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餐具洗凈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餐具洗凈機,其中,內部配置有洗凈槽的餐具洗凈機主機體被支承在支承臺上,該餐具洗凈機設置在整體式廚房設備內,用于洗凈各類餐具。
背景技術:
近年來,內部配置洗凈槽的餐具洗凈機主機體支承在支承臺上、設置在整體式廚房設備內使用的內置式餐具洗凈機逐漸流行起來了。
現有的這種餐具洗凈機的結構如圖6中所示。下面對其進行說明。
如圖6所示,外箱1的前方設有開口部分,同時通過導軌2把上方開有開口的洗凈槽3以前后方向可移動的方式加以支承。洗凈槽3內配置有容納各類餐具4的餐具筐5,同時還設有可以自由旋轉的、用來噴射洗凈水的洗凈噴嘴6,洗凈噴嘴6通過循環通路7與泵8相聯結。
另外,洗凈槽3中還設有向洗凈槽3內供水的進水配管9及將洗凈槽3內的水排向機外的排水配管10,施工時它們在整體式廚房設備11中與事先配置在屋內的上水管12及下水管13分別聯結。
另外,餐具洗凈機主機體14設置在整體式廚房設備11中的廚柜15的上方,廚柜15中設有用作收藏空間的抽屜16。
另外,外箱1的底部設有貯水槽17及溢水檢測開關18,它們的作用是在當洗凈槽3或循環通路7等處發生漏水時將漏出的水存貯起來并且進行檢測,通過停止工作等措施防止因漏水造成整體式廚房設備11損壞。檢測到有漏水發生時,處理方法是如圖7中所示的那樣將餐具洗凈機機體14從整體式廚房設備11中拉出,通過配置在貯水槽17的底面上的、通常由塞子19塞住的排水孔20將漏出的水排出。
在這種現有的餐具洗凈機中,當洗凈槽3或循環通路7等處發生漏水而需要加以處理時,必須拔出設在外箱1底部的塞子19,將存積在貯水槽17中的水從排水孔20排出。但餐具洗凈機主機體14與廚柜15之間沒有操作空間,必須先把餐具洗凈機機體14從整體式廚房設備11中拉出來后才能進行排水處理,處理后再將餐具洗凈機主機體14重新推回整體式廚房設備11中,故處理起來很麻煩(困難)。
另外,由于貯水槽17是在存積著水的狀態下從餐具洗凈機主機體14中拉出的,拉出過程中餐具洗凈機機體14如果發生傾斜,就有積水灑在地面上的可能。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旨在解決上述問題,其目的在于不用把餐具洗凈機機體從整體式廚房設備拉出就可進行排水作業,處理起來很容易。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在配置在餐具洗凈機主機體內的洗凈槽的下方設置用于存積漏水的貯水槽,餐具洗凈機主機體由支承臺加以支承,上述貯水槽設有排水裝置,并以支承臺的內部空間為從排水裝置進行排水的作業空間。
這樣一來,不用把餐具洗凈機主機體從整體式廚房設備中拉出就能夠進行排水處理,即使拉出時也不會因餐具洗凈機主機體傾斜而將水灑在地面上,處理起來比較容易。
本實用新型的第1方案所述的餐具洗凈機包括設置在餐具洗凈機主機體內部的洗凈槽;設在洗凈槽的下方、用于存貯漏出的水的貯水槽;以及支承上述餐具洗凈機主機體的支承臺。上述貯水槽中設有排水裝置,以上述支承臺的內部空間作為從上述排水裝置排出積水的作業空間。餐具洗凈機主機體不用從整體式廚房設備中拉出就可進行排水處理,故不會造成拉出時因餐具洗凈機主機體傾斜而將水灑在地面上,修理也比較容易進行。
另外,按照本實用新型的第2方案,排水裝置由設在貯水槽的下面的、可以關閉的開口部分所構成。發生漏水時,可以從支承臺的內部空間打開排水裝置,將積水排入支承臺的內部空間中。這樣,不用將餐具洗凈機機體從整體式廚房設備拉出就可以進行排水處理。即使拉出時也不會因餐具洗凈機主機體傾斜而將水灑在地面上,修理比較容易進行。
另外,按照本實用新型的第3方案,排水裝置由設在貯水槽下面的、可以關閉的軟管構成。當有漏水發生時,在支承臺的內部空間打開軟管,就能將積水排入支承臺的內部空間內。故不用將餐具洗凈機主機體從整體式廚房設備中拉出就能進行排水處理,即使拉出時也不會發生因餐具洗凈機主機體傾斜而將水灑在地面上,修理也就比較容易進行。另外,由于設置的是軟管,水流出的位置比較容易確定,排水處理時就不會誤將水灑到地面上,使用盛水器具就能可靠地將水接住。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1實施例的餐具洗凈機的縱剖面圖。
圖2為該餐具洗凈機的支承臺斜視圖。
圖3為該餐具洗凈機排水處理時的縱剖面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第2實施例的餐具洗凈機的縱剖面圖。
圖5為該餐具洗凈機的排水處理時的縱剖面圖。
圖6為現有的餐具洗凈機的縱剖面圖。
圖7為該餐具洗凈機的排水處理時的縱剖面圖。
上述附圖中,參考數字3為洗凈槽,21為餐具洗凈機機體,22為內部空間,23為支承臺,28為貯水槽,31為排水孔(排水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其中,那些與現有裝置中相同的構成部分被標上與上面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對它們的說明。
