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工井蓋板移動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工井蓋板移動裝置,包括澆筑在泥土坑上的混凝土坑道,所述混凝土坑道上設有蓋板,所述裝置還包括用以蓋板升降的菱形升降機構和絲杠手輪機構以及用以蓋板左右滑行的滑輪機構和滑塊機構,外部驅動機構通過傳動機構與所述菱形升降機構連接,所述混凝土坑道在長度方向的兩個內壁中段均固定安裝有所述菱形升降機構,所述絲杠手輪機構設置在所述混凝土坑道的左右兩端;所述滑輪機構包括折疊軌道和滑輪組件,所述混凝土坑道在長度方向的兩個內壁上均安裝有所述折疊軌道,在混凝土坑道同一側的內壁上,所述導軌位于所述菱形升降機構與所述折疊軌道之間。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便于檢修、成本較低、工作效率較高的工井蓋板移動裝置。
【專利說明】
一種工井蓋板移動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工井蓋板移動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當今社會,管道傳輸系統作為一種傳送方式,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為生產生活輸送各種氣、液體燃料以及生產生活用水,管道傳輸系統中安裝有許多的接頭和閥門,當使用一段時間后,接頭和閥門往往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每次檢修和更換都需要將地表的泥土 (有時是混凝土路面)去掉,然后才能進行相關的工作,處于交通要道路面下的管路檢修,還必須封路施工,這種方法不僅效率低下,而且每次都要破壞表層植被或混凝土路面,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發明內容】
[0003]為了克服現有蓋板存在的檢修不方便、成本較高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便于檢修、成本較低、工作效率較高的工井蓋板移動裝置。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5]—種工井蓋板移動裝置,包括澆筑在泥土坑上的混凝土坑道,所述混凝土坑道上設有蓋板,所述裝置還包括用以蓋板升降的菱形升降機構和絲杠手輪機構以及用以蓋板左右滑行的滑輪機構和滑塊機構,外部驅動機構通過傳動機構與所述菱形升降機構連接,所述混凝土坑道在長度方向的兩個內壁中段均固定安裝有所述菱形升降機構,所述絲杠手輪機構設置在所述混凝土坑道的左右兩端;
[0006]所述蓋板包括蓋板塊,所述蓋板塊包括端部蓋板塊、左側蓋板塊、中間蓋板塊和右側蓋板塊,所述端部蓋板塊包括位于混凝土坑道長度方向的左端的左端蓋板塊和位于混凝土坑道長度方向的右端的右端蓋板塊,所述左側蓋板塊位于所述中間蓋板塊與所述左端蓋板塊之間,所述右側蓋板塊位于所述中間蓋板塊與所述右端蓋板塊之間,所述左側蓋板塊、中間蓋板塊和右側蓋板塊均設置有兩個以上,所述左側蓋板塊的個數與所述右側蓋板塊的個數相同,每個中間蓋板塊的下方均設有兩個菱形升降機構,兩個以上的中間蓋板塊自兩端至中部的蓋板塊的長度依次增長;
