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嘴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澆鑄設備的構件,特別是涉及一種噴嘴裝置。
【背景技術】
[0002] 鋼鐵業常需將鋼液透過一澆鑄裝置而澆鑄成薄帶鋼胚,再進行后續軋延成形與制 成產品等相關作業。參見圖1,圖為現有的一澆鑄裝置10,該澆鑄裝置10包含一用以容置 鋼液的坩堝11、一結合于該坩堝11底部且連通該坩堝11的噴嘴12,及一用以支撐該噴嘴 12且將該噴嘴12與該坩堝11緊密結合的支撐座13。澆鑄時,先將鋼液注入該坩堝11,鋼 液流經該坩堝11并流入該噴嘴12,再由該噴嘴12的一端流出且冷卻形成薄帶鋼胚。但由 于鋼液處于高溫狀態,當鋼液流經該噴嘴12時,因該噴嘴12的溫度較低易于使鋼液凝固, 無法順利地進行澆鑄。而且大部分的支撐座13選用耐火材料以避免澆鑄過程因高溫造成 嚴重變形、軟化或起火,但耐火材料在高溫中的剛性強度不足,易于因熱沖擊而使該支撐座 13產生如圖2所示的裂痕或者破裂,在制造生產上存在不便利性,極需探討改善。
【發明內容】
[0003] 因此,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加熱功能且實用性佳的噴嘴裝置。
[0004] 于是,本發明提供一種噴嘴裝置,它安裝于一澆鑄裝置上,該澆鑄裝置包含一用以 盛裝鋼液的坩堝,該坩堝具有一容置鋼液的本體,以及一設置于該本體的底部的輸出口。
[0005] 該噴嘴裝置包括一設置于該本體的底部且圍繞該輸出口的支撐座、一設置于該支 撐座內的噴嘴,以及一設置于該支撐座內且用以加熱該噴嘴的第一加熱單元。
[0006] 該支撐座包括一座體,以及一貫穿該座體上下兩側且呈上寬下窄的凹槽,該座體 具有一不銹鋼層,以及一位于該不銹鋼層內側的第一隔熱層。該噴嘴設置于該凹槽內且上 下兩端露出于該凹槽外,該噴嘴的上端結合于該坩堝的本體的底部且連通該輸出口,并包 括一配合該凹槽的形狀的圍繞壁,該圍繞壁界定出一供該坩堝的本體內的鋼液流動且與外 界連通的通道。該第一加熱單元包括二間隔設置于該座體內且被該第一隔熱層包覆并用以 加熱該噴嘴的第一加熱件。
[0007] 本發明具有這樣的技術效果,即通過所述第一加熱件可加熱該噴嘴,而避免鋼液 在澆鑄過程產生凝固,以便順利進行澆鑄作業。再者,該噴嘴結合于該支撐座的凹槽內,此 時該座體抵緊且支撐該噴嘴,而使該噴嘴更加密合于該坩堝的本體的底部,而該座體的第 一隔熱層可有效地隔絕高溫且配合該不銹鋼層提高整體剛性,進而改善因高溫熱沖擊而導 致產生裂痕。
【附圖說明】
[0008] 本發明的其它特點及技術效果,將在參照附圖的優選實施方式中得以清楚地呈 現,其中: 圖1是表示現有技術的澆鑄裝置的剖視圖; 圖2是圖1所示的澆鑄裝置的仰視圖;和 圖3是表示本發明噴嘴裝置的優選實施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9] 參見圖3,其中示出了本發明噴嘴裝置的優選實施例,噴嘴裝置安裝于澆鑄裝置 20上,該澆鑄裝置20包括有用以盛裝鋼液的坩堝21、位于該坩堝21下方且用以支撐該坩 堝21的支撐鋼板22、設置于該坩堝21與該支撐鋼板22之間的絕緣隔熱板23、多個用以將 該坩堝21定位于該支撐鋼板22上的坩堝壓板24,以及多個用以將該坩堝壓板24鎖固于 該支撐鋼板22上的彈性螺栓25。該坩堝21具有容置鋼液的本體211,以及設置于該本體 211的底部的輸出口 212。借助于所述坩堝壓板24將該坩堝21定位于該絕緣隔熱板23且 使其向下壓緊結合或固定于該支撐鋼板22上,并利用所述彈性螺栓25將所述坩堝壓板24 鎖固于該支撐鋼板22上,從而將該坩堝21定位。
