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人參栽培土壤生物改良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設及一種人參栽培±壤生物改良劑,是一種老參地,林下參地,農田地栽參 ±壤專用生物改良劑。 技術背景
[0002] 東北地區是人參的主產區,近年來由于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W及林參輪作 參±資源耗用過大,致使可利用參±資源面臨枯竭,遏制了人參產業梯次規模發展,發展林 下參,農田地栽參,是解決參地資源不足的主要途徑。多年來,我國東北在發展參業的過程 中,除林下撫育栽培W外,大面積栽培一直沿用伐林栽參的方式,對長白山的生態環境構成 嚴重威脅。目前世界各國由林下參向農田栽參上過渡但農田栽參存在產量低、病害重等問 題日益嚴重。由于農田±壤較林下±壤有機質含量低,肥力差,±壤空隙度小,有害真菌多, 使農田栽參成為難解決問題。
【發明內容】
[0003]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人參栽培±壤生物改良劑,其能夠用于農田地參±改 良,老參地參±改良,能有效防治人參±傳病害(人參誘腐病、人參根腐病,人參立枯病)的 發生,同時提高人參產量;適用于人參林地栽培及農田栽培施用。
[0004]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運樣實現的:一種人參栽培±壤生物改良劑,其特征在于由 W下原料按重量份數組成:玉米賴桿50-70份,豆餅20-30份,麥教5-10份,5%大蒜素微乳劑 4-8份,微生物復合菌發酵原液1 -2份。
[0005] 其制備方法按W下步驟完成: 1)將玉米賴桿、豆餅、麥教、大蒜素微乳劑按上述比例備料,先將玉米賴桿用粉碎機粉 碎成1.0-1.5cm長度備用,豆餅粉碎成直徑3-5mm顆粒狀備用;將粉碎好的玉米賴桿和豆餅 兩種原料用攬拌機混勻靜置3-5分鐘,每1000千克賴桿豆餅混合物加入微生物復合菌發酵 原液1千克進行發酵;微生物復合菌發酵液為假絲乳酸菌和植物酵母菌復合菌發酵液,假絲 酵母菌與植物乳酸菌的比例為40%: 60%,其有效活菌數為5 X IO8-IOX IO8CFU/ g。根據玉米 賴桿與豆餅的混合物料的含水量加水稀釋菌液,使混合物料的含水量在70%左右,噴施菌液 的同時均勻攬拌,直到混拌均勻,無團塊,拌后W手握成團,指縫見水,但不滴水珠,松手即 散為好,然后堆煤封閉覆膜保濕;堆煤溫度達到50°C-6(rC翻堆,發酵時間10-14天; 2巧%大蒜素水乳劑按發酵原料的2%-3%稀釋成液體,配好后的液體用噴霧器均勻的噴 施在備好的麥教上,混合均勻后備用; 上述步驟1,2制備完成后,在使用前按照3:1的比例使用時混合均勻。
[0006] 本發明的積極效果是參±改良劑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賴桿豆餅的發酵產 物,此部分為人參生長提供物質能量支持,另一部分是由植物源殺菌劑大蒜微乳劑與麥教 的復合物構成,此部分在人參栽培中起到滅菌,殺菌的作用,對±壤中的±傳真菌,細菌具 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減少人參±傳病害的發生;與現有技術相比,利用上述方法制備的±壤 改良劑通過人參栽培試驗,老參地±壤加入此種改良劑劑,人參根系發達,增產效果明顯。 