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車銑復合多軸動力頭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銑復合多軸動力頭裝置,包括伺服電機、電機座和齒輪箱,所述伺服電機安裝在電機座側面,所述電機座安裝在齒輪箱的右側壁上,所述電機座內并列安裝有兩個聯動軸,且其中一個聯動軸安裝在伺服電機的轉動軸上;所述齒輪箱的兩個垂直面上分別均勻設有多個安裝孔,所述安裝孔中分別安裝設有前軸串或側軸串;所述齒輪箱后部還設有一個形腔,所述形腔內還設有一根動力軸承,所述動力軸承上還依次設有軸承Ⅱ、傘齒Ⅰ、隔套、徑向鎖緊螺母、軸承Ⅰ和骨架油封Ⅰ。該裝置結構緊湊,占用空間更小,更于裝配,還可以同時控制兩個面的軸串旋轉而進行加工;同時,還采用同步運動結構連接,可以省去一個動力電機,更省成本。
【專利說明】一種車銑復合多軸動力頭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數控機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車銑復合數控機床上加工車銑件的多軸動力頭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數控機床加工的要求的提高,在加工工件的過程中為了達到車削、銑削、鉆孔、攻牙、雕刻等復雜工序時,通常使用的是帶普通動力頭的數控機床來加工。目前,在普通數控車銑復合機床加工工件時,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0003]1.傳統的數控車銑復合機床加當兩個垂直的平面安裝兩方向動力頭時,動力軸不能實現交叉兩個平面安裝,特別在加工大直徑工件時會存在相互干涉現象,滿足不了大范圍加工的需求。
[0004]2.傳統的車銑復合機床由于受動力頭結構太大的影響,不能靈活地安裝于機床載體,給后續的設計及安裝帶來不便。
[0005]3.傳統的數控車銑復合機床加當兩個垂直的平面安裝兩方向動力頭時,需要兩套伺服電機來控制,對機床的控制系統有特別的限制。
【發明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結構合理、占用空間小、加工剛性強、力口工精度高,而且日常維護小的高效率的車銑復合多軸動力頭裝置。
[0007]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車銑復合多軸動力頭裝置,包括伺服電機、電機座和齒輪箱,所述伺服電機安裝在電機座側面,所述電機座安裝在齒輪箱的右側壁上,所述電機座內并列安裝有兩個聯動軸,且其中一個聯動軸安裝在伺服電機的轉動軸上;所述齒輪箱的兩個垂直面上分別均勻設有多個安裝孔,所述安裝孔中分別安裝設有前軸串或側軸串;所述齒輪箱后部還設有一個形腔,所述形腔內還設有一根動力軸承,所述動力軸承上還依次設有軸承I1、傘齒1、隔套、徑向鎖緊螺母、軸承I和骨架油封I。
[0008]為了使得動力軸承安裝方便,所述齒輪箱左、右兩側還分別對稱設有軸承安裝孔,且軸承安裝孔內分別設有軸承I和軸承II,所述左側的軸承安裝孔內安裝有一個圓形的軸承壓蓋II,所述動力軸承的左端正好頂在圓形的軸承壓蓋II上。
[0009]為了使得對外加工工件時效率更高,所述單個垂直面上安裝孔的數量為2-8個,且對應安裝的前軸串或側軸串的安裝數量也分別為2-8個。
[0010]為了使得動力軸承傳動效果更好,所述電機座左側壁上還設有一個圓形的軸承壓蓋孔,且軸承壓蓋孔內設有軸承壓蓋I,所述動力軸承的右端穿過軸承壓蓋I正好安裝在電機座內的聯動軸上。
[0011]為了進一步使得動力軸承傳動效果更好,所述動力軸承上的傘齒I與隔套為交替均勻設置,所述徑向鎖緊螺母安裝在動力軸承上的螺紋上,且將傘齒I和隔套鎖緊,且傘齒I和隔套的安裝數量分別在2-8個。
[0012]為了使得側軸串在加工工件時運行更穩定,所述側軸串還包括有側動力軸、側軸承壓蓋、傘齒II1、傘齒IV和機米螺絲II,所述側動力軸表面依次設有側軸承壓蓋、后軸承、齒輪隔套I1、傘齒II1、中間隔套和后隔套,所述側動力軸最左端設有一個用來加工工件的螺母II,所述側動力軸最右端還設有一個傘齒鎖緊螺母II,所述傘齒鎖緊螺母II表面還套有一個傘齒IV,且傘齒IV通過機米螺絲II固定在傘齒鎖緊螺母II上。
