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烯烴聚合催化劑、過渡金屬化合物、烯烴聚合方法和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新穎的烯烴聚合催化劑、過渡金屬化合物和使用烯烴聚合催化劑的烯烴聚合方法。本發明也涉及具有窄分子量分布和適用作橡膠的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作為烯烴聚合催化劑,“Kaminsky催化劑”是眾所周知的。Kaminsky催化劑具有極高的聚合活性。用這種催化劑可獲得分子量分布窄的聚合物。已知可用于Kaminsky催化劑的過渡金屬化合物例如是二氯化雙(環戊二烯基)合鋯(參見日本特許公開19309/1083)和二氯化亞乙基雙(4,5,6,7-四氫茚基)合鋯(參見日本特許公開130314/1086)。同樣已知的是當在聚合中使用不同的過渡金屬化合物時,烯烴聚合活性或所產生的聚烯烴的性質變化很大。另外,最近已提出將含有二亞胺結構配體的過渡金屬化合物用作新穎的烯烴聚合催化劑(參見國際專利公開9623010)。另外,聚烯烴一般具有極好的機械性能,因此它們可用于許多領域,如各種模塑產品領域。然而,隨著對聚烯烴要求的變化,近年來已需要具有各種性質的聚烯烴。還有,也需要提高生產率。在上述情況下,需要開發具有極高烯烴聚合活性和能生產具有極好性質的聚烯烴的烯烴聚合催化劑。眾所周知,當使用齊格勒-納塔聚合催化劑時,會發生某些α-烯烴與非共軛二烯的共聚。因為這樣制得的共聚物可用作橡膠,所以已制造各種共聚物。然而,共聚時所用的非共軛二烯一般是昂貴的,并具有低的反應活性。因此,需要廉價和高反應活性的二烯組分。這些二烯組分的實例包括共軛二烯,如1,3-丁二烯和異戊二烯。雖然這些共軛二烯比常規非共軛二烯更廉價和活性更高,但它們的問題是如果用常規齊格勒-納塔聚合催化劑進行共聚反應,僅能得到寬組分分布或寬分子量分布的非均勻共聚物。在使用釩化合物的齊格勒-納塔催化劑體系的情況下,雖然可得到較均勻的共聚物,但聚合活性極低。在這些情況下,已研究了用茂金屬催化劑的乙烯和丁二烯的共聚反應。所述的茂金屬催化劑已被廣泛研究,并已證明具有高的聚合活性(國際專利的國家公開501633/1989)。然而,在上述情況下,現已報道結合到聚合物中的二烯單元和乙烯一起形成聚合物鏈中的環戊烷骨架,而環戊烷骨架的比例不少于所有二烯單元的50%。二烯單元的雙鍵轉化成環戊烷骨架在將該共聚物用作橡膠所需的“硫化”步驟中是非常不利的。另外,因為環戊烷骨架有助于增加共聚物的玻璃轉化溫度及不利于橡膠的低溫性質,環戊烷骨架是不適宜的骨架。在上述情況下,迫切需要開發具有窄分子量分布和均勻組成且在聚合物鏈中幾乎不含環戊烷骨架的α-烯烴和共軛二烯的共聚物。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具有極高烯烴聚合活性的烯烴聚合催化劑。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用于這種催化劑的新穎過渡金屬化合物。本發明的還有一個目的是提供使用這種催化劑的烯烴聚合方法。本發明的再一個目的是提供具有窄分子量分布和均勻組成且在聚合物鏈中幾乎不含環戊烷骨架的α-烯烴和共軛二烯的共聚物。本發明的第一種烯烴聚合催化劑包括(A)用通式(I)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和(B)至少一種選自如下的化合物(B-1)有機金屬化合物,(B-2)有機鋁氧化合物(Organoaluminumoxy-compound),和(B-3)能與過渡金屬化合物(A)反應形成離子對的化合物式中M是元素周期表第3-11族中的過渡金屬原子,m是1-6間的一個整數,R1-R6可以相同或不同,且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含氧基、含氮基、含硼基、含硫基、含磷基、含硅基、含鍺基或含錫基,而且它們中兩個或多個基團可相互結合成環,當m為2或更大時,R1-R6中兩個基團可相互結合,前提是R1基團不相互結合,n是滿足M價態的一個數,X是氫原子、鹵原子、烴基、含氧基、含硫基、含氮基、含硼基、含鋁基、含磷基、含鹵基、雜環化合物殘基、含硅基、含鍺基或含錫基,當n為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以相同或不同,而且可以相互結合成環。在本發明中,通式(I)中的R6較好是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含氧基、含氮基、含硼基、含硫基、含磷基、含硅基、含鍺基或含錫基。在本發明中,用通式(I)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較好是用如下通式(I-a)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式中M是元素周期表第3-11族中的過渡金屬原子,m是1-3間的一個整數,R1-R6可以相同或不同,且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氧基、烷氧基、烷硫基、芳氧基、芳硫基、酰基、酯基、硫酯基、酰氨基、酰亞氨基(imido)、氨基、亞氨基(imino)、磺酯基、磺酰氨基、氰基、硝基、羧基、磺基、巰基或羥基,而且它們中兩個或多個基團可相互結合成環,當m為2或更大時,R1-R6中兩個基團可相互結合,前提是R1基團不相互結合,n是滿足M價態的一個數,X是氫原子、鹵原子、烴基、含氧基、含硫基、含氮基、含硼基、含鋁基、含磷基、含鹵基、雜環化合物殘基、含硅基、含鍺基或含錫基,當n為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以相同或不同,而且可以相互結合成環。在上述通式(I-a)中,R6較好是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氧基、烷氧基、烷硫基、芳氧基、芳硫基、酰基、酯基、硫酯基、酰氨基、酰亞氨基、氨基、亞氨基、磺酯基、磺酰氨基、氰基、硝基、羧基、磺基、巰基或羥基。另外,用通式(I)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較好是用(I-a-1)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式中M是元素周期表第3-11族中的過渡金屬原子,m是1-3間的一個整數,R1-R6可以相同或不同,且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氧基、烷氧基、烷硫基、芳氧基、芳硫基、酰基、酯基、硫酯基、酰氨基、酰亞氨基、氨基、亞氨基、磺酯基、磺酰氨基、氰基、硝基、羧基、磺基、巰基或羥基,而且它們中兩個或多個基團可相互結合成環,當m為2或更大時,R1-R6中兩個基團可相互結合,前提是R1不相互結合,n是滿足M價態的一個數,X是氫原子、鹵原子、含1-20個碳原子的烴基、含1-20個碳原子的鹵化烴基、含氧基、含硫基或含硅基,當n為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以相同或不同,而且可以相互結合成環。在上述通式(I-a-1)中,R6較好是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氧基、烷氧基、烷硫基、芳氧基、芳硫基、酰基、酯基、硫酯基、酰氨基、酰亞氨基、氨基、亞氨基、磺酯基、磺酰氨基、氰基、硝基、或羥基。另外,在本發明中,用通式(I)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較好是用通式(I-b)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式中M是元素周期表第3-11族中的過渡金屬原子,m是1-6間的一個整數,R1-R6可以相同或不同,且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烴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氧基、酯基、酰氨基、氨基、磺酰氨基、氰基或硝基,而且它們中兩個或多個基團可相互結合成環,當m為2或更大時,R1-R6中兩個基團可相互結合,前提是R1基團不相互結合。在上述通式(I-b)中,R6較好是鹵原子、烴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氧基、酯基、酰氨基、氨基、磺酰氨基、氰基或硝基。過渡金屬化合物(A)中M較好是選自元素周期表中第3-5族和第9族的至少一種過渡金屬原子。除了過渡金屬化合物(A)和選自有機金屬化合物(B-1)、有機鋁氧化合物(B-2)和能與過渡金屬化合物(A)反應形成離子對的化合物(B-3)的至少一種化合物(B)以外,本發明的第一種烯烴聚合催化劑還可含有載體(C)。本發明的第一種烯烴聚合方法包括在上述烯烴聚合催化劑的存在下聚合或共聚烯烴。本發明的第二種烯烴聚合催化劑包括(A′)用通式(II)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和(B)至少一種選自如下的化合物(B-1)有機金屬化合物,(B-2)有機鋁氧化合物,和(B-3)能與過渡金屬化合物(A′)反應形成離子對的化合物式中M是元素周期表第3-11族中的過渡金屬原子,R1-R10可以相同或不同,且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含氧基、含氮基、含硼基、含硫基、含磷基、含硅基、含鍺基或含錫基,而且它們中兩個或多個基團可相互結合成環,n是滿足M價態的一個數,X是氫原子、鹵原子、烴基、含氧基、含硫基、含氮基、含硼基、含鋁基、含磷基、含鹵基、雜環化合物殘基、含硅基、含鍺基或含錫基,當n為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以相同或不同,而且可以相互結合成環,Y是含至少一種選自如下一組元素的二價連接基團氧、硫、碳、氮、磷、硅、硒、錫和硼,當它是烴基時,該烴基含有3或更多個碳原子。在通式(II)中,R6和R10中至少一個較好是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含氧基、含氮基、含硼基、含硫基、含磷基、含硅基、含鍺基或含錫基。在本發明中,用通式(II)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較好是用如下通式(II-a)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式中M是元素周期表第3-11族中的過渡金屬原子,R1-R10可以相同或不同,且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烴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氧基、酯基、酰氨基、氨基、磺酰氨基、氰基或硝基,而且它們中兩個或多個基團可相互結合成環,n是滿足M價態的一個數,X是氫原子、鹵原子、含1-20個碳原子的烴基、含1-20個碳原子的鹵化烴基、含氧基、含硫基或含硅基,當n為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以相同或不同,而且可以相互結合成環,Y是含至少一種選自如下一組元素的二價連接基團氧、硫、碳、氮、磷、硅、硒、錫和硼,當它是烴基時,該烴基含有3或更多個碳原子。在通式(II-a)中,R6和R10中至少一個較好是鹵原子、烴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氧基、酯基、酰氨基、氨基、磺酰氨基、氰基或硝基。過渡金屬化合物(A′)中的M較好是選自元素周期表中第4和5族的至少一種過渡金屬原子。除了過渡金屬化合物(A′)和選自有機金屬化合物(B-1)、有機鋁氧化合物(B-2)和能與過渡金屬化合物(A′)反應形成離子對的化合物(B-3)的至少一種化合物(B)以外,本發明的第二種烯烴聚合催化劑還可含有載體(C)。第二種烯烴聚合方法包括在上述烯烴聚合催化劑的存在下聚合或共聚烯烴。