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換氣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具有作為門或窗的框的一部分的功能的換氣裝置。
背景技術:
通常,具有窗孔的門具有水平配置的上下框和分別配置于該上下框的一端部間與另一端部間的左右縱框,在由上下左右的框構成的窗孔安裝平板玻璃。這樣構成的門所使用的換氣裝置如下述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那樣具有裝置主體。裝置主體配置于門的窗孔的上端部,且安裝于上框的下面。在裝置主體的下端部設有一對夾持板部。該一對夾持板部夾持平板玻璃的上端部。由此,將平板玻璃的上端部固定于裝置主體上,進而固定于上框上。
在這樣構成的換氣裝置中,例如在為更換平板玻璃而將平板玻璃從門拆卸的情況下,必須要將換氣裝置從門拆卸。因此,存在平板玻璃的更換需要大量時間的問題。于是,在最近的換氣裝置中,提案有在裝置主體的下部可拆裝地設有壓條的裝置。壓條代替一對夾持板部中的室內側的夾持板部,與室外側的夾持板部協同動作,夾持固定平板玻璃的上端部。而且,由于將壓條可拆裝地設于裝置主體上,所以僅將壓條拆卸即可拆卸平板玻璃,不需要拆卸裝置主體。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平板玻璃的更換。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0-130042號公報但是,在裝置主體上可拆裝地設有壓條的換氣裝置中,由于裝置主體和壓條分體,所以在壓條的上端面和與其相對的裝置主體的下端面之間產生間隙。從室內看該間隙成為從裝置主體的左右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線。而且,間隙的寬度比較寬。因此,存在損害換氣裝置的美觀的問題。另外,在裝置主體與壓條之間可能進入清掃時的水。當水一旦進入間隙,則間隙的內部產生霉。間隙內產生的霉難以除去,存在除去需要大量時間的問題。進而,由于從室內看到霉,所以存在更加損害換氣裝置的美觀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為解決上述問題而創立的,提供一種換氣裝置,設有在內部形成有從面臨室外的外側面貫通至面臨室內的內側面的換氣通路的裝置主體和在該裝置主體的室內側的端部設置的壓條,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壓條的上端部,與所述壓條一體設有覆蓋所述裝置主體的面臨室內的內側面的裝飾板部。該情況下,優選的是,在所述裝置主體的內側面與所述裝飾板部之間形成有與所述換氣通路連通且相對于外部密封的空氣室,在所述裝飾板部形成有將所述空氣室與所述室內連通的貫通孔。根據具有上述特征的本發明,由于裝置主體被壓條的裝飾板部覆蓋,所以即使在裝置主體和壓條之間有間隙,其隙間也不能從室內看到。因此,可以提高換氣裝置的美觀。而且,由于清掃時的水不會進入裝置主體與壓條之間,所以能夠防止發霉。因此,不僅能夠消除除去霉所需的時間,而且能夠更加可靠地防止換氣裝置美觀的降低。另外,通過將壓條更換為圖案或色彩不同的其它壓條,可以改變換氣裝置的面臨室內的面的圖案或色彩。
圖I是從室內側觀察使用了本發明的換氣裝置的門的正面圖;圖2是沿圖I的A-A線的局部省略的放大剖面圖;圖3是沿著圖I的B-B線的放大剖面圖;圖4是用于說明縱壓條的安裝方法的與圖3相同的剖面圖;圖5是沿圖I的C-C線的放大剖面圖;圖6是沿圖I的D-D線的放大剖面圖;圖7是表不本發明的換氣裝置之一實施方式的正面圖;圖8是省略同實施方式的襯墊表示的正面圖;圖9是省略同實施方式的襯墊及壓條表示的正面圖;圖10是沿圖7的X-X線的局部省略的放大剖面圖;圖11是沿圖7的Y-Y線的放大剖面圖;圖12是用于說明壓條向裝置主體的安裝方法的與圖10相同的剖面圖;圖13是沿圖9的X-X線的放大剖面圖;圖14是同實施方式中使用的襯墊的立體圖;圖15是同襯墊的正面圖;圖16是同襯墊的平面圖;圖17是同襯墊的底面圖;圖18是同襯墊的右側面圖;圖19是同襯墊的左側面圖,為表示同襯墊向裝置主體的安裝狀態而由假象線記載裝置主體的剖面的圖;圖20是用于說明用于將本發明的換氣裝置安裝于門上的全工序中的上壓條安裝工序的圖;圖21是將壓條安裝于裝置主體之前的狀態下表示的沿圖20的X-X線的放大剖面圖;圖22是將壓條安裝于裝置主體之后的狀態下表示的沿圖20的X-X線的放大剖面圖;圖23是沿圖20的Y-Y線的放大剖面圖;圖24是沿圖20的Z-Z線的放大剖面圖;圖25是用于說明用于將本發明的換氣裝置安裝于門上的全工序中的裝置主體安裝工序的圖;圖26是沿圖25的X-X線的放大剖面圖;圖27是用于說明用于將本發明的換氣裝置安裝于門上的全工序中的壓條、一對縱壓條及下壓條的安裝工序的圖;圖28是用于說明用于將本發明的換氣裝置安裝于門上的全工序中的襯墊安裝工序的圖;圖29是用于說明用于將本發明的換氣裝置安裝于門上的全工序中的附加壓邊筋安裝工序的圖。符號說明I 室內O 室外I換氣裝置2裝置主體22換氣通路22C空氣室
