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再生節能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燈具,尤其是電子節能燈,屬于電子節能燈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電子節能燈(即螢光燈)由于節能效果顯著,已廣泛用于室內照明中,但其成本較傳統的白熾燈高出十倍以上,特別是在開關頻率較高時,使用壽命較短,燈管燈絲燒壞時只能廢棄。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將廢棄節能燈修復再用的再生節能燈。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再生節能燈,包括PCB板、燈管及設置于燈管內部的熔斷燈絲,所述燈管安裝在PCB板上,該燈管兩端分別設置有一對斷絲接線柱,在燈管其中一端的兩斷絲接線柱之間串接一個電容和一個電阻。作為優選方式,所述燈管的主體部分為U型,燈管兩端部還分別內彎曲形成一個局部U型。為與前述優選結構的燈管相匹配,所述PCB板為矩形板。該設置的有益效果是:PCB板盒內的斷絲接線柱處有足夠的空間,可方便將電容C和電阻R裝在PCB板外面。
作為第二種優選方式,所述燈管為U型。為與第二種優選結構的燈管相匹配,所述PCB板為半圓形。上述設置方式,由于PCB板上的斷絲接線柱外無空間,故只能將電容C和電阻R焊接在燈頭內的PCB板上。本實用新型中個元器件的參數限定如下:所述電容容量為223-333nF,耐壓值為630-1000V ;電阻阻值為0.5-1 Ω ;功率為1/2W。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簡單,成本低,只需在廢棄節能燈管上加入少量元件即可實現其重新利用,不僅減少了環境污染,且改裝簡單,延長使用壽命,且不需對PCB板做任何改造。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原理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結構原理示意圖。圖中零部件及編號:1-燈管,2-PCB板,3-熔斷燈絲,4-斷絲接線柱,C-電容,R-電阻。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實施例1:一種再生節能燈,包括PCB板2、燈管I及設置于燈管I內部的熔斷燈絲3,所述燈管I安裝在PCB板2上,該燈管I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一對斷絲接線柱4,在燈管I其中一端的兩斷絲接線柱4之間串接一個電容C和一個電阻R。所述燈管I的主體部分為U型,燈管I兩端部還分別內彎曲形成一個局部U型。所述PCB板2為矩形板。所述電容C容量為223-333nF,耐壓值為630-1000V;電阻R阻值為0.5-1Ω ;功率為 1/2W。實施例2: —種再生節能燈,包括PCB板2、燈管I及設置于燈管I內部的熔斷燈絲3,所述燈管I安裝在PCB板2上,該燈管I兩端分別設置有一對斷絲接線柱4,在燈管I其中一端的兩斷絲接線柱4之間串接一個電容C和一個電阻R。所述燈管I為U型。所述PCB板2為半圓形。所述電容C容量為223-333nF,耐壓值為630-1000V ;電阻R阻值為0.5-1 Ω ;功率為 1/2W。一般的節能燈通常是燈管I燒壞,即其中的一組燈絲燒斷,加裝電容C和電阻R可激活燈絲,使燈管I發光,電容C的容量按燈管I的功率大小選擇;其中電阻R起保護作用。對于實施例1中燈管I的形狀,PCB板2上的斷絲接線柱4處有足夠的空間,可將電容C和電阻R裝在PCB板2外 面,如圖1所示。而對于U形燈管及螺旋燈管,由于燈管I外無空間,可將電容C和電阻R裝在燈頭內的PCB板2上,如圖2所示。
權利要求1.一種再生節能燈,包括PCB板(2)、燈管(I)及設置于燈管(I)內部的熔斷燈絲(3),所述燈管(I)安裝在PCB板(2)上,該燈管(I)兩端分別設置有一對斷絲接線柱(4),其特征在于:在燈管(I)其中一端的兩斷絲接線柱(4)之間串接一個電容(C)和一個電阻(R)。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再生節能燈,其特征在于:所述燈管(I)的主體部分為U型,燈管(I)兩端部還分別內彎曲形成一個局部U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再生節能燈,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2)為矩形板。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再生節能燈,其特征在于:所述燈管(I)為U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再生節能燈,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2)為半圓形。
6.根據權利要求3或5所述的一種再生節能燈,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容(C)容量為223-333nF ,耐壓值為630-1000V ;電阻(R)阻值為0.5-1 Ω ;功率為1/2W。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再生節能燈,屬于電子節能燈技術領域,包括PCB板、燈管及設置于燈管內部的熔斷燈絲,所述燈管安裝在PCB板上,該燈管兩端分別設置有一對斷絲接線柱,在燈管其中一端的兩斷絲接線柱之間串接一個電容和一個電阻。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成本低,在廢棄節能燈管上加入少量元件即可實現其重新利用,不僅減少了環境污染,且改裝簡單,可延長燈管使用壽命,不需對PCB板做任何改造。
文檔編號F21S2/00GK203162656SQ20132016579
公開日2013年8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2日
發明者劉本健 申請人:劉本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