本發明的新穎過渡金屬化合物用如下通式(III)表示式中M是元素周期表第4或5族中的過渡金屬原子,m是1-3間的一個整數,R1是烴基、烷取代的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氧基、烷氧基、烷硫基、芳氧基、芳硫基、酯基、硫酯基、磺酯基或羥基,R2-R5可以相同或不同,且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氧基、烷氧基、烷硫基、芳氧基、芳硫基、酯基、硫酯基、酰氨基、酰亞氨基、氨基、亞氨基、磺酯基、磺酰氨基、氰基、硝基、羧基、磺基、巰基或羥基,R6是鹵素、烴基、烷取代的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氧基、烷氧基、烷硫基、芳氧基、芳硫基、酯基、硫酯基、酰氨基、酰亞氨基、亞氨基、磺酯基磺酰氨基或氰基,R1-R6中兩個或多個基團可相互結合成環,當m為2或更大時,R1-R6中兩個基團可相互結合,前提是R1基團不相互結合,n是滿足M價態的一個數,X是鹵原子、烴基、含氧基、含硫基、含氮基、含硼基、含鋁基、含磷基、含鹵基、雜環化合物殘基、含硅基、含鍺基或含錫基,當n為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以相同或不同,而且可以相互結合成環。上述過渡金屬化合物較好是用如下通式(III-a)表示的化合物式中M是元素周期表第4或5族中的過渡金屬原子。m是1-3間的一個整數,R1-R5可以相同或不同,且分別為烴基、烷氧基或烴取代的甲硅烷基,R6是鹵原子、烴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烷氧基、烷硫基或氰基,R1-R6中兩個或多個基團可相互結合成環,當m為2或更大時,R1-R6中兩個基團可相互結合,前提是R1基團不相互結合,n是滿足M價態的一個數,X是鹵原子、烴基、含氧基、含硫基、含氮基、含鹵基或含硅基,當n為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以相同或不同,而且可以相互結合成環。在通式(III-a)中,m較好為2。本發明的第三種烯烴聚合催化劑包括(A″)上述的新穎過渡金屬化合物、和(B)至少一種選自如下的化合物(B-1)有機金屬化合物,(B-2)有機鋁氧化合物,和(B-3)能與過渡金屬化合物(A)反應形成離子對的化合物。除了過渡金屬化合物(A″)和選自有機金屬化合物(B-1)、有機鋁氧化合物(B-2)和能與過渡金屬化合物(A″)反應形成離子對的化合物(B-3)的至少一種化合物(B)以外,本發明的第三種烯烴聚合催化劑還可含有載體(C)。第三種烯烴聚合方法包括在上述烯烴聚合催化劑的存在下聚合或共聚烯烴。本發明的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是具有如下性質的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分子量分布(Mw/Mn)不大于3.5,由α-烯烴產生的結構單元的含量為1-99.9%摩爾,由共軛二烯產生的結構單元的含量為99-0.1%摩爾,其中聚合物鏈含有不大于1%摩爾由共軛二烯產生的1,2-環戊烷骨架,聚合物鏈較好基本上無1,2-環戊烷骨架。在本發明的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中,由α-烯烴產生的結構單元的含量為50-99.9%摩爾,由共軛二烯產生的結構單元的含量為50-0.1%摩爾。在本發明的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中,α-烯烴較好是乙烯和/或丙烯,共軛二烯較好為丁二烯和/或異戊二烯。圖1表示本發明的第一種烯烴聚合催化劑的制備步驟。圖2表示本發明的第二種烯烴聚合催化劑的制備步驟。圖3表示用X-射線結構分析法確定的合成實施例1中制備的過渡金屬化合物A-1的結構。圖4表示用X-射線晶體結構分析法確定的合成實施例2中制備的過渡金屬化合物B-1的結構。以下詳細描述本發明的烯烴聚合催化劑和使用該催化劑的烯烴聚合方法。本文所用“聚合”一詞的含義不局限于“均聚”,也可理解為“共聚”。同樣,本文所用的“聚合物”一詞的含義不局限于“均聚物”,也可理解為“共聚物”。第一種烯烴聚合催化劑本發明的第一種烯烴聚合催化劑由如下組分形成(A)用通式(I)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和(B)至少一種選自如下的化合物(B-1)有機金屬化合物,(B-2)有機鋁氧化合物,和(B-3)能與過渡金屬化合物(A)反應形成離子對的化合物。首先,描述用于形成本發明烯烴聚合催化劑的催化劑組分。(A)過渡金屬化合物用于本發明的過渡金屬化合物(A)是用如下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通式(I)中,M是元素周期表中第3-11族(第3族包括鑭系)、較好為第3-9族(第3族包括鑭系)、更好為第3-5和9族,特別好為第4或5族的過渡金屬原子。過渡金屬原子M的具體例子包括鈧、鈦、鋯、鉿、釩、鈮、鉭、鈷、銠、釔、鉻、鉬、鎢、錳、錸、鐵和釕。其中優選的是鈧、鈦、鋯、鉿、釩、鈮、鉭、鈷和銠;更優選的是鈦、鋯、鉿、釩、鈮、鉭、鈷和銠;特別優選的是鈦、鋯和鉿。m是1-6,較好的為1-4中的一個整數。R1-R6可以相同或不同,且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含氧基、含氮基、含硼基、含硫基、含磷基、含硅基、含鍺基或含錫基,而且它們中兩個或多個基團可相互結合成環。鹵原子是氟、氯、溴或碘。烴基的實例包括含1-30個碳原子,較好為1-20個碳原子的直鏈或支鏈烷基,如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新戊基和正己基;含2-30個,較好為2-20個碳原子的直鏈或支鏈鏈烯基,如乙烯基、烯丙基和異丙烯基;含2-30個,較好為2-20個碳原子的直鏈或支鏈鏈炔基,如乙炔基和炔丙基;含3-30個,較好為3-20個碳原子的環狀飽和烴基,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和金剛烷基;含5-30,較好為5-20個碳原子的環狀不飽和烴基,如環戊二烯基、茚基和芴基;和含6-30個,較好為6-20個碳原子的芳基,如苯基、芐基、萘基、聯苯基和三聯苯基。烴基可被鹵素取代,例如可列舉含1-30個,較好為1-20個碳原子的鹵代烴基,如三氟甲基、五氟苯基和氯苯基(cholophenyl)。烴基也可被其它烴基取代,例如可列舉芳基取代的烷基,如芐基或枯基。另外,烴基可有雜環化合物殘基;含氧基、如烷氧基、芳基、酯、醚、酰基、羧基、碳酸基(carbonato)、羥基、過氧基和羧酸酐基;含氮基,如氨基的銨鹽、亞氨基、酰胺、酰亞胺、肼基、亞肼基、硝基、亞硝基、氰基、異氰基、氰酸酯、脒基和重氮基;含硼基,如甲硼烷二基(borandiyl)、甲硼烷三基(borantriyl)和乙硼烷基;含硫基,如巰基、硫酯基、二硫酯基、烷硫基、芳硫基、硫代酰基、硫醚、硫氰酸酯、異硫氰酸酯、磺酯(sulfonester)、磺酰胺(sulfonamide)、硫代羧基、二硫代羧基,磺基、磺酰基、亞磺酰基和亞氧硫基;含磷基,如膦基(phosphido)、磷酰基、硫代磷酰基和偶磷氮基(phosphato);含硅基;含鍺基;和含錫基。其中特別優選的是含1-30個,較好為1-20個碳原子的直鏈或支鏈烷基,如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新戊基和正己基;含6-30個,較好為6-20個碳原子的芳基,如苯基、芐基、萘基、聯苯基和三聯苯基;和這些被1-5個取代基(如含1-30個,較好為1-20個碳原子的烷基或烷氧基、含6-30個,較好為6-20個碳原子的芳基或芳氧基)取代的芳基。含氮基、含硼基、含硫基和含磷基是以上舉例的那些基團。雜環殘基的實例包括含氮化合物(如吡咯、吡啶、嘧啶、喹啉和三嗪)的殘基、含氧化合物(如呋喃和吡喃)的殘基和含硫化合物(如噻吩)的殘基以及這些雜環殘基被取代基(如1-20個碳原子的烷基和烷氧基)取代后形成的基團。含硅基的實例包括甲硅烷基、甲硅烷氧基、烴基取代的甲硅烷基,如甲基甲硅烷基、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乙基甲硅烷基、二乙基甲硅烷基、三乙基甲硅烷基、二苯基甲基甲硅烷基、三苯基甲硅烷基、二甲基苯基甲硅烷基、二甲基叔丁基甲硅烷基和二甲基五氟苯基甲硅烷基,優選的是甲基甲硅烷基、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乙基甲硅烷基、二乙基甲硅烷基、三乙基甲硅烷基和三苯基甲硅烷基;特別優選的是三甲基甲硅烷基、三乙基甲硅烷基、三苯基甲硅烷基、和二甲基苯基甲硅烷基,以及烴取代的甲硅烷氧基,如三甲基甲硅烷氧基。含鍺基和含錫基包括上述硅分別被鍺和錫取代后的含硅基。以下對R1-R6作更具體的說明。烷氧基的例子包括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異丙氧基、正丁氧基、異丁氧基和叔丁氧基。烷硫基的例子包括甲硫基和乙硫基。芳氧基的例子包括苯氧基、2,6-二甲基苯氧基和2,4,6-三甲基苯氧基。芳硫基的例子包括苯硫基、甲基苯硫基和萘硫基。酰基的例子包括甲酰基、乙酰基、苯甲酰基、對氯苯甲酰基和對甲氧基苯甲酰基。酯基的例子包括乙酰氧基、苯甲酰氧基、甲氧基羰基、苯氧基羰基和對氯苯氧基羰基。硫代酯基的例子包括乙酰硫基、苯甲酰硫基、甲硫基羰基和苯硫基羰基。酰胺基的例子包括乙酰氨基、N-甲基乙酰氨基和N-甲基苯甲酰氨基。酰亞氨基的例子包括乙酰亞氨基和苯甲酰亞氨基。氨基的例子包括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氨基和二苯基氨基。亞氨基的例子有甲基亞氨基、乙基亞氨基、丙基亞氨基、丁基亞氨基和苯基亞氨基。磺酯基的例子包括甲基磺酯基(sulfonato)、乙基磺酯基和苯磺酯基。磺酰氨基的例子包括苯磺酰氨基、N-甲基磺酰氨基和N-甲基對甲苯磺酰氨基。R6宜為氫以外的取代基。即氫原子、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含氧基、含氮基、含硼基、含硫基、含磷基、含硅基、含鍺基、或含錫基,而且它們中的兩個或多個可相互結合成環。R6特別優選為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氧基、烷氧基、烷硫基、芳氧基、芳硫基、酰基、酯基、硫代酯基、酰氨基、酰亞氨基、氨基、亞氨基、磺酯基、磺酰氨基、氰基、硝基或羥基。作為R6的優選烴基實例包括含1-30個,較好為1-20個碳原子的直鏈或支鏈烷基,如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新戊基和正己基;含3-30個,較好為3-20個碳原子的飽和環烴基,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和金剛烷基;含6-30個,較好為6-20個碳原子的芳基,如苯基、芐基、萘基、聯苯基和三聯苯基;這些基團被取代基(如含1-30個,較好含1-20個碳原子的烷基或烷氧基、含1-30個,較好含1-20個碳原子的鹵代烷基、含6-30個,較好含6-20個碳原子的芳基或烷氧基、鹵素、氰基、硝基和羥基)取代后形成的基團。作為R6的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的優選例子包括甲基甲硅烷基、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乙基甲硅烷基、二乙基甲硅烷基、三乙基甲硅烷基、二苯基甲基甲硅烷基、三苯基甲硅烷基、二甲基苯基甲硅烷基、二甲基叔丁基甲硅烷基和二甲基五氟苯基甲硅烷基。特別優選的是三甲基甲硅烷基、三苯基甲硅烷基、二苯基甲基甲硅烷基、isophenylsilyl、二甲基苯基甲硅烷基、二甲基叔丁基甲硅烷基和二甲基(五氟苯基)甲硅烷基。在本發明中,R6較好選自含3-30個,較好含3-20個碳原子的支鏈烷基(如異丙基、異丁基、仲丁基和叔丁基)、這些烷基被含6-30個,較好含6-20個碳原子的芳基取代后形成的基團(如異丙苯基)和含,3-30個,較好含3-20個碳原子的飽和環烴基(如金剛烷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和環己基)取代后形成的基團。