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氣阻燃面料及透氣阻燃防護套裝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揭示了一種透氣阻燃面料,由40%-94%重量份的芳砜綸纖維、5%-15%重量份的改性腈綸纖維、1%-5%重量份的導電纖維和0%-40%重量份的阻燃粘膠短纖維、間位芳綸短纖維、對位芳綸短纖維、聚苯并咪唑纖維、聚苯并雙噁唑纖維或碳纖維混紡而成的紗線制得。也可將該透氣阻燃面料作為內層面料,在外面覆蓋一層外層面料,外層面料是100%芳砜綸短纖維紗線制得。本發明還揭示了由透氣阻燃面料制作的透氣阻燃防護套裝,包括上衣和褲子。上衣的中間由縱向防火拉鏈封合。褲子和上衣之間由橫向防火拉鏈封合。本發明的透氣阻燃面料及透氣阻燃防護套裝兼具快速透濕性、高透氣性、消除異味、防火和耐高溫阻燃,具有較高的穿戴舒適性和良好的防護性能。
【專利說明】透氣阻燃面料及透氣阻燃防護套裝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涉及阻燃面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透氣阻燃面料及由該面料制成的透氣阻燃防護套裝。
【背景技術】
[0002]消防人員、緊急響應人員、賽車人員、軍事人員、工業生產人員經常會暴露在火焰或高溫中,他們需要的防護服或者防護制品除了能夠耐高溫以外,由于人體劇烈的運動和高溫場合使得人體的排汗量成倍排出,所以一種具有舒適性、透濕性、透氣性、消除異味等功能的耐高溫阻燃面料更是受到歡迎的。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旨在提出一種兼具快速透濕性、高透氣性、消除異味、防火和耐高溫阻燃的透氣阻燃面料及產品。
[0004]本發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種透氣阻燃面料,包括短纖維組分A、短纖維組分B、短纖維組分C、短纖維組分D,其中短纖維組分A為芳砜綸纖維,其重量份為40% -94%、短纖維組分B為改性腈綸纖維,其重量份為5% -15%、短纖維組分C為導電纖維,其重量份為1% _5%、短纖維組分D包含阻燃粘膠纖維、間位芳綸短纖維、對位芳綸短纖維、聚苯并咪唑纖維、聚苯并雙噁唑纖維、碳纖維,其重量份為0% -40%,通過混紡而成的紗線制得。
[0005]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種透氣阻燃面料,包括短纖維組分A、短纖維組分B、短纖維組分C、短纖維組分D,其中短纖維組分A為芳砜綸纖維,其重量份為40% -94%、短纖維組分B為改性腈綸纖維,其重量份為5% -15%、短纖維組分C為導電纖維,其重量份為1% _5%、短纖維組分D包含阻燃粘膠纖維、間位芳綸短纖維、對位芳綸短纖維、聚苯并咪唑纖維、聚苯并雙噁唑纖維、碳纖維,其重量份為1% _40%,通過混紡而成的紗線制得。
[0006]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種透氣阻燃面料,由上述的透氣阻燃面料作為內層面料,由100%芳砜綸紗線制成的面料為外層面料組成復合面料。
[0007]在一個實施例中,透氣阻燃面料的重量在150g/m2至350g/m2。
[0008]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種透氣阻燃防護套裝,包括上衣和褲子。上衣的中間由縱向防火拉鏈封合。褲子和上衣之間由橫向防火拉鏈封合。上衣和褲子均由內層面料和外層面料縫合制成,內層面料由40% -94%重量份的芳砜綸纖維、5% -15%重量份的改性腈綸纖維、1% -5%重量份的導電纖維和0% -40%重量份的阻燃粘膠纖維、間位芳綸短纖維、對位芳綸短纖維、聚苯并咪唑纖維、聚苯并雙噁唑纖維、碳纖維混紡而成的紗線制成,外層面料覆蓋于內層面料之外,外層面料是100 %芳砜綸纖維制得。
[0009]在一個實施例中,該透氣阻燃防護套裝還包括防火毯,防火毯由內層面料和外層面料縫合制成,內層面料由40% -94%重量份的芳砜綸纖維、5% -15%重量份的改性腈綸纖維、1% -5%重量份的導電纖維和0% -40%重量份的阻燃粘膠纖維、間位芳綸短纖維、對位芳綸短纖維、聚苯并咪唑纖維、聚苯并雙噁唑纖維或碳纖維混紡而成的紗線制成,外層面料覆蓋于內層面料之外,外層面料是100 %芳砜綸纖維制得。
[0010]在一個實施例中,防火毯的尺寸在ImX Im到2mX2m之間。
[0011]上述透氣阻燃面料的重量在150g/m2至350g/m2。
[0012]本發明所涉及的B組分短纖維是一種改性腈綸纖維,由日本東洋紡公司所購得,商品名為PXOl ?的纖維。這種改性腈綸纖維的透濕性是羊毛的3倍、棉花的5倍、同時具有很高的透氣性,對于氨氣、醋酸、醛類物質具備消臭功能,能消除異味,但是由于該纖維本身強度差、不可染色、使用溫度低等特性,使得該纖維無法獨立的使用。
[0013]本發明所涉及的各種短纖維混紡是指使用諸如松棉機的裝置將不同類型卷曲短纖維束開松,然后由任何可行的方式諸如氣力輸送共混,以形成更均勻的混合物,再由紡紗機將混合物紡成紗線。
[0014]本發明所涉及的面料由混紡短纖維制得,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機織或針織織物。一般的織物設計和構造是本領域技術人員熟知的方法。
[0015]所謂“機織”織物是指,通常在織機上形成的通過徑向或緯向交織紗線,并且使紗線彼此填充或交織以形成任何織物組織(諸如平織、四經破緞紋織、方平織、緞面織、斜紋織等等)的織物。其中平織和斜紋織是商業中最常使用的組織,并且許多實施方案中優選的。