25 壓條25a裝飾板部25b貫通孔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對用于實施本發明的最佳方式進行說明。圖I表示使用了本發明的換氣裝置I的門100。首先,對門100進行說明,門100具有使長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水平配置的上框101、在上框101的下方與其平行配置的下框102、使長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配置且分別設于上框101和下框102的左端部間及右端部間的左縱框103及右縱框104。于是,利用這些框101 104,門100形成為上下長的長方形的框狀。另外,在左右的縱框103、104間水平掛設有中間框105。由此,門100的內部被區分成上窗孔106和下窗孔107。在上窗孔106設有上復合平板玻璃110。如圖21及圖22所示,上復合平板玻璃110由在室內外方向(圖21及圖22中為左右方向)相對配置的一對平板玻璃111、112和分別配置于該一對平板玻璃111、112間的襯墊113及密封部件114構成。代替上復合平板玻璃110也可以使用其它構成的復合平板玻璃,或也可以使用一張平板玻璃。上復合平板玻璃110的上下左右的各端部由面臨上窗孔106的上框101、中間框105(對于上復合平板玻璃110而言相當于下框)及左右縱框103、104和分別可拆裝地設于這些框101、105、103、104的室內I側部分的上壓條131、下壓條132、左壓條133及右壓條134夾持。此外,上復合平板玻璃110的夾持構造是眾所周知的,并且由于與該發明的關聯性降低,所以對于其詳細構造省略說明。另一方面,如圖I所示,在下窗孔107設有換氣裝置I及下復合平板玻璃120。換氣裝置I將其長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配置,沿中間框105的下面設置。另一方面,下復合平板玻璃120配置于換氣裝置I的下側。換氣裝置I,其上部由中間框105 (對于換氣裝置I而言相當于上框)支承,左右兩端部由左右的縱框103、104支承。換氣裝置I的支承構造的詳細內容后面敘述。如圖2所示,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由在室內外方向(圖2中左右方向)相對配置的一對平板玻璃121、122、分別配置于該一對平板玻璃121、122間的襯墊123及密封部件124、經由截斷紫外線膜等的薄膜125貼合于室內I側的平板玻璃122的平板玻璃126構成。代替下復合平板玻璃120,也可以使用其它構成的復合平板玻璃,或也可以使用一張平板玻璃。如圖I所示,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上端部由換氣裝置I支承。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左右的兩端部及下端部由左右的縱框103、104及下框102支承。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支承構造的詳細內容后面敘述。如圖2及圖10 圖13所示,換氣裝置I具有裝置主體2。裝置主體2通過組合由鋁等金屬構成的多個型材而作為截面大致四邊形的中空體構成,將其長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配置。而且,裝置主體2在中間框105的下側與其平行地配置。裝置主體2具有面臨室外O的外壁部21A、面臨室內I的內壁部21B、設于裝置主體2的內部的隔壁部21C。利用隔壁部21C將裝置主體2的內部空間等分為室外O側的室外側空間22A和室內I側的室內側空間22B。隔壁部21C并不需要一定形成。在未形成隔壁部21C的情況下,在裝置主體2的內部僅形成一個空間。相反,也可以形成多個隔壁部21C。在裝置主體2的兩端部分別設有蓋部件3。利用該蓋部件3、3,將室外側空間22k及室內側空間22B的兩端部封閉。其結果是室外側空間22A及室內側空間22B成為密閉空間。蓋部件3、3不僅封閉室外側空間22A及室內側空間22B的兩端部,如后述那樣,將空氣室22C的左右的兩端部封閉而使空氣室22C為密閉空間,進而利用左右的縱框103、104及·左右的壓條133、134夾持,由此,將裝置主體2的兩端部支承于縱框103、104。如圖11 圖13所示,在外壁部21A形成有貫通孔21a。貫通孔21a形成使長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長孔狀,在裝置主體2的長度方向排列成一列狀形成有多個。室外側空間22A經由貫通孔21a與室外O連通。另一方面,如圖9及圖11所示,在內壁部21B形成有多個貫通孔21b。室內側空間22B經由貫通孔21b與室內I連通。另外,如圖11所示,在隔壁部21C形成有多個貫通孔21c。