優選的R6也是含6-30個,較好含6-20個碳原子的芳基(如苯基、萘基、芴基、蒽基或菲基)或烴基取代的甲硅烷基。兩個或多個R1-R6基團(最好是相鄰的兩個基團)可連接在一起形成脂環、芳香環或含有雜原子(如氮原子)的烴環,并且這些環還可帶一取代基。當m為2或更大時,R1-R6基團中的兩個可連接在一起,條件是R1基團不相互連接。多個R1、R2、R3、R4、R5或R6可相同或不同。n是滿足M價態的一個數,具體為0-5,較好是1-4,更好是1-3中的一個整數。X是氫原子、鹵原子、烴基、含氧基、含硫基、含氮基、含硼基、含鋁基、含磷基、含鹵基、雜環化合物殘基、含硅基、含鍺基或含錫基,當n為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以相同或不同,而且可以相互結合成環。鹵原子的實例包括氟、氯、溴和碘。烴基的實例包括R1-R6中列舉的基團。具體地,可以列舉,但不限于烷基,如甲基、乙基、丙基、丁基、己基、辛基、壬基、十二烷基和二十烷基;含3-30個碳原子的環烷基,如環戊基、環己基、降冰片烷基和金剛烷基;烷烯基,如乙烯基、丙烯基和環己烯基;芳烷基,如芐基、苯乙基和苯丙基;芳基,如苯基、甲苯基、二甲苯基、三甲苯基、乙苯基、丙苯基、聯苯基、萘基、甲基萘基、蒽基和菲基。這些烴基包括鹵代烴基,更具體地包含1-30個碳原子的烴基中至少一個氫原子可被鹵原子取代。其中優選的是含1-20個碳原子的。雜環化合物殘基的實例包括R1-R6中所述的基團。含氧基團的例子包括R1-R6中所述的基團。具體地可以列舉,但不限于羥基;烷氧基如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和丁氧基;芳氧基如苯氧基、甲基苯氧基、二甲基苯氧基和萘氧基;以及芳烷氧基如苯基甲氧基和苯基乙氧基;乙酰氧基;以及羰基。含硫基團的例子包括R1-R6中所述的基團。具體地可以列舉,但不限于磺酯基,如甲基磺酯基、三氟甲基磺酯基、苯磺酯基、芐磺酯基、對甲苯磺酯基、三甲苯磺酯基、三異丁苯磺酯基、對氯苯磺酯基和五氟苯磺酯基;亞磺酯基,如甲基亞磺酯基、苯亞磺酯基、芐亞磺酯基、對甲苯亞磺酯基、三甲苯亞磺酯基和五氟苯亞磺酯基;烷硫基和芳硫基。含氮化合物的實例包括R1-R6中所述的基團。具體地可以列舉,但不限于氨基;烷基氨基,如甲氨基、二甲氨基、二乙氨基、二丙氨基、二丁氨基和二環己基氨基;芳氨基和烷基芳基氨基,如苯氨基、二苯氨基、二甲苯氨基、二萘氨基和甲基苯基氨基。含硼基的實例包括BR4基(R是氫、可具有取代基的芳基、鹵素等)。含硅基團的實例包括R1-R6中所述的基團。具體地可以列舉,但不限于烴取代的甲硅烷基,如苯基甲硅烷基、二苯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三乙基甲硅烷基、三丙基甲硅烷基、三環己基甲硅烷基、三苯基甲硅烷基、甲基二苯基甲硅烷基、三甲苯基甲硅烷基和三萘基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醚基,如三甲基甲硅烷醚;硅取代的烷基,如三甲基甲硅烷甲基;硅取代的芳基如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含鍺基團的實例包括R1-R6中所述的基團。具體地可以列舉上述用鍺替代硅的含硅基。含錫基團的實例包括R1-R6中所述的基團。具體地可以列舉上述用錫替代硅的含硅基。含鹵基的實例包括含氟基,如PF6和BF4;含氯基,如ClO4和SbCl6;和含碘基,如IO4,但不限于此。含鋁基的實例包括AR4(式中R是氫、烷基、可帶取代基的芳基、鹵原子等),但不限于此。當n為2或更大時,多個X可以相同或不同,而且可相互結合成環。過渡金屬化合物(I-a)用通式(I)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較好是用如下通式(I-a)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在通式(I-a)中,M是元素周期表第3-11族中的過渡金屬原子,M的實例包括上述的過渡金屬原子。m是1-3間的一個整數,較好為2。R1-R6可以相同或不同,且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氧基、烷氧基、烷硫基、芳氧基、芳硫基、酰基、酯基、硫酯基、酰氨基、酰亞氨基、氨基、亞氨基、磺酯基、磺酰氨基、氰基、硝基、羧基、磺基、巰基或羥基,而且它們中兩個或多個基團可相互結合成環。R1-R6的實例包括上述的基團。當m為2或更大時,R1-R6中兩個基團可相互結合,前提是R1基團不相互結合。n是滿足M價態的一個數,具體為0-5,較好為1-4,更好為1-3間的一個整數。X是氫原子、鹵原子、烴基、含氧基、含氮基、含硼基、含硫基、含磷基、含硅基、含鍺基或含錫基。X的實例包括上述的基團。當n為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以相同或不同,而且可以相互結合成環。用通式(I)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較好是用(I-a-1)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在通式(I-a-1)中,R1-R6、M和X具有上述相同的含義,但較好是下述的內容。通式(I-a-1)中,M是元素周期表中第3-11族、較好為第3-5和9族的過渡金屬原子,如鈧、鈦、鋯、鉿、釩、鈮、鉭、鈷或銠;更優選的是鈦、鋯、鉿、鈷或銠;特別優選的是鈦、鋯和鉿。m是1-3間的一個整數,R1-R6可以相同或不同,且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氧基、烷氧基、烷硫基、芳氧基、芳硫基、硫酯基、酯基、酰基、酰氨基、酰亞氨基、氨基、亞氨基、磺酯基、磺酰氨基、氰基、硝基、或羥基。其中特別優選的是氫原子、鹵原子、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氧基、酯基、酰氨基、氨基、磺酰氨基、氰基或硝基。鹵原子的實例包括氟、氯、溴或碘。烴基的實例包括含1-20個碳原子的直鏈或支鏈烷基,如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戊基和己基;含2-20個碳原子的直鏈或支鏈的鏈烯基,如乙烯基、烯丙基和異丙烯基;含2-20個碳原子的直鏈或支鏈的炔基,如乙炔基和炔丙基;含3-20個碳原子的環狀飽和烴基,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和金剛烷基;含6-20個碳原子的芳基,如苯基、芐基、萘基、聯苯基和三聯苯基;含5-20個碳原子的環狀不飽和烴基,如環戊二烯基、茚基和芴基;以及這些基團被取代基(如含1-20個碳原子的烷基、含1-20個碳原子的鹵代烷基、含6-20個碳原子的芳基、含1-20個碳原子的烷氧基、含6-20個碳原子的芳氧基、鹵素、氰基、硝基和羥基)取代后形成的基團。其中特別優選的是含1-20個碳原子的直鏈或支鏈烷基,如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戊基和己基;含6-20個碳原子的芳基,如苯基和萘基;以及被1-5個取代基(如含1-20個碳原子的烷基、含6-20個碳原子的芳基、含1-20個碳原子的烷氧基和含6-20個碳原子的芳氧基)取代的芳基。雜環殘基的例子包括含氮化合物(如吡咯、吡啶、嘧啶、喹啉和三嗪)的殘基、含氧化合物(如呋喃和吡喃)的殘基和含硫化合物(如噻吩)的殘基以及這些雜環殘基被取代基(如1-20個碳原子的烷基和烷氧基)取代后形成的基團。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的例子包括甲基甲硅烷基、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乙基甲硅烷基、二乙基甲硅烷基、三乙基甲硅烷基、二苯基甲基甲硅烷基、三苯基甲硅烷基、二甲基苯基甲硅烷基、二甲基叔丁基甲硅烷基和二甲基五氟苯基甲硅烷基。其中,特好的是甲基甲硅烷基、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乙基甲硅烷基、二乙基甲硅烷基、三乙基甲硅烷基和三苯基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氧基的例子包括三甲基甲硅烷氧基。烷氧基的例子包括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異丙氧基、正丁氧基、異丁氧基和叔丁氧基。烷硫基的例子包括甲硫基和乙硫基。芳氧基的例子包括苯氧基、2,6-二甲基苯氧基和2,4,6-三甲基苯氧基。芳硫基的例子包括苯硫基、甲基苯硫基和萘硫基。酰基的例子包括甲酰基、乙酰基、苯甲酰基、對氯苯甲酰基和對甲氧基苯甲酰基。酯基的例子包括乙酰氧基、苯甲酰氧基、甲氧基羰基、苯氧基羰基和對氯苯氧基羰基。硫代酯基的例子包括乙酰硫基、苯甲酰硫基、甲硫基羰基和苯硫基羰基。酰胺基的例子包括乙酰氨基、N-甲基乙酰氨基和N-甲基苯甲酰氨基。酰亞氨基(imido)的例子包括乙酰亞氨基和苯甲酰亞氨基。氨基的例子包括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氨基和二苯基氨基。亞氨基(imino)的例子有甲基亞氨基、乙基亞氨基、丙基亞氨基、丁基亞氨基和苯基亞氨基。磺酯基的例子包括甲基磺酯基(sulfonato)、乙基磺酯基和苯磺酯基。磺酰氨基的例子包括苯磺酰氨基、N-甲基苯磺酰氨基和N-甲基對甲苯磺酰氨基。R6宜為除氫之外的取代基。也就是說,R6較好是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氧基、烷氧基、烷硫基、芳氧基、芳硫基、酰基、酯基、硫代酯基、酰氨基、酰亞氨基、氨基、亞氨基、磺酯基、磺酰氨基、氰基、硝基、羥基。較好的作為R6的烴基的例子包括1-20個碳原子的直鏈或支鏈的烷基如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戊基和己基;3-20個碳原子的飽和環烴基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和金剛烷基;6-20個碳原子的芳基,如苯基、芐基、萘基、聯苯基和三聯苯基;以及這些基團被取代基(如1-20個碳原子的烷基、1-20個碳原子的鹵代烷基、6-20個碳原子的芳基、1-20個碳原子的烷氧基、6-20個碳原子的芳氧基、鹵素、氰基、硝基和羥基)取代后形成的基團。較好的作為R6的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的例子包括甲基甲硅烷基、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乙基甲硅烷基、二乙基甲硅烷基、三乙基甲硅烷基、二苯基甲基甲硅烷基、三苯基甲硅烷基、二甲基苯基甲硅烷基、二甲基叔丁基甲硅烷基和二甲基五氟苯基甲硅烷基。在本發明中,R6較好選自3-20個碳原子的支鏈烷基(如異丙基、異丁基、仲丁基和叔丁基)、這些烷基被6-20個碳原子的芳基取代后形成的基團(如異丙苯基)和被3-20個碳原子的飽和烴環基(如金剛烷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和環己基)取代后形成的基團。同時,R6最好是烴取代的甲硅烷基。兩個或多個R1-R6基團(最好是相鄰的基團)可連接在一起形成脂環、芳香環或含有雜原子(如氮原子)的烴環,并且這些環還可帶有取代基。當m為2或更大時,R1-R6基團中的兩個可連接在一起,條件是R1基團不相互連接。多個R1、R2、R3、R4、R5或R6可彼此相同或不同。n是一個滿足M價數的數,具體為1-3的整數。X是氫原子、鹵原子、1-20個碳原子的烴基、1-20個碳原子的鹵代烴基、含氧基團、含硫基團或含硅基團,當n為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相同或不同。鹵原子的例子包括氟、氯、溴和碘。1-20個碳原子的烴基包括烷基、環烷基、烷烯基、芳烷基和芳基。具體地說,烷基的例子包括甲基、乙基、丙基、丁基、己基、辛基、壬基、癸基和二十烷基;環烷基的例子包括環戊基、環己基、降冰片烷基和金剛烷基;烷烯基的例子有乙烯基、丙烯基和環己烯基;芳烷基的例子有芐基、苯乙基和苯丙基;芳基的例子有苯基、甲苯基、二甲苯基、三甲苯基、乙苯基、丙苯基、聯苯基、萘基、甲基萘基、蒽基和菲基。