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型,包括模型本體,模型本體的一側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凸起部,模型本體的另一側具有至少一個第二凸起部,模型本體的背面開設有燕尾槽,模具芯頭上設置有與燕尾槽相匹配的燕尾銷,填砂造型前使燕尾槽套在燕尾銷上,即將模型本體安放在模具芯頭上。本實用新型的安裝、操作和使用方便,采用本實用新型造型得到的填砂槽組合砂芯時填砂粘連效果較好,砂芯組合固定牢固,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品的成品率。
【專利說明】一種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型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砂模鑄造的造型工具,具體是一種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型。
【背景技術】
[0002] 在鑄造生產時,對于結構復雜的產品,在砂模造型時需要使用多種砂芯組合,砂芯 在砂模中固定的牢固性和可靠性,直接影響產品的質量。砂芯組合中的部分砂芯可通過吊 鉤或螺桿固定,但大部分砂芯可以通過在砂芯及芯頭上形成的填砂槽進行填砂固定,而填 砂槽是通過填砂槽模型在造型時形成的。常用的填砂槽模型直接設置在模具芯頭的側面, 呈上口小、下口大的錐形結構,下砂造型固化后,直接起模,即可在造型后芯頭的側面上與 填砂槽模型相對應的位置處形成上口大、下口小的倒錐形填砂槽。雖然上口小、下口大的錐 形填砂槽模型便于造型后起模,但這種填砂槽模型形成的填砂槽上口大、下口小,下口朝下 且表面光滑,砂芯組合時填砂粘連不牢固,導致砂芯固定不牢固,為使砂芯固定更牢固,往 往需要在填砂槽的底部或側面人為敲打出缺口,以增強填砂的牢固性,這樣不但費時費力, 并且由于敲打砂芯易造成較多散砂落入型腔,增加清理工作量,若清理不徹底會造成產品 不良。
【發明內容】
[0003]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使用方便的 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型,采用該模型造型得到的填砂槽組合砂芯時填砂粘連效果較好,砂 芯組合固定牢固。
[0004]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 型,包括模型本體,所述的模型本體的一側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凸起部,所述的模型本體的另 一側具有至少一個第二凸起部,所述的模型本體的背面開設有燕尾槽,模具芯頭上設置有 與所述的燕尾槽相匹配的燕尾銷,填砂造型前使燕尾槽套在燕尾銷上,即將模型本體安放 在模具芯頭上,做成活塊方式。下砂造型后,起模時填砂槽模型隨砂模一起帶出,取填砂槽 模型時只要輕敲填砂槽模型的背面,填砂槽模型松動后即可取出,從而完成取模操作,操作 方便。
[0005] 優選地,所述的第一凸起部和所述的第二凸起部的數量相同,所述的第一凸起和 所述的第二凸起部對稱設置在所述的模型本體的兩側。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數量相同 且對稱設置在模型本體的兩側,有利于填砂槽模型起模時受力均勻,可更牢固地固定砂芯 組合。
[0006] 優選地,其中一個第一凸起部和一個第二凸起部對稱設置在所述的模型本體的一 端。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的數量較少的填砂槽模型,一般適用于小尺寸的砂芯的固定; 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的數量較多的填砂槽模型,一般適用于大尺寸的砂芯的固定。對 于尺寸較大的砂芯,可在砂芯及對應的外模上均安放本實用新型填砂槽模型,以確保砂芯 組合牢固。填砂造型前將該設置有一個第一凸起部和一個第二凸起部的一端朝上放置,下 砂造型后,將砂箱翻過來,該端即變為朝下,只要在模型本體的一端設置一個第一凸起部和 一個第二凸起部,即可使造型后填砂槽的底部尺寸較大,從而組合砂芯填砂時可確保較好 的填砂粘連效果,使砂芯組合固定更牢固。
[0007] 優選地,所述的第一凸起部和所述的第二凸起部的數量均為兩個,其中一個第一 凸起部和一個第二凸起部對稱設置在所述的模型本體的一端,另一個第一凸起部和另一個 第二凸起部對稱設置在所述的模型本體的中部。設置有兩個第一凸起部和兩個第二凸起部 的模型本體適用于尺寸較大的砂芯的固定,在模型本體的一端和中部均設置第一凸起部和 第二凸起部,這樣形成的填砂槽的中部和底部的尺寸較大,可起到較好的砂芯固定效果,同 時可簡化模型的生產工藝和成本。
[0008] 優選地,所述的模型本體的側面與背面的夾角為45° ~85°,所述的模型本體的 正面和側面以及正面和兩端面之間均為圓弧過渡。這樣造型后形成的填砂槽的棱角處均為 弧形,填砂槽的側面為斜面,因此填砂槽模型的側面具有較大的取模斜度,方便填砂槽模型 的取模,同時填砂粘連效果好,可避免棱角處的落砂,使砂芯組合固定更牢固、可靠。