室外側空間22A和室內側空間22B經由貫通孔21c連通。其結果是,室外O和室內I經由室外側空間22A及室內側空間22B以及貫通孔21a、21b、21c連通。由此表明,利用室外側空間22A及室內側空間22B以及貫通孔21a、21b、21c構成將室外O和室內I連通的換氣通路22。而且,室內外的空氣通過換氣通路22流通。如圖11 圖13所示,在室外側空間22A內設有開閉部件4。開閉部件4形成在左右方向長的長方形的板狀,與隔壁部21C相對配置。開閉部件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向左右方向可移動地支承于裝置主體2。而且,開閉部件4以其下端部可向室內外方向移動的方式使上端部以在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的軸線為中心可旋轉地支承于裝置主體2。開閉部件4在圖11中由實線所示的閉位置和由假象線所示的開位置之間可旋轉。開閉部件4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第一位置時,通過設于裝置主體2和開閉部件4的下端部之間的凸輪機構5向閉位置旋轉。當開閉部件4旋轉到閉位置時,貫通孔21c通過開閉部件4封閉。其結果是換氣通路22被封閉,換氣裝置I成為閉狀態。開閉部件4移動到第二位置時,通過凸輪機構5向開位置旋轉。開閉部件4旋轉到開位置時,開閉部件4從隔壁部21C向室外O側分開,將貫通孔21c打開。其結果是,換氣通路22被打開,換氣裝置I成為開狀態。開閉部件4移動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的中間位置時,旋轉到閉位置和開位置之間的半開位置。其結果是,換氣通路22成為半開狀態,進而換氣裝置I成為半開狀態。如圖7 圖10所示,在內壁部21B的右端部的上部形成有將該部位向室內外方向貫通的操作窗孔23。在該操作窗孔23經由支承框7向左右方向可移動地設有操作部件6。操作部件6經由連結機構(未圖示)連結開閉部件4,當操作部件6向左右方向移動時,與其連動,開閉部件4向左右方向移動。因此,通過使操作部件6向左右方向移動,可以使開閉部件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由此,可以將換氣裝置I切換為開狀態、半開狀態及閉狀態的任一狀態。用于開閉換氣通路22的開閉機構不限于開閉部件4、凸輪機構5及操作部件6的組合,也可以采用其它公知的各種開閉機構。例如也可以采用僅使開閉部件向左右方向移動而對換氣通路22進行開閉的開閉機構。其次,對換氣裝置I及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支承構造進行說明時,首先說明換氣裝置I的上部的支承構造。如圖2及圖11 圖13所示,在裝置主體2的上面設有朝向上方突出的一對突出板部23A、23B。一對突出板部23A、23B從裝置主體2的左右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而且,一對突出板部23A、23B向室內外方向彼此分開,且在同方向相對配置。如圖2所示,在中間框105的下端面的室外O側的端部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夾持板部105a。另一方面,在中間框105的室內I側的端部可拆裝地設有上壓條141。而且,夾持板部105a經由密封部件161按壓接觸于突出板部23A的室外O側的面, 同時,上壓條141的下端部經由襯墊162按壓接觸于突出板部23B的室內I側的面。即,一對突出板部23A、23B通過夾持板部105a和上壓條141經由密封部件161及襯墊162夾持。由此,裝置主體2的上端部支承于中間框105。在此,夾持板部105a、密封部件161及上壓條141使用與未安裝換氣裝置I的門、即由夾持板部105a、密封部件161及上壓條141夾持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門的部分相同的結構。然而,突出板部23A的朝向室外O側的面在室內外方向與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朝向室外O側的面位于同一位置,但是,突出板部23B的朝向室內I側的面位于比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朝向室內I側的面靠近室外O側規定距離的位置。其結果是,突出板部23A的朝向室外O側的面和突出板部23B的朝向室內I側的面之間的距離(以下將這樣的距離稱為外尺寸距離。)比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厚度小。為了與其對應,在突出板部23B和上壓條141之間使用襯墊162。突出板部23A、23B的外尺寸也可以與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厚度相同。該情況下不需要襯墊162。