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邊坡加固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邊坡加固結構,其包括設于邊坡上的馬道平臺,馬道平臺的兩側設有格構梁,馬道平臺上設有馬道平臺板,馬道平臺板的下方設有多根間隔布置的鋼管樁,鋼管樁的下端錨定,鋼管樁的上端與所述馬道平臺板連接,鋼管樁和馬道平臺板的連接處設有帽梁。本實用新型鋼管樁和帽梁的頂托作用提高了馬道平臺處淺層土體抗剪切力破壞的能力,有利于淺層土體穩定,有效預防因暴雨沖涮或土體不均勻沉降而引起馬道平臺下方的土體脫空,防止馬道平臺懸空和邊坡局部坍塌,進而防止格構梁在自重作用下坐落,從而減少邊坡坡面失穩安全事故的發生。
【專利說明】
一種邊坡加固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邊坡加固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公知的邊坡加固技術是對挖(填)方邊坡坡面采用1:0.5?1: 1.5的坡率進行放坡,在邊坡坡面上布置格構梁。相鄰兩個格構梁之間的間距為2.0?3.0m,在格構梁的支點處設置錨桿(索)。進行多級放坡時,馬道平臺的寬度為1.5?2.0m;用鋼筋混凝土或漿砌塊石對馬道平臺進行封閉形成馬道平臺板,其厚度為0.2?0.4m。格構梁端部直接坐落于馬道平臺板上,馬道平臺板上設置擋水墻和排水溝,與邊坡坡面豎向排水體系相系,構成了邊坡支擋結構體系。
[0003]此類邊坡加固技術的缺點是現有邊坡中馬道平臺下方土體易被暴雨沖刷流失或不均勻沉降,導致馬道平臺懸空,容易引發坡面失穩安全事故。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是馬道平臺下方的土體易被暴雨沖刷流失或不均勻沉降,導致馬道平臺懸空,格構梁在自重作用下坐落,容易引發坡面失穩安全事故。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邊坡加固結構,其包括設于邊坡上的馬道平臺,所述馬道平臺的兩側設有格構梁,所述馬道平臺上設有馬道平臺板,所述馬道平臺板的下方設有多根間隔布置的鋼管粧,所述鋼管粧的下端錨定,所述鋼管粧的上端與所述馬道平臺連接,所述鋼管粧和所述馬道平臺板的連接處設有帽梁。
[0006]上述的邊坡加固結構中,所述格構梁上設有錨桿或錨索。
[0007]上述的邊坡加固結構中,所述鋼管粧包括鋼管,所述鋼管的內、外側均設有混凝土結構,所述鋼管的管壁上設有多個通孔。
[0008]上述的邊坡加固結構中,所述鋼管粧的粧長為8?10m,所述鋼管粧的直徑為150?200mm,相鄰兩根所述鋼管粧之間的間距為2.0?4.0m。
[0009]上述的邊坡加固結構中,所述鋼管由無縫鋼管制成,所述鋼管的直徑為110?140mm,所述鋼管的壁厚為3?5mm。
[0010]上述的邊坡加固結構中,所述通孔的直徑為20?30mm,所述通孔呈梅花形分布,相鄰兩個所述通孔的間距為400mm?500mm。
[0011]上述的邊坡加固結構中,所述鋼管粧錨入所述帽梁的長度大于等于100mm。
[0012]上述的邊坡加固結構中,每根所述鋼管粧包括一根或多根所述鋼管,多根所述鋼管對接。
[0013]上述技術方案所提供的一種邊坡加固結構,鋼管粧和帽梁的頂托作用提高了所述馬道平臺處淺層土體抗剪切力破壞的能力,有利于淺層土體穩定,有效預防因暴雨沖涮或土體不均勻沉降而引起馬道平臺下方的土體脫空,防止馬道平臺懸空和邊坡局部坍塌,進而防止格構梁在自重作用下坐落,從而減少邊坡坡面失穩安全事故的發生。
[0014]進一步地,對于有錨桿或錨索的格構梁,鋼管粧和帽梁的頂托作用減少了錨桿或錨索沿邊坡向下的剪切力,有利于錨桿與格構梁協同作用,使錨桿或錨索軸向受力狀態與其設計工況相符,增加錨桿或錨索正常工作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減少馬道平臺板和格構梁坐落滑移。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邊坡加固結構示意圖;
[0016]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邊坡加固結構中鋼管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邊坡加固結構中多根鋼管對接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邊坡加固結構中多根鋼管對接處雙面滿焊的結構示意圖。
[0019]其中,1、鋼管粧;2、馬道平臺板;3、格構梁;4、帽梁;5、通孔;6、鋼管;7、加強筋。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0021]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的一種邊坡加固結構,其包括馬道平臺,馬道平臺設于邊坡上,進行多級放坡時,馬道平臺的寬度為1.5?2.0m,馬道平臺的兩側設有格構梁3支撐,馬道平臺上設有馬道平臺板2,馬道平臺的下方設有多根間隔布置的鋼管粧I,鋼管粧I的下端錨定,鋼管粧I的上端與馬道平臺板2連接,鋼管粧I和馬道平臺板2的連接處設有帽梁4。
[0022]鋼管粧I和帽梁4的頂托作用提高了馬道平臺處淺層土體抗剪切力破壞的能力,有利于淺層土體穩定,有效預防因暴雨沖涮或土體不均勻沉降而引起馬道平臺下方的土體脫空,防止馬道平臺懸空和邊坡局部坍塌,從而減少邊坡坡面失穩安全事故的發生。
[0023]用鋼筋混凝土或漿砌塊石對馬道平臺進行封閉形成馬道平臺板2,其厚度為0.2?