[0016]所謂“針織”織物直指通常通過使用針將紗線圈互連而形成的織物。許多情況下,為制得針織織物,將短纖維喂入到將紗線轉變成織物的針織機中。如果需要,可向針織機中提供合股或未合股的多條單紗或股線;常規技術為,將一束紗線或一束合股紗線同時裝入到針織機中并且針織成織物,或直接針織成衣著制品。在一些實施方案中通過將一種纖維或多種纖維共混物短紗線與一種或多種其他短纖紗或連續長絲紗線同時喂入,從而將功能性纖維添加到針織織物中。可調節針織緊密度以滿足任何具體的需要。已在列入單面針織物和毛線圈針織物花紋中發現了防護服性能的非常有效的組合。
[0017]本發明的透氣阻燃面料及透氣阻燃防護套裝兼具快速透濕性、高透氣性、消除異味、防火和耐高溫阻燃,具有較高的穿戴舒適性和良好的防護性能。能夠為消防人員、緊急響應人員、賽車人員、軍事人員、工業生產人員營造一個舒適的體表環境。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揭示了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透氣阻燃面料的結構圖。
[0019]圖2揭示了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透氣阻燃防護套裝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1,提出一種透氣阻燃面料100,該面料由48%重量份的芳砜綸纖維、10%重量份的改性腈綸纖維、2%重量份的導電纖維和40%重量份的阻燃粘膠纖維、間位芳綸短纖維、對位芳綸短纖維、聚苯并咪唑纖維、聚苯并雙噁唑纖維、碳纖維,混紡而成的紗線織造制得。混紡紗線中的改性腈綸纖維的一個實際示例是可以從市場上購得的由日本東洋紡公司出產的商品名為PXGl @的纖維。該種改性腈綸纖維的透濕性是羊毛的3倍、棉花的5倍、同時具有很高的透氣性,對于氨氣、醋酸、醛類物質具備消臭功能,能消除異味。
[0021]該透氣阻燃面料的重量在220g/m2。[0022]表1揭示了實施例1所示的面料和常規面料的測試對比:
[0023]表1
[0024]
【權利要求】
1.一種透氣阻燃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短纖維組分A、短纖維組分B、短纖維組分C、短纖維組分D,其中短纖維組分A為芳砜綸纖維,其重量份為40 % -94%、短纖維組分B為改性腈綸纖維,其重量份為5% -15%、短纖維組分C為導電纖維,其重量份為1% -5%、短纖維組分D包含阻燃粘膠纖維、間位芳綸短纖維、對位芳綸短纖維、聚苯并咪唑纖維、聚苯并雙噁唑纖維、碳纖維,其重量份為0% -40%,通過混紡而成的紗線制得。
2.一種透氣阻燃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短纖維組分A、短纖維組分B、短纖維組分C、短纖維組分D,其中短纖維組分A為芳砜綸纖維,其重量份為40 % -94%、短纖維組分B為改性腈綸纖維,其重量份為5% -15%、短纖維組分C為導電纖維,其重量份為1% -5%、短纖維組分D包含阻燃粘膠纖維、間位芳綸短纖維、對位芳綸短纖維、聚苯并咪唑纖維、聚苯并雙噁唑纖維、碳纖維,其重量份為1% _40%,通過混紡而成的紗線制得。
3.—種透氣阻燃面料,其特征在于,由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透氣阻燃面料作為內層面料,由100%芳砜綸紗線制成的面料為外層面料組成復合面料。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氣阻燃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氣阻燃面料的重量在150g/m2 至 350g/m2。
5.一種透氣阻燃防護套裝,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衣,上衣的中間由縱向防火拉鏈封合; 褲子,褲子和上衣之間由橫向防火拉鏈封合; 所述上衣和褲子均由內層面料和外層面料縫合制成,所述內層面料由40% -94%重量份的芳砜綸纖維、5% -15%重量份的改性腈綸纖維、1% -5%重量份的導電纖維和0% -40%重量份的阻燃粘膠纖維、間位芳綸短纖維、對位芳綸短纖維、聚苯并咪唑纖維、聚苯并雙噁唑纖維、碳纖維混紡而成的紗線制成,所述外層面料覆蓋于內層面料之外,外層面料是100%芳砜綸纖維制得。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透氣阻燃防護套裝,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防火毯,防火毯由內層面料和外層面料縫合制成,所述內層面料由40% -94%重量份的芳砜綸纖維、5% -15%重量份的改性腈綸纖維、1% -5%重量份的導電纖維和0% -40%重量份的阻燃粘膠纖維、間位芳綸短纖維、對位芳綸短纖維、聚苯并咪唑纖維、聚苯并雙噁唑纖維或碳纖維混紡而成的紗線制成,所述外層面料覆蓋于內層面料之外,外層面料是100%芳砜綸纖維制得。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透氣阻燃防護套裝,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火毯的尺寸在ImXlm到2mX2m之間。
8.如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透氣阻燃防護套裝,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氣阻燃面料的重量在 150g/m2 至 350g/m2。
【文檔編號】B32B27/02GK103622185SQ201210309280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8日
【發明者】殷慶永, 王鋒華, 汪曉峰, 曹靜, 張光旭, 吳佳, 程靜 申請人:上海特安綸纖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