突出板部23A、23B的外尺寸也可以比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厚度大。該情況下,適當地變更夾持板部105a和上壓條141的至少一方的形狀、尺寸。其次,為便于說明,對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支承構造進行說明。如圖2及圖11所示,在裝置主體2的室外O側的端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夾持板部21d。夾持板部21d從裝置主體2的左右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另一方面,在裝置主體2的室內I側的端部可拆裝地設有在左右方向上長的壓條25。壓條25的左右方向的長度與裝置主體2的長度相同,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在與裝置主體2相同的位置。夾持板部21d經由密封部件163按壓接觸于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上端部的朝向室外O側的面。壓條25的下端部經由附加壓邊筋171按壓接觸于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上端部的朝向室內I側的面。即,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上端部通過夾持板部21d及壓條25并經由密封部件163及附加壓邊筋171被夾持。由此,將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上端部支承于裝置主體2。如圖2所示,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下端部經由支承板172載置于下框102,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由下框102支承。在下框102的室外O側的端部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夾持板部102a。另一方面,在下框102的室內I側的端部可拆裝地設有下壓條142。而且,夾持板部102a的上端部經由密封部件164按壓接觸于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下端部的朝向室外O側的面,同時,下壓條142的上端部經由附加壓邊筋171按壓接觸于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下端部的朝向室內I側的面。即,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下端部通過夾持板部102a及下壓條142并經由密封部件164及附加壓邊筋171夾持。這樣,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下端部由下框102支承。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左端部及右端部與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下端部同樣地被支承。即,如圖5所示,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左端部通過左縱框103的夾持板部13a及左壓條143并經由密封部件165及附加壓邊筋171夾持,如圖6所示,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右端部通過右縱框104的夾持板部104a及右壓條144并經由密封部件166及附加壓邊筋171夾持。自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上述夾持構造表明,在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朝向室內I側的面與壓條25、142 144之間,遍及全周設有附加壓邊筋171。裝置主體2的左右兩端部如下支承于左右的縱框103、104的上端部。對裝置主體 2的左端部的支承構造進行說明時,如圖3所示,在配置于左側的蓋部件3的與左框103相對的端面形成有朝向左縱框103側突出的一對突出板部31A、31B。一對突出板部31A、31B從裝置主體2的上面向下方延伸,一對突出板部31A、31B的下端部位于比裝置主體2的下面朝向上側規定距離的位置。這是為了防止突出板部31A、31B的下端部與附加壓邊筋171發生干涉。一對突出板部31A、31B向左右彼此分開,在同方向相對配置。室外O的突出板部31A的朝向室外O側的面在室內外方向配置于與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朝向室外O側的面同一位置。因此,突出板部31A經由密封部件165按壓接觸于左框103的夾持板部103a。另一方面,室內I側的突出板部31B的朝向室內I側的面配置于比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朝向室內I側的面靠近室外O側規定距離的位置。其結果是,突出板31A、31B的外尺寸比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厚度小,在突出板31B和作壓條143之間形成該尺寸差的量的間隙。在該間隙,從室外O側朝向室內I側依次配置填料173及襯墊
