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消防安全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消防安全門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消防安全"l支術領域,尤其是指一種消防安全門。背景技術:
在諸如電影院、酒吧等人員集中的文化娛樂場所, 一旦出現火災險情或其 它緊急情況,最為重要的是保證現場人員能夠快速疏散到安全地方去,而其中 的關鍵環節就是消防安全門能夠被迅速開啟。常見的消防安全門多采用設置有 把手的門鎖,其開啟需轉動把手并同時外推門板,當發生火災險情或其它緊急 情況時,由于消防安全門上的把手的目標較小,且現場人員極易出現驚慌情緒, 及時開啟消防安全門而逃生的難度4交大,此外,由于人員密集涌向消防安全門, 容易出現前面的人被后面的人擠壓的情況,這就進一步增加了及時開啟安全門 的難度。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常見消防安全門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在緊急狀 態下易于開啟的消防安全門。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而實現的 一種消防安全門,包括 有門框、安裝于所述門框內的門板、安裝于所述門板上的門鎖、及設置于所述 門板上的碰撞桿,其中,所述門板對應于所述門鎖的鎖舌的斜面處形成有一容 置口,所述碰撞桿的一端彎折形成有一鉸接端,另一端彎折形成有一開啟端, 所述鉸接端鉸接于所述門板的內板面側邊,所述開啟端收容于所述門板的容置 口中,所述碰撞桿與所述門板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彈性元件。上迷消防安全門中,所述碰撞桿設置于所述門板的中部位置。上述消防安全門中,所述碰撞桿的開啟端的端部為一斜面,所述斜面與所 述鎖舌的斜面同向傾斜。上述消防安全門中,所述彈性元件為彈簧。相比于常見的消防安全門,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推壓碰撞桿,碰 撞桿以其鉸接端為支點轉動,其開啟端壓迫門鎖的鎖舌,使鎖舌縮入,從而可 推開消防安全門。由于碰撞桿的目標較大,且通過推壓碰撞桿即可開啟消防安 全門,無論是主動推壓碰撞桿,還是由于人員擠壓而推壓碰撞桿,均可打開消防安全門,大大降低了消防安全門開啟的難度。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消防安全門處于關閉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消防安全門處于開啟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考
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消防安全門包括有門框10、安 裝于門框10內的門板12、安裝于門板12上的門鎖(圖中沒有完全畫出)、及設 置于門板12上的碰撞桿16,其中,門板12對應于門鎖的鎖舌140的斜面處形 成有一容置口 120;碰撞桿16的一端彎折形成有一鉸接端160,另一端彎折形 成有一開啟端162,鉸接端160鉸接于門板12的內板面側邊,開啟端162收容 于門板120的容置口 120中;碰撞桿16與門板12之間設置有多個彈簧18,以 起到恢復碰撞桿16至原有位置的作用,當然,其不限定于^f吏用彈簧,也可采用 其它類型的彈性元件。推壓碰撞桿16,碰撞桿16以其鉸接端160為支點轉動,其開啟端162壓迫 門鎖的鎖舌140,使鎖舌140縮入,從而可推開消防安全門。由于碰撞桿16的 目標較大,且通過推壓碰撞桿16即可開啟消防安全門,無論是主動推壓碰撞桿 16,還是由于人員擠壓而推壓碰撞桿16,均可打開消防安全門,大大降低了消 防安全門開啟的難度,保證在場人員能夠快速疏散到安全地方。碰撞桿16的開啟端162的端部為一斜面,該斜面與鎖舌140的斜面同向傾 斜,其更有利于開啟端162壓迫鎖舌140而使其縮入。適宜的是,碰撞桿16設置于門板12的中部位置,更便于人們用手或身體 推壓碰撞桿16而開啟消防安全門。
權利要求1. 一種消防安全門,包括有門框、安裝于所述門框內的門板、安裝于所述門板上的門鎖,其特征在于所述門板對應于所述門鎖的鎖舌的斜面處形成有一容置口;所述門板上設置有一碰撞桿,所述碰撞桿的一端彎折形成有一鉸接端,另一端彎折形成有一開啟端,所述鉸接端鉸接于所述門板的內板面側邊,所述開啟端收容于所述門板的容置口中;所述碰撞桿與所述門板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彈性元件。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消防安全門,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桿設置于所述門 板的中部位置。
3. 如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消防安全門,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桿的開啟端 的端部為一斜面,所述斜面與所述鎖舌的斜面同向傾斜。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消防安全門,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元件為彈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消防安全門,其包括有門框、安裝于門框內的門板、安裝于門板上的門鎖、及設置于門板上的碰撞桿,其中,門板對應于門鎖的鎖舌的斜面處形成有一容置口,碰撞桿的一端彎折形成有一鉸接端,另一端彎折形成有一開啟端,鉸接端鉸接于門板的內板面側邊,開啟端收容于門板的容置口中,碰撞桿與門板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彈性元件。本實用新型具有在緊急狀態下易于開啟的優點。
文檔編號E06B5/16GK201125651SQ200720172290
公開日2008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08年5月26日 優先權日2008年5月26日
發明者陳士學 申請人:陳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