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全自動砂輪脫模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脫模機,更具體地說,尤其涉及一種全自動砂輪脫模機。
背景技術:
傳統的砂輪脫模機,采用功能簡單的普通油壓機進行模具與砂輪之間的分離,所有脫模工序動作單一、缺乏連續性,造成生產周期長,生產工序繁瑣,工作效率低。同時,傳統砂輪脫模機的自動化程度不高,需要使用較多的人力資源,且由于工序繁雜,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操作存在安全隱患。并且,現有的砂輪脫模機,由于設備及技術等相對落后,因此,功耗較大,節能環保性相對較差。更重要的,由于設備的技術落后,操作依賴人為干預,因此產品質量不穩定,易出現次品,進一步增加了產品成本。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緊湊、使用方便且效果良好的全自動砂輪脫模機。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全自動砂輪脫模機,包括機架,其中所述機架上設有脫模主機,所述脫模主機側邊分別設有模具輸出機構和升降式模料中轉機構,所述升降式模料中轉機構的側邊分別設有供料機構和砂輪輸出機構,在供料機構上方設有雙層推桿機構;所述雙層推桿機構推出時,可將未脫模砂輪輸送至脫模主機中心或將脫模后的模具推至模具輸出機構輸出;所述雙層推桿機構縮回時,可將脫模后的砂輪拉至模料中轉機構上,通過模料中轉機構輸送至砂輪輸出機構上輸出。上述的全自動砂輪脫模機中,所述的脫模主機主要由主機上梁,主機下梁,連接主機上、下梁的導向柱,套設在導向柱上的主機升降梁,設置在主機下梁上的快速合模油缸和脫模主油缸,設置在主機升降梁上的脫模頂圈,活動套設在脫模頂圈外圍的模圈托板,設置在脫模頂圈外壁上且與模圈托板相連接的模圈托模油缸,活動設置在脫模頂圈內的模芯托板設置在脫模頂圈內壁上且與模芯托板連接的模芯托模油缸,設置在主機上梁底部且與模芯托板相對的模芯頂桿,設置在主機上梁底部且與模圈托板相對的模圈頂圈以及設置在導向柱上且相互配合的砂輪頂松油缸、上模板頂松油缸和下模板頂松油缸;所述快速合模油缸的活塞桿自由端與主機升降梁固定連接,所述脫模主油缸的活塞桿與主機升降梁相對;所述砂輪頂松油缸分別與上模板頂松油缸和下模板頂松油缸相對設置。上述的全自動砂輪脫模機中,所述主機上、下梁之間共設有四根導向柱,在沿雙層推桿機構移動方向其中一側的兩根導向柱之間設有支板,所述砂輪頂松油缸固定在該支板上,在砂輪頂松油缸的活塞桿自由端設有與砂輪相適應的弧形擋塊;所述上模板頂松油缸和下模板頂松油缸分別固定在剩余兩根導向柱上,所述砂輪頂松油缸、上模板頂松油缸和下模板頂松油缸的活塞桿均水平朝向脫模主機的中心。上述的全自動砂輪脫模機中,所述模芯頂桿下端面上設有導向圓形錐臺。上述的全自動砂輪脫模機中,所述砂輪輸出機構主要由第一支架、設置在第一支架上的第一動力滾筒組、鉸接在第一動力滾筒組前端的翻轉滾筒架、設置在翻轉滾筒架上的無動力滾筒以及翻轉氣缸組成;所述翻轉氣缸固定在第一支架上,所述翻轉氣缸的活塞桿自由端與翻轉滾筒架鉸接;所述第一動力滾筒組連接有驅動電機。上述的全自動砂輪脫模機中,所述升降式模料中轉機構主要由第一剪叉式升降架、設置在第一剪叉式升降架上的第一驅動油缸和第二動力滾筒組、設置在第二動力滾筒組底部的來福輪支架、設置在來福輪支架上的來福輪以及固定在第一剪叉式升降架上的來福輪支架升降油缸組成;所述來福輪支架升降油缸的活塞桿自由端與來福輪支架連接,所述第二動力滾筒組上相鄰兩個動力滾筒之間的來福輪支架上設有來福輪安裝長槽,所述各來福輪分別安裝在各來福輪安裝長槽內;所述來福輪的滾動方向與脫模主機相對;所述第二動力滾筒組的輸出端與砂輪輸出機構的輸入端相連接。上述的全自動砂輪脫模機中,所述供料機構由第二支架和設置在第二支架上的第三動力滾筒組組成,所述第三動力滾筒組上的動力滾筒滾動方向與來福輪的滾動方向相同。上述的全自動砂輪脫模機中,所述模具輸出機構主要由第二剪叉式升降架、設置在第二剪叉式升降架上的第二驅動油缸以及設置在第二剪叉式升降架上的第三動力滾筒組組成;所述第三動力滾筒組的輸入端與脫模主機相對且第三動力滾筒組的輸送方向與雙層推桿機構的移動方向相同。