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機后鋼板表面清理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淬火機后鋼板表面清理裝置,包括安裝于淬火機出口處外側的豎直刮板,豎直刮板沿淬火機出口鋼板的寬度方向布置,所述豎直刮板的下邊緣與淬火機出口鋼板上表面相抵;豎直刮板的材質為彈性材料。還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壓縮空氣吹掃管,以及風機。采用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后,可有效清理淬火后鋼板表面水,避免產生鐵銹。
【專利說明】淬火機后鋼板表面清理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淬火機后鋼板表面清理裝置,尤其適用于輥式淬火機,能清理淬火后鋼板表面殘余水。
【背景技術】
[0002]據 申請人:了解,淬火機通過強烈水冷使鋼板淬火,淬火后鋼板表面會帶有大量殘余水,尤其是鋼板上表面的水很難流走,形成長時間淤積,易導致吸氧腐蝕,使鋼板表面生產Fe2O3.ηΗ20,形成鐵銹。鐵銹會嚴重影響鋼板外觀,而且如果不加處理,鐵銹將會深入鋼板內層,造成鋼板內部組織性能發生變化,導致鋼板強度降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種淬火機后鋼板表面清理裝置,能有效清理淬火后鋼板表面殘余水。
[0004]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5]一種淬火機后鋼板表面清理裝置,其特征是,包括安裝于淬火機出口處外側的豎直刮板,所述豎直刮板沿淬火機出口鋼板的寬度方向布置,所述豎直刮板的下邊緣與淬火機出口鋼板上表面相抵;所述豎直刮板的材質為彈性材料。
[0006]該結構中,淬火后鋼板從淬火機出口出來后,豎直刮板即抵在鋼板上表面,將鋼板上表面的殘余水刮走,實現有效清理。
[0007]本實用新型進一步完善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8]優選地,所述淬火機出口具有的出口端框架上設有與淬火機出口鋼板寬度方向同向的第一壓縮空氣吹掃管,所述第一壓縮空氣吹掃管具有一組朝向鋼板且噴氣方向與鋼板前進方向相反的第一噴嘴。這樣即可吹掃鋼板上表面殘余水,實現進一步清理效果。
[0009]優選地,所述淬火機出口外設有的輥道上方架設至少兩個與第一壓縮空氣吹掃管平行的第二壓縮空氣吹掃管,所述第二壓縮空氣吹掃管具有一組朝向鋼板且噴氣方向與鋼板前進方向相反的第二噴嘴。這樣即可進一步吹掃鋼板上表面殘余水,實現更好的清理效果O
[0010]優選地,所述輥道下方設有至少兩個與第一壓縮空氣吹掃管平行的第三壓縮空氣吹掃管,所述第三壓縮空氣吹掃管具有一組朝向鋼板且噴氣方向與鋼板前進方向相反的第三噴嘴。這樣即可吹掃鋼板下表面殘余水,利于清理鋼板下表面水。
[0011]優選地,所述輥道具有的傳動側外罩上設有至少四臺風機,所述風機的出風口朝向鋼板且出風方向與鋼板前進方向相反。這樣可進一步清理鋼板上表面水,加強清理效果。
[0012]優選地,所述豎直刮板經緊固件固定于兩槽鋼形構件之間,所述槽鋼形構件焊接于出口端框架上。這樣即可很好地起到刮水作用。
[0013]優選地,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噴嘴分別具有內壁和噴頭,所述內壁具有螺旋線,所述噴頭呈錐形且具有點狀彌散通氣結構。這樣不僅利于壓縮空氣的流動,還能起到加壓作用并使氣流均勻分布。
[0014]優選地,距離淬火機出口最近的第二壓縮空氣吹掃管與淬火機出口的最短距離為至少2.5米;相鄰兩第二壓縮空氣吹掃管的間距、相鄰兩第三壓縮空氣吹掃管的間距分別為至少2米;所述各第三壓縮空氣吹掃管與最近的第二壓縮空氣吹掃管之間的間距為至少
0.1米。這樣可有效延長有效吹掃時間,增強清理效果。
[0015]優選地,所述第一、第二壓縮空氣吹掃管與輥道上平面的最短距離為550毫米;所述第三壓縮空氣吹掃管與輥道上平面的最短距離為300mm。這樣可使各壓縮空氣吹掃管避免因受高溫而變形,同時確保壓縮空氣與鋼板接觸良好。
[0016]優選地,所述第一、第二噴嘴與水平線的最小夾角為30° ;所述第三噴嘴與水平線的最小夾角為60° ;各組第一、第二、第三噴嘴的數量分別為至少45個且均勻分布;所述風機為軸流風機,所述風機與鋼板前進方向的最小夾角為45°。這樣可使壓縮空氣和出風覆蓋鋼板的整個板面,增強吹掃效果。
[0017]采用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后,可有效清理淬火后鋼板表面水,避免產生鐵銹。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俯視示意圖。
[0020]圖2為圖1的A向示意圖。
[0021]圖3為圖2的B區域放大圖。
[0022]圖4為圖1實施例豎直刮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5為圖4的俯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實施例
[0025]如圖1至圖5所示,本實施例的淬火機后鋼板表面清理裝置,包括安裝于淬火機出口 I處外側的豎直刮板2,豎直刮板2沿淬火機出口 I鋼板的寬度方向布置,豎直刮板2的下邊緣與淬火機出口 I鋼板(圖中未示)上表面相抵;豎直刮板2的材質為彈性材料(如橡膠材料)。豎直刮板2經緊固件3固定于兩槽鋼形構件4之間,槽鋼形構件4焊接于出口端框架1-1上。
[0026]淬火機出口 I具有的出口端框架1-1上設有與淬火機出口 I鋼板寬度方向同向的第一壓縮空氣吹掃管5-1,第一壓縮空氣吹掃管5-1具有一組朝向鋼板且噴氣方向與鋼板前進方向相反的第一噴嘴6-1。
[0027]淬火機出口 I外設有的輥道上方架設兩個與第一壓縮空氣吹掃管5-1平行的第二壓縮空氣吹掃管5-2 (圖中僅示出一個),第二壓縮空氣吹掃管5-2具有一組朝向鋼板且噴氣方向與鋼板前進方向相反的第二噴嘴6-2。
