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砂輪結構磨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磨床,尤其涉及了一種雙砂輪結構磨床,包括底座(1),底座(1)上設有套筒(2),套筒(2)內設有外砂輪(3)、內砂輪(4)、外砂輪電機(5)和內砂輪電機(6),外砂輪(3)通過外砂輪軸(7)與外砂輪電機(5)連接,內砂輪(4)通過內砂輪軸(8)與內砂輪電機(6)連接;外砂輪軸(7)設在內砂輪軸(8)的同軸外側,外砂輪軸(7)通過第一軸承(14)與內砂輪軸(8)連接。本實用新型通過外砂輪電機控制外砂輪,內砂輪電機控制內砂輪,實現了內砂輪的轉向和外砂輪轉向相反,二者的轉速也不同,這大大提高了增磨床磨削零件的效率。
【專利說明】一種雙砂輪結構磨床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磨床,尤其涉及了一種雙砂輪結構磨床。
【背景技術】
[0002]國內企業生產的雙端面磨床,采用一個磨頭單個動力。以M7675雙端面磨床為例,砂輪直徑750mm,工件移動至600mm時,砂輪的線速度只有每秒鐘24米,這時,工件移動對砂輪磨損很大,磨削效率也很低。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中砂輪磨削速度慢、使用壽命短的缺點,提供了一種雙砂輪結構磨床。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
[0005]一種雙砂輪結構磨床,包括底座,底座上設有套筒,套筒內設有外砂輪、內砂輪、夕卜砂輪電機和內砂輪電機,外砂輪通過外砂輪軸與外砂輪電機連接,內砂輪通過內砂輪軸與內砂輪電機連接;外砂輪軸設在內砂輪軸的同軸外側,外砂輪軸通過第一軸承與內砂輪軸連接;外砂輪的高度尺寸由外緣向圓心逐漸增加。外砂輪設置在內砂輪的同軸外側,這樣有助于增加砂輪的磨削直徑,有效增加了磨床的磨削效率;外砂輪的高度尺寸由外緣向圓心逐漸增加,使得外砂輪的磨削面均勻磨損,增加了外砂輪的磨削壽命,提高了外砂輪的利用率;外砂輪和內砂輪的轉向正好相反,內砂輪可以作為精修零件尺寸使用,內砂輪和外砂輪通過不同電機控制,可以方便二者調整轉向和轉速;外砂輪軸和內砂輪軸之間通過第一軸承連接,避免了二者的接觸磨損;同時,也避免了二者由于轉向不同而在工作時發生干擾。
[0006]作為優選,外砂輪通過外砂輪法蘭與外砂輪軸連接,外砂輪法蘭上設有吸風口 ;內砂輪通過內砂輪法蘭與內砂輪軸連接。外砂輪法蘭上的吸風口在雙砂輪結構磨床工作時,能夠將空氣吸入,減少了外砂輪法蘭和內砂輪法蘭之間由于摩擦而產生的熱量,增加了外砂輪法蘭和內砂輪法蘭的使用壽命。
[0007]作為優選,套筒上設有第一軸承座和第二軸承座;第一軸承座的右端面與第二軸承座的左端面相互配合連接,第一軸承座的左側為外砂輪電機,第二軸承座的右側為內砂輪電機。外砂輪軸貫穿并固定在第一軸承座上,避免了外砂輪軸在套筒內發生徑向位置改變;內砂輪軸貫穿并固定在第二軸承座上,避免了內砂輪軸在套筒內發生徑向位置改變。
[0008]作為優選,第一軸承座通過第三軸承與外砂輪軸連接,第二軸承座通過第四軸承與內砂輪軸連接;外砂輪軸通過第二軸承與套筒連接。第三軸承避免了外砂輪軸與第一軸承座之間的轉動磨損;第四軸承避免了內砂輪軸與第二軸承座之間的轉動磨損。
[0009]作為優選,套筒從上到下依次通過磨頭上拖板和磨頭下拖板與底座連接,磨頭上拖板的一端設有手輪,磨頭上拖板通過絲桿與手輪連接。磨頭上拖板通過手輪調整套筒在底座上的位置,方便了不同尺寸的零件在雙砂輪結構磨床上加工。
[0010]作為優選,底座的右側設有輸料上拖板和輸料下拖板,輸料上拖板設置在輸料下拖板的正上方;輸料上拖板和輸料下拖板之間設有送料夾輪,輸料上拖板和輸料下拖板的右側設有送料軌道。輸料上拖板和輸料下拖板限制了零件進入雙砂輪結構磨床的位置,送料夾輪使零件能夠自動向靠近外砂輪方向運動,送料軌道方便零件提前放在雙砂輪結構磨床上,避免了操作人員需要時時守候在雙砂輪結構磨床邊上準備上料。
[0011]作為優選,送料夾輪為兩組四個,每組送料夾輪分別設置在輸料上拖板和輸料下拖板的兩側。送料夾輪設置在輸料上拖板和輸料下拖板的兩側,一是可以檢查進入設備的零件是不是所需要的待加工零件,二是可以限定零件進入雙砂輪結構磨床的位置。
[0012]作為優選,外砂輪的外側設有防護罩,防護罩的上方設有防護罩蓋板。防護罩上的防護罩蓋板方便雙砂輪結構磨床出現問題后,操作人員對其進行維修。