0.4m,格構梁3的端部直接坐落于馬道平臺上,格構梁3與馬道平臺板2的連接處設有錨桿或錨索,馬道平臺上設有擋水墻和排水溝,與邊坡坡面豎向排水體系相系,構成了邊坡支擋結構體系。
[0024]對于有錨桿或錨索的格構梁3,鋼管粧I和帽梁4的頂托作用減少了錨桿或錨索沿邊坡向下的剪切力,有利于錨桿與格構梁3協同作用,使錨桿或錨索軸向受力狀態與其設計工況相符,增加錨桿或錨索正常工作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減少馬道平臺板2和格構梁3坐落滑移;對于無錨桿或錨索和鋼筋拉結的漿砌塊石的格構梁3,鋼管粧I和帽梁4的頂托作用減少了格構梁3底部脫空或滑落,防止格構梁3分段拉裂破壞。
[0025]如圖2所示,鋼管粧I包括鋼管6,鋼管6的內、外側均設有混凝土結構,鋼管6的一端約1.5m范圍內設有多個通孔5,該通孔5用來作為出漿口,通過該通孔5來實現鋼管6內外側的混凝土結構的澆筑,鋼管6可由無縫鋼管制成,鋼管6的直徑為110?140mm,可以是114、121、127、133、140mm,鋼管6的壁厚為3?5mm,可以是3、4、5mm,通孔5的直徑為20?30mm,通孔5呈梅花形分布,相鄰兩個通孔5的間距為400mm?500mm,并沿鋼管6間隔一段距離設置定位器,該距離可為2m,定位器用于固定鋼管6的位置,使鋼管粧I施工完成后,鋼管6位于鋼管粧I的中間位置。
[0026]為了確保邊坡加固效果,鋼管粧I的粧長一般為8?IOm,可以是8、8.5、9或1m,如需加長可采用多根鋼管6對接,在相鄰兩根鋼管6的對接處的外圍設有加強筋7,并在對接處采用雙面滿焊,如圖3和4所示;鋼管粧I的直徑一般為150?200mm,可以是150、160、180、190或200mm,相鄰兩根鋼管粧I之間的間距一般為2.0?4.0m,可以是2.0、2.3、2.5、3、3.5或4.0m0
[0027]帽梁4的斷面規格寬度X高度為:300X 300mm,為增加鋼管粧I和馬道平臺之間連接的強度,鋼管粧I錨入帽梁4的長度大于等于100mm,由此可加強帽梁4和鋼管粧I連接的穩定性。為了提高邊坡加固結構的強度,帽梁4和馬道平臺板2及格構梁3用加強筋7連接并整體饒筑。
[0028]本實施例的邊坡加固結構的施工過程為:
[0029]S1、在邊坡上形成馬道平臺,進行多級放坡時,馬道平臺的寬度為1.5?2.0m,馬道平臺用鋼筋混凝土或漿砌塊石進行封閉形成馬道平臺板2,其厚度為0.2?0.4m,馬道平臺板2的兩側由格構梁3所支撐,格構梁3的端部直接坐落于馬道平臺板2上,格構梁3與馬道平臺板2的連接處設有錨桿,馬道平臺板2上設有擋水墻和排水溝,與邊坡坡面豎向排水體系相系,構成了邊坡支擋結構體系。
[0030]S2、在馬道平臺板2的下方形成鋼管粧I;
[0031]具體為:
[0032]S2.1、鋼管粧I所受承載力主要為馬道平臺板2的自重和本級坡面格構梁3沿坡面的有效下滑力,有效下滑力為下滑力減去坡面摩阻力,鋼管粧I所受承載力主要由粧側摩阻力組成,粧側摩阻力根據土的狀態確定,具體參見《建筑粧基技術規范》(JGJ94-2008)5.2.2條和5.3.5-1條,鋼管粧I的粧長、粧徑、相鄰兩個鋼管粧I的間距和單個鋼管粧I的設計承載力根據鋼管粧I頂部所受荷載計算確定;鋼管粧I的孔徑由鉆機就位鉆孔形成,鉆機成孔包括干鉆成孔或泥漿護壁鉆成孔,干鉆成孔后用高壓風進行清孔。
[0033]S2.2、鋼管6由無縫鋼管制成,鋼管6的直徑為110?140mm,鋼管6的壁厚為3?5mm,在鋼管6的一端約1.5m范圍內設有多個通孔5,通孔5的直徑為20?30mm,通孔5呈梅花形分布,相鄰兩個通孔5的間距為400mm?500mm,并沿著鋼管6間隔一段距離設置定位器,該距離可為2m,定位器用于固定鋼管6的位置,使鋼管粧I施工完成后,鋼管6位于鋼管粧I的中間位置。
[0034]S2.3、鋼管6置于鉆孔中,孔口設有止漿塞,在鋼管6中插入注漿管,然后注入水泥漿,注漿的壓力為0.3?0.5Mpa,水灰比為0.4?0.6,可適量加入減水劑,通過鋼管6上的通孔5實現鋼管6內外側的混凝土結構的澆筑,直至孔口翻漿,然后加入瓜米石,邊注漿邊緩慢提升注漿管且加入瓜米石,直至水泥漿灌滿鉆孔,完成后的注漿體的強度等級達到C20;若鉆機成孔為泥漿護壁鉆成孔,注漿時要把水泥漿換成砂漿,必要時可以擴大鋼管粧I孔徑。