[0028]輥道下方設有兩個與第一壓縮空氣吹掃管5-1平行的第三壓縮空氣吹掃管5-3,第三壓縮空氣吹掃管5-3具有一組朝向鋼板且噴氣方向與鋼板前進方向相反的第三噴嘴6-3。
[0029]第一、第二、第三噴嘴6-1、6-2、6_3分別具有內壁和噴頭,內壁具有螺旋線,噴頭呈錐形且具有點狀彌散通氣結構(圖中未示)。
[0030]距離淬火機出口 I最近的第二壓縮空氣吹掃管5-2與淬火機出口 I的最短距離為
2.5米;相鄰兩第二壓縮空氣吹掃管5-2的間距、相鄰兩第三壓縮空氣吹掃管5-3的間距分別為2米;各第三壓縮空氣吹掃管5-3與最近的第二壓縮空氣吹掃管5-2之間的間距為0.1米。
[0031]第一、第二壓縮空氣吹掃管5-1、5_2與輥道上平面的最短距離為550毫米;第三壓縮空氣吹掃管5-3與輥道上平面的最短距離為300mm。
[0032]第一、第二噴嘴6-1、6_2與水平線的最小夾角為30° ;第三噴嘴6_3與水平線的最小夾角為60° ;各組第一、第二、第三噴嘴6-1、6-2、6-3的數量分別為45個且均勻分布。
[0033]輥道具有的傳動側外罩上設有四臺風機7,風機7的出風口朝向鋼板且出風方向與鋼板前進方向相反。風機7為軸流風機,風機7與鋼板前進方向的最小夾角為45°。
[0034]具體使用時,可在與各壓縮空氣吹掃管連接的進氣支管上加設電磁閥,并將電磁閥受控端、風機7受控端與外部控制裝置連接,這樣即可根據鋼板運行位置來啟動對應的壓縮空氣吹掃管和風機7,實現按需吹掃。此外,進氣支管還在電磁閥前設有截止閥,使用時人工調節截止閥開度,控制壓縮空氣流量,在保證吹掃效果的同時盡量節約壓縮空氣。
[0035]除上述實施例外,本實用新型還可以有其他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淬火機后鋼板表面清理裝置,其特征是,包括安裝于淬火機出口處外側的豎直刮板,所述豎直刮板沿淬火機出口鋼板的寬度方向布置,所述豎直刮板的下邊緣與淬火機出口鋼板上表面相抵;所述豎直刮板的材質為彈性材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淬火機后鋼板表面清理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淬火機出口具有的出口端框架上設有與淬火機出口鋼板寬度方向同向的第一壓縮空氣吹掃管,所述第一壓縮空氣吹掃管具有一組朝向鋼板且噴氣方向與鋼板前進方向相反的第一噴嘴。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淬火機后鋼板表面清理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淬火機出口外設有的輥道上方架設至少兩個與第一壓縮空氣吹掃管平行的第二壓縮空氣吹掃管,所述第二壓縮空氣吹掃管具有一組朝向鋼板且噴氣方向與鋼板前進方向相反的第二噴嘴。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淬火機后鋼板表面清理裝置,其特征是,所述輥道下方設有至少兩個與第一壓縮空氣吹掃管平行的第三壓縮空氣吹掃管,所述第三壓縮空氣吹掃管具有一組朝向鋼板且噴氣方向與鋼板前進方向相反的第三噴嘴。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淬火機后鋼板表面清理裝置,其特征是,所述輥道具有的傳動側外罩上設有至少四臺風機,所述風機的出風口朝向鋼板且出風方向與鋼板前進方向相反。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淬火機后鋼板表面清理裝置,其特征是,所述豎直刮板經緊固件固定于兩槽鋼形構件之間,所述槽鋼形構件焊接于出口端框架上。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淬火機后鋼板表面清理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噴嘴分別具有內壁和噴頭,所述內壁具有螺旋線,所述噴頭呈錐形且具有點狀彌散通氣結構。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淬火機后鋼板表面清理裝置,其特征是,距離淬火機出口最近的第二壓縮空氣吹掃管與淬火機出口的最短距離為至少2.5米;相鄰兩第二壓縮空氣吹掃管的間距、相鄰兩第三壓縮空氣吹掃管的間距分別為至少2米;所述各第三壓縮空氣吹掃管與最近的第二壓縮空氣吹掃管之間的間距為至少0.1米。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淬火機后鋼板表面清理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第二壓縮空氣吹掃管與輥道上平面的最短距離為550毫米;所述第三壓縮空氣吹掃管與輥道上平面的最短距離為300mm。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淬火機后鋼板表面清理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第二噴嘴與水平線的最小夾角為30° ;所述第三噴嘴與水平線的最小夾角為60° ;各組第一、第二、第三噴嘴的數量分別為至少45個且均勻分布;所述風機為軸流風機,所述風機與鋼板前進方向的最小夾角為45°。
【文檔編號】C21D9/46GK203569144SQ201320626455
【公開日】2014年4月30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1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11日
【發明者】曹濤, 李曉艷, 何剛, 歐天雷, 李新波, 楊恒 申請人: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