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加筋網格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土木工程加筋領域,尤其是網格狀加強筋。
二)背景技術目前,在土木工程中,普遍應用一些網格狀加強筋,網格狀加強筋有兩類,一類為平面型加筋網格,如圖1所示,如單向土工格柵、雙向土工格柵、玻纖格柵等,這些格柵具有較大的孔眼和高的強度和剛度,可使土、石粒嵌入,與土或石粒產生咬合力,從而可以擴散土或石粒中的應力,限制土或石粒的位移,傳遞應力,增強材料抗拉強度和隔離的作用。舉例如鋪設在邊坡上穩固邊坡并可綠化,鋪設在軟基墊層上形成施工平臺和隔離抗拉層,鋪設在橋頭填土增強填土抗拉力防止不均勻沉降,鋪設在公路路面的任一結構層中可增強抗拉力防止反射裂縫,以及加筋土擋墻等方面。
以上平面型格柵雖可起到以上作用,但存在如下一些缺點1、作用范圍非常有限由于以上僅為平面型格柵,與土或石粒僅在平面內產生咬合力,以至于使擴散土或石粒中的應力,限制土或石粒的位移等作用均主要限制在平面的上下有限空間內,并且作用力小;甚至當顆粒材料沒有嵌入平面網格時,在平面內產生的咬合力更加有限;2、制造工藝煩瑣復雜土工格柵通常是在塑料片才上沖孔,再在加熱狀態下拉伸定向而成;玻纖格柵常須把纖維束經編成網,這些復雜的制造工藝均大大提高了平面型格柵的成本;3、結點不牢固特別是玻纖格柵,靠絲線編結在縱橫纖維束結點,在土木工程施工及變形等復雜受力條件下,結點易脫落,從而使加筋作用大大減弱。
另一類為立體型加筋網格,如土工格室,如圖2所示。土工格室的缺點是把所要加強的材料隔離在了每一小格室內,彼此互不連接,每一格室與另一格室內的材料的粘連嵌鎖作用得到破壞,并且土工格室須耗費大量材料,價格昂貴。
三)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作用范圍大,制造工藝簡單,造價低,結點結合牢固的加筋網格。
本發明目的是這樣來實現的用于土木工程中的加筋網格,其特征是由絲線縱橫連接間隔離散水泥混凝土塊體成網格狀。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形式,所述水泥混凝土塊體可以為纖維混凝土或聚合物混凝土或高強混凝土等各種水泥混凝土塊體。
作為本發明的另一種形式,所述絲線可以為縱橫交叉狀,該縱橫交叉絲線的交叉處位于所述間隔離散水泥混凝土塊體內。
作為本發明的另一種形式,所述絲線可以為平面網格。
作為本發明的另一種形式,所述平面網格可以為玻璃纖維絲束網格。
作為本發明的另一種形式,所述平面網格可以為鋼絲網格。
作為本發明的另一種形式,所述水泥混凝土塊體可以間隔離散設置于該網格的結點上。
作為本發明的另一種形式,所述水泥混凝土塊體可以間隔離散設置于該網格的格孔內。
作為本發明的另一種形式,所述水泥混凝土塊上可以設置有線環,絲線穿過線環來縱橫連接間隔離散水泥混凝土塊體成網格狀。
作為本發明的另一種形式,所述絲線為網格狀,該網格可以覆所述間隔離散水泥混凝土塊體,并在間隔離散水泥混凝土塊體之間打有結。
作為本發明的另一種形式,所述絲線為網格狀,所述水泥混凝土塊體可以間隔離散分布于一層薄膜上,所述網格狀絲線覆蓋在間隔離散水泥混凝土塊體上,并在水泥混凝土塊體之間有網格與薄膜結合的結;所述的薄膜既可以為柔性薄膜,也可以為剛性薄膜。
由于采用上述加筋網格,當加筋網格設置在顆粒材料或非顆粒材料中時,在受到拉應力或剪應力時,網格上的力可以傳遞到水泥混凝土塊體上,由于間隔離散水泥混凝土塊體之間充滿了被加強的顆粒材料或非顆粒材料,從而水泥混凝土塊體上的力又可以立體的傳遞到被加強的材料上,這樣不但克服了平面網格嵌鎖和傳遞應力僅在平面范圍的有限空間及傳力效果小的缺陷,而且也克服了土工格室導致的被加強材料的粘連嵌鎖作用得不到發揮的缺陷,本發明的加筋網格中的水泥混凝土塊體可以與被加筋材料產生更好的粘結力和嵌鎖作用,從而使本加筋網格嵌鎖顆粒或傳遞應力的能力大大增強,也使作用范圍在加筋網格的上下空間內大大增大,并且本發明的加筋網格制造工藝簡單,價格低廉,加筋網格上的水泥混凝土塊體若位于平面網格的結點上時,不但可以增強傳遞應力和嵌鎖能力,而且使絲線在結點處的結合更為牢固。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加筋網格做進一步的說明。