1-20個碳原子的鹵代烴基的例子包括被鹵原子取代的上述具有1-20個碳原子的烴基。含氧基團的例子包括羥基;烷氧基如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和丁氧基;芳氧基如苯氧基、甲基苯氧基、二甲基苯氧基和萘氧基;以及芳基烷氧基如苯基甲氧基和苯基乙氧基。含硫基團的例子包括上面例舉的含氧基團中氧被硫取代的基團;磺酯基如甲基磺酯基、三氟甲基磺酯基、苯磺酯基、芐磺酯基、對甲苯磺酯基、三甲苯磺酯基、三異丁苯磺酯基、對氯苯磺酯基和五氟苯磺酯基;亞磺酯基如甲基亞磺酯基、苯亞磺酯基、芐亞磺酯基、對甲苯亞磺酯基、三甲苯亞磺酯基和五氟苯亞磺酯基。含硅基團的例子包括單烴取代的甲硅烷基如甲基甲硅烷基和苯基甲硅烷基;二烴取代的甲硅烷基如二甲基甲硅烷基和二苯基甲硅烷基;三烴取代的甲硅烷基如三甲基甲硅烷基、三乙基甲硅烷基、三丙基甲硅烷基、三環己基甲硅烷基、三苯基甲硅烷基、二甲基苯基甲硅烷基、甲基二苯基甲硅烷基、三甲苯基甲硅烷基和三萘基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的甲硅烷醚基如三甲基甲硅烷醚;硅取代的烷基如三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硅取代的芳基如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其中,較好的X基團是鹵原子、1-20個碳原子的烴基和磺酯基。當n為2或更大時,X基團可相互連接在一起形成環。對于式(I-a-1)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其中m為2且R1-R6基團中的兩個(除了兩個R1基團外)相互連接在一起的化合物是例如下式(I-a-2)表示的化合物在式(I-a-2)中,M、R1-R16和X與式(I)中的M、R1-R6和X相同。R1-R16可相同或不同,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氧基、烷氧基、烷硫基、芳氧基、芳硫基、酰基、酯基、硫代酯基、酰氨基、酰亞氨基、氨基、亞氨基、磺酯基、磺酰氨基、氰基或硝基,具體地說,它們與R1-R6所述的原子或基團相同。兩個或多個R1-R16基團,最好是鄰近的基團,可相互連接在一起形成脂環、芳香環或含有雜原子(如氮)的烴環。Y’是一個用于將至少一個選自R1-R6的基團與至少一個選自R11-R16的基團連接在一起的連接基團或單鍵(將R1和R11連接在一起的情形除外)。連接基團Y’是一個含有至少一種選自氧、硫、碳、氮、磷、硅、硒、錫、硼等元素的基團。這種基團的例子包括含有硫屬原子如-O-、-S-和-Se-的基團;含氮或磷的基團如-NH-、-N(CH3)2-、-PH-、-P(CH3)2-;1-20個碳原子的烴基如-CH2-、-CH2-CH2-和-C(CH3)2-;6-20個碳原子的不飽和環烴(如苯、萘和菲)的殘基;3-20個碳原子的雜環化合物(如吡啶、喹啉、噻吩和呋喃)的殘基;含硅原子的基團如-SiH2-和-Si(CH3)2;含錫原子的基團如-SnH2-和-Sn(CH3)2;以及含硼原子的基團如-BH-、-B(CH3)-和-BF-由式(I-a-1)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的例子如下,但不限于這些。在下列例子中,M是過渡金屬元素,具體代表,但不限于Sc(III)、Ti(III)、Ti(IV)、Zr(III)、Zr(IV)、Hf(IV)、V(IV)、Nb(V)、Ta(V)、Co(II)、Co(III)、Rh(II)、Ph(III)、Ph(IV)。其中最好的是Ti(IV)、Zr(IV)或Hf(IV)。X是鹵素如Cl或Br,或者是烷基如甲基,但不限于這些。當存在有多個X時,它們可以相同或不同。n取決于金屬M的價數。例如,當兩個單陰離子的物種連接在金屬上時,在兩價金屬的情況下n=0,三價金屬的情況下n=1,四價金屬的情況下n=2,五價金屬的情況下n-3。更具體地說,在Ti(IV)的情況下n=2,在Zr(IV)的情況下n=2,在Hf(IV)的情況下n=2。在上面化學式中,Me是甲基、Et是乙基、iPr是異丙基、tBu是叔丁基、Ph是苯基。具有中央金屬Ti的化合物的更具體的例子如下。還可例舉其中的鈦被鋯、鉿、鈷或銠所取代的化合物。在本發明烯烴聚合催化劑中,最好使用式(III)的新穎的過渡金屬化合物作為催化劑組分(A’),所述新穎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將在下面作詳細描述。過渡金屬化合物(I-b)在本發明中也可作為過渡金屬化合物(A)的化合物是下式(I-b)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在式(I-b)中,M是元素周期表3族至11族,較好為4族至9族,最好為鈦、鋯、鉿、鈷或銠的過渡金屬原子。m是1-6,最好是1-4的整數。R1-R6可相同或不同,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烴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氧基、酯基、酰氨基、氨基、磺酰氨基、氰基或硝基。其中,最好的是鹵原子、烴基、烴基取代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氧基、酯基、酰氨基、氨基、磺酰氨基、氰基或硝基。R1-R6基團的例子包括在例舉式(I)和(I-a)的過渡金屬化合物時的基團。當m為2或更大時,兩個或多個R1-R6,最好是相鄰的基團可連接在一起形成環,條件是R1基團不相互連接在一起。由式(I-b)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的例子如下,但不限于這些。在本發明中,也可使用上面例舉的化合物中的鈷被鈦、鋯、鉿、鐵、銅或銠取代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可單獨使用或兩種或多種組合使用上述過渡金屬化合物(A),所述化合物也可與其它過渡金屬化合物(如已知的包括含有雜原子如氮、氧、硫、硼或磷的配位體的過渡金屬化合物)一起組合使用。其它過渡金屬化合物其它過渡金屬化合物的一些例子如下,但所述化合物不限于這些例子。(a-1)酰亞胺過渡金屬化合物(I-c)在上式中,M是周期表8族至10族的過渡金屬原子,較好是鎳、鈀或鉑。R21-R24可相同或不同,分別為1-50個碳原子的烴基、1-50個碳原子的鹵代烴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或者被含有至少一個選自氮、氧、磷、硫和硅元素的取代基所取代的烴基。兩個或多個R21-R24基團,最好是相鄰的基團可相互連接在一起形成環。q是0-4的整數。X是氫原子、鹵原子、1-20個碳原子的烴基、1-20個碳原子的鹵代烴基、含氧基團、含硫基團、含硅基團或含氮基團,當q是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相同或不同。(a-2)酰胺過渡金屬化合物(I-d)在上式中,M是周期表3族至6族的過渡金屬原子,較好是鈦、鋯或鉿。R’和R”可相同或不同,分別為氫原子、1-50個碳原子的烴基、1-50個碳原子的鹵代烴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或者含有至少一個選自氮、氧、磷、硫和硅元素的取代基。m是0-2的整數。n是1-5的整數。A是周期表13族至16族的原子,具體為硼、碳、氮、氧、硅、磷、硫、鍺、硒、錫等,最好為碳或硅。當n為2或更大時,多個A原子可相同或不同。E是含有至少一個選自碳、氫、氧、鹵素、氮、硫、磷、硼和硅元素的取代基。當存在有多個E基團時,它們可以相同或不同,并且兩個或多個E基團可連接在一起形成環。p是0-4的整數。X是氫原子、鹵原子、1-20個碳原子的烴基、1-20個碳原子的鹵代烴基、含氧基團、含硫基團、含硅基團或含氮基團,當p是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相同或不同。X最好是鹵原子、1-20個碳原子的烴基或磺酯基。(a-3)二苯氧基過渡金屬化合物(I-e)在上式中,M是周期表3族至11族過渡金屬原子;l和m分別為0或1的整數;A和A’分別為1-50個碳原子的烴基、1-50個碳原子的鹵代烴基、帶有含氧、硫或硅的取代基的烴基、或者是帶有含氧、硫或硅的取代基的鹵代烴基;A和A’可相同或不同。B是0-50個碳原子的烴基、1-50個碳原子的鹵代烴基、R1R2Z、氧或硫(其中R1和R2分別為1-20個碳原子的烴基或具有1-20個碳原子且至少含有一個雜原子的烴基,Z是碳、氮、硫、磷或硅)。n是一個滿足M價數的數。X是氫原子、鹵原子、1-20個碳原子的烴基、1-20個碳原子的鹵代烴基、含氧基團、含硫基團、含硅基團或含氮基團,當n是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相同或不同并可連接成環。(a-4)至少含有一個雜原子且含有帶環戊二烯基骨架的配位體的過渡金屬化合物(I-f)在上式中,M是周期表3族至11族的過渡金屬原子。X是13族、14族或15族的原子,并且X中至少有一個含有非碳原子的元素。各個R可相同或不同,為氫原子、鹵原子、烴基、鹵代烴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或被至少含有一個選自氮、氧、磷、硫和硅元素的取代基取代的烴基。兩個或多個R可連接成環,a為0或1。b是1-4的整數,當b為2或更大時,[((R)a)5X5]部分可相同或不同,R基團可連接成橋。c是一個滿足M價數的數。Y是氫原子、鹵原子、1-20個碳原子的烴基、1-20個碳原子的鹵代烴基、含氧基團、含硫基團、含硅基團或含氮基團,當c是2或更大時,多個Y基團可相同或不同并可連接成環。(a-5)由式RB(Pz)3MXn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在上式中,M是周期表3族至11族的過渡金屬原子;R是氫原子、1-20個碳原子的烴基或1-20個碳原子的鹵代烴基;Pz是吡唑基或取代的吡唑基。n是一個滿足M價數的數。X是氫原子、鹵原子、1-20個碳原子的烴基、1-20個碳原子的鹵代烴基、含氧基團、含硫基團、含硅基團或含氮基團,當n是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相同或不同并可連接成環。(a-6)由式(I-g)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在上式中,Y1和Y3分別為周期表15族的元素;Y2為周期表16族的元素;R21-R28可相同或不同,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1-20個碳原子的烴基、1-20個碳原子的鹵代烴基、含氧基團、含硫基團或含硅基團,兩個或多個這種基團可連接成環。(a-7)含有由下式(I-h)表示的化合物和一個VIII族過渡金屬原子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在上式中,R31-R34可相同或不同,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1-20個碳原子的烴基、或1-20個碳原子的鹵代烴基,兩個或多個這種基團可連接成環。(a-8)由下式(I-i)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在上式中,M是周期表3族至11族的過渡金屬原子。m是0-3的整數。n是0-1的整數。p是1-3的整數。q是一個滿足M價數的數。R41-R48可相同或不同,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1-20個碳原子的烴基、1-20個碳原子的鹵代烴基、含氧基團、含硫基團、含硅基團或含氮基團,兩個或多個這種基團可連接成環。X是氫原子、鹵原子、1-20個碳原子的烴基、1-20個碳原子的鹵代烴基、含氧基團、含硫基團、含硅基團或含氮基團,當q是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相同或不同并可連接成環。