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長引水式電站調壓室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長引水式電站調壓室結構,包括調壓室及位于調壓室底部的引水隧洞,所述調壓室內設置有事故閘門槽和與事故閘門槽相匹配的阻抗孔,且事故閘門槽的面積等于阻抗孔的面積,所述事故閘門槽下端與引水隧洞連接處設置有事故閘門孔口。本實用新型通過將事故閘門槽的面積設置與阻抗孔的面積相等,實現了閘門槽兼作阻抗孔,并將閘門槽孔口和阻抗孔合二為一,不再單獨設置阻抗孔,電站增減負荷時,引水道中流量通過事故閘門槽涌入調壓室內,平衡引水道中流量及壓力的變化,簡化了同時設置閘門槽和阻抗孔的傳統設計,改善水力學條件,同時改善了阻抗板削弱程度,有利于結構受力,既能保證調壓室平壓功能,又方便施工。
【專利說明】一種長引水式電站調壓室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水工建筑物【技術領域】,涉及一種調壓室,特別是涉及一種長引水式電站調壓室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在水工建筑物中,為了滿足長引水式電站運行需要,常常要設置平壓設施,即調壓室,當水電站負荷變化時,用于平穩引水道中流量及壓力的變化,將圓筒式調壓室的底部,用較小斷面的短管或用較小孔口的隔板與隧洞及壓力管道連接起來,這種孔口或隔板相當于局部阻力,即為阻抗式調壓室。同時,由于電站運行需要,調壓室中需要事故閘門。在傳統的調壓室結構中,通常是在調壓室阻抗板上單獨設置阻抗孔和事故閘門槽,這樣,阻抗板會受到阻抗孔和閘門槽影響,且水力學條件復雜,結構受到削弱,應力集中部位較多,配筋較大,閘門啟閉存在誤操作等不可預測因素,調壓室運行過程中安全風險較大。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布置方便的長引水式電站調壓室結構。
[0004]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的。
[0005]一種長引水式電站調壓室結構,包括調壓室及位于調壓室底部的引水隧洞,所述調壓室內設置有事故閘門槽和與事故閘門槽相匹配的阻抗孔,且事故閘門槽的面積等于阻抗孔的面積。
[0006]所述事故閘門槽下端與引水隧洞連接處設置有事故閘門孔口。
[0007]所述事故閘門槽為方形事故閘門槽。
[0008]所述閘門槽孔口與阻抗孔相匹配。
[0009]所述事故閘門槽上游側設置有調節孔口。
[001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1]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將事故閘門槽的面積設置與阻抗孔的面積相等,實現了閘門槽兼作阻抗孔,并將閘門槽孔口和阻抗孔合二為一,不再單獨設置阻抗孔,電站增減負荷時,引水道中流量通過事故閘門槽涌入調壓室內,平衡引水道中流量及壓力的變化,簡化了同時設置閘門槽和阻抗孔的傳統設計,改善水力學條件,同時改善了阻抗板削弱程度,有利于結構受力,既能保證調壓室平壓功能,又方便施工,同時提高了調壓室在運行過程中的安全性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圖1的A-A向視圖。
[0014]圖中:1_調壓室,2-引水隧洞,3-事故閘門孔口,4-事故閘門槽。【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結合附圖進一步描述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但要求保護的范圍并不局限于所述。
[0016]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長引水式電站調壓室結構,包括調壓室I及位于調壓室I底部的引水隧洞2,所述調壓室I內設置有事故閘門槽4和與事故閘門槽4相匹配的阻抗孔,且事故閘門槽4的面積等于阻抗孔的面積。采用本技術方案,通過將調壓進I內的事故閘門槽4的面積設計與阻抗孔的面積相等,這樣可以用事故閘門槽4兼作阻抗孔,不再單獨設置阻抗孔,從而解決了在調壓室中同時設置阻抗孔和閘門槽的復雜結構問題。
[0017]所述事故閘門槽4下端與引水隧洞2連接處設置有事故閘門孔口 3。
[0018]所述事故閘門槽4為方形事故閘門槽。
[0019]所述閘門槽孔口 3與阻抗孔相匹配。
[0020]所述事故閘門槽4上游側設置有調節孔口。這樣,在將事故閘門槽4的面積與阻抗孔的面積進行比較時,如果兩者不相等,可以調整事故閘門槽4上游側調節孔口面積,最后使閘門槽面積等于阻抗孔面積。
[0021]本實用新型的原理是:對于調壓室中同時設置阻抗孔和閘門槽的復雜結構問題,在設計時考慮將事故閘門槽兼作阻抗孔,在實際應用時,通過水力過渡過程計算,確定阻抗孔面積,根據事故閘門設計需要確定事故閘門槽面積,將事故閘門槽與阻抗孔進行比較和調整,使其相等,就實現了閘門槽兼作阻抗孔結構。采用這種結構將閘門槽孔口 3和阻抗孔合二為一,不再單獨設置阻抗孔,電站增減負荷時,引水道中流量通過事故閘門槽4涌入調壓室I內,平衡引水道中流量及壓力的變化,簡化了同時設置閘門槽和阻抗孔的傳統設計,改善水力學條件,同時改善了阻抗板削弱程度,有利于結構受力,既能保證調壓室平壓功能又方便施工。
[0022]下面結合實施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進一步說明。
[0023]如圖1、圖2所示,采用本實用新型所述調壓室結構的主要施工步驟如下:
[0024](I)根據地形、地質條件,選擇調壓室I的布置形式,其布置形式主要有埋藏式和露天式兩種。在選擇好調壓室I的布置形式后,通過水力過渡過程計算,不斷改變阻抗孔面積,反復試算,使得水電站增減負荷時調壓室內涌浪水位滿足規范要求,最高涌浪不超過井筒頂部,且留有一定富余,最低水位到底板深度不小于lm,從而確定調壓室托馬斷面和阻抗孔面積;
[0025](2)根據電站運行需要和金屬結構布置要求,在調壓室I內設置事故閘門槽4,初步得到事故閘門槽4的面積,將事故閘門槽4的面積與阻抗孔的面積進行比較,如果兩者不相等,可以調整事故閘門槽4上游側孔口面積,最后使閘門槽面積等于阻抗孔面積,這種結構既能滿足阻抗式調壓室阻抗作用,又能滿足事故閘門運行需要,即事故閘門槽兼作阻抗孔結構。
【權利要求】
1.一種長引水式電站調壓室結構,包括調壓室(I)及位于調壓室(I)底部的引水隧洞(2 ),其特征在于:所述調壓室(I)內設置有事故閘門槽(4)和與事故閘門槽(4)相匹配的阻抗孔,且事故閘門槽(4)的面積等于阻抗孔的面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長引水式電站調壓室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事故閘門槽(4)下端與引水隧洞(2)連接處設置有事故閘門孔口(3)。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長引水式電站調壓室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事故閘門槽(4)為方形事故閘門槽。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長引水式電站調壓室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閘門槽孔口(3)與阻抗孔相匹配。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長引水式電站調壓室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事故閘門槽(4)上游側設置有調節孔口。
【文檔編號】E02B9/06GK203741795SQ201320839195
【公開日】2014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8日
【發明者】韓純杰, 趙繼勇, 賀雙喜, 張高 申請人: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