[0007]所述菱形升降機構包括絲桿、螺母、菱形絲桿架、架座和傳動錐齒輪,所述菱形絲桿架的下頂點固定在所述架座上,所述絲桿的左端固定連接有所述傳動錐齒輪,所述絲桿的右端自左至右依次穿過螺母、菱形桿架的左頂點、菱形絲桿架的右頂點,所述菱形絲桿架的右頂點固定在所述絲桿上,所述菱形絲桿架的上頂點上設有蓋板擱置板;所述菱形絲桿架包括八個連桿,四個連桿一組形成菱形,兩組菱形前后布置,相鄰連桿之間均為鉸接;
[0008]所述傳動機構包括豎直布置的傳動桿和驅動錐齒輪,所述中間蓋板塊的兩端開有安裝孔,所述傳動桿的上端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安裝孔內,所述傳動桿的下端固定安裝有所述驅動錐齒輪,所述驅動錐齒輪與所述傳動錐齒輪嚙合;
[0009]所述絲杠手輪機構包括手輪和絲杠機構,所述絲杠機構包括豎向布置的絲杠、螺母和用以端部蓋板塊升降的升降桿,所述手輪固定在所述絲杠的上端,所述絲杠豎直布置,所述絲杠的下端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混凝土坑道的外壁上,所述螺母套裝在所述絲杠上,所述升降桿水平布置,所述升降桿的一端與所述螺母固定連接,所述混凝土坑道上開有用以升降桿上下移動的開槽,所述升降桿的另一端穿過所述開槽位于所述端部蓋板塊的底部;
[0010]所述滑塊機構包括導軌和滑塊,所述混凝土坑道在長度方向的兩個內壁上均安裝有所述導軌,所述左側蓋板塊和右側蓋板塊的前后兩端的底部均設有所述滑塊,所述滑塊與所述導軌形成左右移動副;
[0011]所述滑輪機構包括折疊軌道和滑輪組件,所述混凝土坑道在長度方向的兩個內壁上均安裝有所述折疊軌道,在混凝土坑道同一側的內壁上,所述導軌位于所述菱形升降機構與所述折疊軌道之間,所述折疊軌道位于所述導軌與所述混凝土坑道的內壁之間,所述滑輪組件包括輪子支撐和滑輪,所述中間蓋板塊的兩端的底部分別設有所述輪子支撐,所述輪子支撐的上端與所述中間蓋板塊可折疊連接,所述輪子支撐的下端設有所述滑輪,所述滑輪與所述折疊軌道形成滑動副,所述中間蓋板塊的左右滑行方向與所述混凝土坑道的長度方向相同;
[0012]所述中間蓋板塊自兩端至中間,其上的輪子支撐的長度依次增長,所述滑輪與折疊軌道一一對應,相鄰折疊軌道之間平行設置;
[0013]所述折疊軌道包括長軌道和短軌道,所述長軌道的左端與所述混凝土坑道的左端內壁之間形成用以容納左端蓋板塊的左容置空間,所述長軌道的右端與所述混凝土坑道的右端內壁之間形成用以容納右端蓋板塊的右容置空間;所述短軌道與所述長軌道在同一直線上,所述短軌道包括左短軌道和右端軌道,所述長軌道的左側設有所述左短軌道,所述左短軌道的右端與所述長軌道的左端可折疊連接,所述長軌道的右側設有所述右短軌道,所述右短軌道的左端與所述長軌道的右端可折疊連接,所述左短軌道位于所有左側蓋板塊堆疊好后的最后一個左側蓋板塊上,所述右短軌道位于所有右側蓋板塊堆疊好后的最后一個右側蓋板塊上。
[0014]進一步,每個中間蓋板塊的兩端的底部分別設有兩個滑輪組件,同一端的兩個滑輪組件的滑輪與同一條軌道形成滑動副。
[0015]再進一步,所述混凝土坑道在長度方向的兩個內壁上分別設有安裝臺,所述菱形升降機構固定在所述安裝臺在遠離混凝土坑道內壁的一側上;所述導軌安裝在所述安裝臺的中部,所述軌道安裝在所述安裝臺在靠近混凝土坑道內壁的一側上。
[0016]再進一步,每個中間蓋板塊的兩端分別設有頂部蓋板條,所述頂部蓋板條位于所述長軌道上,所述頂部蓋板條的前后長度自兩端的中間蓋板塊至中間的中間蓋板塊依次減小,每個中間蓋板塊的前后長度加上相應頂部蓋板條的前后長度的總長度相同,每個蓋板條的高度與每個中間蓋板塊的高度相同。
[0017]再進一步,所述混凝土坑道左右兩端的前后兩側均設有所述絲杠手輪機構,在混凝土坑道同一端的兩個絲杠手輪機構對稱布置。