Y是橋接含硼苯環的基團,Y為碳、硅或鍺。A是周期表14族、15族或16族的元素。(B-1)有機金屬化合物在本發明中可使用下述周期表1族、2族、12族和13族金屬的有機金屬化合物作為有機金屬化合物(B-1)。(B-1a)由下式表示的有機金屬化合物RamAl(ORb)nHpXq其中,Ra和Rb可相同或不同,分別為1-15個碳原子的烴基,較好為1-4個碳原子的烴基;X是鹵原子;m、n、p和q是滿足條件0<m≤3、0≤n<3、0≤p<3、0≤q<3和m+n+p+q=3的數。(B-1b)由下式表示的1族金屬和鋁的烷基配合物M2AlRa4其中,M2是Li、Na或K;Ra是1-15個碳原子的烴基,較好是1-4個碳原子的烴基。(B-1c)由下式表示的2族金屬或12族金屬的二烷基化合物RaRbM3其中,Ra和Rb可相同或不同,分別為1-15個碳原子的烴基,較好是1-4個碳原子的烴基;M3是Mg、Zn或Cd。有機鋁化合物(B-1a)的例子包括下列化合物。由下式表示的有機鋁化合物RamAl(ORb)3-m其中,Ra和Rb可相同或不同,分別為1-15個碳原子的烴基,較好是1-4個碳原子的烴基;m較好是滿足條件1.5≤m≤3的數。由下式表示的有機鋁化合物RamAlX3-m其中,Ra為1-15個碳原子的烴基,較好是1-4個碳原子的烴基;X是鹵原子;m較好是滿足條件0<m<3的數。由下式表示的有機鋁化合物RamAlH3-m其中,Ra為1-15個碳原子的烴基,較好是1-4個碳原子的烴基;m較好是滿足條件2≤m<3的數。由下式表示的有機鋁化合物RamAl(ORb)nXq其中,Ra和Rb可相同或不同,為1-15個碳原子的烴基,較好是1-4個碳原子的烴基;X是鹵原子;m、n和q是滿足條件0<m≤3、0≤n<3、0≤q<3且m+n+q=3的數。有機鋁化合物(B-1a)的具體例子包括三正烷基鋁如三甲基鋁、三乙基鋁、三正丁基鋁、三丙基鋁、三戊基鋁、三己基鋁、三辛基鋁和三癸基鋁;三支鏈烷基鋁如三異丙基鋁、三異丁基鋁、三仲丁基鋁、三叔丁基鋁、三-2-甲基丁基鋁、三-3-甲基丁基鋁、三-2-甲基戊基鋁、三-3-甲基戊基鋁、三-4-甲基戊基鋁、三-2-甲基己基鋁、三-3-甲基己基鋁和三-2-乙基己基鋁;三環烷基鋁如三環己基鋁和三環辛基鋁;三芳基鋁如三苯基鋁和三甲苯基鋁;氫化二烷基鋁如氫化二異丁基鋁;由式(i-C4H9)xAly(C5H10)z(其中x、y和z是正數,且z≥2x)表示的三烯基鋁,如異丙烯基鋁;烷氧化烷基鋁,如甲氧化異丁基鋁、乙氧化異丁基鋁和異丙氧化異丁基鋁;烷氧化二烷基鋁,如甲氧化二甲基鋁、乙氧化二乙基鋁和丁氧化二丁基鋁;倍半烷氧化烷基鋁,如倍半乙氧化乙基鋁和倍半丁氧化丁基鋁;平均組成由Ra2.5Al(ORb)0.5表示的部分烷氧化的烷基鋁;芳氧化的二烷基鋁,如苯氧化二乙基鋁、(2,6-二叔丁基-4-甲基苯氧化)二乙基鋁、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氧化)乙基鋁、(2,6-二叔丁基-4-甲基苯氧化)二異丁基鋁和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氧化)異丁基鋁;鹵化二烷基鋁,如氯化二甲基鋁、氯化二乙基鋁、氯化二丁基鋁、溴化二乙基鋁和氯化二異丁基鋁;倍半鹵化烷基鋁,如倍半氯化乙基鋁、倍半氯化丁基鋁和倍半溴化乙基鋁;部分鹵化的烷基鋁,如二氯化乙基鋁、二氯化丙基鋁和二溴化丁基鋁;氫化二烷基鋁,如氫化二乙基鋁和氫化二丁基鋁;部分氫化的烷基鋁,例如二氫化烷基鋁如二氫化乙基鋁和二氫化丙基鋁;以及部分烷氧化和鹵化的烷基鋁,如乙氧基氯化乙基鋁、丁氧基氯化丁基鋁和乙氧基溴化乙基鋁。還可使用與有機鋁化合物(B-1a)類似的化合物。例如,兩種或多種鋁化合物通過氮原子連接在一起的有機鋁化合物,如(C2H5)2AlN(C2H5)Al(C2H5)2。有機鋁化合物(B-1b)的例子包括LiAl(C2H5)4和LiAl(C7H15)4。另外,也可使用其它化合物如甲基鋰、乙基鋰、丙基鋰、丁基鋰、溴化甲基鎂、氯化甲基鎂、溴化乙基鎂、氯化乙基鎂、溴化丙基鎂、氯化丙基鎂、溴化丁基鎂、氯化丁基鎂、二甲基鎂、二乙基鎂、二丁基鎂和丁基乙基鎂作為有機金屬化合物(B-1)。此外,還可使用能在聚合體系中形成上述有機鋁化合物的化合物的混合物,如鹵化鋁和烷基鋰的混合物以及鹵化鋁和烷基鎂的混合物。對于上述有機金屬混合物(B-1),有機鋁化合物是最好的。可單獨使用或兩種或多種組合使用上述有機金屬化合物(B-1)。(B-2)有機鋁氧化合物用于本發明的有機鋁氧化合物(B-2)可以是常規的鋁氧烷或日本公開專利No.78687/1990所例舉的不溶于苯的有機鋁氧化合物。可例如通過下列方法制得常規的鋁氧烷,并且一般獲得的是在烴溶劑中的溶液。(1)將有機鋁化合物(如三烷基鋁)加入含有吸附水的化合物或含有結晶水的鹽(如水合氯化鎂、水合硫酸銅、水合硫酸鋁、水合硫酸鎳或水合氯化鈰)的烴介質懸浮液中,使有機鋁化合物與吸附水或結晶水反應。(2)在介質(如苯、甲苯、乙醚或四氫呋喃)中使水、冰或水蒸氣直接作用于有機鋁化合物上。(3)在介質(如癸烷、苯或甲苯)中使有機錫氧化物(如氧化二甲基錫或氧化二丁基錫)與有機鋁化合物(如三烷基鋁)反應。所述鋁氧烷含有少量有機金屬組分。另外,可從回收的鋁氧烷溶液中蒸去溶劑或未反應的有機鋁化合物,并將殘余物再溶解在溶劑中或者懸浮在對鋁氧烷溶解性差的溶劑中。用于制造鋁氧烷的有機鋁化合物的例子包括與描述有機鋁化合物(B-1a)時的有機鋁化合物相同的有機鋁化合物。其中,較好的是三烷基鋁和三環烷基鋁。最好的是三甲基鋁。可單獨使用或者兩種或多種組合使用所述有機鋁化合物。用于制造鋁氧烷的溶劑的例子包括芳香烴如苯、甲苯、二甲苯、異丙基苯和甲基·異丙基苯;脂肪烴如戊烷、己烷、庚烷、辛烷、癸烷、十二烷、十六烷和十八烷;脂環烴如環戊烷、環己烷、環辛烷和甲基環戊烷;石油餾分如汽油、煤油和粗柴油;以及這些芳香烴、脂肪烴和脂環烴的鹵化物,特別是氯化物和溴化物。也可使用醚如乙醚和四氫呋喃。這些溶劑中,最好是芳香烴和脂肪烴。在用于本發明的不溶于苯的有機鋁氧化合物中,以Al原子計在60℃能溶解于苯的Al組分的含量常不超過10%,較好不超過5%,最好不超過2%,不溶于苯的有機鋁氧化合物不溶于苯或微溶于苯。在本發明中使用的有機鋁氧化合物是,例如含有硼且由下式(IV)表示的有機鋁氧化合物其中R17是1-10個碳原子的烴基;各個R18可相同或不同,為氫原子、鹵原子或1-10個碳原子的烴基。含有硼且由式(IV)表示的有機鋁化合物可在惰性溶劑中在惰性氣體中在-80℃至室溫的溫度下通過使式(V)的烷基硼酸與有機鋁化合物反應1分鐘至24小時而制得。R17-B-(OH)2(V)其中R17是與上面所述相同的基團。由式(V)表示的烷基硼酸的例子包括甲基硼酸、乙基硼酸、異丙基硼酸、正丙基硼酸、正丁基硼酸、異丁基硼酸、正己基硼酸、環己基硼酸、苯基硼酸、3,5-二氟硼酸(3,5-difluoroboronicacid)、五氟苯基硼酸和3,5-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其中,較好的是甲基硼酸、正丁基硼酸、異丁基硼酸、3,5-二氟苯基硼酸和五氟苯基硼酸。可單獨使用或者組合使用兩種或多種烷基硼酸。準備與烷基硼酸反應的有機鋁化合物的例子包括與描述有機鋁化合物(B-1a)時的有機鋁化合物相同的有機鋁化合物。其中,較好的是三烷基鋁和三環烷基鋁。最好的是三甲基鋁、三乙基鋁和三異丁基鋁。可單獨使用或者組合使用兩種或多種有機鋁化合物。可單獨使用或者組合使用兩種或多種上述有機鋁氧化合物(B-2)。(B-3)與過渡金屬化合物反應形成離子對的化合物適用于本發明與過渡金屬化合物反應形成離子對的化合物(B-3)(下面稱之為“電離的離子化合物”)是與過渡金屬化合物(A)反應形成離子對的化合物,它包括Lewis酸、離子化合物、甲硼烷化合物和日本公開專利501950/1989、502036/1989、179005/1991、179006/1991、207703/1991和207704/1991和美國專利5,321,106所述的降冰片烷。另外,可使用雜多化合物或異雜多化合物作為電離的離子化合物。Lewis酸是例如由BR3(R可以是帶有取代基如氟、甲基、三氟甲基的苯基或者是氟原子)表示的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的例子包括三氟化硼、三苯基硼、三(4-氟苯基)硼、三(3,5-二氟苯基)硼、三(4-氟甲基苯基)硼、三(五氟苯基)硼、三(對甲苯基)硼、三(鄰甲苯基)硼和三(3,5-二甲基苯基)硼。離子化合物是例如由下式(VI)表示的化合物在上式中,R19是H+、碳鎓陽離子、氧鎓陽離子、銨陽離子、磷鎓陽離子、環庚三烯基陽離子、帶有過渡金屬的二茂鐵鎓(ferrocenium)陽離子等。R20-R23可以相同或不同,分別為有機基團,最好是芳基或取代的芳基。碳鎓離子的例子包括三取代的陽離子,如三苯基碳鎓陽離子、三(甲基苯基)碳鎓陽離子和三(二甲基苯基)碳鎓陽離子。銨陽離子的例子包括三烷基銨陽離子如三甲基銨陽離子、三乙基銨陽離子、三丙基銨陽離子和三丁基銨陽離子;N,N-二烷基苯銨陽離子如N,N-二甲基苯銨陽離子、N,N-二乙基苯銨陽離子和N,N-2,4,6-五甲基苯銨陽離子;二烷基銨陽離子如二異丙基銨陽離子和二環己基銨陽離子。磷鎓陽離子的例子包括三芳基磷鎓陽離子如三苯基磷鎓陽離子、三(甲基苯基)磷鎓陽離子和三(二甲基苯基)磷鎓陽離子。R19較好是碳鎓陽離子或銨陽離子,最好是三苯基碳鎓陽離子、N,N-二甲基苯銨陽離子或N,N-二乙基苯銨陽離子。還可作為離子化合物的化合物的例子有三烷基取代的銨鹽、N,N-二烷基苯銨鹽、二烷基銨鹽和三芳基磷鎓鹽。三烷基取代的銨鹽的例子包括四苯基硼化三乙基銨、四苯基硼化三丙基銨、四苯基硼化三正丁基銨、四對甲苯基硼化三甲基銨、四鄰甲苯基硼化三甲基銨、四(五氟苯基)硼化三正丁基銨、四(鄰,對-二甲苯基)硼化三丙基銨、四(間,間-二甲苯基)硼化三正丁基銨、四(對三氟甲基苯基)硼化三正丁基銨、四(3,5-二三氟甲基苯基)硼化三正丁基銨和四鄰甲苯基硼化三正丁基銨。N,N-二烷基苯銨鹽的例子包括四苯基硼化N,N-二甲基苯銨、四苯基硼化N,N-二乙基苯銨和四苯基硼化N,N-2,4,6-五甲基苯銨。二烷基銨鹽的例子包括四(五氟苯基)硼化二(1-丙基)銨和四苯基硼化二環己基銨。還可用作離子化合物的化合物的例子有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碳鎓、四(五氟苯基)硼酸N,N-二甲基苯銨、四(五氟苯基)硼酸二茂鐵鎓、五苯基環戊二烯基三苯基碳鎓配合物、五苯基環戊二烯基N,N-二乙基苯銨配合物、或者由下式(VII)或(VIII)表示的硼化合物其中,Et是乙基。所述硼烷化合物的例子包括癸硼烷(14);陰離子鹽,如壬硼酸二(三正丁基銨)、癸硼酸二(三正丁基銨)、十一硼酸二(三正丁基銨)、十二硼酸二(三正丁基銨)、十氯癸硼酸二(三正丁基銨)和十二氯十二硼酸二(三正丁基銨);金屬硼烷陰離子的鹽,如二(十二氫十二硼酸)鈷酸(III)三正丁基銨和二(十二氫十二硼酸)鎳酸(III)二(三正丁基胺)。碳硼烷的例子有陰離子鹽,如4-碳壬硼烷(14)、1,3-二碳壬硼烷(13)、6,9-二碳癸硼烷(14)、十二氫-1-苯基-1,3-二碳壬硼烷、十二氫-1-甲基-1,3-二碳壬硼烷、十一氫-1,3-二甲基-1,3-二碳壬硼烷、7,8-二碳十一硼烷(13)、2,7-二碳十一硼烷(13)、十一氫-7,8-二甲基-7,8-二碳十一硼烷、十二氫-11-甲基-2,7-二碳十一硼烷、1-碳癸硼酸三正丁基銨、1-碳十一硼酸三正丁基銨、1-碳十二硼酸三正丁基銨、1-三甲基甲硅烷基-1-碳癸硼酸三正丁基銨、溴-1-碳十二硼酸三正丁基銨、6-碳癸硼酸(14)三正丁基銨、6-碳癸硼酸(12)三正丁基銨、7-碳十一硼酸(13)三正丁基銨、7,8-二碳十一硼酸(12)三正丁基銨、2,9-二碳十一癸硼酸(12)三正丁基銨、十二氫-8-甲基-7,9-二碳十一硼酸三正丁基銨、十一氫-8-乙基-7,9-二碳十一硼酸三正丁基銨、十一氫-8-丁基-7,9-二碳十一硼酸三正丁基銨、十一氫-8-烯丙基-7,9-二碳十一硼酸三正丁基銨、十一氫-9-三甲基甲硅烷基-7,8-二碳十一硼酸三正丁基銨和十一氫-4,6-二溴-7-碳十一硼酸三正丁基銨;以及金屬碳硼烷陰離子鹽,如二(九氫-1,3-二碳壬硼酸)鈷酸(III)三正丁基銨、二(十一氫-7,8-二碳十一硼酸)高鐵酸(III)三正丁基銨、二(十一氫-7,8-二碳十一硼酸)鈷酸(III)三正丁基銨、二(十一氫-7,8-二碳十一硼酸)鎳酸(III)三正丁基銨、二(十一氫-7,8-二碳十一硼酸)銅酸(III)三正丁基銨、二(十一氫-7,8-二碳十一硼酸)金酸(III)三正丁基銨、二(九氫-7,8-二甲基-7,8-二碳十一硼酸)高鐵酸(III)三正丁基銨、二(九氫-7,8-二甲基-7,8-二碳十一硼酸)鉻酸(III)三正丁基銨、二(三溴八氫-7,8-二碳十一硼酸)鈷酸(III)三正丁基銨、二(十一氫-7-碳十一硼酸)鉻酸(III)三[(三正丁基)銨]、二(十一氫-7-碳十一硼酸)錳酸(IV)二[(三正丁基)銨]、二(十一氫-7-碳十一硼酸)鈷酸(III)二[(三正丁基)銨]、二(十一氫-7-碳十一硼酸)鎳酸(IV)二[(三正丁基)銨]。