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廚房防堵下水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用管道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廚房防堵下水管。
背景技術:
現有廚房水槽的下水管一般是直接與主下水道的正斜三通連接,雖然在水槽的出口處設置了隔欄篩板以避免雜物堵塞主下水管,但仍然難免有雜物堵塞主管的情況發生,從而出現水管堵塞無法使用,甚至水漫金山,污水遍地的難堪境地。雖然近幾年人們對廚房 下水管的設計有許多新發明,但結構復雜或設計不合理無法推廣應用,因而目前未見科學合理的廚房水槽的下水管的報道。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廚房水槽的下水管設計不夠合理,防堵效果不夠好的技術缺陷,為人們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可徹底杜絕下水管主管道堵塞的新型廚房防堵下水管。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實用新型的廚房防堵下水管,由水槽下水管I、水管主管道2構成,水槽下水管I與水管主管道2連通,其特點是在水槽下水管I與水管主管道2直接設置有存水槽3,存水槽3 —端與水槽下水管I連通,另一端與水管主管道2連通,存水槽3底部設置有沉淀區4,沉淀區4 一側設置有掏渣口 5,掏渣口的密封蓋9上設置有透明觀察裝置6。上述方案中,所述沉淀區4靠水管主管道2的一側為垂直側壁7,沉淀區4與掏渣口 5連接的底部曲線8為平滑過渡曲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設計人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科學實用的技術方案,其優點與效果從圖中可見,本實用新型的產品結構簡單,安裝、清理、使用方便,由于在在水槽下水管與水管主管道直接設置有存水槽,特別是存水槽內設置有沉淀區,在重力作用下雜物進入沉淀區,由于沉淀區靠水管主管道的一側為垂直側壁,雜物不會輕易再進入到水管主管道,而被攔截和沉積在沉淀區內。人們通過透明觀察裝置可以隨時了解沉淀區內內雜物的沉積情況,并通過掏渣口方便的掏出。有效地防止了下水管主管道的堵塞。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水槽下水管;2.水管主管道;3.存水槽;4.沉淀區;5.掏渣口 ;6.透明觀察裝置;7.垂直側壁;8.底部曲線;9.密封蓋;10.正斜三通。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不僅限于所述實施例。如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廚房防堵下水管,由水槽下水管I、水管主管道2構成,水槽下水管I與水管主管道2連通,其特點是在水槽下水管I與水管主管道2直接設置有存水槽3,存水槽3 —端與水槽下水管I連通,另一端與水管主管道2連通,存水槽3底部設置有沉淀區4,沉淀區4 一側設置有掏渣口 5,掏渣口的密封蓋9上設置有透明觀察裝置6。本例所述沉淀區4靠水管主管道2的一側為垂直側壁7,沉淀區4與掏渣口 5連接的底部曲線8為平滑過渡曲線。本例所述水管主管道2可以通過正斜三通10或雙通與水槽下水管I連接。
權利要求1.一種廚房防堵下水管,由水槽下水管(I)、水管主管道(2)構成,水槽下水管(I)與水管主管道(2)連通,其特征在于在水槽下水管(I)與水管主管道(2)直接設置有存水槽(3),存水槽(3) —端與水槽下水管(I)連通,另一端與水管主管道(2)連通,存水槽(3)底部設置有沉淀區(4),沉淀區(4) 一側設置有掏渣口(5),掏渣口的密封蓋(9)上設置有透明觀察裝置(6)。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廚房防堵下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區(4)靠水管主管道(2)的一側為垂直側壁(7),沉淀區(4)與掏渣口(5)連接的底部曲線(8)為平滑過渡曲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用管道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廚房防堵下水管,由水槽下水管(1)、水管主管道(2)構成,水槽下水管(1)與水管主管道(2)連通,在水槽下水管(1)與水管主管道(2)直接設置有存水槽(3),存水槽(3)一端與水槽下水管(1)連通,另一端與水管主管道(2)連通,存水槽(3)底部設置有沉淀區(4),沉淀區(4)一側設置有掏渣口(5),掏渣口的密封蓋(9)上設置有透明觀察裝置(6),所述沉淀區(4)靠水管主管道(2)的一側為垂直側壁(7),沉淀區(4)與掏渣口(5)連接的底部曲線(8)為平滑過渡曲線,產品結構簡單,安裝、清理、使用方便,可有效地防止下水管主管道的堵塞。
文檔編號E03C1/122GK202466715SQ20122010800
公開日2012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13日
發明者廖應田, 段宇鋒 申請人:廖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