[0018]更進一步,所述蓋板塊的個數為十二個,其中左側蓋板塊和右側蓋板塊分別為三個,中間蓋板塊為四個,左端蓋板塊和右端蓋板塊均為一個。
[0019]本實用新型主要表現的有益效果為:通過菱形升降機構和絲杠機構,可以將平鋪的蓋板塊疊起,徹底改變了每次進行管道檢修時必須破壞地表植被或路面的傳統維修方式,大大提高了維修效率,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降低了維修成本。
【附圖說明】
[0020]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蓋板塊全部堆疊的結構示意圖。
[0021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泥土坑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中間蓋板塊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蓋板塊全部關閉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蓋板塊移動過程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6是菱形升降機構與傳動機構配合示意圖。
[0026]圖7是絲杠手輪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28]參照圖1?圖7,一種工井蓋板移動裝置,包括澆筑在泥土坑I上的混凝土坑道5,所述混凝土坑道5上設有蓋板2,所述裝置還包括用以蓋板2升降的菱形升降機構7和絲杠手輪機構以及用以蓋板2左右滑行的滑輪機構和滑塊機構,外部驅動機構通過傳動機構9與所述菱形升降機構7連接,所述混凝土坑道5在長度方向的兩個內壁中段均固定安裝有所述菱形升降機構7,所述絲杠手輪機構設置在所述混凝土坑道5的左右兩端;
[0029]所述蓋板包括蓋板塊,所述蓋板塊包括端部蓋板塊、左側蓋板塊、中間蓋板塊和右側蓋板塊,所述端部蓋板塊包括位于混凝土坑道5長度方向的左端的左端蓋板塊和位于混凝土坑道5長度方向的右端的右端蓋板塊,所述左側蓋板塊位于所述中間蓋板塊與所述左端蓋板塊之間,所述右側蓋板塊位于所述中間蓋板塊與所述右端蓋板塊之間,所述左側蓋板塊、中間蓋板塊和右側蓋板塊均設置有兩個以上,所述左側蓋板塊的個數與所述右側蓋板塊的個數相同,每個中間蓋板塊的下方均設有兩個菱形升降機構,兩個以上的中間蓋板塊自兩端至中部的蓋板塊的長度依次增長;
[0030]所述菱形升降機構7包括絲桿24、螺母22、菱形絲桿架23、架座和傳動錐齒輪21,所述菱形絲桿架23的下頂點固定在所述架座上,所述絲桿24的左端固定連接有所述傳動錐齒輪21,所述絲桿24的右端自左至右依次穿過螺母22、菱形桿架23的左頂點、菱形絲桿架23的右頂點,所述菱形絲桿架23的右頂點固定在所述絲桿24上,所述菱形絲桿架23的上頂點上設有蓋板擱置板;所述菱形絲桿架23包括八個連桿,四個連桿一組形成菱形,兩組菱形前后布置,相鄰連桿之間均為鉸接;
[0031 ]所述傳動機構9包括豎直布置的傳動桿82和驅動錐齒輪81,所述中間蓋板塊的兩端開有安裝孔,所述傳動桿82的上端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安裝孔內,所述傳動桿的下端固定安裝有所述驅動錐齒輪81,所述驅動錐齒輪81與所述傳動錐齒輪21嚙合;