本發明充分利用了玉米賴桿運種再生資源,由于玉米賴桿與豆餅的發酵產物含大量的腐殖 質和有益微生物,能增加±壤有機質含量,并且發酵菌液均為有益菌,能改善根際微生物 群,調高人參的抗病能力,本發明中的大蒜素水乳劑具有抗菌殺菌作用,使用安全,可有效 的控制人參±傳病害的發生。本發明可W用于老參地±壤改良劑施用,也可用于農田±改 造栽培人參使用。其操作簡單,原料價格低廉,可有效控制病害發生,對人參產業化發展具 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0007]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 本發明中的人參±壤改良劑,由玉米賴桿,豆巧,麥教,大蒜素微乳劑及復合微生物菌 液組成。
[000引人參品種為西洋參 供試地點:設在吉林省撫松縣興隆鄉人參栽培基地,1年生人參地,±質為灰棟壤,緩坡 地。
[0009]將制備好的參±改良劑均勻撒到床面上,使用量為化g/m2,然后進行2次翻耕(深 20~25cm)使改良基質與±壤充分混勻,6 cmX6 cm點播,W不加±壤改良劑的床面為對 照,出苗后用黑色遮陽網遮陽,田間管理同當地1年生苗田。
[0010] 2測定方法 于當年10月初取Im2測根系生長,出苗率,產量等指標。
[0011] 3調查結果
注:處理1為未施參±改良劑(CK),處理2為施用±壤改良劑。
【具體實施方式】
[0012]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描述: 實施例1 1)按重量份數將玉米賴桿50份、豆餅20份、麥教5份、5%大蒜素微乳劑4份按上述比例備 料,先將玉米賴桿用粉碎機粉碎成1.0-1.5cm長度備用,豆餅粉碎成直徑3-5mm顆粒狀備用; 將粉碎好的玉米賴桿和豆餅兩種原料用攬拌機混勻靜置3-5分鐘,每1000千克賴桿豆餅混 合物加入微生物復合菌發酵原液1千克進行發酵;微生物復合菌發酵液為假絲乳酸菌和植 物酵母菌復合菌發酵液,假絲酵母菌與植物乳酸菌的比例為40%:60%,其有效活菌數為5X IO 8-IOX 10化即/ g。根據玉米賴桿與豆餅的混合物料的含水量加水稀釋菌液,使混合物料 的含水量在70%左右,噴施菌液的同時均勻攬拌,直到混拌均勻,無團塊,拌后W手握成團, 指縫見水,但不滴水珠,松手即散為好,然后堆煤封閉覆膜保濕; 堆煤溫度達到5〇°c-6(rc翻堆,發酵時間10-14天; 2巧%大蒜素水乳劑4份按發酵原料的2%-3%稀釋成液體,配好后的液體用噴霧器均勻的 噴施在備好的麥教5份上,混合均勻后備用; 上述步驟1,2制備完成后,在使用前按照3:1的比例使用時混合均勻。
[001引實施例2 1)按重量份數將玉米賴桿60份、豆餅25份、麥教8份、5%大蒜素微乳劑6份按上述比例備 料,先將玉米賴桿用粉碎機粉碎成1.0-1.5cm長度備用,豆餅粉碎成直徑3-5mm顆粒狀備用; 將粉碎好的玉米賴桿和豆餅兩種原料用攬拌機混勻靜置3-5分鐘,每1000千克賴桿豆餅混 合物加入微生物復合菌發酵原液1千克進行發酵;微生物復合菌發酵液為假絲乳酸菌和植 物酵母菌復合菌發酵液,假絲酵母菌與植物乳酸菌的比例為40%:60%,其有效活菌數為5X IO 8-IOX 10化即/ g。根據玉米賴桿與豆餅的混合物料的含水量加水稀釋菌液,使混合物料 的含水量在70%左右,噴施菌液的同時均勻攬拌,直到混拌均勻,無團塊,拌后W手握成團, 指縫見水,但不滴水珠,松手即散為好,然后堆煤封閉覆膜保濕; 堆煤溫度達到50°C-6(rC翻堆,酵時間10-14天; 2巧%大蒜素水乳劑6份按發酵原料的2%-3%稀釋成液體,配好后的液體用噴霧器均勻的 噴施在備好的麥教8份上,混合均勻后備用; 上述步驟1,2制備完成后,在使用前按照3:1的比例使用時混合均勻。