8。而且,左壓條143經由襯墊8及填料173按壓接觸于突出板部31B。即,突出板部31A、31B利用夾持板部103a及左壓條143并經由密封部件165以及填料173及襯墊8夾持。由此,裝置主體2的左端部由左框103支承。雖然未圖示,但是,裝置主體2的右端部也與左端部相同,支承于右框104。S卩,利用右框104的夾持板部104a及右壓條144(均參照圖6)經由密封部件166以及填料173及襯墊8’夾持。由此,裝置主體2的右端部由右框104支承。此外,裝置主體2的右端部的支承構造與左端部的支承構造左右對稱,襯墊8’也與襯墊8左右對稱。因此,對于裝置主體2的右端部的支承構造省略其說明。填料173由彈性變形量小的硬度的橡膠等樹脂構成,利用左壓條143按壓固定于突出板部31B。填料173也可以粘接固定于突出板部31B。另外,填料173未必需要一定設置。在未設置填料173的情況下,突出板部31B向室內I側被配置填料173的厚度量,襯墊8(8’ )的第二板部82被直接按壓接觸于突出板部31B。襯墊8通過成形硬質的樹脂而成,如圖14 圖19所示,在長度方向上朝向上下方向配置。襯墊8具有使寬度方向朝向室內外方向的第一板部81、從該第一板部81的室外O側的端部朝向左方直角突出的第二板部82、從第一板部81的室內I側的端部朝向右方直角突出的裝飾板部83。
如圖3所示,第一板部81被幾乎無間隙地插入蓋部件3的左端面(與左縱框103相對的端面)的室內I側的端部和左壓條143之間,將蓋部件3和左壓條143之間的空間填埋。由此,實現提高換氣裝置I的美觀。而且,當在蓋部件3和左壓條143之間形成間隙時,裝置主體2向左右方向可移動間隙量,因此,存在換氣裝置I在左右方向晃動的問題,但通過由第一板部81填埋間隙,將這樣的問題防患于未然。第二板部82以壓入狀態被插入填料173和左壓條143之間。即,第二板部82通過左壓條143被壓向填料173,進而被壓向突出板部31B。其結果是,突出板部31A、31B利用夾持板部103a和左壓條143且經由密封部件165以及填料173及第二板部82夾持。此夕卜,第二板部82的上下兩端部被切下規定的長度。如圖19所示,這是為了防止第二板部82的上端部及下端部與裝置主體2及附加壓邊筋171發生干涉。
在此,如果將左壓條143直接按壓于蓋部件3,則不需要第一板部81。同樣,如果將左壓條143直接按壓于填料173 (未設置填料173的情況下為突出板部31B),則不需要第二板部82。但是,在左壓條143相對于左縱框103的安裝構造的關系上,需要第一板部81及第二板部82。S卩,如圖4中假象線所示,左壓條143以相對于正規的安裝姿勢傾斜的狀態如箭頭A所示從裝置主體2側朝向作縱框103側向斜方向插入到左縱框103和蓋部件3之間。將左壓條143插入到左縱框103和蓋部件3之間的由實線所示的規定的拆卸位置時,在左壓條143的室外O側且形成于左縱框103側的端部的第一卡合部143a卡合于左縱框103。以該第一^^合部143a的相對于左縱框103的卡合部位為旋轉中心,左壓條143以從突出板部31B向室內I側離開的方式向箭頭B方向旋轉時,形成于左壓條143的第二卡合部143b碰到左縱框103,左壓條143不能向箭頭B方向過量旋轉。此時的左壓條143的位置為正規的安裝位置,左壓條143成為正規的安裝姿勢。安裝于正規的位置的左壓條143可以僅向箭頭B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轉,從室外O側朝向室內I側的方向及從蓋部件3朝向左縱框103的方向不能移動。因此,通過將左壓條143按壓于填料173及蓋部件3,可以將裝置主體3牢固地定位。而且,左壓條143插入至拆卸位置后,僅旋轉至安裝位置即可安裝于左縱框103,可以容易地進行左壓條143相對于左縱框103的安裝。當然,在使左壓條143從安裝位置旋轉至拆卸位置后,向箭頭A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動,由此,可以將左壓條143從左縱框103拆卸。這種安裝、拆卸方法對于其它壓條141、142、144也可以采用。但是,使長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左右的壓條143、144在安裝位置和拆卸位置之間在水平方向上旋轉,與之相對,使長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上下的壓條141、142在安裝位置和拆卸位置之間在上下方向旋轉。