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無負壓供水設備的真空抑制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高層樓宇智能供水系統,尤其是一種用于無負壓供水設備的真空抑制器。
背景技術:
隨著高層建筑的不斷增多,以及城市自來水管網設施的不斷改善,直接串接在自來水管網上疊壓供水的無負壓供水設備應運而生。現有的無負壓供水設備,當用戶用水量大于自來水進水量時,補償罐內的壓力低于一個大氣壓時,安裝在補償罐上的真空抑制器自動打開,使空氣進入補償罐內,消除真空,當補償罐內壓力升高時,又可以將多余的空氣排出,使補償罐內蓄滿水,以備下次用水高峰期時使用,當補償罐內蓄滿水后,安裝在補償
罐頂部的真空抑制器自動關閉,防止溢流。現有的這種無負壓供水設備最大缺點是在流量補償時,流量補償罐內的儲水是與大氣直接接觸的,帶來了二次污染的隱患。針對上述問題,ZL201020162444. 2公開了《一種帶有預壓式真空抑制器的供水設備》,其用所述的真空抑制器,解決了因補償罐內的儲水與大氣直接接觸所帶來了二次污染問題。所述真空抑制器包括一氣壓腔以及安裝于氣壓腔上的上罩蓋,所述氣壓腔與上罩蓋之間形成第一收容腔,所述氣壓腔內形成第一收容腔,所述氣壓腔內形成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一收容腔為無壓腔,其內安裝有氣嘴、壓力表以及壓力檢測器,所述第二收容腔為有壓腔,預充一種無毒、不易溶水的壓縮氣體,其內進一步設置有與補償罐相連通的導氣管以及控制導氣管開關的氣體調節閥。當補償罐內壓力下降時,通過有壓腔內調節閥將壓縮氣體補入補償罐內;當補償罐內壓力上升達正常時,通過調節閥將氣體收回到真空抑制器有壓腔內,壓力處于平衡,調節閥關閉,補償罐內的儲水不與大氣直接連通,杜絕了二次污染的產生。這種結構的預壓式真空抑制器仍然存在缺陷由于第二收容腔預充了壓縮氣體,時間長了會泄漏,反向壓縮將氣體回收到真空抑制器的過程需要耗費很大能量,且用于壓縮氣體的氣體調節閥需要潤滑油潤滑,造成新的二次污染,該氣體調節閥零部件較多,結構復雜,成本高,還需要定期維修、更換易磨損部件。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無負壓供水設備的真空抑制器,其結構簡單,成本低,工作可靠,用在無負壓供水設備上無二次污染。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可采取下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一種用于無負壓供水設備的真空抑制器,所述真空抑制器包括殼體,設置于殼體底部的進水管和蒸汽發生器,設置于殼體頂部的水蒸氣出口和壓力傳感器,所述真空抑制器整體比重小于1,漂浮于封閉的補償罐內的自來水水面上,且所述水蒸氣出口和壓力傳感器位于所述自來水水面之上、所述蒸汽發生器的加水口位于自來水水面之下,所述進水管的頂部高于殼體的底壁、低于自來水水面,所述補償罐內的頂部預充有無毒、不易溶水的干凈氣體,使自來水位于補償罐最高位時補償罐內為一個大氣壓;當用戶用水量大于補償罐內自來水進水量時,補償罐內的壓力低于一個大氣壓,在此狀態下壓力傳感器控制蒸汽發生器運行,產生的水蒸氣進入補償罐內,以消除真空;當用戶用水量小于補償罐內自來水進水量時,補償罐內壓力大于或等于一個大氣壓,壓力傳感器控制蒸汽發生器停止,隨著補償罐內水位的逐漸上升,水蒸氣接觸到自來水會自動轉化為水,無需向外排放。在所述補償罐的頂部設有豎直延伸于該補償罐底部的導軌,所述真空抑制器的殼體一側設有與所述導軌滑動配合的導槽。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封閉的補償罐內設置了漂浮于自來水水面上的真空抑制器,真空抑制器的殼體底部設有進水管和蒸汽發生器、頂部設有水蒸氣出口和壓力傳感器,所述進水管的頂部高于殼體的底壁、低于自來水水面,所述補償罐內的頂部預充有無毒、不易溶水的干凈氣體,使自來水位于補償罐最高位時補償罐內為一個大氣壓,這種結構,當用戶用水量大于補償罐內自來水進水量時,補償罐內的壓力低于一個大氣壓,在此狀態下壓力傳感器控制蒸汽發生器運行,產生的水蒸氣進入補償罐內,能夠消除補償罐內因多流出的自來水而形成的真空;用水高峰過后,當用戶用水量小于補償罐內自來水進水量時,補償罐內蓄水會逐漸增加,補償罐內壓力將大于 或等于一個大氣壓,壓力傳感器在補償罐內壓力大于或等于一個大氣壓時控制蒸汽發生器停止工作,不再產生水蒸氣,補償罐內已有的水蒸氣接觸到自來水會自動轉化為水,自來水水位是逐漸上升的,補償罐內已有的水蒸氣冷卻后也會轉化為水,從而無需向補償罐外排放水蒸氣,確保了補償罐內的壓力平衡,且補償罐內的自來水始終處于密封狀態,不與外界接觸,杜絕了二次污染的產生;進水管的頂部高于殼體的底壁、低于自來水水面,這種結構,可以防止真空抑制器殼體底部的水垢從進水管反流至補償罐,確保無污染產生。