上述的全自動砂輪脫模機中,所述雙層推桿機構主要由第三支架、活動設置在第三支架上的上層移動座和下層移動座、分別設置在上、下層移動座上的齒條、固定在第三支架上且分別與兩條齒條對應嚙合的兩臺油壓馬達、設置在上層移動座前端的推板、鉸接在推板內側面的至少兩條砂輪鉤條、設置在下層移動座前面的推料機構組成;所述推板與脫模后的上模板相對應,所述砂輪鉤條與脫模后的砂輪相適應;所述推料機構與供料機構上的未脫模砂輪相對。上述的全自動砂輪脫模機中,所述推料機構主要由固定在下層移動座上的四個連接柱、鉸接在四個連接柱上的砂輪推桿、設置在下層移動座底部的水平驅動氣缸以及固定在水平驅動氣缸活塞桿自由端的V形推塊組成;所述砂輪推桿后側的連接柱上一體成型有限制砂輪推桿朝后翻轉的限位塊;所述砂輪推桿與未脫模前的砂輪相對應,所述V形推塊與脫模后的下模板相對應。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結構后,通過脫模主機上的模芯托板和模芯頂桿配合,以及模芯托板和模圈頂圈配合,實現模圈、模芯與砂輪的分離,同時通過砂輪頂松油缸、上模板頂松油缸和下模板頂松油缸配合,實現上模板、下模板與砂輪的分離,達到砂輪與模具的全自動分離目的;進一步地,通過在脫模主機側邊設置相互配合的模具輸出機構、升降式模料中轉機構、供料機構、砂輪輸出機構和雙層推桿機構,實現了砂輪與模具的有序輸出,達到砂輪與模具自動分離后的自動輸出,整個過程不需要人為干預,大幅降低工人勞動強度,進一步提高自動化程度。本實用新型具有生產效率高,高度自動化、產品質量穩定的優點不。使砂輪脫模機的控制更加自動化、功能更加集成化,操作更加人性化。
下面將結合附圖中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脫模主機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模芯頂桿及模圈頂圈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模具輸出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升降式模料中轉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4中A-A處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供料機構和推料機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供料機構和推料機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9是圖8中B-B向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10是本實用新型砂輪輸出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11是本實用新型脫模初始狀態示意圖。圖中:機架1、脫模主機2、主機上梁2a、主機下梁2b、導向柱2c、主機升降梁2d、快速合模油缸2e、脫模主油缸2f、脫模頂圈2g、模圈托板2h、模圈托模油缸21、模芯托板2j、模芯托模油缸2k、模芯頂桿21、模圈頂圈2m、砂輪頂松油缸2n、上模板頂松油缸2o、下模板頂松油缸2p、支板2q、弧形擋塊2r、導向圓形錐臺2s、模具輸出機構3、第二剪叉式升降架3a、第二驅動油缸3b、第三動力滾筒組3c、升降式模料中轉機構4、第一剪叉式升降架4a、第一驅動油缸4b、第二動力滾筒組4c、來福輪支架4d、來福輪4e、來福輪支架升降油缸4f、來福輪安裝長槽4g、供料機構5、第二支架5a、第三動力滾筒組5b、砂輪輸出機構6、第一支架6a、第一動力滾筒組6b、翻轉滾筒架6c、無動力滾筒6d、翻轉氣缸6e、雙層推桿機構7、第三支架7a、上層移動座7b、下層移動座7c、齒條7d、油壓馬達7e、推板7f、砂輪鉤條7g、推料機構8、連接柱8a、砂輪推桿8b、水平驅動氣缸8c、V形推塊8d。
