篷時,第一折桿311往上翹,從而使頂桿單元31向上翹起一個角度,進而增加帳篷架的內部高度空間。
[0037]第一樞接點M至第一折桿311樞接處的距離與第二樞接點N至第一折桿311與第一“Z”型折桿21第二桿與第三桿樞接處的距離之差為10至15mm。第二樞接點N至第二折桿312樞接處的距離與第一樞接點M至第二折桿312與中桿4樞接處的距離之差為10至15_。第一樞接點M至第一折桿311樞接處的距離與第二樞接點N至第二折桿312樞接處的距離相等;第一樞接點M至第二折桿312與中桿4樞接處的距離與第二樞接點N至第一折桿311與第一“Z”型折桿21第二桿與第三桿樞接處的距離相等,可以確保整個帳篷架收攏后體積不增加。
[0038]第三樞接點Q至第一折桿311與第一 “Z”型折桿21樞接處的距離與第三樞接點Q至第二折桿312與第二 “Z”型折桿22樞接處的距離相等。
[0039]第一樞接點M至第一折桿311與中桿4樞接處的距離或者第一折桿311與第二樞接點N至第二折桿312與第二“Z”型折桿22樞接處的距離,加上第一樞接點M至第二折桿312與中桿4樞接處的距離或者第二樞接點N至第一折桿311與第一“Z”型折桿21樞接處的距離,等于兩倍的第三樞接點Q至第一 “Z”型折桿21或第二 “Z”型折桿22的第二桿與第三桿樞接處的距離,確保整個帳篷架可以收攏。
[0040]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案設計的限制,凡依本案的設計關鍵所做的等同變化,均落入本案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折疊帳的沖頂內芯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可折疊側桿組件、可折疊頂桿組件及中桿;可折疊側桿組件樞接在相鄰兩根立柱之間;可折疊頂桿組件至少由四組頂桿單元組成,每一組頂桿單元至少由第一折桿及第二折桿交叉樞接而成;第一折桿一端與可折疊側桿組件樞接,另一端通過上四路接頭與中桿樞接;第二折桿一端與可折疊側桿組件樞接,另一端通過下四路接頭與中桿樞接;第一折桿及第二折桿靠近中桿處交叉樞接形成第一樞接點M,且第一樞接點M至第一折桿與中桿樞接處的距離大于第一樞接點M至第二折桿與中桿樞接處的距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折疊帳的沖頂內芯結構,其特征在于:第一折桿由第一上桿及第一下桿樞接而成,而第二折桿由第二上桿及第二下桿樞接而成;第一上桿與第二上桿中間樞接形成第一樞接點M,第一下桿與第二下桿中間樞接形成第二樞接點N ;第一樞接點M至第一折桿樞接處的距離與第二樞接點N至第一折桿與可折疊側桿組件樞接處的距離之差為10至15mm ;第二樞接點N至第二折桿樞接處的距離與第一樞接點M至第二折桿與中桿樞接處的距離之差為10至15mm ;第一樞接點M至第一折桿樞接處的距離與第二樞接點N至第二折桿樞接處的距離相等;第一樞接點至第二折桿與中桿樞接處的距離與第二樞接點至第一折桿與可折疊側桿組件樞接處的距離相等。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折疊帳的沖頂內芯結構,其特征在于:每根立柱上各設有一個固定于立柱頂部的固定座及一個活動套接于立柱上的滑動座;可折疊側桿組件至少由第一“Z”型折桿及第二“Z”型折桿交叉樞接而成,并形成樞接點,第一“Z”型折桿的兩端樞接在相鄰兩根立柱的固定座上,第二“Z”型折桿的兩端樞接在相鄰兩根立柱的滑動座上; 第一樞接點M至第一折桿與中桿樞接處的距離或者第一折桿與第二樞接點N至第二折桿與第二“Z”型折桿樞接處的距離加上第一樞接點M至第二折桿與中桿樞接處的距離或者第二樞接點N至第一折桿與第一 “Z”型折桿樞接處的距離等于兩倍的第一折桿與第一 “Z”型折桿樞接處至最近的第一“Z”型折桿與第二“Z”型折桿交叉樞接形成的樞接點的距離或第二折桿與第二“Z”型折桿樞接處至最近的第一“Z”型折桿與第二 “Z”型折桿交叉樞接形成的樞接點的距離。
【文檔編號】E04H15/48GK203430151SQ201320485897
【公開日】2014年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9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9日
【發明者】李榮巖 申請人:廈門宏朋工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