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其結構簡單,成本低,工作可靠,耗電較少。進一步的有益效果是設置導軌,可以精確定位,便于查找。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A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至2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用于無負壓供水設備的真空抑制器,包括殼體303,設置于殼體303底部的進水管302和蒸汽發生器301,設置于殼體303頂部的水蒸氣出口 305和壓力傳感器304,所述真空抑制器整體比重小于1,漂浮于封閉的補償罐I內的自來水5水面上,且所述水蒸氣出口 305和壓力傳感器304位于所述自來水5水面之上、所述蒸汽發生器301的加水口位于自來水5水面之下,所述進水管302的頂部高于殼體303的底壁、低于自來水5水面,為實現漂浮式真空抑制器整體比重小于1,殼體303可選用比重小于I的材料,也可以配置浮體。所述補償罐I內的頂部預充有無毒、不易溶水的干凈氣體,例如空氣、或氮氣,使自來水5位于補償罐I最高位時補償罐I內為一個大氣壓;作為優選,在所述補償罐I的頂部設有豎直延伸于該補償罐I底部的導軌4,所述真空抑制器的殼體303 一側設有與所述導軌4滑動配合的導槽。當用戶用水量大于補償罐內自來水進水量時,補償罐內的壓力低于一個大氣壓,在此狀態下壓力傳感器控制蒸汽發生器運行,產生的水蒸氣進入補償罐內,能夠消除補償罐內因多流出的自來水而形成的真空;用水高峰過后,當用戶用水量小于補償罐內自來水進水量時,補償罐內蓄水會逐漸增加,補償罐內壓力將大于或等于一個大氣壓,壓力傳感器在補償罐內壓力大于或等于一個大氣壓時控制蒸汽發生器停止工作,不再產生水蒸氣,補償罐內已有的水蒸氣接觸到自來水會自動轉化為水,自來水水位是逐漸上升的,補償罐內已有的水蒸氣冷卻后也會轉 化為水,從而無需向補償罐外排放水蒸氣,確保了補償罐內的壓力平衡,且補償罐內的自來水始終處于密封狀態,不與外界接觸,杜絕了二次污染的產生。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無負壓供水設備的真空抑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抑制器包括殼體(303),設置于殼體(303)底部的進水管(302)和蒸汽發生器(301),設置于殼體(303)頂部的水蒸氣出口(305)和壓力傳感器(304),所述真空抑制器整體比重小于1,漂浮于封閉的補償罐(I)內的自來水(5 )水面上,且所述水蒸氣出口( 305 )和壓力傳感器(304 )位于所述自來水(5)水面之上、所述蒸汽發生器(301)的加水口位于自來水(5)水面之下,所述進水管(302)的頂部高于殼體(303)的底壁、低于自來水(5)水面,所述補償罐(I)內的頂部預充有無毒、不易溶水的干凈氣體,使自來水(5)位于補償罐(I)最高位時補償罐(I)內為一個大氣壓;當用戶用水量大于補償罐(1)內自來水進水量時,補償罐內的壓力低于一個大氣壓,在此狀態下壓力傳感器(304)控制蒸汽發生器(301)運行,產生的水蒸氣進入補償罐(O內,以消除真空;當用戶用水量小于補償罐(1)內自來水(5)進水量時,補償罐(I)內壓力大于或等于一個大氣壓,壓力傳感器(304)控制蒸汽發生器(301)停止,隨著補償罐(I)內水位的逐漸上升,水蒸氣接觸到自來水(5)會自動轉化為水,無需向外排放。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無負壓供水設備的真空抑制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補償罐(I)的頂部設有豎直延伸于該補償罐(I)底部的導軌(4),所述真空抑制器的殼體(303) 一側設有與所述導軌(4)滑動配合的導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無負壓供水設備的真空抑制器,所述真空抑制器包括殼體,設置于殼體底部的進水管和蒸汽發生器,設置于殼體頂部的水蒸氣出口和壓力傳感器,所述真空抑制器整體比重小于1,漂浮于封閉的補償罐內的自來水水面上,且所述水蒸氣出口和壓力傳感器位于所述自來水水面之上、所述蒸汽發生器的加水口位于自來水水面之下,所述進水管的頂部高于殼體的底壁、低于自來水水面,所述補償罐內的頂部預充有無毒、不易溶水的干凈氣體,使自來水位于補償罐最高位時補償罐內為一個大氣壓。本實用新型用于無負壓供水設備的真空抑制器,其結構簡單,成本低,工作可靠,用在無負壓供水設備上無二次污染。
文檔編號E03B11/08GK202644653SQ20122029796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5日
發明者張新華, 張若煜 申請人:紹興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