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1至圖1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全自動砂輪脫模機,包括機架1,在機架I上設有脫模主機2,所述脫模主機2側邊分別設有模具輸出機構3和升降式模料中轉機構4,所述升降式模料中轉機構4的側邊分別設有供料機構5和砂輪輸出機構6,在供料機構5上方設有雙層推桿機構7 ;所述雙層推桿機構7推出時,可將未脫模砂輪輸送至脫模主機2中心或將脫模后的模具推至模具輸出機構3輸出;所述雙層推桿機構7縮回時,可將脫模后的砂輪拉至模料中轉機構4上,通過模料中轉機構4輸送至砂輪輸出機構6上輸出。本實施例中所述的脫模主機2主要由主機上梁2a,主機下梁2b,連接主機上、下梁2a,2b的四根導向柱2c,套設在導向柱2c上的主機升降梁2d,設置在主機下梁2b上的快速合模油缸2e和脫模主油缸2f,設置在主機升降梁2d上的脫模頂圈2g,活動套設在脫模頂圈2g外圍的模圈托板2h,設置在脫模頂圈2g外壁上且與模圈托板2h相連接的模圈托模油缸2i,活動設置在脫模頂圈2g內的模芯托板2j,設置在脫模頂圈2g內壁上且與模芯托板2j連接的模芯托模油缸2k,設置在主機上梁2a底部且與模芯托板2j相對的模芯頂桿21,設置在主機上梁2a底部且與模圈托板2h相對的模圈頂圈2m以及設置在導向柱2c上且相互配合的砂輪頂松油缸2n、上模板頂松油缸2o和下模板頂松油缸2p組成;在初始狀態下,模圈托模油缸2i伸出頂起模圈托板2h,模芯托模油缸2k伸出頂起模芯托板2j,使模圈托板2h、模芯托板2j和脫模頂圈2g位于同一平面上,用于支承未脫模砂輪;所述快速合模油缸2e的活塞桿自由端與主機升降梁2d固定連接,所述脫模主油缸2f的活塞桿與主機升降梁2d相對;所述砂輪頂松油缸2n分別與上模板頂松油缸2ο和下模板頂松油缸2ρ相對設置。具體地,在沿雙層推桿機構7移動方向其中一側的兩根導向柱2c之間設有支板2q,所述砂輪頂松油缸2n固定在該支板2q上,在砂輪頂松油缸2n的活塞桿自由端設有與砂輪相適應的弧形擋塊2r,為了起擋砂輪時不會連同模具一起阻擋,因此弧形擋塊2r的厚度要比砂輪薄;所述上模板頂松油缸2o和下模板頂松油缸2p分別固定在剩余兩根導向柱2c上,所述砂輪頂松油缸2n、上模板頂松油缸2o和下模板頂松油缸2p的活塞桿均水平朝向脫模主機2的中心。通過這種結構,即可通過錯位的方式,使上模板、砂輪和下模板三者完全頂松,方便下一步的分離操作。進一步地,為了在合模時,模芯頂桿21可以快速準確地定位未脫模砂輪,在模芯頂桿21下端面上設有導向圓形錐臺2s,這個導向圓形錐臺2s的外徑形狀是與未脫模砂輪中心的模芯內徑相適應的。這種結構,使得未脫模砂輪可以非常準確地固定在脫模工位上,保證脫模的準確性。砂輪輸出機構6主要由第一支架6a、設置在第一支架6a上的第一動力滾筒組6b、鉸接在第一動力滾筒組6b前端的翻轉滾筒架6c、設置在翻轉滾筒架6c上的無動力滾筒6d以及翻轉氣缸6e組成;所述翻轉氣缸6e固定在第一支架6a上,所述翻轉氣缸6e的活塞桿自由端與翻轉滾筒架6c鉸接;所述第一動力滾筒組6b連接有驅動電機。砂輪輸出機構6在初始狀態時,翻轉滾筒架6c處于水平位,翻轉氣缸6e處于伸出狀態,當脫模后砂輪通過第一動力滾筒組6b傳輸至無動力滾筒6d上時,翻轉氣缸6e回退,使翻轉滾筒架6c繞轉銷轉動,使砂輪接近豎立位置便于移至下道工序。升降式模料中轉機構4主要由第一剪叉式升降架4a、設置在第一剪叉式升降架4a上的第一驅動油缸4b和第二動力滾筒組4c、設置在第二動力滾筒組4c底部的來福輪支架4d、設置在來福輪支架4d上的來福輪4e以及固定在第一剪叉式升降架4a上的來福輪支架升降油缸4f組成;所述來福輪支架升降油缸4f的活塞桿自由端與來福輪支架4d連接,所述第二動力滾筒組4c上相鄰兩個動力滾筒之間的來福輪支架4d上設有來福輪安裝長槽4g,所述各來福輪4e分別安裝在各來福輪安裝長槽4g內,通過來福輪支架升降油缸4f的控制,可以實現無動力的來福輪4e能高于或低于第二動力滾筒組4c上的動力滾筒,起到中間過渡轉換的功能;所述來福輪4e的滾動方向與脫模主機I相對,用于將未脫模砂輪輸送至脫模主機I上;所述第二動力滾筒組4c的輸出端與砂輪輸出機構6的輸入端相連接,用于將脫模后的砂輪輸送至砂輪輸出機構6上。供料機構5由第二支架5a和設置在第二支架5a上的第三動力滾筒組5b組成,所述第三動力滾筒組5b上的動力滾筒滾動方向與來福輪4e的滾動方向相同。