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斗式雙控雙排水節水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抽水馬桶節水裝置。
二背景技術:
我國是水資源緊缺的國家,廁所潔具在便后沖洗時用水量較大,而且不是都能充分利用。有的馬桶在沖洗時不分大小便一率將水箱水放完。有的采用了節水機構,用兩個按鈕控制兩種放水量,在小便后沖洗時可以節省二分之一的用水,由于放水量不能調節,仍然有水的浪費,而且有潔具與人手的接觸污染,在公共場所很不衛生。
三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微電腦自動控制、無觸摸、可調用水量的水斗式雙控雙排水節水器。其技術方案是馬桶水箱內的排水機構有一個直立排水管,其上口位于最高水位之下,由重力閥封口。排水管下端與水箱底部的放水底座內的排水腔相通,底座的放水口有球面閥,在水箱上部的內壁上鉸接一個扛桿,其一端連接底部有漏水孔的水斗,水斗下方有供水泵。另一端用鏈繩分別連接重力閥和球面閥;水泵的電路由程控監視器控制;扛桿連接有手動裝置。這種節水器在使用馬桶后自動放水無須觸摸,可免除手的污染。根據入廁時間長短放出不同的水量,且水量可調,因而可以有效節約水資源。
四
附圖1是水斗式雙控雙排水節水器的結構示意圖。
五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實施方式做進一步描述。馬桶水箱進水口(4)在側面,由浮子控制水箱水位高低,調節浮子的位置可改變水箱的存水量。水箱的排水機構有高低兩個放水閥,因而可放出不同的水量。固定在水箱底部的放水底座上有球面閥(8),它可放出水箱全部水量,和底座放水腔相通的直管上口是一段調節管(7),它位于最高水面之下某個高度,調節管(7)可以調節上口高度因而調節直管的放水量,直管上口由重力閥(6)封閉。在水箱上部有一個扛桿(3)鉸接在箱內壁上,它一端連接水斗(1),另一端通過鏈繩分別連接重力閥(6)和球面閥(8),連接球面閥(8)的鏈繩長度比它的實際連接長度要長一段,這樣可以使重力閥(6)被扛桿(3)打開時,球面閥仍然關閉,因而只能放出直管上口(7)以上的水量。當扛桿(3)繼續上升一段距離后才能打開球面閥(8),放出水箱全部水量,這即是水箱的兩級排水。水斗(1)下面有往斗內供水的水泵(9),水泵的電路由安裝于衛生間上部的程控監視器控制,根據入廁者挨近馬桶至離開馬桶的時間控制水泵向水斗內供水量多少。入廁者小便時間短,離開馬桶后水泵向水斗泵較少水量,扛桿(3)在水斗壓力下只能打開重力閥(6)放出直管上口(7)以上少量的水,使水箱水面從(11)降至(10)。入廁者大便時間較長,就向水斗內泵入較多的水量,水斗重量增大,扛桿可以在打開重力閥(6)后繼續上升并打開球面閥(8),放出水箱全部水量。這即是排水量的兩級自動控制。水斗(1)底部有小孔(12),當扛桿(3)打開水閥時隨著水箱放水,小孔(12)也在將水斗的水放出,當水箱沖水完成時水斗也剛好放空,重力閥(6)借重力下降封住直管上口(7)。水從進水口(4)進入水箱,進水管(5)的下口對著球面閥(8),如果球面閥(8)也處在打開位置,進水流會促使它盡快關閉底座放水口。這即是兩個閥門的自動復位。
為了防止停電及故障時影響使用,節水器還設置了手動機構。手動機構是在扛桿(3)的連接臂(2)上連接兩根拉繩,分別從水箱壁引出,繩上裝有位置不同的限位結。拉動拉繩,可使扛桿(3)轉動從而打開相關放水閥。由于兩繩的限位結位置不同,兩根拉繩中一個只能打開重力閥,另一個可使兩個閥都打開。在拉繩手柄上注明標記,使用者即可運用自如。
權利要求1.水斗式雙控雙排水節水器由水箱、進水機構、排水機構等部分組成,其特征是排水機構有一個直立排水管,其上口(7)位于最高水位之下,由重力閥(6)封口,排水管下端與水箱底部的放水底座排水腔相通,底座放水口有球面閥(8);在水箱上部內壁上鉸接著扛桿(3),其一端連接底部有漏水孔(12)的水斗(1),水斗配有供水泵(9),另一端用鏈繩分別連接重力閥(6)和球面閥(8),水泵(9)的電路由程控監視器控制;扛桿(3)連接有手動裝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斗式雙控雙排水節水器,其特征是直立排水管的上口是一段高低調節管(7),進水管(5)的出水口對著球面閥(8)頂部。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斗式雙控雙排水節水器,其特征是扛桿(3)上的連接臂(2)連接著兩根拉繩,兩根拉繩上安裝有不同距離的限位結。
專利摘要水斗式雙控雙排水節水器為一種無觸摸廁所馬桶節水裝置,它可避免手的污染,并能有效控制放水量,達到節水目的。其結構是在水箱上部有一杠桿,其一端連接水斗,另一端連接上下兩個不同高位的放水閥,程控監視器自動控制水泵向水斗供水的水量,根據入廁者接近馬桶時間長短,給出不同供水量的指令,水斗的重量使扛桿轉動打開上閥或上、下兩閥全打開,實現自動沖洗。兩種放水的水量可調,可實現有效節水。
文檔編號E03D1/30GK2787744SQ200420057140
公開日2006年6月14日 申請日期2004年11月19日 優先權日2004年11月19日
發明者張宵偉 申請人:張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