所述雜多化合物包括一個雜原子如硅、磷、鈦、鍺、砷或錫,并且至少一個多原子選自釩、鈮、鉬和鎢。例如磷釩酸、鍺釩酸、砷釩酸、磷鈮酸、鍺鈮酸、硅鉬酸、磷鉬酸、鈦鉬酸、鍺鉬酸、砷鉬酸、錫鉬酸、磷鎢酸、鍺鎢酸、錫鎢酸、磷鉬釩酸、磷鎢釩酸、鍺鎢釩酸、磷鉬鎢釩酸、鍺鉬鎢釩酸、磷鉬鎢酸、和磷鉬鈮酸、這些酸與周期表1族或2族金屬(如鋰、鈉、鉀、銣、銫、鈹、鎂、鈣、鍶或鋇)元素所成的鹽、和有機鹽如上述酸的三苯乙基鹽,以及異多化合物,但不限于這些化合物。可單獨使用或者兩種或多種組合使用上述雜多化合物和異多化合物。可單獨使用或者兩種或多種組合使用上述電離的離子化合物(B-3)。如果使用本發明過渡金屬化合物作為催化劑并使用有機鋁氧化合物(B-2)(如甲基鋁氧烷)作為助催化劑,可高聚合活性地聚合烯烴化合物。如果使用電離的離子化合物(B-3)(如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碳鎓)作為助催化劑,可高聚合活性地制得具有極高分子量的聚烯烴。在本發明烯烴聚合催化劑中,除了上述過渡金屬化合物(A)和至少一種選自有機金屬化合物(B-1)、有機鋁氧化合物(B-2)和電離的離子化合物(B-3)的化合物(B)以外,如有必要可使用下述載體(C)。(C)載體適用于本發明的載體(C)是粒狀或顆粒固體狀的有機或無機化合物。對于無機化合物,較好是多孔氧化物、無機氯化物、粘土、粘土礦物質或離子交換層疊化合物。多孔氧化物的例子包括SiO2、Al2O3、MgO、ZrO、TiO2、B2O3、CaO、ZnO、BaO、ThO2、以及含有這些氧化物的混合物如SiO2-MgO、SiO2-Al2O3、SiO2-TiO2、SiO2-V2O5、SiO2-Cr2O3和SiO2-TiO2-MgO。較好的化合物是分別至少含有一種SiO2和Al2O3作為主要組分的化合物。無機氧化物可含有少量碳酸鹽、硫酸鹽、硝酸鹽或氧化物組分如Na2CO3、K2CO3、CaCO3、MgCO3、Na2SO4、Al2(SO4)3、BaSO4、KNO3、Mg(NO3)2、Al(NO3)3、Na2O、K2O或Li2O。盡管多孔氧化物的性能隨其類型和制造方法的不同而異,但是用于本發明的載體的粒徑宜為10-300微米、較好為20-200微米,比表面積宜為50-1,000m2/g,較好為100-700m2/g,孔體積為0.3-3.0cm3/g。如有必要,可在100-1000℃,較好在150-700℃對載體進行燒結后使用。適用于本發明的元機氯化物的例子包括MgCl2、MgBr2、MnCl2和MnBr2。在本發明中,可使用原狀的無機氯化物,或使用經球磨、振蕩研磨等粉碎的無機氯化物。可使用將無機氯化物溶解在溶劑(如乙醇)中隨后用沉淀劑沉淀而獲得的無機氯化物的沉淀細粉顆粒。用于本發明的粘土一般主要由粘土礦物質組成。離子交換層疊的化合物是一種具有晶體結構的化合物,其中通過離子鍵等形成的平面以弱的鍵合強度平行地疊合在一起,并且其中所含的離子是可交換的。許多粘土礦物質是離子交換層疊的化合物。對于粘土、粘土礦物質和離子交換層疊的化合物,不僅可使用天然的這些物料,而且還可使用人工合成的這些物料。這種粘土、粘土礦物質和離子交換層疊的化合物的例子包括具有層疊晶體結構(如六方最密裝填型、銻型、CdCl2型和CdI2型)的粘土、粘土礦物質和離子晶體化合物。粘土和粘土礦物質的具體例子包括高嶺土、膨潤土、Kibushi粘土、gairome粘土、水鋁英石、硅鐵土、葉蠟石、云母、蒙脫土、蛭石、綠泥石、坡縷石、高嶺石、珍珠陶土、地開石和多水高嶺土。離子交換層疊的化合物包括多價金屬的結晶酸鹽,如α-Zr(HAsO4)2·H2O、α-Zr(HPO4)2、α-Zr(KPO4)2·3H2O、α-Ti(HPO4)2、α-Ti(HAsO4)2·H2O、α-Sn(HPO4)2·H2O、γ-Zr(HPO4)2、γ-Ti(HPO4)2和γ-Ti(NH4PO4)2·H2O。對于粘土、粘土礦物質和離子交換層疊的化合物,較好的是在半徑不小于20的空穴處用汞滲透法測得的孔體積不小于0.1cc/g的化合物,最好的是孔體積為0.3-5cc/g的化合物。上述孔體積是在半徑為20-3×104的孔上通過汞滲透法用汞孔率計測得的。當使用在半徑不小于20的空穴處測得的孔體積小于0.1cc/g的化合物時,幾乎不能獲得高的聚合活性。最好對用于本發明的粘土和粘土礦物質進行化學處理。可對所述化合物進行表面處理以除去粘附在表面上的雜質以及對所述化合物進行影響粘土的晶體結構的處理。這種處理的例子包括酸處理、堿處理、鹽處理和有機物質處理。酸處理不僅能從表面上除去雜質,而且還能洗脫存在于晶體結構中的陽離子如Al、Fe和Mg,從而增加表面積。堿處理能破壞粘土的晶體結構,使粘土的晶體結構發生變化。鹽處理和有機物質處理能形成離子配合物、分子配合物或有機衍生物,以改變表面積或層間距離。在用于本發明的離子交換層疊化合物中,層間的可交換離子能利用離子交換性能與其它大的松散的離子發生交換,從而可獲得具有增加層間距離的疊層化合物。也就是說,松散的離子起到宛如柱子的作用以支承疊層結構,該離子被稱為“柱子”。將在疊層材料的層之間引進其它物質稱為“嵌入”。可被嵌入的客體化合物的例子包括陽離子無機化合物如TiCl4和ZrCl4;金屬醇鹽如Ti(OR)4、Zr(OR)4、PO(OR)3和B(OR)3(R是烴基等);和金屬氫氧化物離子如[Al13O4(OH)24]7+、[Zr4(OH)14]2+和[Fe3O(OCOCH3)6]+。可單獨使用或者兩種或多種組合使用這些化合物。可在由金屬醇鹽(如Si(OR)4、Al(OR)3和Ge(OR)4,其中R為烴基等)水解獲得的聚合物的存在下,或者在膠體無機化合物(如SiO2)的存在下進行這些化合物的嵌入。柱子的例子包括由在層間嵌入上述氫氧化物離子隨后加熱脫水制得的氧化物。可使用原狀的上述粘土、粘土礦物質和離子交換層疊化合物,或使用經球磨、過篩等處理的這些化合物。另外,可使用經水吸附或經加熱脫水的這些化合物。可單獨使用或者兩種或多種組合使用所述粘土、粘土礦物質和離子交換層疊化合物。在上述材料中,較好的是粘土和粘土礦物質,最好的是蒙脫土、蛭石、pectolite和合成云母。有機化合物是例如粒徑為10-300微米的粒狀或顆粒有機化合物。這種化合物的例子包括使用2-14個碳原子的α-烯烴(如乙烯、丙烯、1-丁烯和4-甲基-1-戊烯)作為主要組分制得的聚合物或共聚物、使用乙烯基環己烷或苯乙烯作為主要組分制得的聚合物或共聚物以及它們的改性產物。在本發明烯烴聚合催化劑中,除了過渡金屬化合物(A)、至少一種選自有機金屬化合物(B-1)、有機鋁氧化合物(B-2)和電離的離子化合物(B-3)的化合物(B)以及細顆粒載體(C)以外,如有必要還可使用下述特殊的有機化合物(D)。(D)有機化合物組分如有必要使用的有機化合物組分的作用是改進聚合性和形成的聚合物的性能。所述有機化合物的例子包括醇、酚化合物、羧酸、磷化合物和磺酸酯,但是可在本發明中使用的有機化合物不限于上述這些化合物。醇和酚化合物可用式R31-OH表示,其中R31是1-50個碳原子的烴基或1-50個碳原子的鹵代烴基。所述醇較好是含鹵原子的烴基的。所述酚化合物較好是其中羥基的α,α‘-位被1-20個碳原子的烴基所取代的酚化合物。所述羧酸可用式R32-COOH表示,其中R32是具有1-50個碳原子的烴基或具有1-50個碳原子的鹵代烴基,較好是具有1-50個碳原子的鹵代烴基。磷化合物的較好的例子包括具有P-O-H鍵的磷酸、具有P-OR鍵或P=O鍵的磷酸和氧化膦化合物。所述磺酸酯可由式(IX)表示其中M是周期表1族至14族的原子;R33是具有1-20個碳原子的烴基或具有1-20個碳原子的鹵代烴基;X是氫原子、鹵原子、具有1-20個碳原子的烴基或具有1-20個碳原子的鹵代烴基;m是1-7的整數,并且n≤n≤7。圖1表示制造本發明第一烯烴聚合催化劑的步驟。在聚合中,可采用任何方式和任何次序使用各組分。該方法的一些例子如下(1)以任意的次序將組分(A)、至少一種選自有機金屬化合物(B-1)、有機鋁氧化合物(B-2)和電離的離子化合物(B-3)的組分(B)(后面簡稱為組分(B))加入聚合反應器中;(2)將由組分(A)和組分(B)預先接觸獲得的催化劑加入聚合反應器中;(3)以任意的次序將組分(A)和組分(B)預先接觸獲得的催化劑組分與組分(B)一起加入聚合反應器中。在這種情況下,所述組分(B)可相同或不同;(4)以任意的次序將由組分(A)支承在載體(C)上形成的催化劑組分與組分(B)一起加入聚合反應器中;(5)將由組分(A)和組分(B)支承在載體(C)上的催化劑組分加入聚合反應器中;(6)以任意的次序將由組分(A)和組分(B)支承在載體(C)上的催化劑組分和組分(B)一起加入聚合反應器中。在這種情況下所述催化劑組分(B)可相同或不同;(7)以任意的次序將由組分(B)支承在載體(C)上形成的催化劑組分與組分(A)一起加入聚合反應器中;(8)以任意的次序將由組分(B)支承在載體(C)上形成的催化劑組分與組分(A)和組分(B)一起加入聚合反應器中。在這種情況下,所述組分(B)可相同或不同;(9)以任意的次序將由組分(A)支承在載體(C)上形成的催化劑組分和由組分(B)支承在載體(C)上形成的催化劑組分一起加入聚合反應器中;(10)以任意的次序將由組分(A)支承在載體(C)上形成的催化劑組分和由組分(B)支承在載體(C)上形成的催化劑組分及組分(B)一起加入聚合反應器中。在這種情況下,所述組分(B)可相同或不同;(11)以任意的次序將組分(A)、組分(B)和有機化合物組分(D)加入聚合反應器中;(12)以任意的次序將組分(B)和組分(D)預先接觸獲得的催化劑組分與組分(A)一起加入聚合反應器中;(13)以任意的次序將由組分(B)和組分(D)支承在載體(C)上獲得的催化劑組分與組分(A)一起加入聚合反應器中;(14)以任意的次序將組分(A)和組分(B)預接觸形成的催化劑組分與組分(D)一起加入聚合反應器中;(15)以任意的次序將組分(A)和組分(B)預接觸形成的催化劑組分與組分(B)和組分(D)一起加入聚合反應器中;(16)以任意的次序將組分(A)和組分(B)預先接觸形成的催化劑組分和由組分(B)和組分(D)預先接觸形成的催化劑組分一起加入聚合反應器中;(17)以任意的次序將由組分(A)支承在載體(C)上形成的催化劑組分與組分(B)和組分(D)一起加入聚合反應器中;(18)以任意的次序將由組分(A)支承在載體(C)上形成的催化劑組分和由組分(B)與組分(D)接觸形成的催化劑組分一起加入聚合反應器中;(19)將由組分(A)、組分(B)和組分(D)相互預先接觸形成的催化劑組分加入聚合反應器中;(20)以任意的次序將由組分(A)、組分(B)和組分(D)預先接觸形成的催化劑組分與組分(B)一起加入聚合反應器中。在這種情況下,所述組分(B)可相同或不同。(21)將由組分(A)、組分(B)和組分(D)支承在載體(C)上形成的催化劑組分加入聚合反應器中;(22)以任意的次序將由組分(A)、組分(B)和組分(D)支承在載體(C)上形成的催化劑組分和組分(B)一起加入聚合反應器中。在這種情況下所述組分(B)可相同或不同。可在組分(A)和組分(B)支承在載體(C)上形成的固態催化劑組分上進行烯烴的預聚。在本發明烯烴預聚方法中,在上述烯烴聚合催化劑的存在下進行烯烴的聚合或共聚,形成烯烴聚合物。在本發明中,可使用液相聚合(如溶液聚合或懸浮聚合)和氣相聚合方法中的任何一種方法進行聚合。用于液相聚合的惰性烴介質的例子包括脂肪烴如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癸烷、十二烷和煤油;脂環烴如環戊烷、環己烷和甲基環戊烷;芳香烴如苯、甲苯和二甲苯;鹵代烴如二氯乙烷、氯苯和二氯甲烷;以及這些烴的混合物。烯烴本身也可用作溶劑。在使用烯烴聚合催化劑進行烯烴聚合時,按1升反應體積計組分(A)的用量常為10-12-10-2mol,較好為10-10-10-3mol。在本發明中,即使使用相對較低濃度的組分(A)也可獲得高的烯烴聚合的聚合活性。組分(B-1)的用量是這樣一個量,即使得組分(B-1)與組分(A)中的過渡金屬原子(M)的摩爾比((B-1)/(M))通常為0.01-100,000,較好為0.05-50,000。組分(B-2)的用量是這樣一個量,即使得組分(B-2)中的鋁原子與組分(A)中的過渡金屬原子(M)的摩爾比((B-2)/(M))通常為10-500,000,較好為20-100,000。