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多功能排水地漏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人們日常生活中與下水管道連接的排水管件,屬于建筑物內自動排水、封氣裝置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可排水、堵臭、防蟲、防滲的多功能地漏。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室內環境整潔、清新程度也越來越有所注意,但長期以來,下水管道反臭、堵塞、滋生蟲蠅等問題一直困擾人們的正常生活。
目前民用建筑下水道仍然沿用在地面以下利用存水灣形式進行封臭、沉渣,在堵塞后清渣時,需要在下層住戶的頂棚處進行,而且反水灣在民用住宅的日常使用中經常處于干枯狀態,以至于無法起到封臭作用,并滋生蟲蠅,失去了使用價值。此外,下層住戶大多數對衛生間及廚房進行封頂裝飾,已將存水灣除渣口封于天棚之內,當需要疏通存水灣時,需要拆卸天棚,給搶修施工帶來難度。針對上述情況人們均在地漏結構方面進行改造,以便適應目前人們生活的需要。比如目前普遍采用的碗式水封地漏由于存水量少,蒸發快、需要頻繁的加水維護,因此使用效果不理想。
此外目前市場較先進的地漏種類繁多,如浮球式、配重式等,但均因受結構限制用途單一,對水流量也有較大影響,使用的材料易老化,腐蝕生銹耐久性及安全性不被用戶接受,售價也較高,因此大眾少有選用。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多功能下水地漏,通過在地漏下部設置儲水箱形成水封在出水口設置起閉式封臭板實現雙重封臭,防蟲、防返水,設置過濾網濾渣防止下水道堵塞,設置儲水箱與上部面板分離便于維護更換儲水箱,在面板下部設置安裝壁,可防止排水管污水外溢滲漏,設置封閉壓圈,防止返水從而解決了目前民用住宅排水存在的諸多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排水地漏技術方案是主要包括一個位于地漏上端倒扣于入水口開有下水口的端蓋和一個入水口外側設置有用于裝飾和卡位的面板,面板臺階中設置有過濾網,還包括一個在入水口下端設置的儲水箱,儲水箱中設置有隔板,儲水箱被隔板分成下部相通的兩個水腔,其中一側水腔頂部由隔板密封,密封水腔上部的側壁上開有出水口;在出水口處還設置一個一端鉸鏈于隔板另一端活動搭接于出水口外壁的啟閉式封臭板。
上述實用新型下水地漏,在面板入水口下部設置有與面板一體的第一臺階,第一臺階下端設置有與第一臺階為一體的第二和第三臺階,第三臺階下端連接有用于插接下水管道的安裝壁。
本實用新型下水地漏,在面板第二臺階與第三臺階中設置有活動式過濾網。
本實用新型下水地漏,儲水箱上部設置有密封壓圈,密封壓圈上端連有儲水箱的提手,密封壓圈外周邊中部設置有凹槽,槽內嵌有O型密封圈。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在于儲水箱與面板在第二臺階的底部固接為一體,在第二臺階下端連接有插接下水管的安裝壁。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下水地漏可以有效的封臭、防堵、防蟲、防滲、防返水作用,改變了現有地漏的結構,并用利用水封原理加啟閉板進行雙重封臭,也就是說,水封和啟閉板同時作用雙重封臭;無水時,起閉板起到封臭作用,此外即便下水發生返水,在儲水箱及壓圈的封閉下,不會發生污水外溢,同時該地漏利用過濾網作用阻渣防堵,利用安裝壁緊固于排水管道內壁,起到防滲作用,而且主要部件儲水箱可以從下水管道內抽出進行維護和更換儲水箱改變了以往地漏一次性使用的方式。該地漏具有結構簡單,構思新穎,封堵、防臭、防蟲蠅、防滲、防返水效果好,污水排放量大以及制造工藝簡單,使用、維修、更換方便等特點。
圖1是實用新型多功能下水地漏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所示下水地漏的部件拆分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1所示下水地漏俯視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下水地漏的端蓋結構示意圖;圖5是圖4所示端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1所示下水地漏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圖7是封閉壓圈及提手平面示意圖;圖8是封閉壓圈、提手及O形密封圈剖面示意圖;圖9是過濾網平面示意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下水地漏另一種實施例示意圖;圖11是圖10所示下水地漏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其中1端蓋;2面板;3第一臺階;4過濾網;5安裝壁;6儲水箱;7隔板;9儲水箱底板;11儲水室;13起閉式封臭板;14排水口;21封閉壓蓋;22儲水箱提手;24 O型密封圈;25第二臺階;26第三臺階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下水地漏結合圖二說明,本地漏在其整體結構上分為二個部分,包括上部面板部分以及下部的可取出式儲水箱6,面板部分包括端蓋1和可由出水口取出的活動式過濾網4。儲水箱6由面板2上方插入面板入水口,形成圖一所示的形式。固定面板2安裝于排水管的上方,上部與地面平齊,通過面板底部安裝壁卡于排水管口用于固定工作部件,同時上部面板具有裝飾作用。而上述的儲水箱6入水口外側有隔板7。儲水箱6被所述隔板7分成下部連通的二個水腔;其中一側水腔頂部由所述隔板7密封,在所述密封水腔上部側壁開有出水口14,當排放污水時,入水在隔板7的作用下進入儲水箱6下部一側,在儲水箱6下部繞過隔板7在儲水箱6的另一側上部出水口14排出。