[0010] 該噴嘴裝置包括有設置于該本體211的底部且圍繞該輸出口 212的支撐座3、設置 于該支撐座3內的噴嘴4、設置于該支撐座3內且用以加熱該噴嘴4的第一加熱單元5、可 移動地設置于該噴嘴4下方且用以加熱該噴嘴4的第二加熱單元6、多個用以將該支撐座3 結合或固定于該支撐鋼板22上的定位壓板7,以及多個分別將所述定位壓板7鎖固于該支 撐鋼板22上的固定件8。
[0011]該支撐鋼板22圍繞該支撐座3,該支撐座3包括有座體31,以及貫穿該座體31上 下兩側且呈上寬下窄的凹槽32。該座體31具有不銹鋼層311,以及位于該不銹鋼層311內 側的第一隔熱層312。該噴嘴4的上端結合于該坩堝21之本體211的底部且連通該輸出口 212,并包括一配合該凹槽32之形狀的圍繞壁41,該圍繞壁41界定出一供該坩堝21之本體 211內的鋼液流通且與外界連通之通道42。該噴嘴4結合于該支撐座3之凹槽32內,此時 該座體31抵緊且支撐該噴嘴4,而使該噴嘴4更加密合于該坩堝21之本體211的底部。或 者說,該噴嘴4包括配合或匹配于該凹槽32的形狀的圍繞壁41,該圍繞壁41界定出供該坩 堝21的本體211內的鋼液流動或流通且與外界連通的通道42。該噴嘴4的上端接合于該 坩堝21的本體211的底部且通道連通于該輸出口 212。該噴嘴4結合或固定于該支撐座3 的凹槽32內,從而,該座體31抵靠且支撐該噴嘴4,進而使該噴嘴4更加緊密地貼合于該坩 堝21的本體211的底部。
[0012] 該第一加熱單元5包括二間隔設置于該座體31內且被該第一隔熱層312包覆并 用以加熱該噴嘴4的第一加熱件51。該第二加熱單元6還包括可移動地設置于該噴嘴4下 方的且具有開口 611的外殼61、設置于該外殼61內的第二隔熱層62,以及被該第二隔熱層 62包覆且透過該開口 611用以加熱該噴嘴4的第二加熱件63。
[0013] 澆鑄前,先開啟所述第一加熱件51與該第二加熱件63,對該噴嘴4的圍繞壁41加 熱。澆鑄時,先將該第二加熱單元6的外殼61移離該噴嘴4下方并遠離該噴嘴4,而所述第 一加熱件51則持續加熱該噴嘴4。接著將鋼液注入該坩堝21的本體211內,且由該輸出口 212流經該圍繞壁41與該通道42,而由于該圍繞壁41已被高溫加熱,所以當鋼液流經該圍 繞壁41時不會因為溫度下降而使鋼液凝固,能順利進行澆鑄作業。最后,鋼液流出該噴嘴 4后冷卻形成薄帶鋼胚,完成澆鑄作業。
[0014] 本發明噴嘴裝置通過該第一加熱件51與該第二加熱件63加熱該噴嘴4,可有效地 避免鋼液流經該噴嘴4時凝固,提高澆鑄生產效率。在此要特別說明的是,該噴嘴4的圍繞 壁41配合該支撐座3的凹槽32形狀而緊密結合于該座體31內,且該座體31的第一隔熱 層312為耐火性好的材質制成,具有耐火隔熱的效果,且利用該不銹鋼層311包覆該第一隔 熱層312的設計,進而增強該支撐座3的剛性,有效改善在澆鑄的高溫過程中,因熱沖擊而 導致該支撐座3破裂的現象,提高抗熱震性。再者,所述定位壓板7將該支撐座3定位結合 于該支撐鋼板22上且利用所述固定件8將所述定位壓板7向上迫緊并鎖固于該支撐鋼板 22上,而使該噴嘴4的上端緊密結合于該坩堝21的本體211的底部,避免了鋼液從結合處 泄漏。
[0015] 綜上所述,本發明噴嘴裝置利用所述第一、第二加熱件51、63加熱該噴嘴4避免了 鋼液澆鑄過程中產生的凝固,以便順利進行澆鑄作業。再者,該支撐座3抵緊且支撐該噴嘴 4,而使該噴嘴4更加密合于該坩堝21的本體211的底部,而該座體31的第一隔熱層312 配合該不銹鋼層311可有效地改善了因高溫熱沖擊而導致產生裂痕,故確實能達成本發明 的目的。
