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門窗半開固定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車門窗半開固定機構,屬于工程機械領域。車門窗半開固定機構,包括附加鎖舌和兩塊限位板,附加鎖舌包括鎖舌體和固定在鎖舌體上的連接板,限位板上設有限位槽,兩塊限位板分別通過兩根穿過限位槽的螺栓連接在連接板的兩側。本實用新型用在工程機械門窗系統中,實現了工程機械作業過程中車門、車窗的半開固定,不需要單獨增加鎖止以及開啟機構,是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可靠性高的工程機械車門窗開啟輔助裝置。
【專利說明】車門窗半開固定機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工程機械門窗系統的開閉限位裝置,具體地說,尤其涉及一種車門窗半開固定機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駕駛室車門或者車窗主要有兩種開閉限位方式,第一種是布置兩套完全獨立的鎖止以及開啟系統,此系統可以實現車門、車窗的密封關閉以及車門、車窗打開后在駕駛室后部的固定,并且可以實現在作業過程中車門車窗全開固定;第二種是布置一套鎖止以及開啟系統,實現車門、車窗的密封關閉,在車門、車窗開啟時不能進行固定,因此在作業時車門、車窗需要關閉。其中第一種布置方式,需要布置兩套完全獨立的鎖止以及開啟系統,布置系統比較復雜,成本較高,可靠性相對較差,第二種布置方式無法實現車門、車窗在作業過程中的開啟,使得駕駛室人機舒適性差,而且操作時與外界交流不便。
【發明內容】
:
[0003]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低成本實現在作業過程中車門、車窗開啟固定的車門窗半開固定機構,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缺陷。
[0004]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車門窗半開固定機構包括附加鎖舌和兩塊限位板,附加鎖舌包括鎖舌體和固定在鎖舌體上的連接板,限位板上設有限位槽,兩塊限位板分別通過兩根穿過限位槽的固定螺栓連接在連接板的兩側。
[0005]限位槽末端還連接有一段向下彎曲的凹槽。
[000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工程機械門窗系統中增加本實用新型,實現了工程機械作業過程中車門、車窗的半開固定,工程機械門窗系統不需要單獨增加鎖止以及開啟機構,而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因此降低了工程機械門窗系統的生產成本,提高了工程機械門窗系統的可靠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0008]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左視圖;
[0009]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限位板的主視圖;
[0010]圖4是本實用新型自由鎖止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0011]圖5是本實用新型工作鎖止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6是本實用新型在車門系統中的使用狀態圖。
[0013]圖中:1、附加鎖舌;2、限位板;3、固定螺栓;4、連接板;5、限位槽;6、凹槽;7、車門系統;8、框架系統。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5]如圖1、圖2、圖3所示,一種車門窗半開固定機構,包括附加鎖舌I和兩塊限位板2,附加鎖舌I上固定設有連接板4,限位板2上設有弧形的限位槽5,限位槽5末端銜接有一段向下彎曲的凹槽6,兩塊限位板2分別通過兩根穿過限位槽5的固定螺栓3連接在連接板4的兩側。
[0016]如圖4所示,附加鎖舌I自由鎖止狀態時,下部的固定螺栓3是卡在限位板2上限位槽5最末端的凹槽6內的,上部的固定螺栓3卡在限位槽5中部,此時的附加鎖舌I是固定卡死的,在整機工作振動時,其不會隨整機進行大幅度自由振動。
[0017]如圖5所示,當本實用新型需要與車門或車窗鎖體配合鎖止時,先將附加鎖舌I上提脫離底部凹槽6,然后旋轉附加鎖舌I至上部限位,上部固定螺栓3轉至限位槽5頂部,下部固定螺栓3運動至限位槽5中部,此時附加鎖舌I位置正好可以與鎖體匹配,然后將鎖體與附加鎖舌配合鎖止,即可完成半開限位固定;開鎖后,附加鎖舌I由于重力作用自動旋轉下落至底部凹槽6,自動達到自由鎖止狀態。
[0018]如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在某一種裝載機車門系統中工作的示例。利用固定螺栓3將附加鎖舌I固定在限位板2中間,限位板2上的限位槽5實現附加鎖舌I的運動,并根據限位槽5的設計,讓附加鎖舌I在運動到最高限位的時候正好與車門或車窗鎖體配合鎖止,在不工作的時候又處于自動卡死狀態,不會隨著整機振動發生振動。可依據不同的車門、車窗開啟設計要求,設計不同長度的附加鎖舌1,整套機構通過圓管或折彎板固定在車門、車窗密封關閉時使用的鎖止以及開啟系統附近,直接借用這一套鎖止以及開啟系統,不需要增加新的鎖止以及開啟系統。
【權利要求】
1.一種車門窗半開固定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附加鎖舌(I)和兩塊限位板(2),所述附加鎖舌(I)上固定設有連接板(4),所述限位板(2)上設有限位槽(5),兩塊限位板(2)分別通過兩根穿過限位槽(5)的固定螺栓(3)連接在連接板⑷的兩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門窗半開固定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5)末端還連接有一段向下彎曲的凹槽(6)。
【文檔編號】E05C17/02GK203978083SQ201420237975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9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9日
【發明者】張建永, 王東明 申請人:山東臨工工程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