[0013]作為優選,底座上設有兩組外砂輪和兩組內砂輪,兩組外砂輪和兩組內砂輪分別對稱分布在底座上;兩組外砂輪中心軸與兩組內砂輪的中心軸設置在同一直線上。兩組外砂輪和兩組內砂輪使零件加工出來能夠高度對稱。
[0014]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具有顯著的技術效果:通過外砂輪電機控制外砂輪,內砂輪電機控制內砂輪,實現了內砂輪的轉向和外砂輪轉向相反,二者的轉速也不同,這大大提高了增磨床磨削零件的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雙砂輪結構磨床的立體圖。
[0016]圖2是圖1的主視圖。
[0017]圖3是圖1的部分剖視圖。
[0018]圖4是圖1的右視圖。
[0019]以上附圖中各數字標號所指代的部位名稱如下:1一底座、2—套筒、3—外砂輪、4一內砂輪、5—外砂輪電機、6—內砂輪電機、7—外砂輪軸、8—內砂輪軸、9一外砂輪法蘭、I O—內砂輪法蘭、11一第一軸承座、12—第二軸承座、13—吸風口、14一第一軸承、15—第二軸承、16—第三軸承、17—第四軸承、18—螺母、19 一磨頭上拖板、20—磨頭下拖板、21—手輪、22—絲桿、23—手輪支架、24—防護罩、25—防護罩蓋板、26—輸料上拖板、27—輸料下拖板、28—送料夾輪、29—送料軌道。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0021]實施例1
[0022]一種雙砂輪結構磨床,如圖1-4所示,包括底座1,底座I上設有套筒2,套筒2內設有外砂輪3、內砂輪4、外砂輪電機5和內砂輪電機6,外砂輪3通過外砂輪軸7與外砂輪電機5連接,內砂輪4通過內砂輪軸8與內砂輪電機6連接;外砂輪軸7設在內砂輪軸8的同軸外側,外砂輪軸7通過第一軸承14與內砂輪軸8連接;外砂輪3的高度尺寸由外緣向圓心逐漸增加。外砂輪3設置在內砂輪4的同軸外側,這樣有助于增加砂輪的磨削直徑,有效增加了磨床的磨削效率;外砂輪3的高度尺寸由外緣向圓心逐漸增加,使得外砂輪3的磨削面均勻磨損,增加了外砂輪3的磨削壽命,提高了外砂輪3的利用率;外砂輪3和內砂輪4的轉向正好相反,內砂輪4可以作為精修零件尺寸使用,內砂輪4和外砂輪3通過不同電機控制,可以方便二者調整轉向和轉速;外砂輪軸7和內砂輪軸8之間通過第一軸承14連接,避免了二者的接觸磨損;同時,也避免了二者由于轉向不同而在工作時發生干擾;外砂輪3和內砂輪4可以讓零件在同一時間實現二次磨削,加大了零件的磨削面積。
[0023]外砂輪3通過外砂輪法蘭9與外砂輪軸7連接,外砂輪法蘭9上設有吸風口 13 ;內砂輪4通過內砂輪法蘭10與內砂輪軸8連接。外砂輪法蘭9上的吸風口 13在雙砂輪結構磨床工作時,能夠將空氣吸入,減少了外砂輪法蘭9和內砂輪法蘭10之間由于摩擦而產生的熱量,增加了外砂輪法蘭9和內砂輪法蘭10的使用壽命。套筒2上設有第一軸承座11和第二軸承座12 ;第一軸承座11的右端面與第二軸承座12的左端面相互配合連接,第一軸承座11的左側為外砂輪電機5,第二軸承座12的右側為內砂輪電機6。外砂輪軸7貫穿并固定在第一軸承座11上,避免了外砂輪軸7在套筒2內發生徑向位置改變;內砂輪軸8貫穿并固定在第二軸承座12上,避免了內砂輪軸8在套筒2內發生徑向位置改變。第一軸承座11通過第三軸承16與外砂輪軸7連接,第二軸承座12通過第四軸承17與內砂輪軸8連接;外砂輪軸7通過第二軸承15與套筒2連接。第四軸承17的右端設有螺母18,第四軸承17通過螺母固定在第二軸承座12上;第三軸承16避免了外砂輪軸7與第一軸承座11之間的轉動磨損;第四軸承17避免了內砂輪軸8與第二軸承座12之間的轉動磨損。套筒2從上到下依次通過磨頭上拖板19和磨頭下拖板20與底座I連接,磨頭上拖板19的一端設有手輪21,磨頭上拖板19通過絲桿22與手輪21連接。手輪21通過手輪支架23固定在底座I上;磨頭上拖板19通過手輪21調整套筒2在底座I上的位置,方便了不同尺寸的零件在雙砂輪結構磨床上加工。底座I的右側設有輸料上拖板26和輸料下拖板27,輸料上拖板26設置在輸料下拖板27的正上方;輸料上拖板26和輸料下拖板27之間設有送料夾輪28,輸料上拖板26和輸料下拖板27的右側設有送料軌道29。輸料上拖板26和輸料下拖板27限制了零件進入雙砂輪結構磨床的位置,送料夾輪28使零件能夠自動向靠近外砂輪3方向運動,送料軌道29方便零件提前放在雙砂輪結構磨床上,避免了操作人員需要時時守候在雙砂輪結構磨床邊上準備上料。送料夾輪28為兩組四個,每組送料夾輪28分別設置在輸料上拖板26和輸料下拖板27的兩側。送料夾輪28設置在輸料上拖板26和輸料下拖板27的兩側,一是可以檢查進入設備的零件是不是所需要的待加工零件,二是可以限定零件進入雙砂輪結構磨床的位置。外砂輪3的外側設有防護罩24,防護罩24的上方設有防護罩蓋板25。防護罩24上的防護罩蓋板25方便雙砂輪結構磨床出現問題后,操作人員對其進行維修。底座I上設有兩組外砂輪3和兩組內砂輪4,兩組外砂輪3和兩組內砂輪4分別對稱分布在底座I上;兩組外砂輪3中心軸與兩組內砂輪4的中心軸設置在同一直線上。兩組外砂輪3和兩組內砂輪4使零件加工出來能夠高度對稱。