[0013]為了進一步使得側軸串在加工工件時運行更穩定,所述側軸承壓蓋正好安裝固定在齒輪箱側部的安裝孔四周,所在傘齒IV正好安裝在齒輪箱內部的形腔中,且與動力軸承上的傘齒I呈90度角齒合。
[0014]為了使得前軸串在加工工件時運行更穩定,所述前軸串還包括有前動力軸、動力軸殼體、前軸承壓蓋、傘齒I1、機米螺絲I和傘齒擰緊螺母I,所述前動力軸外設有動力軸殼體,且動力軸殼體與前動力軸之間并列設有多個前軸承,所述動力軸殼體左端設有一塊一體化成形的正方形的固定塊,所述固定塊左側還固定設有前軸承壓蓋,且前軸承壓蓋內設有一塊骨架油封II,所述前動力軸最左端安裝有一個用來加工工件的螺母I。
[0015]為了進一步使得前軸串在加工工件時運行更穩定,所述前動力軸最右端還安裝有一顆傘齒擰緊螺母I,且傘齒擰緊螺母I表面還套有一個傘齒II,所述傘齒II通過機米螺絲I固定在傘齒擰緊螺母I上;所述傘齒II安裝在齒輪箱內部的形腔中,且與側動力軸承上的傘齒III呈90度角齒合,所述固定塊正好安裝在齒輪箱前部的安裝孔四周。
[0016]為了方便維護齒輪箱內部的組件,所述齒輪箱后部還設有一塊蓋板,且蓋板通過長桿螺絲固定,所述蓋板將形腔密封,且形腔內還注入有潤滑脂。
[001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8]1.該動力頭裝置結構緊湊,占用空間更小,更于裝配;
[0019]2.可以同時控制兩個面的軸串旋轉而進行加工;
[0020]3.由于采用同步運動結構連接,可以省去一個動力電機,更省成本;
[0021]4.側軸串和前軸串可以設計成多軸并列,功能更加強大,加工范圍更大;
[0022]5.由于采用兩個呈90度的面進行布置軸串,加工時側面與端面軸串在加工過程中不存在相互干涉的情況,有利于加工時刀具、材料等的限制。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車銑復合多軸動力頭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車銑復合多軸動力頭裝置的分散示意圖;
[0025]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車銑復合多軸動力頭裝置的剖視圖;
[0026]圖4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車銑復合多軸動力頭裝置的側視圖A ;
[0027]圖5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車銑復合多軸動力頭裝置的側視圖B ;
[0028]圖6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車銑復合多軸動力頭裝置不帶蓋板的側視圖C ;
[0029]圖7為圖1中側軸串的結構示意圖;
[0030]圖8為圖1中側軸串的剖視圖;
[0031]圖9為圖1中前軸串的結構示意圖;
[0032]圖10為圖1中前軸串的剖視圖;[0033]圖中:1-伺服電機、2-電機座、21-聯軸器、22-軸承壓蓋1、23_軸承壓蓋孔、24-螺絲釘、3-齒輪箱、31-動力軸承、311-骨架油封1、312_軸承1、313_徑向鎖緊螺母、314-隔套、315-軸承II ,316-傘齒1、32_軸承壓蓋II >321-螺絲釘、33-蓋板、34-安裝孔、35-長桿螺絲、36-軸承安裝孔、37-形腔、4-前軸串、41-前動力軸、411-螺母1、412_骨架油封II >413-前軸承壓蓋、414-前軸承、415-齒輪隔套1、416_傘齒II ,417-機米螺絲1、418-傘齒擰緊螺母1、42_動力軸殼體、421-固定塊、422-固定孔、5-側軸串、51-側動力軸、511-螺母II ,512-側軸承壓蓋、513-后軸承、514-齒輪隔套II >515-傘齒II1、516-中間隔套、517-后隔套、518-傘齒IV、519-機米螺絲II >520-傘齒擰緊螺母II。
【具體實施方式】
[0034]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車銑復合多軸動力頭裝置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35]如圖1-6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車銑復合多軸動力頭裝置,包括伺服電機