同時,雙層推桿機構7主要由第三支架7a、活動設置在第三支架7a上的上層移動座7b和下層移動座7c、分別設置在上、下層移動座7b,7c上的齒條7d、固定在第三支架7a上且分別與兩條齒條7d對應嚙合的兩臺油壓馬達7e、設置在上層移動座7b前端的推板7f、鉸接在推板7f內側面的至少兩條砂輪鉤條7g、設置在下層移動座7c前面的推料機構8組成;所述推板7f與脫模后的上模板相對應,所述砂輪鉤條7g與脫模后的砂輪相適應;當推板7f朝上模板方向移動時,砂輪鉤條7 g朝與運動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90°,使得這個動作,只將上模板朝前推而不會將砂輪也一同往前推進,上層移動座7b回退時,砂輪釣條7g受到推板7f的限制,無法再次旋轉90°,因此,會鉤住脫模后的砂輪,將其帶至升降式模料中轉機構4的第二動力滾筒組4c上,通過第二動力滾筒組4c將脫模后的砂輪輸送至砂輪輸出機構6上。位于下層移動座7c上的推料機構8主要由固定在下層移動座7c上的四個連接柱8a、鉸接在四個連接柱8a上的砂輪推桿8b、設置在下層移動座7c底部的水平驅動氣缸8c以及固定在水平驅動氣缸8c活塞桿自由端的V形推塊8d組成;所述砂輪推桿Sb后側的連接柱8a上一體成型有限制砂輪推桿Sb朝后翻轉的限位塊;所述砂輪推桿Sb與供料機構5上未脫模前的砂輪相對應,所述V形推塊8d與脫模后的下模板相對應,V形推塊8d用于推脫模后的下模板,避免出現下模板掉入模圈內不易取出的問題。模具輸出機構3主要由第二剪叉式升降架3a、設置在第二剪叉式升降架3a上的第二驅動油缸3b以及設置在第二剪叉式升降架3a上的第三動力滾筒組3c組成;所述第三動力滾筒組3c的輸入端與脫模主機I相對且第三動力滾筒組3c的輸送方向與雙層推桿機構7的移動方向相同。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驅動裝置,如電機、油缸等,均與中央控制單元連接并受其統一控制,例如PLC系統等,實現整個脫模過程的自動化。本實用新型脫模機的脫模進程描述:( I)未脫模砂輪送入供料機構5的第三動力滾筒組5b上,砂輪推桿8b推未脫模砂輪經過升降式模料中轉機構4上的無動力的來福輪4e進入脫模主機2工作臺中心,然后下層移動座7c帶動砂輪推桿Sb回退至初始位;(2)主機升降梁2d快速上行進行未脫模砂輪的定位,同時脫模主油缸2f緩慢上行頂住主機升降梁2d,在模圈頂圈2m、模圈托板2h和模圈托模油缸2i的配合下完成脫模圈,同時模圈托模油缸2i被動下行,在模芯頂桿21、模芯托板2j、模芯托模油缸2k的配合下完成脫模芯,同時模芯托模油缸2k被譽為動下行,主機升降梁2d上行停止;(3)主機升降梁2d下降至頂松位,砂輪頂松油缸2n、上模板頂松油缸2ο和下模板頂松油缸2·ρ,分別頂出,完成上、下模板與砂輪的頂松,三個頂松油缸回退,模具輸出機構3上升,上層移動座7b帶動推板7f將上模板推至模具輸出機構3上的第三動力滾筒組3c上,模具輸出機構3下降將上模板輸出,同時上層移動座7b帶動推板7f回退,通過推板7f與砂輪鉤條7g配合將砂輪帶至升降式模料中轉機構4上的來福輪4e上;
(4)來福輪4e下降,使砂輪與第二動力滾筒組4c接觸,通過第二動力滾筒組4c旋轉將砂輪送入砂輪輸出機構6,下層移動座7c伸出,同時配合水平驅動氣缸8c和V形推塊8d推動模圈、模芯和下模板6e至模具輸出機構3上,模圈、模芯和下模板隨第三動力滾筒組3c送出,下層移動座7c回退,來福輪4e上升。即完成一個完整的動作周期。以上所舉實施例僅用來方便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提技術特征的范圍內,利用本實用新型所揭示技術內容所作出局部更動或修飾的等效實施例,并且未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內容,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特征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全自動砂輪脫模機,包括機架(I),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I)上設有脫模主機(2),所述脫模主機(2)側邊分別設有模具輸出機構(3)和升降式模料中轉機構(4),所述升降式模料中轉機構(4)的側邊分別設有供料機構(5)和砂輪輸出機構(6),在供料機構(5)上方設有雙層推桿機構(7);所述雙層推桿機構(7)推出時,可將未脫模砂輪輸送至脫模主機(2)中心或將脫模后的模具推至模具輸出機構(3)輸出;所述雙層推桿機構(7)縮回時,可將脫模后的砂輪拉至模料中轉機構(4)上,通過模料中轉機構(4)輸送至砂輪輸出機構(6)上輸出。