[0009] 優選地,所述的模型本體的背面還設置有取模拉鉤。由于下砂造型后,模具芯頭取 出,在砂芯內形成型腔,鉤住并輕拉取模拉鉤,將模型本體鉤向型腔即可取出,操作方便。 [0010]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砂模造型用填 砂槽模型,其模型本體的一側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凸起部,模型本體的另一側具有至少一個 第二凸起部,這樣造型后形成的填砂槽的橫向尺寸變化較大,在現場組合砂芯時不必再人 為挖砂以使砂芯鎖芯牢固,避免了挖砂時對砂模造成的人為破壞以及清理挖砂產生的砂模 干砂造成的較大工作量,減少人為因素導致的產品不良,并可大幅節省操作時間,提高效 率;填砂過程中將砂填緊實,可確保填砂粘連效果,使砂芯組合固定牢固,有利于提高產品 的成品率;通過燕尾槽和燕尾銷的配合將模型本體安放在模具芯頭上,便于安裝和操作,提 高工作效率。在實際應用中,可根據砂芯的大小選擇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的數量,將模 型本體安放在模具芯頭上。對于尺寸較大的砂芯,可以在砂芯及對應的外模上均安放本實 用新型填砂槽模型,以確保砂芯牢固。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 圖1為實施例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0012] 圖2為實施例的背面結構示意圖;
[0013] 圖3為實施例的右視圖;
[0014] 圖4為實施例的仰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0016] 如圖所示,一種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型,包括模型本體1,模型本體1的一側具有 兩個第一凸起部11,模型本體1的另一側具有兩個第二凸起部12,兩個第一凸起11和兩個 第二凸起部12對稱設置在模型本體1的兩側,且其中一個第一凸起部11和一個第二凸起 部12對稱設置在模型本體1的一端,另一個第一凸起部11和另一個第二凸起部12對稱設 置在模型本體1的中部;模型本體1的側面與背面的夾角為70°,模型本體1的正面和側 面以及正面和兩端面之間均為圓弧過渡;模型本體1的背面設置有取模拉鉤13,模型本體1 的背面還開設有燕尾槽14,模具芯頭(圖中未示出)上設置有與燕尾槽14相匹配的燕尾銷 (圖中未示出)。
[0017] 填砂造型前,使燕尾槽14套在燕尾銷上,即將模型本體1安放在模具芯頭上;下砂 造型后,先使燕尾銷脫離燕尾槽14,再將填砂槽模型與砂模一起取出,取填砂槽模型時只要 鉤住并輕拉取模拉鉤13或輕敲填砂槽模型的背面,即可方便地將填砂槽模型取出,完成取 模操作。
【權利要求】
1. 一種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型本體,所述的模型本體的一側具 有至少一個第一凸起部,所述的模型本體的另一側具有至少一個第二凸起部,所述的模型 本體的背面開設有燕尾槽,模具芯頭上設置有與所述的燕尾槽相匹配的燕尾銷,填砂造型 前使燕尾槽套在燕尾銷上,即將模型本體安放在模具芯頭上。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凸起部 和所述的第二凸起部的數量相同,所述的第一凸起和所述的第二凸起部對稱設置在所述的 模型本體的兩側。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型,其特征在于其中一個第一凸起 部和一個第二凸起部對稱設置在所述的模型本體的一端。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凸起部 和所述的第二凸起部的數量均為兩個,其中一個第一凸起部和一個第二凸起部對稱設置在 所述的模型本體的一端,另一個第一凸起部和另一個第二凸起部對稱設置在所述的模型本 體的中部。
5. 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一種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模型本體的側面與背面的夾角為45° ~85°,所述的模型本體的正面和側面以及正面和兩 端面之間均為圓弧過渡。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砂模造型用填砂槽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型本體的 背面還設置有取模拉鉤。
【文檔編號】B22C23/00GK203887173SQ201420306066
【公開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10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10日
【發明者】楊天祥, 范雷, 毛小林 申請人:寧波永祥鑄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