為了防止雜物堵塞排水管道,在入水口設置有過濾網4,而在出水口14處還設置有一個一端固定鉸鏈于隔板7另一端搭接出水口14外壁的啟閉式封臭板13,當水滿儲水箱6時,起閉式封臭板13在水的作用下頂開放水,當不排水時,蓋住出水口,以防儲水箱6中的水蒸發后,水封失去防臭作用時,實現再次封臭。
此外,如圖3所示,面板2在入水口下部設置有第一臺階3,用于固定端蓋。圖4所示,端蓋1上開有下水孔,圖5所示,端蓋下部設置有支撐腿。在使用中,端蓋1處于第一臺階和第二臺階中。
第一臺階下設置有第二臺階集水碗25,而在第二臺階25下端設置有用于固定儲水箱的三臺階26,在第二臺階與第三臺階中設置有過濾網4,26下端有在其內部插接下水管固定安裝面板的安裝壁5。為了保證封閉的嚴密性,儲水箱6上端設置有封閉壓圈21,封閉壓圈上端設置有儲水箱提手22。
圖8所示本多功能地漏的一種密封方案,在壓圈21外周中部開設有凹槽并裝有O型密封圈24,將密封壓圈21壓入第三臺階,利用O型密封圈配合封閉壓圈對儲水箱進行密封及固定;另一種密封方案將封閉壓圈直接壓入第三臺階,利用第三臺階內壁與封閉壓圈的緊密結合實現另一種密封方式。
上述地漏安裝方案;首先將固定面板下端的安裝壁插入下水管道內壁固定,然后將儲水箱6通過面板入水口插入下水道內,將儲水箱密封壓蓋21壓入第三臺階底部,過濾網4安置第三臺階上部,將端蓋1扣在第一臺階和第二臺階形成的積水碗上完成安裝。
如圖6所示,其工作原理為,生活污水通過入水口進入集水碗25并流經過濾網4過濾后通過儲水箱入水口一側進入儲水室11,當污水注滿水箱并高于出水口時,水壓沖開啟閉式封臭板13,污水流出儲水箱排入下水管道,當污水不排放時,在儲水箱水滿情況下,由于隔板7的下端低于出水口14,儲水室積水形成水封達到封臭作用。當儲水箱積水低于隔板7的下端時,啟閉式封臭板13處于關閉狀態而達到封臭作用。當殘渣影響水流量時,可將過濾網4由面板1的入水口中取出并將殘渣排掉。
圖10、圖11給出了另一種本實用新型的下水地漏的實施例與其圖1的實例不同在于儲水箱6與面板2的第一第二臺階固接為一體,第二臺階下端直接連接安裝壁5,過濾網4安裝在儲水箱上部,端蓋1安裝在第一、第二臺階中。
權利要求1.一種多功能排水地漏,其主要包括一個位于上端倒扣于入水口帶有下水口的端蓋(1)和一個入水口外側設置有用于裝飾和卡位的面板(2),面板(2)的臺階中設置有過濾網(4),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入水口下端設置的儲水箱(6),儲水箱(6)中設置有隔板(7),儲水箱(6)被隔板(7)分成下部連通的兩個水腔,其中一個水腔頂部由隔板(7)密封,所述封閉水腔上部側壁上開有出水口(14),在出水口(14)處還包括一個一端鉸鏈于隔板(7),另一端活動搭接于出水口(14)外壁的啟閉式封臭板(1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排水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2)在入水口下設置有與面板一體的第一臺階(3),所述端蓋(1)下部設置有支撐腿。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排水地漏,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臺階(3)的下端設置有與第一臺階(3)一體的第二臺階(25)和第三臺階(26)。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排水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臺階(26)下端連接有用于在其外部插接下水管固定安裝面板的安裝壁(5)。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排水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水箱(6)上端設置有密封壓圈(21),封閉壓圈(21)的上端連接有儲水箱(6)的提手(22)。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排水地漏,其特征在于封閉壓圈(21)周邊設置有凹槽,槽內設置有O型密封圈(24)。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排水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水箱(6)與面板(2)在第二臺階(25)的底部固接為一體。
8.根據權利要求1-7任一要求所述的多功能排水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水箱(6)的箱體為半圓型或橢圓形柱體。
專利摘要一種可排水、堵臭、易于除渣與下水管道連接的下水地漏,屬于建筑物內自動排水、封氣裝置,包括一個倒扣于下水口帶有入水口的端蓋(1)和一個入水口外側設置有用于裝飾和卡位的面板(2),面板(2)的臺階中設置有過濾網(4),還包括一個在入水口下端設置的儲水箱(6),儲水箱(6)中設置有隔板(7),儲水箱(6)被隔板(7)分成底部連通的兩個水腔,其中一側水腔頂部由隔板(7)密封,所述封閉水腔上部的側壁上開有出水口(14),在出水口(14)處還包括一端鉸鏈于隔板(7)另一端活動搭接于出水口(14)外壁的啟閉式封臭板(13)。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本下水地漏可以有效的起到封臭、防堵作用,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效果好、成本低、制造工藝簡單以及使用、維護、更換方便的特點。
文檔編號E03C1/282GK2890193SQ20062008884
公開日2007年4月18日 申請日期2006年1月2日 優先權日2006年1月2日
發明者姜鵬, 姜振林 申請人:姜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