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高速水流泄洪洞進水口的消渦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消渦結構,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高速水流泄洪洞進水口的消渦結構,屬于水工建筑物設計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高速水流泄洪洞進水口前由于邊界條件等原因經常會出現漩渦。進水口前形成貫通吸氣漏斗漩渦后會吸入水面漂浮物,降低進流量,惡化洞內水流流態,引起建筑物破壞并影響周圍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必要時須根據進水口布置及地形特點,尋求消除漩渦的有效措施。一般情況下,通過修建專門的建筑物或安裝專門的結構物來消除進水口漩渦是比較常用的方法。目前常見的處理方式是在進水口上方設置消渦板或消渦梁消渦。消渦梁或消渦板在進水口上方的布置高程一般較高,當進水口水位變幅較大,進水口鏇渦運動范圍較大時,消渦梁或消渦板的結構就變得較為復雜,穩定設計及施工難度特點大,且只能保證在消渦梁或消渦板影響范圍內起到消除漩渦的作用,而隨著水位降低,當消渦梁或消渦板無法影響水流時,則起不到消渦的作用。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 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施工難度小,又不受水位高低的影響的用于高速水流泄洪洞進水口的消渦結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高速水流泄洪洞進水口的消渦結構,包括設置有進水口的泄洪洞進水塔,還包括消渦墻,所述消渦墻呈倒八字型的布置在所述進水口兩側的泄洪洞進水塔的前端。進一步的是,在所述消渦墻上還設置有貫穿墻體的透水孔。進一步的是,每一側的所述消渦墻的橫截面均呈上小下大的半塔形結構。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進水口兩側的泄洪洞進水塔的前端設置呈倒八字型布置的消渦墻,這樣,當水流流入泄洪洞進水口時,所述的消渦墻可以有效的改變進水口水流流場的分布,影響漩渦的形成、發展,起到破壞、消除漩渦的作用。由于所述的消渦墻的呈倒八字型布置在所述進水口兩側的泄洪洞進水塔的前端,這樣,在施工時,由于消渦墻墻體從地基面上開始施工,不像布置在進水口上方的消渦梁或消渦板那樣屬于高空作業,從而大大的降低了施工的難度。同時,由于所述的消渦墻是從地基面上開始設置的,所以在使用中,不管水位高低均能起到消除漩渦的作用,不會受到水位高低的影響。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用于高速水流泄洪洞進水口的消渦結構的平面布置圖;圖2為圖1的A-A剖視圖;圖3為圖1的B-B剖視圖。圖中標記為:進水口 1、泄洪洞進水塔2、消渦墻3、透水孔4。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以及圖3所示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施工難度小,又不受水位高低的影響的用于高速水流泄洪洞進水口的消渦結構。所述消渦結構包括設置有進水口 I的泄洪洞進水塔2,還包括消渦墻3,所述消渦墻3呈倒八字型的布置在所述進水口 I兩側的泄洪洞進水塔2的前端。上述通過在進水口 I兩側的泄洪洞進水塔2的前端設置呈倒八字型布置的消渦墻3,這樣,當水流流入泄洪洞進水口 I時,所述的消渦墻3可以有效的改變進水口水流流場的分布,影響漩渦的形成、發展,起到破壞、消除漩渦的作用。由于所述的消渦墻3的呈倒八字型布置在所述進水口 I兩側的泄洪洞進水塔2的前端,這樣,在施工時,由于消渦墻3墻體從地基面上開始施工,不像布置在進水口 I上方的消渦梁或消渦板那樣屬于高空作業,從而大大的降低了施工的難度。同時,由于所述的消渦墻3是從地基面上開始設置的,所以在使用中,不管水位高低均能起到消除漩渦的作用,不會受到水位高低的影響。上述實施方式中,為了保證消渦墻3迎水面和背水面的水位平衡,降低對消渦墻3的強度要求,在所述消渦墻3上還設置有貫穿墻體的透水孔4。這樣,當迎水面的水位高于背水面的 水位時,便可通所述的透水孔4保證消渦墻3迎水面和背水面的水位平衡。同時,由于隨著水位的升高水的壓力會越來越大,為了保證消渦墻3在設計的高度具有相應的強度,而又最大限度的節約建造成本,每一側所述消渦墻3的橫截面均呈上小下大的半塔形結構。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高速水流泄洪洞進水口的消渦結構,包括設置有進水口的泄洪洞進水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消渦墻,所述消渦墻呈倒八字型的布置在所述進水口兩側的泄洪洞進水塔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高速水流泄洪洞進水口的消渦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消渦墻上還設置有貫穿墻體的透水孔。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用于高速水流泄洪洞進水口的消渦結構,其特征在于:每一側的所述消渦墻的 橫截面均呈上小下大的半塔形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消渦結構,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高速水流泄洪洞進水口的消渦結構,屬于水工建筑物設計技術領域。提供一種施工難度小,又不受水位高低的影響的用于高速水流泄洪洞進水口的消渦結構。所述消渦結構包括設置有進水口的泄洪洞進水塔,還包括消渦墻,所述消渦墻呈倒八字型的布置在所述進水口兩側的泄洪洞進水塔的前端。
文檔編號E02B8/06GK203144982SQ20132012330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8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8日
發明者蒙富強, 游湘, 張旻, 鄭小玉, 劉平祿, 李旭東, 魯毅, 童建文 申請人: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