[0032]所述絲杠手輪機構包括手輪41和絲杠機構I,所述絲杠機構I包括豎向布置的絲杠43、螺母和用以端部蓋板塊升降的升降桿42,所述手輪41固定在所述絲杠43的上端,所述絲杠43豎直布置,所述絲杠43的下端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混凝土坑道8的外壁上,所述螺母套裝在所述絲杠43上,所述升降桿42水平布置,所述升降桿42的一端與所述螺母固定連接,所述混凝土坑道8上開有用以升降桿42上下移動的開槽,所述升降桿42的另一端穿過所述開槽位于所述端部蓋板塊的底部;
[0033]所述滑塊機構包括導軌和滑塊,所述混凝土坑道5在長度方向的兩個內壁上均安裝有所述導軌,所述左側蓋板塊和右側蓋板塊的前后兩端的底部均設有所述滑塊,所述滑塊與所述導軌形成左右移動副;
[0034]所述滑輪機構包括折疊軌道6和滑輪組件,所述混凝土坑道5在長度方向的兩個內壁上均安裝有所述折疊軌道6,在混凝土坑道5同一側的內壁上,所述導軌位于所述菱形升降機構7與所述折疊軌道6之間,所述折疊軌道位于所述導軌與所述混凝土坑道5的內壁之間,所述滑輪組件包括輪子支撐3和滑輪,所述中間蓋板塊的兩端的底部分別設有所述輪子支撐3,所述輪子支撐3的上端與所述中間蓋板塊可折疊連接,所述輪子支撐3的下端設有所述滑輪,所述滑輪與所述折疊軌道6形成滑動副,所述中間蓋板塊的左右滑行方向與所述混凝土坑道5的長度方向相同;
[0035]所述中間蓋板塊自兩端至中間,其上的輪子支撐的長度依次增長,所述滑輪與折疊軌道一一對應,相鄰折疊軌道之間平行設置;
[0036]所述折疊軌道6包括長軌道和短軌道,所述長軌道的左端與所述混凝土坑道5的左端內壁之間形成用以容納左端蓋板塊的左容置空間,所述長軌道的右端與所述混凝土坑道5的右端內壁之間形成用以容納右端蓋板塊的右容置空間;所述短軌道與所述長軌道在同一直線上,所述短軌道包括左短軌道和右端軌道,所述長軌道的左側設有所述左短軌道,所述左短軌道的右端與所述長軌道的左端可折疊連接,所述長軌道的右側設有所述右短軌道,所述右短軌道的左端與所述長軌道的右端可折疊連接,所述左短軌道位于所有左側蓋板塊堆疊好后的最后一個左側蓋板塊上,所述右短軌道位于所有右側蓋板塊堆疊好后的最后一個右側蓋板塊上。
[0037]進一步,每個中間蓋板塊的兩端的底部分別設有兩個滑輪組件,同一端的兩個滑輪組件的滑輪與同一條軌道形成滑動副。
[0038]再進一步,所述混凝土坑道5在長度方向的兩個內壁上分別設有安裝臺,所述菱形升降機構7固定在所述安裝臺在遠離混凝土坑道5內壁的一側上;所述導軌安裝在所述安裝臺的中部,所述軌道安裝在所述安裝臺在靠近混凝土坑道5內壁的一側上。
[0039]再進一步,每個中間蓋板塊的兩端分別設有頂部蓋板條8,所述頂部蓋板條8位于所述長軌道上,所述頂部蓋板條8的前后長度自兩端的中間蓋板塊至中間的中間蓋板塊依次減小,每個中間蓋板塊的前后長度加上相應頂部蓋板條的前后長度的總長度相同,每個蓋板條的高度與每個中間蓋板塊的高度相同。
[0040]再進一步,所述混凝土坑道5左右兩端的前后兩側均設有所述絲杠手輪機構,在混凝土坑道同一端的兩個絲杠手輪機構對稱布置。
[0041]更進一步,所述蓋板塊的個數為十二個,其中左側蓋板塊和右側蓋板塊分別為三個,中間蓋板塊為四個,左端蓋板塊和右端蓋板塊均為一個。
[0042]本實施例中,混凝土坑道5中安有各種管道,蓋板2上面種有植被或砌有瀝青,傳動機構9的傳動桿82通過蓋板2上的安裝孔與地面的外部驅動機構連接;在蓋板2平鋪時,輪子支撐3折疊在蓋板塊的底部;頂部蓋板條8放置在中間蓋板塊的兩端,其底面與軌道相接觸,從而起到較好的封閉作用。