[0014] 實施例3 1)按重量份數將玉米賴桿70份、豆餅30份、麥教10份、5%大蒜素微乳劑8份按上述比例 備料,先將玉米賴桿用粉碎機粉碎成1.0-1.5cm長度備用,豆餅粉碎成直徑3-5mm顆粒狀備 用;將粉碎好的玉米賴桿和豆餅兩種原料用攬拌機混勻靜置3-5分鐘,每1000千克賴桿豆餅 混合物加入微生物復合菌發酵原液1千克進行發酵;微生物復合菌發酵液為假絲乳酸菌和 植物酵母菌復合菌發酵液,假絲酵母菌與植物乳酸菌的比例為40%:60%,其有效活菌數為5 X IO8-IO X IO8C即/ g。根據玉米賴桿與豆餅的混合物料的含水量加水稀釋菌液,使混合物 料的含水量在70%左右,噴施菌液的同時均勻攬拌,直到混拌均勻,無團塊,拌后W手握成 團,指縫見水,但不滴水珠,松手即散為好,然后堆煤封閉覆膜保濕; 堆煤溫度達到50°C-6(rC翻堆,發酵時間10-14天; 2巧%大蒜素水乳劑8份按發酵原料的2%-3%稀釋成液體,配好后的液體用噴霧器均勻的 噴施在備好的麥教10份上,混合均勻后備用; 上述步驟1,2制備完成后,在使用前按照3:1的比例使用時混合均勻。
【主權項】
1. 一種人參栽培土壤生物改良劑,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按重量份數組成:玉米秸桿 50-70份,豆餅20-30份,麥麩5-10份,5%大蒜素微乳劑4-8份,微生物復合菌發酵原液1-2份。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人參栽培土壤生物改良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土壤生物 改良劑的制備方法按以下步驟完成: 1) 將玉米秸桿、豆餅、麥麩、大蒜素微乳劑按上述比例備料,先將玉米秸桿用粉碎機粉 碎成1.0-1.5cm長度備用,豆餅粉碎成直徑3-5mm顆粒狀備用;將粉碎好的玉米秸桿和豆餅 兩種原料用攪拌機混勻靜置3-5分鐘,每1000千克秸桿豆餅混合物加入微生物復合菌發酵 原液1千克進行發酵;微生物復合菌發酵液為假絲乳酸菌和植物酵母菌復合菌發酵液,假絲 酵母菌與植物乳酸菌的比例為40% :60%,其有效活菌數為5\108-10\10七?1]/8; 根據玉米秸桿與豆餅的混合物料的含水量加水稀釋菌液,使混合物料的含水量在70% 左右,噴施菌液的同時均勻攪拌,直到混拌均勻,無團塊,拌后以手握成團,指縫見水,但不 滴水珠,松手即散為好,然后堆垛封閉覆膜保濕;堆垛溫度達到50°C-60°C翻堆,發酵時間 10-14 天; 2) 5%大蒜素水乳劑按發酵原料的2%-3%稀釋成液體,配好后的液體用噴霧器均勻的噴 施在備好的麥麩上,混合均勻后備用;上述步驟1,2制備完成后,在使用前按照3:1的比例使 用時混合均勻。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人參栽培土壤生物改良劑,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按重量份數組成:玉米秸稈50-70份,豆餅20-30份,麥麩5-10份,5%大蒜素微乳劑4-8份,微生物復合菌發酵原液1-2份。其能夠用于農田地參土改良,老參地參土改良,能有效防治人參土傳病害的發生,同時提高人參產量;適用于人參林地栽培及農田栽培施用。
【IPC分類】C05G3/00, C05G3/04
【公開號】CN105669307
【申請號】CN201610030213
【發明人】張金花, 高月波, 任金平, 李啟云, 劉曉梅, 王繼春, 姜兆遠
【申請人】吉林省農業科學院
【公開日】2016年6月15日
【申請日】2016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