組分(B-3)的用量是這樣一個量,即使得組分(B-3)與組分(A)中的過渡金屬原子(M)的摩爾比((B-3)/(M))通常為1-10,較好為1-5。組分(D)與組分(B)的比例如下當組分(B)是組分(B-1)時,組分(D)的用量是這樣一個量即使得(D)/(B-1)的摩爾比為0.01-10,較好為0.1-5。當組分(B)是組分(B-2)時,組分(D)的用量是這樣一個量即使得組分(D)與組分(B-2)中的鋁原子的摩爾比((D)/(B-2))為0.001-2,較好為0.005-1。當組分(B)是組分(B-3)時,組分(D)的用量是這樣一個量即使得(D)/(B-3)的摩爾比為0.01-10,較好為0.1-5。使用烯烴聚合催化劑進行烯烴聚合的溫度通常為-50℃-200℃,較好為0-170℃。聚合壓力常為大氣壓力至100kg/cm2,較好為大氣壓力至50kg/cm2。可使用分批、半連續和連續的方法中的任何方法進行聚合反應。可在不同的反應條件下通過兩步或多步進行聚合。通過使氫存在于聚合體系中或通過改變聚合溫度可調節形成的聚合物的分子量。另外,還可通過使用不同類型的組分(B)來調節分子量。可使用所述烯烴聚合催化劑進行聚合的烯烴的例子包括具有2-30個碳原子,較好具有3-20個碳原子的直鏈或支鏈的α-烯烴,如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3-甲基-1-丁烯、1-己烯、4-甲基-1-戊烯、3-甲基-1-戊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和1-二十碳烯;以及具有3-30個碳原子,較好具有3-20個碳原子的環烯烴,如環戊烯、環庚烯、降冰片烯、5-甲基-2-降冰片烯、四環十二碳烯(tetracyclododecene)和2-甲基-1,4,5,8-二亞甲橋-1,2,3,4,4a,5,8,8a-八氫萘。還可使用極性單體,這種極性單體的例子包括α,β-不飽和羧酸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富馬酸、馬來酸酐、衣康酸、衣康酸酐和二環(2,2,1)-5-庚烯-2,3-二羧酸;這些酸的金屬鹽如鈉鹽、鉀鹽、鋰鹽、鋅鹽、鎂鹽和鈣鹽;α,β-不飽和羧酸酯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異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異丁酯、丙烯酸叔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異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異丁酯;乙烯基酯如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己酸乙烯酯、癸酸乙烯酯、月桂酸乙烯酯、硬脂酸乙烯酯和三氟乙酸乙烯酯;以及不飽和縮水甘油酯,如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和衣康酸單縮水甘油酯。另外,也可使用乙烯基環己烷、二烯烴、多烯烴等。所述二烯烴和多烯烴是環狀或鏈狀的具有4-30個碳原子,較好具有4-20個碳原子并且具有兩個或多個雙鍵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的例子包括丁二烯、異戊二烯、4-甲基-1,3-戊二烯、1,3-戊二烯、1,4-戊二烯、1,5-己二烯、1,4-己二烯、1,3-己二烯、1,3-辛二烯、1,4-辛二烯、1,5-辛二烯、1,6-辛二烯、1,7-辛二烯、亞乙基降冰片烯、乙烯基降冰片烯和二聚環戊二烯;7-甲基-1,6-辛二烯、4-亞乙基-8-甲基-1,7-壬二烯、5,9-二甲基-1,4,8-癸三烯;以及芳香乙烯基化合物如單或多烷基苯乙烯(如苯乙烯、鄰甲基苯乙烯、間甲基苯乙烯、對甲基苯乙烯、鄰,對-二甲基苯乙烯、鄰乙基苯乙烯、間乙基苯乙烯和對乙基苯乙烯),含官能團的苯乙烯衍生物(如甲氧基苯乙烯、乙氧基苯乙烯、乙烯基苯甲酸、乙烯基苯甲酸甲酯、乙酸乙烯基芐酯、羥基苯乙烯、鄰氯苯乙烯、對氯苯乙烯和二乙烯基苯);以及3-苯基丙烯、4-苯基丙烯和α-甲基苯乙烯。本發明烯烴聚合催化劑顯示出高的聚合活性,通過使用這種催化劑可獲得分子量分布窄的聚合物。當使用兩種或多種烯烴時,可獲得窄的組分分布的烯烴共聚物。還可將本發明烯烴聚合催化劑用于共聚α-烯烴和共軛二烯。本發明使用的α-烯烴的例子包括與上面描述相同的具有2-30個碳原子,較好具有2-20個碳原子的直鏈或支鏈的α-烯烴。其中較好的是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和1-辛烯。最好的是乙烯和丙烯。可單獨使用或者兩種或多種組合使用這些α-烯烴。共軛二烯的例子包括具有4-30個碳原子,較好具有4-20個碳原子的脂族共軛二烯,如1,3-丁二烯、異戊二烯、氯丁二烯、1,3-環己二烯、1,3-戊二烯、4-甲基-1,3-戊二烯、1,3-己二烯和1,3-辛二烯。可單獨使用或者兩種或多種組合使用這些共軛二烯。在α-烯烴和共軛二烯的共聚中,還可使用非共軛二烯或多烯,這種烯烴的例子包括1,4-戊二烯、1,5-己二烯、1,4-己二烯、1,4-辛二烯、1,5-辛二烯、1,6-辛二烯、1,7-辛二烯、亞乙基降冰片烯、乙烯基降冰片烯、二聚環戊二烯、7-甲基-1,6-辛二烯、4-亞乙基-8-甲基-1,7-壬二烯、5,9-二甲基-1,4,8-癸三烯。第二烯烴聚合催化劑本發明第二烯烴聚合催化劑是由如下物料制成的(A’)由下式(II)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和(B)至少一種選自(B-1)有機金屬化合物;(B-2)有機鋁氧化合物;和(B-3)與過渡金屬化合物(A’)反應形成離子對的化合物;的化合物。首先,對形成烯烴聚合催化劑的組分進行描述。(A’)過渡金屬化合物用于本發明的過渡金屬化合物(A’)是由下式(II)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其中,M是周期表3族至11族的過渡金屬原子。R1-R10可相同或不同,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含氧基團、含氮基團、含硼基團、含硫基團、含磷基團、含硅基團、含鍺基團或含錫基團,兩個或多個這種基團可相互連接成環。n是一個滿足M價數的數;X是氫原子、鹵原子、烴基、含氧基團、含硫基團、含氮基團、含硼基團、含鋁基團、含磷基團、含鹵基團、雜環化合物殘基、含硅基團、含鍺基團或含錫基團,當n為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相同或不同并可相互連接成環。Y是一個兩價連接基團,它含有至少一種選自氧、硫、碳、氮、磷、硅、硒、錫、硼等的元素。當它是烴基時,該烴基具有3個或更多個碳原子。較好的是式(II)的R6和R10中至少有一個,最好是兩個均為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含氮基團、含硼基團、含硫基團、含磷基團、含硅基團、含鍺基團或含錫基團。對于式(II)中的M、R1-R10和X,可分別使用與描述式(I)的M、R1-R6和X時相同的基團。Y的具體例子將在后面描述。由式(II)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最好是由下式(II-a)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其中,M是周期表3族至11族,較好為4族或5族,最好為4族的過渡金屬原子,例如鈦、鋯和鉿,特別是鈦。R1-R10可相同或不同,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烴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氧基、酯基、酰氨基、氨基、磺酰氨基、氰基或硝基,并且兩個或多個這種基團可相互連接成環。n是一個滿足M價數的數;通常是0-4,較好為1-4,最好為1-3的整數X是氫原子、鹵原子、1-20個碳原子的烴基、含氧基團、含硫基團或含硅基團,當n為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相同或不同并可相互連接成環。Y是一個兩價連接基團,它含有至少一種選自氧、硫、碳、氮、磷、硅、硒、錫和硼的元素。當它是烴基時,該烴基具有3個或更多個碳原子。連接基團Y的主鏈具有包括3-40個原子,最好包括4-10個原子的結構。所述連接基團可具有取代基。較好的是式(II-a)的R6和R10中至少有一個,最好是兩個均為鹵原子、烴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氧基、酯基、酰氨基、氨基、磺酰氨基、氰基或硝基。在式(II-a)中的X和R1-R10的具體例子與前面描述式(I)和(I-a)的X和R1-R6時的例子相同。X最好是鹵原子、1-20個碳原子的烴基或亞磺酸酯基(sulfinato)。當n為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相互連接在一起形成環如芳香環或脂環。所述二價連接基團的具體例子包括硫屬原子如-O-、-S-和-Se-;含氮或磷的基團如-NH-、-N(CH3)-、-PH-、-P(CH3)-;含硅原子的基團如-SiH2-和-Si(CH3)2;含錫原子的基團如-SnH2-和-Sn(CH3)2;含硼原子的基團如-BH-、-B(CH3)-和-BF-。烴基的例子包括具有3-20個碳原子的飽和烴基如-(CH2)4-、-(CH2)5-和-(CH2)6-;飽和環烴基如1,1-亞環己烷和亞環己烷;這些飽和的烴基被1-10個選自烴基、鹵原子(如氟、氯和溴)和雜原子(如氧、硫、氮、磷、硅、硒、錫和硼)的基團或原子部分取代后形成的基團;具有6-20個碳原子的環烴(如苯、萘和菲)的殘基;含有雜原子并具有3-20個碳原子的環化合物(如吡啶、喹啉、噻吩和呋喃)的殘基。由式(II)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的例子如下,但所述過渡金屬化合物不限于這些例子。在上述例子中,Me是甲基,Ph是苯基。在本發明中,也可使用上面例舉的化合物中鈦被非鈦金屬(如鋯或鉿)取代后形成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在本發明第二烯烴聚合催化劑中,如前面的過渡金屬化合物(A)時那樣,可組合使用過渡金屬化合物(A’)和其它過渡金屬化合物。所述其它過渡金屬化合物的例子包括前面的化合物(a-1)-(a-8)。在本發明第二烯烴聚合催化劑中,有機金屬化合物(B-1)、有機鋁氧化合物(B-2)和與過渡金屬化合物(A’)反應形成離子對的化合物的例子包括前面描述的那些例子。如第一烯烴聚合催化劑那樣,在本發明第二烯烴聚合催化劑中,除了上述過渡金屬化合物(A’)和至少一種選自有機金屬化合物(B-1)、有機鋁氧化合物(B-2)和電離的離子化合物(B-3)的化合物(B)以外,如有必要還可使用上述載體(C)。另外,如有必要,還可使用前面提到的特殊的有機化合物(D)。圖2是制備本發明第二烯烴聚合催化劑的步驟。本發明第二烯烴聚合催化劑可用于在與第一烯烴聚合催化劑所述條件相同的條件下聚合與其相同的烯烴。新穎的過渡金屬化合物本發明新穎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可用下式(III)表示其中M是周期表4族或5族過渡金屬原子;m是1-3的整數;R1是烴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氧基、烷氧基、烷硫基、芳氧基、芳硫基、酯基、硫代酯基、磺脂基或羥基。R2-R5可相同或不同,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氧基、烷氧基、烷硫基、芳氧基、芳硫基、酯基、硫代酯基、酰氨基、酰亞氨基、氨基、亞氨基、磺酯基、磺酰氨基、氰基、硝基、羧基、磺基、巰基或羥基。R6是鹵原子、烴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氧基、烷氧基、烷硫基、芳氧基、芳硫基、酯基、硫代酯基、酰氨基、酰亞氨基、亞氨基、磺酯基、磺酰氨基或氰基。