[0043]如圖1所示,所述軌道安裝在混凝土坑道5在長度方向的兩個內壁上,混凝土坑道5的兩個內壁上的軌道對稱布置,所述中間蓋板塊的兩端分別位于相應菱形升降機構7上,每個中間蓋板塊兩端的滑輪對應相應的軌道;所述菱形升降機構7與導軌相鄰;當中間蓋板塊是偶數而且是平分左右兩側移動,所述軌道的個數與中間蓋板塊的個數相同,因為中間蓋板是左右平分進行向左向右滑動,所以同一側的混凝土坑道上的軌道個數應為中間蓋板的個數的一半。
[0044]如圖4和圖5所示,中間蓋板塊上的安裝孔根據該蓋板塊的移動方向設置在不同的部分上,所述中間蓋板塊包括左中心蓋板和右中心蓋板,左中心蓋板塊要向左滑行,所以其上的安裝孔設置在蓋板塊左部的兩端,而右中心蓋板塊要向右滑行,所以其上的安裝孔設置在蓋板塊右部的兩端。
[0045]如圖1和圖5所示,為了能使一個左端蓋板塊和兩個左側蓋板塊以及一個右端蓋板塊和兩個右側蓋板塊向下堆疊,長軌道左右兩端分別裝有短軌道,短軌道與長軌道可折疊,短軌道上的軌道個數與長軌道上的軌道個數相同;初始狀態時,短軌道折疊到長軌道上,所述左短軌道位于所述左側蓋板塊的下方,所述右短軌道位于所述右側蓋板塊的下方;當移動中間蓋板塊時,將短軌道從長軌道上展開,展開后的短軌道平鋪在堆疊后第二塊左側蓋板塊上,同理展開后的右短軌道平鋪在堆疊后第二塊右側蓋板塊上,進行檢修后,然后當中間蓋板塊平鋪復位后,將短軌道再折疊到長軌道上,然后再將剩余的蓋板塊平鋪復位。
[0046]如圖5和圖6所示,所述傳動機構9的傳動桿82當菱形升降機構2根據相應中間蓋板塊所需高度升起時,可從中間蓋板塊上拆卸下來。
[0047]如圖7所示,所述升降桿42的另一端與升降托板連接,所述升降托板位于所述右端蓋板塊的底部;所述升降桿42的另一端穿過所述開槽與所述右端蓋板塊的底部可固定連接,也可不固定;所述絲杠43的下端通過底座44和滾動軸承安裝在混凝土坑道8的外壁上,滾動軸承設置在底座44內,絲杠43的下端與滾動軸承過盈配合。通過人工轉動手輪,操縱絲杠機構使兩端的端部蓋板塊下降或上升一層,一層的高度為一個蓋板塊的高度,然后移動相鄰的左側蓋板塊或右側蓋板塊到兩端的端部蓋板塊上或是將兩端的中間蓋板移動到中間的初始位置,再轉動手輪使之下降或上升一層,這樣操作幾次便可以將左側蓋板塊、右側蓋板塊、中間蓋板塊快速打開或閉合。
[0048]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為:整個機構的原始狀態是蓋板2平鋪在混凝土坑道上,當需要檢修混凝土坑道5內的管道時,然后通過轉動手輪41帶動絲杠43,螺母帶動升降桿42使兩端的端部蓋板塊下降一層,然后將相鄰的左側蓋板塊和右側蓋板塊分別推到左端和右端端,這樣重復三次,便將往下堆放的蓋板塊都堆放好了,中間四塊中間蓋板塊的輪子支撐3折疊在中間蓋板塊的下面(蓋板平鋪時),將兩側頂部蓋板條8拿出,外部動力機構通過帶動蓋板2兩端的傳動機構9的旋轉,驅動錐齒輪81與傳動錐齒輪21嚙合,借助錐齒輪嚙合將運動傳遞給菱形升降機構7上的絲桿副,絲桿24上的螺母22向左或右運動,從而使菱形升降機構7上升,將中間蓋板塊頂起,將折疊在中間蓋板塊底部的輪子支撐3撐開,使其末端的滾輪與折疊軌道6相接觸,通過人力推的方式將中間蓋板塊推到混凝土坑道7的一端疊放,疊放的方式從中間向兩側疊放,由于輪子支撐3的長度是從兩端至中間依次加長的,使得中間蓋板塊能一層層堆疊,重復這一動作,直到左右兩側分別都有六塊蓋板塊,其中六塊蓋板塊包含兩塊中間蓋板塊,這樣就可以將蓋板2快速打開;當檢修完畢后,將兩側堆疊的中間蓋板塊推到最中間的位置,使菱形升降機構7升起,支撐起整個中間蓋板塊,然后將輪子支撐3折疊到中間蓋板塊的底部,降下菱形升降機構7,將頂部蓋板條8安放上,這樣四塊中間蓋板塊就安放好了;然后通過搖動手輪使絲杠機構上的升降桿42上升一層,將堆放的左側蓋板塊或右側蓋板塊通過人力推的方式推到相應的位置,重復這一動作,直至所有的蓋板塊都安放完畢,這樣就實現了井蓋板的快速開合。
