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環保踩棉池及踩棉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環保踩棉池,包括循環裝置以及上端開口的池體,池體內定位設置有承重板,承重板將池體分為上方的踩棉層和下方的瀝水層,承重板上設有連通踩棉層和瀝水層的透水孔或透水縫隙,循環裝置的入口連接瀝水層,循環裝置設有一個位于踩棉層內或踩棉層上方的循環出口。本實用新型的踩棉池在踩棉層進行踩棉,而多余的污水透過承重板進入瀝水層后被循環裝置提升回踩棉層循環使用,既克服了污水流失和踩棉培養料過濕等缺點,又避免了污水的外排以及水資源的浪費,而且由于瀝水層的污水中含有利于草菇生長的營養成分,其循環使用可有效提高草菇的產量。本實用新型還涉及一種采用上述踩棉池的踩棉系統。本實用新型可應用于草菇種植。
【專利說明】一種環保踩棉池及踩棉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草菇種植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環保踩棉池和踩棉系統。
【背景技術】
[0002]廢棉是指棉紡織行業和棉花加工行業利用棉花加工產品后留下的下腳料,在國內原來是作為垃圾處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廣州市微生物研究所和廣州市郊區農科所合作在國內試驗成功“利用廢棉室內栽培草菇”,利用廢棉代替稻草來生產草菇,使原來在室外利用稻草按季節生產改革為在溫室利用廢棉周年生產,生物學效率從原來的10%左右上升到25%左右。
[0003]目前,我國草菇生產過程中產生水污染的其中一個來源在于踩棉環節,國內草菇場踩棉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在水泥地面放上無底的棉框,在棉框中放入廢棉再加上一定數量的石灰然后加水用腳反復踩踏,直至廢棉全部吸透水為止,其間大部份的水在踩棉過程中流失。經測算,每踩900公斤/房棉要用水4.4至5.2噸左右,栽培時廢棉含水量按65%計算,其實際用水量僅為1.67噸,可以認為其中2.7至3.5噸水是白白流走的,流失的水占踩棉用水量的60%以上,這些流失的踩棉水(含數量不等的石灰和廢棉等雜質)就是草菇生產過程的主要污染源。然而踩棉產生的污水是未經過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經檢測這些污水的污染物質主要成份為有機物,不含有毒物質,但污水的化學需氧量(COD)超標,酸堿度(pH、殘渣和懸浮物(SS)、水的色度和濁度都有可能不同程度超標,如果處理不好其會在厭氧細菌作用下,易產生惡臭物質和硫化氫、氨和甲烷等,有可能導致水色變黑,污泥泛起引發水質腐敗,使水體富營養化,如直接流入水源保護水域將會影響食用水的安全。
[0004]同時上述的踩棉方法水資源利用率不到40%,造成了嚴重的浪費。
實用新型內容
[0005]為了克服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節水減排的環保踩棉池。
[0006]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7]一種環保踩棉池,包括循環裝置以及上端開口的池體,所述池體內定位設置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將池體分為上方的踩棉層和下方的浙水層,所述承重板上設有連通踩棉層和浙水層的透水孔或透水縫隙,所述循環裝置的入口連接浙水層,所述循環裝置設有位于踩棉層內或踩棉層上方的循環出口。
[0008]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池體底部設有承載座,所述承載座上端設有依次拼合構成承重板的若干板塊。承重板可拆分成若干板塊,極大的減輕了工人每次搬運操作的工作量,而且可對損壞的板塊進行更換,利于承重板的維護保養。
[0009]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相鄰板塊之間形成透水縫隙,這些透水縫隙在根據踩棉需要進行寬度的調整時,僅需調整板塊之間的距離即可。
[0010]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池體側壁至少設有一個操作口,方便工人將池內廢棉抬出,所述操作口上配有活動防漏門。
[0011]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活動防漏門內表面的邊緣設有條狀的凹槽,所述凹槽內設有密封條,所述池體上設有將活動防漏門關閉的鎖緊裝置,所述活動防漏門關閉時密封條緊壓池體外壁。
[0012]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鎖緊裝置包括U型螺栓、楔形塊和橫桿,所述U型螺栓位于活動防漏門兩側并固定在池體外壁,所述橫桿位于活動防漏門相對于池體的背面并穿入兩個U型螺栓的孔中,所述楔形塊插入活動防漏門與橫桿形成的間隙中并頂壓活動防漏門。
[0013]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凹槽為梯形,該梯形的上底朝向池體外壁,活動防漏門在取放時,密封條不易從凹槽中脫落。
[0014]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池體底部設有連通浙水層的基坑,所述循環裝置包括安裝在基坑內的潛水泵。潛水泵抽取流入浙水層的水循環沖泡廢棉,減少踩棉的用水量和加快踩棉速度,棉踩好后又可抽干廢棉多余的浙水。
[0015]本實用新型還涉及一種零排放的踩棉系統,其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16]一種無污染踩棉系統,包括至少兩個踩棉池,每個踩棉池的循環裝置設有外排口,所述其中一個踩棉池的外排口連接至另一踩棉池的踩棉層內或踩棉層上方,從而形成各踩棉池首尾相接的循環系統。
[001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踩棉池在踩棉層進行踩棉,而多余的污水透過承重板進入浙水層后被循環裝置提升回踩棉層循環使用,既克服了污水流失和踩棉培養料過濕等缺點,又避免了污水的外排以及水資源的浪費,而且由于浙水層的污水中含有利于食用菌生長的營養成分,其循環使用可有效提高草菇的產量。
[0018]本踩棉系統將每個踩棉池中剩余的污水排入下一踩棉池中供踩棉使用,實現了污水的零排放,達到了節能環保的目的。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20]圖1是踩棉池的平面布置圖;