1、電機座2和齒輪箱3,所述的伺服電機I安裝在電機座2側面,所述的電機座2安裝在齒輪箱3的右側壁上,所述的電機座2內并列安裝有兩個聯動軸21,且其中一個聯動軸21安裝在伺服電機I的轉動軸上;所述齒輪箱3的兩個垂直面上分別均勻設有多個安裝孔34,所述的安裝孔34中分別安裝設有前軸串4和側軸串5 ;所述的單個垂直面上安裝孔34的數量為2-8個,且對應安裝的前軸串4或側軸串5的安裝數量也分別為2-8個。所述的齒輪箱2后部還設有一個形腔37,所述的形腔37內還設有一根動力軸承31,所述的動力軸承31上還依次設有軸承II 315、傘齒I 316、隔套314、徑向鎖緊螺母313、軸承I 312和骨架油封I 311 ;所述的齒輪箱2左、右兩側還分別對稱設有軸承安裝孔36,且軸承安裝孔36內分別設有軸承I 312和軸承II 315,所述左側的軸承安裝孔36內安裝有一個圓形的軸承壓蓋II 32,且軸承壓蓋II 32通過螺絲釘321固定在齒輪箱2左側壁上,所述的動力軸承31的左端正好頂在圓形的軸承壓蓋II 32上。所述的電機座2左側壁上還設有一個圓形的軸承壓蓋孔23,且軸承壓蓋孔23內設有軸承壓蓋I 22,所述的動力軸承31的右端穿過軸承壓蓋I 22正好安裝在電機座2內的聯動軸21上。所述的動力軸承31上的傘齒I 316與隔套314為交替均勻設置,所述的徑向鎖緊螺母313安裝在動力軸承31上的螺紋上,且將傘齒I 316和隔套314鎖緊,且傘齒I 316和隔套314的安裝數量分別在2_8個;所述的齒輪箱4后部還設有一塊蓋板33,所述的蓋板33將形腔37密封,且形腔37內還注入有潤滑脂。
[0036]如圖7-8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側軸串5還包括有側動力軸51、側軸承壓蓋512、傘齒III 515、傘齒IV 518和機米螺絲II 519,所述的側動力軸51表面依次設有側軸承壓蓋512、后軸承513、齒輪隔套II 514、傘齒III 515、中間隔套516和后隔套517,所述的側動力軸512最左端設有一個用來加工工件的螺母II 511,所述的側動力軸51最右端還設有一個傘齒鎖緊螺母II 520,所述的傘齒鎖緊螺母II 520表面還套有一個傘齒IV 518,且傘齒IV 518通過機米螺絲II 519固定在傘齒鎖緊螺母II 520上。所述的側軸承壓蓋512正好安裝固定在齒輪箱3側部的安裝孔34四周,所在傘齒IV正好安裝在齒輪箱3內部的形腔37中,且與動力軸承31上的傘齒I 316呈90度角齒合。
[0037]如圖9-10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前軸串4還包括有前動力軸41、動力軸殼體42、前軸承壓蓋413、傘齒II 416、機米螺絲I 417和傘齒擰緊螺母I 418,所述的前動力軸41外設有動力軸殼體42,且動力軸殼體42與前動力軸41之間并列設有多個前軸承414,所述的動力軸殼體42左端設有一塊一體化成形的正方形的固定塊421,所述的固定塊421左側還固定設有前軸承壓蓋413,且前軸承壓蓋413內設有一塊骨架油封II 412,所述的前動力軸41最左端安裝有一個用來加工工件的螺母I 411。所述的前動力軸41最右端還安裝有一顆傘齒擰緊螺母I 418,且傘齒擰緊螺母I 418表面還套有一個傘齒II 416,所述的傘齒II 416通過機米螺絲I 417固定在傘齒擰緊螺母I 418上;所述傘齒II安裝在齒輪箱3內部的形腔37中,且與側動力軸承51上的傘齒III 515呈90度角齒合,所述的固定塊421正好安裝在齒輪箱4前部的安裝孔34四周。
【權利要求】
1.一種車銑復合多軸動力頭裝置,包括伺服電機、電機座和齒輪箱,所述伺服電機安裝在電機座側面,所述電機座安裝在齒輪箱的右側壁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座內并列安裝有兩個聯動軸,且其中一個聯動軸安裝在伺服電機的轉動軸上;所述齒輪箱的兩個垂直面上分別均勻設有多個安裝孔,所述安裝孔中分別安裝設有前軸串或側軸串;所述齒輪箱后部還設有一個形腔,所述形腔內還設有一根動力軸承,所述動力軸承上還依次設有軸承I1、傘齒1、隔套、徑向鎖緊螺母、軸承I和骨架油封I。