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砂輪脫模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脫模主機(2)主要由主機上梁(2a),主機下梁(2b),連接主機上、下梁(2a,2b)的導向柱(2c),套設在導向柱(2c)上的主機升降梁(2d),設置在主機下梁(2b)上的快速合模油缸(2e)和脫模主油缸(2f),設置在主機升降梁(2d)上的脫模頂圈(2g),活動套設在脫模頂圈(2g)外圍的模圈托板(2h),設置在脫模頂圈(2g)外壁上且與模圈托板(2h)相連接的模圈托模油缸(2i),活動設置在脫模頂圈(2g)內的模芯托板(2j),設置在脫模頂圈(2g)內壁上且與模芯托板(2j)連接的模芯托模油缸(2k),設置在主機上梁(2a)底部且與模芯托板(2j)相對的模芯頂桿(21),設置在主機上梁(2a)底部且與模圈托板(2h)相對的模圈頂圈(2m)以及設置在導向柱(2c)上且相互配合的砂輪頂松油缸(2n)、上模板頂松油缸(2o)和下模板頂松油缸(2p);所述快速合模油缸(2e)的活塞桿自由端與主機升降梁(2d)固定連接,所述脫模主油缸(2f)的活塞桿與主機升降梁(2d)相對;所述砂輪頂松油缸(2n)分別與上模板頂松油缸(2o)和下模板頂松油缸(2p)相對設置。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動砂輪脫模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機上、下梁(2a,2b)之間共設有四根導向柱(2c),在沿雙層推桿機構(7)移動方向其中一側的兩根導向柱(2c)之間設有支板(2q ),所述砂輪頂松油缸(2n )固定在該支板(2q )上,在砂輪頂松油缸(2n )的活塞桿自由端設有與砂輪相適 應的弧形擋塊(2r);所述上模板頂松油缸(2ο)和下模板頂松油缸(2ρ)分別固定在剩余兩根導向柱(2c)上,所述砂輪頂松油缸(2η)、上模板頂松油缸(2ο)和下模板頂松油缸(2ρ)的活塞桿均水平朝向脫模主機(2)的中心。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動砂輪脫模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芯頂桿(21)下端面上設有導向圓形錐臺(2s)。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砂輪脫模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砂輪輸出機構(6)主要由第一支架(6a)、設置在第一支架(6a)上的第一動力滾筒組(6b)、鉸接在第一動力滾筒組(6b)前端的翻轉滾筒架(6c)、設置在翻轉滾筒架(6c)上的無動力滾筒(6d)以及翻轉氣缸(6e)組成;所述翻轉氣缸(6e)固定在第一支架(6a)上,所述翻轉氣缸(6e)的活塞桿自由端與翻轉滾筒架(6c)鉸接;所述第一動力滾筒組(6b)連接有驅動電機。