[0035]S2.4、鋼管粧I頂部設有帽梁4,且鋼管粧I錨入帽梁4的長度大于等于100mm,帽梁4的斷面規格寬度X高度為:300 X 300mm;為了提高邊坡加固結構的強度,帽梁4和馬道平臺板2及格構梁3用加強筋7連接并整體澆筑。
[0036]上述技術方案所提供的一種邊坡加固結構,鋼管粧I和帽梁4的頂托作用提高了馬道平臺處淺層土體抗剪切力破壞的能力,有利于淺層土體穩定,有效預防因暴雨沖涮或土體不均勻沉降而引起馬道平臺下方的土體脫空,防止馬道平臺懸空和邊坡局部坍塌,從而減少邊坡坡面失穩安全事故的發生。
[0037]進一步地,鋼管粧I和帽梁4的頂托作用減少了錨桿或錨索沿邊坡向下的剪切力,有利于錨桿與格構梁3協同作用,使錨桿或錨索軸向受力狀態與其設計工況相符,增加錨桿或錨索正常工作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減少馬道平臺板2和格構梁3坐落滑移;對于無錨桿或錨索和鋼筋拉結的漿砌塊石格構梁3,鋼管粧I和帽梁4的頂托作用減少了格構梁3底部脫空或滑落,防止格構梁3分段拉裂破壞。
[0038]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替換,這些改進和替換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邊坡加固結構,其包括設于邊坡上的馬道平臺,所述馬道平臺的兩側設有格構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馬道平臺上設有馬道平臺板,所述馬道平臺板的下方設有多根間隔布置的鋼管粧,所述鋼管粧的下端錨定,所述鋼管粧的上端與所述馬道平臺板連接,所述鋼管粧和所述馬道平臺板的連接處設有帽梁。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邊坡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構梁上設有錨桿或錨索。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邊坡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管粧包括鋼管,所述鋼管的內、外側均設有混凝土結構,所述鋼管的管壁上設有多個通孔。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邊坡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管粧的粧長為8?IOm,所述鋼管粧的直徑為150?200mm,相鄰兩根所述鋼管粧之間的間距為2.0?4.0m。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邊坡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管由無縫鋼管制成,所述鋼管的直徑為110?140mm,所述鋼管的壁厚為3?5_。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邊坡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直徑為20?30mm,所述通孔呈梅花形分布,相鄰兩個所述通孔的間距為400mm?500mm。7.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邊坡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管粧錨入所述帽梁的長度大于等于100mm。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邊坡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鋼管粧包括一根或多根所述鋼管,多根所述鋼管對接。
【文檔編號】E02D17/20GK205475266SQ201620047023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1月18日
【發明人】張鵬, 彭衛平, 劉志方, 林青芝, 謝小榮
【申請人】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