四)
圖1為現有技術平面型加筋網格土工格柵示意圖;圖2為現有技術立體型加筋網格土工格室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1的立體結構示意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1設置水泥混凝土塊體前的絲線示意圖;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2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3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4的立體結構分解示意圖;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4的截面視圖;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5的立體結構分解示意圖;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5的截面視圖;圖11為本發明實施例6的截面視圖;圖12為本發明實施例6的剛性薄膜立體示意圖。
五)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3、圖4所示,本實施例1由絲線2和水泥混凝土塊1構成,絲線2為縱橫成網格狀的玻璃纖維絲束,該玻璃纖維絲束經過浸漬PVC而成,在網格狀的玻璃纖維絲束縱橫結點3處沒有連接,僅為搭在一起,在每一結點3處設置水泥混凝土塊體1,即構成本實施例1的加筋網格,水泥混凝土塊體1的設置方法可以是在縱橫絲線2的每一結點3處設立與水泥混凝土塊體1有相同形狀的空腔的模板室,結點3可以在模板室的中間,這樣在模板室的空腔內澆注水泥混凝土,即把結點3埋設在水泥混凝土塊體1內,到混凝土齡期后再脫模即成為本實施例1的加筋網格。本實施例中,由于玻璃纖維絲束的結點被澆注在水泥混凝土塊體內,這樣不但使結點結合牢固,不易脫落,而且由于水泥混凝土塊體1具有足夠的硬度和立體高度,使實際使用中本加筋網格的傳遞應力和嵌鎖顆粒的能力大大加強。
當然,本實施例1中,絲線2也可以是結點3處粘結或焊接或編結或綁扎固定成平面網格狀,如以玻璃纖維為原料,在經編機上編成格柵狀,再浸漬PVC成玻璃纖維格柵平面網格,然后在該網格的結點處澆注水泥混凝土塊體而成的加筋網格。
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2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水泥混凝土塊1嵌入在平面網格2的格孔4內,平面網格2為覆有PVC的鋼絲焊接網格。
如圖6所示,本實施例3由帶有線環5的水泥混凝土塊體1和水泥混凝土塊體1之間的連接絲線2構成,連接絲線2為防銹鋼絲繞成的環型連接線,每個水泥混凝土塊體1均單獨預制,預制時在水泥混凝土塊體1內事先埋入玻璃纖維線環5,待水泥混凝土塊體1強度形成時再由連接絲線2穿過玻璃纖維線環5縱橫連接起來即成為本實施例3的加筋網格。
如圖7、圖8所示,本實施例4由絲線2和水泥混凝土塊體1構成,絲線2為上下兩層平面網格2,水泥混凝土塊體1間隔離散分布在一層平面網格2上,另一層平面網格2覆蓋在離散分布的水泥混凝土塊體1上,并在水泥混凝土塊體1和塊體1之間的兩層平面網格2打有結6,該結6由尼龍線穿過兩層平面網格2所形成,在邊部把兩層平面網格縫合連接,這樣形成每一水泥混凝土塊體1被結6隔開并相對固定的加筋網格。本實施例的平面網格2為玻纖格柵網格,實際應用本實施例的加筋網格時,把該加筋網格埋入顆粒材料中,使網格和塊體的立體增強效果更加顯著。