[0049]本實用新型考慮將地表植被(或混凝土路面)制作成一個個的蓋板塊,平鋪在管道的上方,當需要維修管道時,通過本實用新型就能很方便將一塊塊蓋板折疊起來,檢修完畢后,再平鋪蓋好,恢復地表植被或混凝土路面,整個工作過程用時大大縮短,而且大大降低了維修成本,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應用前景巨大。
【主權項】
1.一種工井蓋板移動裝置,包括澆筑在泥土坑上的混凝土坑道,所述混凝土坑道上設有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還包括用以蓋板升降的菱形升降機構和絲杠手輪機構以及用以蓋板左右滑行的滑輪機構和滑塊機構,外部驅動機構通過傳動機構與所述菱形升降機構連接,所述混凝土坑道在長度方向的兩個內壁中段均固定安裝有所述菱形升降機構,所述絲杠手輪機構設置在所述混凝土坑道的左右兩端; 所述蓋板包括蓋板塊,所述蓋板塊包括端部蓋板塊、左側蓋板塊、中間蓋板塊和右側蓋板塊,所述端部蓋板塊包括位于混凝土坑道長度方向的左端的左端蓋板塊和位于混凝土坑道長度方向的右端的右端蓋板塊,所述左側蓋板塊位于所述中間蓋板塊與所述左端蓋板塊之間,所述右側蓋板塊位于所述中間蓋板塊與所述右端蓋板塊之間,所述左側蓋板塊、中間蓋板塊和右側蓋板塊均設置有兩個以上,所述左側蓋板塊的個數與所述右側蓋板塊的個數相同,每個中間蓋板塊的下方均設有兩個菱形升降機構,兩個以上的中間蓋板塊自兩端至中部的蓋板塊的長度依次增長; 所述菱形升降機構包括絲桿、螺母、菱形絲桿架、架座和傳動錐齒輪,所述菱形絲桿架的下頂點固定在所述架座上,所述絲桿的左端固定連接有所述傳動錐齒輪,所述絲桿的右端自左至右依次穿過螺母、菱形桿架的左頂點、菱形絲桿架的右頂點,所述菱形絲桿架的右頂點固定在所述絲桿上,所述菱形絲桿架的上頂點上設有蓋板擱置板;所述菱形絲桿架包括八個連桿,四個連桿一組形成菱形,兩組菱形前后布置,相鄰連桿之間均為鉸接; 所述傳動機構包括豎直布置的傳動桿和驅動錐齒輪,所述中間蓋板塊的兩端開有安裝孔,所述傳動桿的上端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安裝孔內,所述傳動桿的下端固定安裝有所述驅動錐齒輪,所述驅動錐齒輪與所述傳動錐齒輪嚙合; 所述絲杠手輪機構包括手輪和絲杠機構,所述絲杠機構包括豎向布置的絲杠、螺母和用以端部蓋板塊升降的升降桿,所述手輪固定在所述絲杠的上端,所述絲杠豎直布置,所述絲杠的下端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混凝土坑道的外壁上,所述螺母套裝在所述絲杠上,所述升降桿水平布置,所述升降桿的一端與所述螺母固定連接,所述混凝土坑道上開有用以升降桿上下移動的開槽,所述升降桿的另一端穿過所述開槽位于所述端部蓋板塊的底部; 所述滑塊機構包括導軌和滑塊,所述混凝土坑道在長度方向的兩個內壁上均安裝有所述導軌,所述左側蓋板塊和右側蓋板塊的前后兩端的底部均設有所述滑塊,所述滑塊與所述導軌形成左右移動副; 所述滑輪機構包括折疊軌道和滑輪組件,所述混凝土坑道在長度方向的兩個內壁上均安裝有所述折疊軌道,在混凝土坑道同一側的內壁上,所述導軌位于所述菱形升降機構與所述折疊軌道之間,所述折疊軌道位于所述導軌與所述混凝土坑道的內壁之間,所述滑輪組件包括輪子支撐和滑輪,所述中間蓋板塊的兩端的底部分別設有所述輪子支撐,所述輪子支撐的上端與所述中間蓋板塊可折疊連接,所述輪子支撐的下端設有所述滑輪,所述滑輪與所述折疊軌道形成滑動副,所述中間蓋板塊的左右滑行方向與所述混凝土坑道的長度方向相同; 