[0021]圖2是踩棉池的前視布置圖;
[0022]圖3是活動防漏門的剖面示意圖;
[0023]圖4是活動防漏門與池體的連接關系前視圖;
[0024]圖5是活動防漏門與池體連接關系俯視;
[0025]圖6是踩棉系統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如圖1和圖2所示的環保踩棉池,包括循環裝置以及上端開口的池體1,池體I可用純水泥沙漿砌磚和混凝土結構,也可以用金屬或塑料等其它材料建造,要求做到堅固耐用和不漏水,池體I的外壁需要做成光滑平整的壁。在離池體I底1cm左右的地方用若干厚度2cm左右的木板2拼合成一個承重板,這些木板2搭載在池體I底端的承載座10上,承重板將池體I分為上方的踩棉層和下方的浙水層,相鄰木板2之間形成連通浙水層和踩棉層的透水縫隙。承重板既要能阻隔廢棉、稻草等原料不流入池底,又要能使水順利通過和浙去踩完棉后廢棉中多余的水份。
[0027]池體I底部設有連通浙水層的基坑,基坑內安裝有作為循環裝置的潛水泵9,該潛水泵9的入口連接浙水層并設有一個位于踩棉層內或踩棉層上方的循環出口。
[0028]如圖3、4和5所示,為了便于操作,池體I相對的兩側壁分別設有一個操作口,方便工人將池內廢棉抬出,操作口上配有活動防漏門3。活動防漏門3內表面的邊緣設有條狀的凹槽4,凹槽4為上底朝向池體I外壁的梯形,凹槽4內設有密封條5,池體I上設有將活動防漏門3關閉的鎖緊裝置,活動防漏門3關閉時密封條5緊壓池體I外壁。
[0029]本實施例中,鎖緊裝置包括U型螺栓6、楔形塊7和橫桿8,U型螺栓6位于活動防漏門3兩側并固定在池體I外壁,橫桿8位于活動防漏門3相對于池體I的背面并穿入兩個U型螺栓6的孔中,楔形塊7插入活動防漏門3與橫桿8形成的間隙中并頂壓活動防漏門3。
[0030]踩棉池的使用過程如下:
[0031]打開活動防漏門3,將廢棉通過操作口逐包放入并均勻散開,直至把要踩的廢棉全部放完為止,然后關上活動防漏門3,將楔形塊7打入使密封條5壓緊池壁;棉拌勻并耙平,表面放上適量的石灰,用量控制在廢棉總量的3%至5%以內,然后即可加水踩棉。其間用潛水泵9將池底的浙水抽上來踩棉,把廢棉反復踩至吸透水即可。踩棉結束后打開活動防漏門3將廢棉挖松就可以直接上房。
[0032]如圖6所示的無污染踩棉系統,包括三個踩棉池,每個踩棉池的潛水泵設有外排口,其中一個踩棉池的外排口連接至另一踩棉池的踩棉層內或踩棉層上方,從而形成各踩棉池首尾相接的循環系統。其中一個踩棉池踩棉完成后,若仍有廢水剩余則抽至另一踩棉池中以供踩棉。
[0033]以上所述只是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方式,其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
【權利要求】
1.一種環保踩棉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循環裝置以及上端開口的池體,所述池體內定位設置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將池體分為上方的踩棉層和下方的浙水層,所述承重板上設有連通踩棉層和浙水層的透水孔或透水縫隙,所述循環裝置的入口連接浙水層,所述循環裝置設有位于踩棉層內或踩棉層上方的循環出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環保踩棉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體底部設有承載座,所述承載座上端設有依次拼合構成承重板的若干板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環保踩棉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鄰板塊之間形成透水縫隙。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環保踩棉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體側壁至少設有一個操作口,所述操作口上配有活動防漏門。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環保踩棉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防漏門內表面的邊緣設有條狀的凹槽,所述凹槽內設有密封條,所述池體上設有將活動防漏門關閉的鎖緊裝置,所述活動防漏門關閉時密封條緊壓池體外壁。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環保踩棉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鎖緊裝置包括U型螺栓、楔形塊和橫桿,所述U型螺栓位于活動防漏門兩側并固定在池體外壁,所述橫桿位于活動防漏門相對于池體的背面并穿入兩個U型螺栓的孔中,所述楔形塊插入活動防漏門與橫桿形成的間隙中并頂壓活動防漏門。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環保踩棉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為梯形,該梯形的上底朝向池體外壁。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環保踩棉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體底部設有連通浙水層的基坑,所述循環裝置包括安裝在基坑內的潛水泵。
9.一種使用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踩棉池的踩棉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兩個踩棉池,每個踩棉池的循環裝置設有外排口,所述其中一個踩棉池的外排口連接至另一踩棉池的踩棉層內或踩棉層上方,從而形成各踩棉池首尾相接的循環系統。
【文檔編號】E03F1/00GK203924297SQ201420296917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5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5日
【發明者】胡澤生, 沈國康 申請人:胡澤生, 沈國康, 廣州市白云區農欣草菇食用菌專業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