如圖9、圖10所示,本實施例5與實施例4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一層平面網格2被一層柔性薄膜7所代替,水泥混凝土塊體1間隔離散分布在一層柔性薄膜7上,一層平面網格2覆蓋在離散分布的水泥混凝土塊體1上,并在水泥混凝土塊體1和塊體1之間打有結6,該結6由尼龍線穿過柔性薄膜7和平面網格2所形成,這樣形成每一水泥混凝土塊體1被結6隔開并相對限制了水泥混凝土塊體移動的加筋網格。本實施例的平面網格2為玻纖格柵網格,柔性薄膜7為氯丁橡膠土工膜。
如圖11、圖12所示,本實施例6與實施例5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柔性薄膜7換成了剛性薄膜7,該剛性薄膜7為厚度1毫米的薄鋼板,在薄鋼板上焊接分布有鋼絲立環8,水泥混凝土塊體1間隔離散分布在鋼絲立環8之間,一層平面網格玻璃纖維格柵2覆蓋在離散分布的水泥混凝土塊體1上,并在水泥混凝土塊體1和塊體1之間打有結6,結6通過尼龍線穿過鋼絲立環8與平面網格2形成,這樣形成每一水泥混凝土塊體1被結6隔開并相對固定的加筋網格。
權利要求
1.用于土木工程中的加筋網格,其特征是由絲線縱橫連接間隔離散水泥混凝土塊體成網格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加筋網格,其特征是所述絲線為縱橫交叉網格狀,該縱橫交叉絲線的交叉處位于所述間隔離散水泥混凝土塊體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加筋網格,其特征是所述絲線為平面網格。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加筋網格,其特征是所述平面網格為玻璃纖維絲束網格。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加筋網格,其特征是所述平面網格為鋼絲網格。
6.根據權利要求3至5所述的任一一種加筋網格,其特征是所述水泥混凝土塊體間隔離散設置于該網格的結點上。
7.根據權利要求3至5所述的任一一種加筋網格,其特征是所述水泥混凝土塊體間隔離散設置于該網格的格孔內。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加筋網格,其特征是所述水泥混凝土塊體上設置有線環,絲線穿過線環來縱橫連接間隔離散水泥混凝土塊體成網格狀。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加筋網格,其特征是所述絲線為網格狀,該網格覆蓋所述間隔離散水泥混凝土塊體,并在間隔離散水泥混凝土塊體之間打有結。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加筋網格,其特征是所述絲線為網格狀,所述水泥混凝土塊體間隔離散分布于一層薄膜上,所述網格狀絲線覆蓋在間隔離散水泥混凝土塊體上,并在水泥混凝土塊體之間有網格與薄膜結合的結。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土木工程中的加筋網格,其特征是由絲線縱橫連接間隔離散水泥混凝土塊體成網格狀;本發明不但克服了平面網格嵌鎖和傳遞應力僅在平面范圍的有限空間的缺陷,而且也克服了土工格室導致的被加筋材料的粘連嵌鎖作用得不到發揮的缺陷,并使本加筋網格嵌鎖顆粒或傳遞應力的能力大大增強,廣泛應用于軟基墊層、橋頭填土加筋,公路路面的任一結構層中及結構層與結構層之間,加筋土擋墻等各種土木工程加筋的場合。
文檔編號E01C11/16GK1473999SQ0213450
公開日2004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02年8月5日 優先權日2002年8月5日
發明者李蘭英 申請人:李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