[0024]總之,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專利的涵蓋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雙砂輪結構磨床,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底座(I)上設有套筒(2),套筒(2 )內設有外砂輪(3 )、內砂輪(4 )、外砂輪電機(5 )和內砂輪電機(6 ),外砂輪(3 )通過外砂輪軸(7)與外砂輪電機(5)連接,內砂輪(4)通過內砂輪軸(8)與內砂輪電機(6)連接;夕卜砂輪軸(7 )設在內砂輪軸(8 )的同軸外側,外砂輪軸(7 )通過第一軸承(14 )與內砂輪軸(8 )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砂輪結構磨床,其特征在于:外砂輪(3)通過外砂輪法蘭(9 )與外砂輪軸(7 )連接,外砂輪法蘭(9 )上設有吸風口( 13 );內砂輪(4 )通過內砂輪法蘭(10)與內砂輪軸(8)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砂輪結構磨床,其特征在于:套筒(2)上設有第一軸承座(11)和第二軸承座(12);第一軸承座(11)的右端面與第二軸承座(12)的左端面相互配合連接,第一軸承座(11)的左側為外砂輪電機(5),第二軸承座(12)的右側為內砂輪電機(6)。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雙砂輪結構磨床,其特征在于:第一軸承座(11)通過第三軸承(16 )與外砂輪軸(7 )連接,第二軸承座(12 )通過第四軸承(17 )與內砂輪軸(8 )連接;外砂輪軸(7)通過第二軸承(15)與套筒(2)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砂輪結構磨床,其特征在于:套筒(2)從上到下依次通過磨頭上拖板(19)和磨頭下拖板(20)與底座(I)連接,磨頭上拖板(19)的一端設有手輪(21),磨頭上拖板(19)通過絲桿(22)與手輪(21)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砂輪結構磨床,其特征在于:底座(I)的右側設有輸料上拖板(26)和輸料下拖板(27),輸料上拖板(26)設置在輸料下拖板(27)的正上方;輸料上拖板(26 )和輸料下拖板(27 )之間設有送料夾輪(28 ),輸料上拖板(26 )和輸料下拖板(27)的右側設有送料軌道(29)。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雙砂輪結構磨床,其特征在于:送料夾輪(28)為兩組四個,每組送料夾輪(28)分別設置在輸料上拖板(26)和輸料下拖板(27)的兩側。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砂輪結構磨床,其特征在于:外砂輪(3)的外側設有防護罩(24),防護罩(24)的上方設有防護罩蓋板(25)。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砂輪結構磨床,其特征在于:底座(I)上設有兩組外砂輪(3 )和兩組內砂輪(4 ),兩組外砂輪(3 )和兩組內砂輪(4 )分別對稱分布在底座(I)上;兩組外砂輪(3)中心軸與兩組內砂輪(4)的中心軸設置在同一直線上。
【文檔編號】B24B7/17GK203622121SQ201320772080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28日
【發明者】黃伯金, 黃曉明 申請人:杭州華凌軸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