此外,壓條25的安裝、拆卸方法后面敘述。在將左壓條143相對于左縱框103如上那樣安裝的情況下,可以容易地進行左壓條143相對于左縱框103的安裝,相反,在左壓條143和蓋部件3及填料173各自之間產生間隙。這是因為,在左壓條143位于拆卸位置時,在其姿勢相對于位于安裝位置時的姿勢傾斜的關系上,與左壓條143相對于蓋部件3及填料173位于安裝位置時相比接近。因此,在左壓條143和蓋部件3之間插入第一板部81,同時在左壓條143和填料173之間插入第二板部82。由此,實現確保左壓條143相對于左縱框103的安裝、拆卸的容易性及支承的可靠性、并且提高換氣裝置I的美觀及防止晃動的效果。這對于右壓條144也相同,右壓條144和右側的蓋部件3及填料173之間的構造與左壓條143和左側的蓋部件3及填料173之間的構造左右對稱。此外,在將附加壓邊筋171安裝于各壓條25、142 144之前,將第二板部82插入壓條143和下復合平板玻璃120之間,且在該狀態下使填料8向上方移動至規定的位置,由此,第一及第二板部81、82被分別插入到壓條143和蓋部件3及填料173各自之間。另外,壓條25相對于裝置主體2的安裝構造、及壓條142、144相對于框102、104的安裝構造與左壓條143相對于左縱框103的安裝構造相同,因此,在壓條25及壓條142、144和下復合平板玻璃120之間也應產生間隙,但由于該間隙被密封部件163 166及附加壓邊筋171的彈性變形吸收,所以沒有問題。如圖3所示,裝飾板部83覆蓋蓋部件3中的從裝置主體2與左壓條143之間向室內I露出的部分。但是,自圖I和圖7的比較表明,蓋部件3的上部由上壓條141覆蓋。因此,裝飾板部83僅覆蓋蓋部件3中的比上壓條141靠下側的部分。裝飾板部83的上端面·碰到上壓條141的下端面。由此決定襯墊8(8’ )的上下方向的安裝位置。如圖11所示,在壓條25的上面的室內I側的端部,與壓條25—體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裝飾板部25a。裝飾板部25a除操作窗孔23外覆蓋裝置主體2的面臨室內I的面(除由上壓條141覆蓋的部分外)。由此,實現換氣裝置I的美觀的提高。在裝置主體2的內壁部21B的下端部及上端部形成有向室內I側突出的突出板部21e、21f。突出板部21e、21f遍及裝置主體2的全長延伸,與內壁部21B及裝飾板部25a協同動作形成有空氣室22C。空氣室22C遍及裝置主體2的全長延伸。空氣室22C的兩端部由蓋部件3、3封閉。由此,空氣室22C成為相對于外部密封的空間。形成有空氣室22C的結果是,在該換氣裝置I中,室外側空間22A、室內側空間22B及空氣室22C這三個空間在室內外方向并排形成,因此,相比現有的換氣裝置能夠進一步提高隔熱效果。空氣室22C經由形成于內壁部21B的多個貫通孔21b與室內側空間22B連通。另一方面,空氣室22C經由形成于裝飾板部25a的貫通孔25b與室內I連通。因此,室外O及室內I的空氣經由換氣通路22以及空氣室22C及貫通孔25b流通,空氣室22C及貫通孔25b實質上構成延長了換氣通路22的一部分。在裝飾板部25a的面臨室內I的面形成有收納部25c。該收納部25c以包圍全貫通孔21b的方式配置。在收納部25c可拆裝地安裝有過濾器9。過濾器9覆蓋所有的貫通孔25b。過濾器9也可以設于內壁部21B并覆蓋貫通孔21b。壓條25如下可拆裝地安裝于裝置主體2。S卩,如圖12所示,壓條25以隨著朝向上方而向室內I突出的方式傾斜,在該狀態下如圖12中箭頭所示,壓條25的上端部(除裝飾板部25a外的部分的上端部)從斜下方向向上插入裝置主體2的下端部,之后向上方移動。或者,在移動到上方后,也可以向室內I側移動。任何一種,都可以使形成于壓條25的上面的臺階部25d與形成于突出板部21e的前端部下面的突出片21g的前端部接觸。而且,以臺階部25d和突出片21g的接觸部為中心使壓條25向圖12的逆時針方向旋轉,使壓條25的上端部向室外O側移動。當壓條25旋轉至圖11所示的規定的安裝位置時,裝飾板部25a的室外O側的面的上端部所形成的卡合片部25e彈性變形越過形成于突出板部21f的下面的突出部21h,如圖11所示,卡合片部25e卡合于突出部21h。由此,阻止壓條25從安裝位置向逆時針方向旋轉。而且,此時,壓條25的上端部的室外O側的端部載置于在突出板部21e的下面形成的載置部21i。由此,將壓條25安裝于裝置主體2。當然,通過采用與上述相反的順序,可以將壓條25從裝置主體2拆卸。在將上述構成的換氣裝置I安裝于門100的下窗孔107的情況下,首先,如圖20 圖22所示,將上壓條141安裝于中間框105的下部。此外,如圖23所示,在下框102上預先安裝有支承板172。其次,如圖25及圖26所示,將未安裝壓條25的換氣裝置I插入下窗孔107內,進而使其向上方移動。由此,將突出板部23A、23B及襯墊162插入到夾持板部105a和上壓條141之間。之后,將下復合平板玻璃120插入到換氣裝置I下側的下窗孔107。