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無間隙機床絲桿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機床零部件技術領域,尤其與一種無間隙機床絲桿機構有關。
背景技術:
目前,機床直線進給裝置一般是通過螺母與絲桿的配合,轉動螺母可以使 絲桿前進或后退,將轉動轉變為進給系統的直線移動,這種裝置無論螺母與絲 桿之間配合如何緊密,螺母與絲桿之間始終存在間隙,進給過程中容易產生前 后振蕩,無法滿足高精密機床的精度要求。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要解決現有機床直線進給裝置存在的進給過程中容易 產生前后振蕩的缺陷,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性能穩定、能有效消除進給過程中
產生的前后振蕩的無間隙機床絲桿機構。為此,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無間隙機床絲桿機構,包括絲桿、前支撐套、后支撐套、與絲桿配合并設 在前、后支撐套之間的蝸輪螺母、外殼和設置在后支撐套后端部的端蓋,前支 撐套和后支撐套分別套裝在絲桿上并用外殼連接',外殼設置有開口,使蝸輪螺
母的蝸輪齒在開口處可以與蝸桿配合連接,其特征是在后支撐套內腔上設有固 定在其上的前密封環,在絲桿外壁上固定設置有后密封環,前密封環、后密封 環、絲桿外壁和后支撐套內壁形成密閉氣室,在后支撐套上設有通向氣室的空 氣通道。
本發明開始進給工作時,先通過后支撐套上的空氣通道向氣室通入高壓空 氣,通過后密封環對絲桿產生向后推力,使絲桿與蝸輪螺母的配合螺紋在進給 過程中始終是同 一 面接觸,達到了消除由于存在反向間隙而產生的前后振蕩, 提高機床加工精度的有益效果。
圖l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詳細描述。
如圖l所示,本發明包括絲桿8、前支撐套9、后支撐套6、與絲桿8配 合并設在前支撐套9、后支撐套6之間的蝸輪螺母7、外殼10和設置在后支撐 套6后端部的端蓋1,前支撐套9和后支撐套6分別套裝在絲桿8上并用外殼 IO連接,外殼10設置有開口,使蝸輪螺母7的蝸輪齒在開口處可以與蝸桿配 合連接,在后支撐套6的內腔上設有固定在其上的前密封環5,在絲桿8的外 壁上固定設置有后密封環2,前密封環5、后密封環2、絲桿8的外壁和后支 撐套6的內壁形成密閉氣室4,在后支撐套6上設有通向氣室4的空氣通道3。
本發明開始進給工作時,先通過空氣通道3向氣室4通入高壓空氣,通過 后密封環2對絲桿8產生向后推力,使絲桿8與蝸輪螺母7的配合螺紋在進給 過程中始終是同一面接觸,達到了消除由于存在反向間隙而產生的前后振蕩。
權利要求
1、無間隙機床絲桿機構,包括絲桿(8)、前支撐套(9)、后支撐套(6)、與絲桿(8)配合并設在前支撐套(9)、后支撐套(6)之間的蝸輪螺母(7)、外殼(10)和設置在后支撐套(6)后端部的端蓋(1),前支撐套(9)和后支撐套(6)分別套裝在絲桿(8)上并用外殼(10)連接,外殼(10)設置有開口,使蝸輪螺母(7)的蝸輪齒在開口處可以與蝸桿配合連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后支撐套(6)的內腔上設有固定在其上的前密封環(5),在所述的絲桿(8)的外壁上固定設置有后密封環(2),前密封環(5)、后密封環(2)、絲桿(8)的外壁和后支撐套(6)的內壁形成密閉氣室(4),在后支撐套(6)上設有通向所述的氣室(4)的空氣通道(3)。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無間隙機床絲桿機構,屬于機床構成零部件。現有的螺母絲桿配合型機床直線進給裝置存在由于配合間隙而在進給過程中容易產生振蕩。本發明的特點是在后支撐套內腔設置固定在其上的前密封環,在絲桿外壁固定設置后密封環,使前、后密封環和后支撐套內壁、絲桿外壁形成密閉氣室,在后支撐套上設置通向該密閉氣室的空氣通道,利用通入高壓空氣,通過后密封環對絲桿產生推力,使進給過程中絲桿與螺母的配合螺紋始終是同一面接觸,達到消除了由于存在反向間隙而產生的振蕩的作用。
文檔編號B23Q5/40GK101585153SQ20081006200
公開日2009年11月25日 申請日期2008年5月21日 優先權日2008年5月21日
發明者偉 王 申請人:偉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