(實施例1)如圖1及圖2中所示,餐具洗凈機主機體21由內部具有內部空間22的支承臺23加以支承。該支承臺23設有用來進行排水處理的前方開口部分24及上方開口部分25,所述前方開口部分24通常由蓋板26蓋住。
外箱27的底部設有貯水槽28及溢水檢測開關29。當洗凈槽3及循環通路7等處發生漏水而造成積水時對其進行檢測,并通過停止工作等措施防止漏水使整體式廚房設備11損壞。另外,貯水槽28的底面上設置有通常由塞子30塞住的排水孔(或叫排水裝置)31。其他構成與現有裝置相同。
下面說明上述構成的作用。檢測到有漏水發生時,如圖3所示,拆掉蓋板26,從前方開口部分24將盛水器具放入內部空間22,通過上方開口部分25將塞子30從排水孔31拔掉,將積水排入內部空間22內。這樣,不用將餐具洗凈機主機體21從整體式廚房設備11中拉出就能進行排水處理,即使拉出也不會因餐具洗凈機主機體21傾斜而弄濕地板,修理就能夠容易進行。
另外,本實施例中是用塞子30塞住設在貯水槽28的底面上的排水孔31的,但使用可以打開/關閉的閥門的話也可以,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實施例2)如圖4中所示,餐具洗凈機主機體32和上述實施例1中一樣由內部設有內部空間22的支承臺23加以支承。支承臺23上設有用于進行排水處理的前方開口部分24及上方開口部分25,前方開口部分24通常由蓋板26蓋住。
外箱33的底部設有貯水槽34及溢水檢測開關35。它們的作用是當洗凈槽3或循環通路7等處發生漏水而造成積水時對其進行檢測,并停止工作防止漏出的水造成整體式廚房設備11損壞。另外,貯水槽34的底面上設有通常由塞子36塞住的軟管37,該軟管37伸入內部空間22。其他構成部分與上述的實施例1相同。
下面說明上述構成的作用。檢測到有漏水發生時,如圖5中所示,拆下蓋板26,將盛水器具從前方開口部分24放入內部空間22中后,拔掉軟管37上的塞子36,積水就能排入內部空間22中。這樣,不用將餐具洗凈機主機體32從整體式廚房設備11中拉出就能進行排水處理,即使拉出時也不會因餐具洗凈機主機體32傾斜而將水灑在地面上,修理起來非常容易進行。
另外,由于設置了軟管37,水流出的位置容易確定,排水處理時就不會誤將積水弄灑在地面上,使用盛水器具就可以比較可靠地將水接住。另外,因軟管37具有可彎曲性,水流出的位置能自由確定,比較理想。
另外,本實施例中雖然是用塞子36塞住設在貯水槽34的下方的軟管37的,但使用可以打開/關閉的閥門的話也是可以的,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綜上所述,采用本實用新型的第1方案所述的餐具洗凈機包括設置在餐具洗凈機機體內部的洗凈槽;設在洗凈槽的下方、用于存貯漏出的水的貯水槽;以及支承上述餐具洗凈機機體的支承臺。上述貯水槽中設有排水裝置,上述支承臺的內部空間被用作從上述排水裝置排出積水的作業空間。餐具洗凈機主機體不用從整體式廚房設備中拉出就可進行排水處理,這樣就不會造成拉出時因餐具洗凈機主機體傾斜而將水灑在地面上,修理比較容易進行。
另外,在采用第2方案的所述的餐具洗凈機中,排水裝置由設在貯水槽的下面的、可以關閉的開口部分所構成。發生漏水時,可以從支承臺的內部空間打開排水裝置,將積水排入支承臺的內部空間中。這樣,不用將餐具洗凈機主機體從整體式廚房設備拉出就可以進行排水處理。即使拉出時也不會因餐具洗凈機主機體傾斜而將水灑在地面上,修理比較容易進行。
另外,在采用本實用新型第3方案的話,排水裝置由設在貯水槽下面的、可以關閉的軟管構成,當有漏水發生時,在支承臺的內部空間打開軟管,就能將積水排入支承臺的內部空間內。故不用將餐具洗凈機主機體從整體式廚房設備中拉出就能進行排水處理,即便拉出時也不會發生因餐具洗凈機主機體傾斜而將水灑在地面上,修理也就比較容易進行。另外,由于設置的是軟管,水流出的位置比較容易確定,排水處理時就不會誤將水灑到地面上,用盛水器具就能可靠地將水接住。
權利要求1.一種餐具洗凈機,其特征在于包括配置在餐具洗凈機機體內的洗凈槽;設在上述洗凈槽的下方、用于存積漏水的貯水槽;及,支承上述餐具洗凈機主機體的支承臺;其中,上述貯水槽設有排水裝置,并以上述支承臺的內部空間作為從上述排水裝置進行排水的作業空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餐具洗凈機,其中上述排水裝置通過在貯水槽的底面上設置可以關閉的開口部分而構成。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餐具洗凈機,其中上述排水裝置通過在貯水槽的底面上設置可以關閉的軟管而構成。
專利摘要在設置在整體式廚房設備中用于洗凈各類食器的餐具洗凈機中,內部設有洗凈槽的餐具洗凈機主機體由支承臺加以支承。本實用新型使得這種餐具洗凈機不用將餐具洗凈機機體從整體式廚房設備中拉出就可進行排水作業,使修理很容易進行。其中,在配置在餐具洗凈機機體21內的洗凈槽3的下方設有存積漏水的貯水槽28,餐具洗凈機機體21由支承臺23加以支承。貯水槽28設有排水孔31,以支承臺23的內部空間22作為從排水孔31排水的作業空間。
文檔編號A47B77/08GK2617304SQ03202198
公開日2004年5月26日 申請日期2003年1月24日 優先權日2002年1月30日
發明者中野博之, 榛地義和, 田中淳裕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