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銑復合多軸動力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齒輪箱左、右兩側還分別對稱設有軸承安裝孔,且軸承安裝孔內分別設有軸承I和軸承II,所述左側的軸承安裝孔內安裝有一個圓形的軸承壓蓋II,所述動力軸承的左端正好頂在圓形的軸承壓蓋II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銑復合多軸動力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單個垂直面上安裝孔的數量為2-8個,且對應安裝的前軸串或側軸串的安裝數量也分別為2-8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銑復合多軸動力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座左側壁上還設有一個圓形的軸承壓蓋孔,且軸承壓蓋孔內設有軸承壓蓋I,所述動力軸承的右端穿過軸承壓蓋I正好安裝在電機座內的聯動軸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銑復合多軸動力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軸承上的傘齒I與隔套為交替均勻設置,所述徑向鎖緊螺母安裝在動力軸承上的螺紋上,且將傘齒I和隔套鎖緊,且傘齒I和隔套的安裝數量分別在2-8個。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銑復合多軸動力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側軸串還包括有側動力軸、側軸承壓蓋、傘齒II1、傘齒IV和機米螺絲II,所述側動力軸表面依次設有側軸承壓蓋、后軸承、齒輪隔套I1、傘齒II1、中間隔套和后隔套,所述側動力軸最左端設有一個用來加工工件的螺母II,所述側動力軸最右端還設有一個傘齒鎖緊螺母II,所述傘齒鎖緊螺母II表面還套有一個傘齒IV,且傘齒IV通過機米螺絲II固定在傘齒鎖緊螺母II上。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車銑復合多軸動力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側軸承壓蓋正好安裝固定在齒輪箱側部的安裝孔四周,所在傘齒IV正好安裝在齒輪箱內部的形腔中,且與動力軸承上的傘齒I呈90度角齒合。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銑復合多軸動力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軸串還包括有前動力軸、動力軸殼體、前軸承壓蓋、傘齒I1、機米螺絲I和傘齒擰緊螺母I,所述前動力軸外設有動力軸殼體,且動力軸殼體與前動力軸之間并列設有多個前軸承,所述動力軸殼體左端設有一塊一體化成形的正方形的固定塊,所述固定塊左側還固定設有前軸承壓蓋,且前軸承壓蓋內設有一塊骨架油封II,所述前動力軸最左端安裝有一個用來加工工件的螺母I。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車銑復合多軸動力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動力軸最右端還安裝有一顆傘齒擰緊螺母I,且傘齒擰緊螺母I表面還套有一個傘齒II,所述傘齒II通過機米螺絲I固定在傘齒擰緊螺母I上;所述傘齒II安裝在齒輪箱內部的形腔中,且與側動力軸承上的傘齒III呈90度角齒合,所述固定塊正好安裝在齒輪箱前部的安裝孔四周。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銑復合多軸動力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齒輪箱后部還設有一塊蓋板,所述蓋板將形腔密封,且形腔內還注入有潤滑脂。
【文檔編號】B23B19/02GK203622042SQ201320871260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7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7日
【發明者】劉芳藝, 譚習旺, 藍方偉 申請人:廣州隆邦自動化控制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