[0016]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不能以此來限定本發明實施的范圍,即 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范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簡單而等效的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 發明專利所涵蓋的范圍內。
[0017] 附圖標記
【主權項】
1. 一種安裝于澆鑄裝置上的噴嘴裝置,所述澆鑄裝置包括用以盛裝鋼液的坩堝,所述 坩堝具有容置鋼液的本體,以及設置于所述本體的底部的輸出口,所述噴嘴裝置包括: 支撐座,所述支撐座設置于所述本體的底部且圍繞所述輸出口,并包括座體,以及貫穿 所述座體上下兩側且呈上寬下窄的凹槽,所述座體具有不銹鋼層,以及位于所述不銹鋼層 內側的第一隔熱層; 噴嘴,所述噴嘴設置于所述凹槽內且上下兩端露出于所述凹槽外,所述噴嘴的上端結 合于所述坩堝的本體的底部且連通所述輸出口,并包括配合所述凹槽之形狀的圍繞壁,所 述圍繞壁界定出供所述坩堝的本體內的鋼液流動且與外界連通的通道;及 第一加熱單元,所述第一加熱單元包括二間隔設置于所述座體內且被所述第一隔熱層 包覆并用以加熱所述噴嘴的第一加熱件。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嘴裝置,其特征在于,其還包括可移動地設置于所述噴嘴下 方且用以加熱所述噴嘴的第二加熱單元。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噴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熱單元包括可移動地設置 于所述噴嘴下方的且具有開口的外殼、設置于所述外殼內的第二隔熱層,以及被所述第二 隔熱層包覆且透過所述開口用以加熱所述噴嘴的第二加熱件。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澆鑄裝置還包括位于所述坩堝下 方且用以支撐所述坩堝并圍繞所述支撐座的支撐鋼板,所述噴嘴裝置還包含多個固設于所 述座體的不銹鋼層外側且與所述支撐鋼板結合的定位壓板,以及多個分別將所述定位壓板 鎖固于所述支撐鋼板上的固定件。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噴嘴裝置,其安裝于一澆鑄裝置上,該澆鑄裝置包含一用以盛裝鋼液的坩堝,該坩堝具有一本體及一輸出口。該噴嘴裝置包括一支撐座、一設置于該支撐座內的噴嘴及一用以加熱該噴嘴的第一加熱單元。該支撐座包括一座體,該座體具有一不銹鋼層及一位于該不銹鋼層內側的第一隔熱層。該噴嘴的上端結合于該本體的底部且連通該輸出口。該第一加熱單元包括二間隔設置于該座體內且用以加熱該噴嘴的第一加熱件。由此,所述第一加熱件可加熱該噴嘴,而避免鋼液流經該噴嘴造成凝固,且該座體的第一隔熱層可有效隔絕高溫,且配合該不銹鋼層提高整體剛性,進而改善因高溫熱沖擊而導致產生裂痕。
【IPC分類】B22D41/56, B22D41/60
【公開號】CN104907550
【申請號】CN201410084445
【發明人】潘建男, 林冠儒, 吳崇勇, 江連桂, 李育成, 鄭伊廷, 黃俊奎
【申請人】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9月16日
【申請日】2014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