其次,如圖27所示,在換氣裝置I上安裝壓條25,將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上端部安裝于換氣裝置I。此時,將下壓條142安裝于下框102,將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下端部安裝于下框102。之后,將左右的壓條143、144分別安裝于左右的縱框103、104上,將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左右的端部分別安裝于左右的縱框103、104。其次,如圖28所示,將襯墊8、8’安裝于左右的壓條143、144和換氣裝置I的左右端部各自之間。之后,如圖29所示,在壓條25及壓條142 144和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的 上下左右的各端部之間壓入附加壓邊筋171。由此,換氣裝置I向門100的安裝結束。在將換氣裝置I從門100拆卸的情況下,只要采用與上述相反的順序即可。即,首先,將附加壓邊筋171從各壓條25、142 144拆卸。其次,拆卸襯墊8、8’。之后,將左右的縱壓條143、144拆卸,接著將壓條25及下壓條142拆卸。之后拆卸下復合平板玻璃120。最后將換氣裝置I從門100拆卸。根據上述構成的換氣裝置1,在壓條25的上端部一體地形成裝飾板部25a,由于利用該裝飾板部25a覆蓋朝向裝置主體2的室內I側的面,所以在裝置主體2的下端部和壓條25的上端部之間不會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間隙。因此,可以提高換氣裝置I的美觀。而且,由于清掃時的水不會進入裝置主體2和壓條25之間,所以能夠防止霉的發生。因此,不僅能夠消除除去霉所需的時間,而且,能夠更可靠地防止換氣裝置I的美觀的降低。另外,通過將壓條25與圖案或色彩不同的其它壓條25交換,可以改變換氣裝置I的面臨室內的面的圖案或色彩。另外,由于在裝飾板部25a和內壁部2IB之間形成有空氣室22C,所以能夠提高換氣裝置I的隔熱效果。特別是在該實施方式中,由于室外側空間22A、室內側空間22B及空氣室22C在室內外方向并排依次配置,所以能夠進一步提高換氣裝置I的隔熱效果。進而,在該實施方式中,在將左右的壓條143、144以傾斜的狀態插入左右的縱框103、104后,使其旋轉至正規的安裝位置,由此,將左右的壓條143、144分別安裝于左右的縱框103、104上,因此,能夠將左右的壓條143、144容易地安裝于左右的縱框103、104上。而且,由于在形成于換氣裝置I的左右的兩端部和左右的壓條143、144各自之間的間隙插入有襯墊8、8’,所以能夠防止損害美觀的事態,并且能夠防止換氣裝置I的晃動。此外,該發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實施方式,在不脫離其宗旨的范圍內可以采用各種變形例。例如,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將換氣裝置I的裝置主體2作為中間框105 (相對于下復合平板玻璃120為上框)的一部分使用,但裝置主體2也可以作為左右的縱框103、104的任一方的局部使用。該情況下,在裝置主體2的左右任一方的側面的室內I側的端部可拆裝地設置有壓條。
權利要求
1.一種換氣裝置,設有在內部形成有從面臨室外的外側面貫通至面臨室內的內側面的換氣通路的裝置主體和在該裝置主體的室內側的端部設置的壓條,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壓條的上端部,與所述壓條一體設有覆蓋所述裝置主體的面臨室內的內側面的裝飾板部。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換氣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裝置主體的內側面與所述裝飾板部之間形成有與所述換氣通路連通且相對于外部密封的空氣室,在所述裝飾板部形成有將所述空氣室與所述室內連通的貫通孔。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自室內看很美觀的換氣裝置。換氣裝置(1)設有在內部形成有從面臨室外(O)的外側面貫通至面臨室內(I)的內側面的換氣通路(22)的裝置主體(2)和在該裝置主體(2)的室內(I)側的端部的壓條(25),其中,在壓條(25)的上端部形成裝飾板部(25a)。利用該裝飾板部(25a)覆蓋裝置主體(2)的面臨室內(I)的內側面。
文檔編號E06B7/02GK102900340SQ20121003490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16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29日
發明者小松秀明 申請人:株式會社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