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砂輪脫模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式模料中轉機構(4)主要由第一剪叉式升降架(4a)、設置在第一剪叉式升降架(4a)上的第一驅動油缸(4b)和第二動力滾筒組(4c)、設置在第二動力滾筒組(4c)底部的來福輪支架(4d)、設置在來福輪支架(4d)上的來福輪(4e)以及固定在第一剪叉式升降架(4a)上的來福輪支架升降油缸(4f)組成;所述來福輪支架升降油缸(4f)的活塞桿自由端與來福輪支架(4d)連接,所述第二動力滾筒組(4c)上相鄰兩個動力滾筒之間的來福輪支架(4d)上設有來福輪安裝長槽(4g),所述各來福輪(4e)分別安裝在各來福輪安裝長槽(4g)內;所述來福輪(4e)的滾動方向與脫模主機(I)相對;所述第二動力滾筒組(4c)的輸出端與砂輪輸出機構(6)的輸入端相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全自動砂輪脫模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料機構(5)由第二支架(5a)和設置在第二支架(5a)上的第三動力滾筒組(5b)組成,所述第三動力滾筒組(5b)上的動力滾筒滾動方向與來福輪(4e)的滾動方向相同。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砂輪脫模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輸出機構(3)主要由第二剪叉式升降架(3a)、設置在第二剪叉式升降架(3a)上的第二驅動油缸(3b)以及設置在第二剪叉式升降架(3a)上的第三動力滾筒組(3c)組成;所述第三動力滾筒組(3c)的輸入端與脫模主機(I)相對且第三動力滾筒組(3c )的輸送方向與雙層推桿機構(7 )的移動方向相同。
9.根據權利要求1或7或8所述的全自動砂輪脫模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雙層推桿機構(7)主要由第三支架(7a)、活動設置在第三支架(7a)上的上層移動座(7b)和下層移動座(7c)、分別設置在上、下層移動座(7b,7c)上的齒條(7d)、固定在第三支架(7a)上且分別與兩條齒條(7d)對應嚙合的兩臺油壓馬達(7e)、設置在上層移動座(7b)前端的推板(7f)、鉸接在推板(7f)內側面的至少兩條砂輪鉤條(7g)、設置在下層移動座(7c)前面的推料機構(8)組成;所述推板(7f)與脫模后的上模板相對應,所述砂輪鉤條(7g)與脫模后的砂輪相適應;所述推料機構(8)與供料機構(5)上的未脫模砂輪相對。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全自動砂輪脫模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料機構(8)主要由固定在下層移動座(7 c )上的四個連接柱(8a )、鉸接在四個連接柱(8a )上的砂輪推桿(8b )、設置在下層移動座(7c)底部的水平驅動氣缸(Sc)以及固定在水平驅動氣缸(Sc)活塞桿自由端的V形推塊(8d)組成;所述砂輪推桿(Sb)后側的連接柱(8a)上一體成型有限制砂輪推桿(8b)朝后翻轉的限位塊;所述砂輪推桿(Sb)與未脫模前的砂輪相對應,所述V形推塊(Sd)與脫模后的下模板相對應。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全自動砂輪脫模機;屬于脫模設備技術領域;其技術要點包括機架,其中所述機架上設有脫模主機,所述脫模主機側邊分別設有模具輸出機構和升降式模料中轉機構,所述升降式模料中轉機構的側邊分別設有供料機構和砂輪輸出機構,在供料機構上方設有雙層推桿機構;所述雙層推桿機構推出時,可將未脫模砂輪輸送至脫模主機中心或將脫模后的模具推至模具輸出機構輸出;所述雙層推桿機構縮回時,可將脫模后的砂輪拉至模料中轉機構上,通過模料中轉機構輸送至砂輪輸出機構上輸出;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結構緊湊、使用方便且效果良好的全自動砂輪脫模機;用于重負荷砂輪自動化生產線中的砂輪脫模。
文檔編號B24D18/00GK203156594SQ201320113028
公開日2013年8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2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2日
發明者朱國林, 郭國宏, 李高峰 申請人:東華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