所述中間蓋板塊自兩端至中間,其上的輪子支撐的長度依次增長,所述滑輪與折疊軌道一一對應,相鄰折疊軌道之間平行設置; 所述折疊軌道包括長軌道和短軌道,所述長軌道的左端與所述混凝土坑道的左端內壁之間形成用以容納左端蓋板塊的左容置空間,所述長軌道的右端與所述混凝土坑道的右端內壁之間形成用以容納右端蓋板塊的右容置空間;所述短軌道與所述長軌道在同一直線上,所述短軌道包括左短軌道和右端軌道,所述長軌道的左側設有所述左短軌道,所述左短軌道的右端與所述長軌道的左端可折疊連接,所述長軌道的右側設有所述右短軌道,所述右短軌道的左端與所述長軌道的右端可折疊連接,所述左短軌道位于所有左側蓋板塊堆疊好后的最后一個左側蓋板塊上,所述右短軌道位于所有右側蓋板塊堆疊好后的最后一個右側蓋板塊上。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工井蓋板移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個中間蓋板塊的兩端的底部分別設有兩個滑輪組件,同一端的兩個滑輪組件的滑輪與同一條軌道形成滑動副。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工井蓋板移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坑道在長度方向的兩個內壁上分別設有安裝臺,所述菱形升降機構固定在所述安裝臺在遠離混凝土坑道內壁的一側上;所述導軌安裝在所述安裝臺的中部,所述軌道安裝在所述安裝臺在靠近混凝土坑道內壁的一側上。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工井蓋板移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個中間蓋板塊的兩端分別設有頂部蓋板條,所述頂部蓋板條位于所述長軌道上,所述頂部蓋板條的前后長度自兩端的中間蓋板塊至中間的中間蓋板塊依次減小,每個中間蓋板塊的前后長度加上相應頂部蓋板條的前后長度的總長度相同,每個蓋板條的高度與每個中間蓋板塊的高度相同。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工井蓋板移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坑道左右兩端的前后兩側均設有所述絲杠手輪機構,在混凝土坑道同一端的兩個絲杠手輪機構對稱布置。6.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工井蓋板移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蓋板塊的個數為十二個,其中左側蓋板塊和右側蓋板塊分別為三個,中間蓋板塊為四個,左端蓋板塊和右端蓋板塊均為一個。
【文檔編號】B66F19/00GK205712194SQ201620520799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日
【發明人】文東輝, 周江峰, 陳珍珍, 蔡東海, 王揚渝
【申請人】浙江工業大學義烏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