兩個或多個R1-R6可相互連接在一起形成環。當m是2或更大時,R1-R6中的兩個可相互連接在一起,條件是R1基團不相互連接。n是一個滿足M價數的數,并且X是鹵原子、烴基、含氧基團、含硫基團、含氮基團、含硼基團、含鋁基團、含磷基團、含鹵基團、雜環化合物殘基、含硅基團、含鍺基團或含錫基團,當n為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相同或不同并可相互連接成環。對于式(III)的過渡金屬化合物,較好的是由下式(III-a)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在式(III-a)中,M是周期表4族或5族的過渡金屬原子,具體為鈦、鋯、鉿、釩、鈮或鉭。m是1-3的整數,最好是2。R1-R5可相同或不同,分別為烴基、烷氧基或烴取代的甲硅烷基。R6是鹵原子、烴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烷氧基、烷硫基或氰基。R1-R6中的兩個或多個可相互連接在一起形成環。當m是2或更大時,R1-R6中的兩個可相互連接在一起,條件是R1基團不能相互連接在一起。n是一個滿足M價數的數。X是鹵原子、烴基、含氧基團、含硫基團、含氮基團、含鹵基團或含硅基團。較好的X是鹵原子、具有1-20個碳原子的烴基、具有1-20個碳原子的鹵代烴基、含氧基團、含硫基團或含硅基團。當n是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相同或不同,并可相互連接在一起形成環。R1-R6和X的具體例子包括在上面描述式(I)時的那些例子。新穎的過渡金屬化合物的一些例子如下制備過渡金屬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式(I)、(II)和(III)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可以通過任何方法來制備,而無特殊的限制,例如用下述方法制備。首先,通過將水楊醛化合物與化學式為R1-NH2的伯胺化合物(其中R1具有如上所述的含義)如苯胺化合物或烷基胺化合物反應,可得到過渡金屬化合物組成的配位體。更具體地說,將兩種初始化合物均溶解在溶劑中,溶劑可用那些常用于這類反應的溶劑,較好的是醇,如甲醇和乙醇,以及烴類溶劑,如甲苯。將所得的溶液在室溫至回流溫度下攪拌約1至48個小時,可以良好產率得到相應的配位體。在配位體的制備中,可以使用催化劑,例如酸性催化劑,如甲酸、乙酸和甲苯磺酸。為了有效地進行反應,還可以使用脫水劑,如分子篩、硫酸鎂和硫酸鈉,或者通過迪安-斯達克法(DeanStarkmethod)來完成脫水作用。然后,如此得到的配位體能夠與含過渡金屬M的化合物反應,以合成所需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具體來說,將配位體溶解于溶劑中,如果需要與堿接觸制成酚鹽,然后在低溫下與金屬化合物(如金屬鹵化物或金屬烷基化物)混合,再在-78℃至室溫下或者在回流下攪拌約1至48個小時。可以使用任何常用于這類反應的溶劑,較好的是極性溶劑,例如醚(如四氫呋喃(THF))和烴類溶劑(如甲苯)。可用于制備酚鹽的堿的例子包括金屬鹽,如鋰鹽(如正丁基鋰)和鈉鹽(如氫化鈉),以及有機堿(如三乙胺和吡啶),但不限于此。制備酚鹽的步驟可以省略,這取決于化合物的性能,配位體可與金屬化合物直接反應,以合成相應的過渡金屬化合物。此外,所合成的化合物中的過渡金屬M可以通過常規方法用另外的過渡金屬代替。而且,R1至R6中為H的任何一個均可以在任何合成步驟中用除H之外的取代基進行取代。式(III)所示的新型過渡金屬化合物(較好的是式(III-a)所示的)可適用作烯烴聚合的催化劑。如果過渡金屬化合物用作烯烴聚合催化劑的話,可以以高聚合活性合成具有窄分子量分布的聚合物(共聚物)。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本發明的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含有1至99.9%(摩爾)的由α-烯烴得來的組分單元和99-0.1%(摩爾)由共軛二烯得來的組分單元,較好的是含有50至99.9%(摩爾)的由α-烯烴得來的組分單元和50-0.1%(摩爾)由共軛二烯得來的組分單元。α-烯烴的例子包括與如上所述相同的2至30個碳原子(以2至20個碳原子為宜)的直鏈或含支鏈的α-烯烴。其中較好的是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和1-辛烯。特別好的是乙烯和丙烯。這些α-烯烴可以單獨使用或者兩種或多種結合使用。共軛二烯的例子包括脂族的4至30個碳原子的共軛二烯,較好的是4至20個,更好的是4至20個碳原子,如1,3-丁二烯、異戊二烯、氯丁二烯、1,3-環己二烯、1,3-戊二烯、4-甲基-1,3-戊二烯、1,3-己二烯和1,3-辛二烯。這些共軛二烯可以單獨使用或者兩種或多種結合使用。在α-烯烴和共軛二烯的共聚反應中,還可以使用非共軛的二烯或多烯,它們的例子包括1,4-戊二烯、1,5-己二烯、1,4-己二烯、1,4-辛二烯、1,5-辛二烯、1,6-辛二烯、1,7-辛二烯、亞乙基降冰片烯、乙烯基降冰片烯、二聚環戊二烯、7-甲基-1,6-辛二烯、4-亞乙基-8-甲基-1,7-壬二烯、5,9-二甲基-1,4,8-癸三烯。在本發明的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的聚合物鏈中,由共軛二烯衍生的1,2-環戊烷骨架的含量不超過1%(摩爾),較好的是可以被認為基本不含1,2-環戊二烯骨架的含量(即少于0.1%(重量))。當1,2-環戊烷骨架的含量少于0.1%(摩爾)時,該含量被認為低于檢測極限,不被引入所有的共軛二烯單元的計算中。在本發明的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的聚合物鏈中,1,2-環戊烷骨架對所有二烯單元的比例不超過20%,較好的是不超過10%。在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中的二烯(如1,4-順式、1,4-反式、1,2-乙烯基)的其他插入的比例是任意的。該比例可以根據"DieMakromolekulareChemie"(高分子化學)192卷,2591頁(1991)所述的方法通過13C-核磁共振(13C-NMR)和1H-核磁共振(1H-NMR)進行測定。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布(Mw/Mn)不超過3.5,且具有均勻的組分分布。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Mw)不小于1,000,較好的是不小于5,000。由于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在其主鏈或支鏈上有雙鍵,因此它可有種種改性。例如,依靠用過氧化物進行改性,雙鍵可以被環氧化以將高反應性的環氧基團引入共聚物中。這種改性使得共聚物可能被用作熱塑性樹脂或者反應性樹脂。雙鍵還可以用于狄爾斯-阿德耳(Diels-Alder)反應或邁克爾加成反應。此外,在主鏈上含有雙鍵的共聚物的情況下,該共聚物可以通過選擇地氫化雙鍵以使其飽和來改進抗熱性和抗臭氧性。本發明的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可以用不飽和羧酸、其衍生物或芳族的乙烯基化合物進行部分或全部的改性,改性的程度較好的是在0.01-30%(重量)范圍內。用于改性的單體(以下稱作“接枝用單體”)是例如不飽和的羧酸、其衍生物或者芳族乙烯基化合物。不飽和羧酸的例子包括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馬來酸、富馬酸和衣康酸。不飽和羧酸的衍生物的例子包括酸酐、酯、酰胺、酰亞胺和它們的金屬鹽,如馬來酸酐、檸康酐、衣康酸酐、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馬來酸單乙酯、馬來酸二乙酯、富馬酸單甲酯、富馬酸二甲酯、衣康酸單乙酯、衣康酸二乙酯、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馬來酸單酰胺、馬來酸二酰胺、馬來酸-N-單乙基酰胺、馬來酸-N,N-二乙基酰胺、馬來酸-N-單丁基酰胺、馬來酸-N,N-二丁基酰胺、富馬酸單酰胺、富馬酸二酰胺、富馬酸-N-單乙基酰胺、富馬酸-N,N-二乙基酰胺、富馬酸-N-單丁基酰胺、富馬酸-N,N-二丁基酰胺、馬來酰亞胺、N-丁基馬來酰亞胺、N-苯基馬來酰亞胺、丙烯酸鈉、甲基丙烯酸鈉、丙烯酸鉀和甲基丙烯酸鉀。在這些接枝用單體中,較好的是使用馬來酸酐。芳族乙烯基化合物的例子包括苯乙烯;單烷基或多烷基苯乙烯,如鄰甲基苯乙烯、間甲基苯乙烯、對甲基苯乙烯、鄰、對-二甲基苯乙烯、鄰乙基苯乙烯、間乙基苯乙烯和對乙基苯乙烯;含官能團的苯乙烯衍生物,如甲氧基苯乙烯、乙氧基苯乙烯、乙烯基苯甲酸、乙烯基苯甲酸甲酯、乙酸乙烯基芐酯、羥基苯乙烯、鄰氯苯乙烯、對氯苯乙烯和二乙烯苯;以及其它,如3-苯基丙烯、4-苯基丁烯和a-甲基苯乙烯(a-methylstyrene)。其中,較好的是苯乙烯或4-甲氧基苯乙烯。對于使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和接枝用單體進行接枝共聚以制備改性的共聚物,可以使用各種已知的方法。例如,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和接枝用單體在有/無溶劑和有/無自由基引發劑存在下于高溫下加熱,以完成接枝共聚反應。在該反應中,接枝用單體可以結合使用。為了制備部分或完全接枝改性的接枝率為0.01-30%(重量)的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從工業制備角度考慮,較好的是制備具有高接枝率的接枝改性的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然后將如此接枝改性的共聚物與未改性的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混合以調節接枝率,因為組合物中的接枝用單體的濃度是可以根據需要調節的。還可以從一開始至完成接枝改性期間,就將給定量的接枝用單體與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混合。關于用接枝用單體改性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的改性程度,接枝在整個樹脂組合物上的接枝率較好的是在0.01-30%(重量)的范圍內,特別好的是在0.05-10%(重量)的范圍內。本發明的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包括上述改性產物)可以與(i)聚烯烴樹脂混合,以及可任選地與(ii)填料混合,以形成可用于各種用途的樹脂組合物。(i)聚烯烴樹脂可與本發明的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混合的聚烯烴樹脂(i)可以是任何結晶聚烯烴和非晶態聚烯烴,或者可以是這些聚烯烴樹脂的混合物。結晶聚烯烴例如2至20個碳原子的α-烯烴或環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非晶態聚烯烴例如一種或多種2至20個碳原子的α-烯烴和一種或多種環烯的共聚物。2至20個碳原子的α-烯烴的例子包括乙烯、丙烯、1-丁烯、2-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4,4-二甲基-1-戊烯、3-甲基-1-戊烯、4-甲基-1-己烯、3-乙基-1-己烯、4-乙基-1-己烯、4,4-二甲基-1-己烯、1-辛烯、3-甲基-1-丁烯、1-壬烯、1-癸烯、1-十一碳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和1-二十碳烯。環烯的例子包括環戊烯、環庚烯、環己烯、降冰片烯、5-乙基-2-降冰片烯、四環十二碳烯(tetracyclododecene)和2-乙基-1,4,5,8-二亞甲橋-1,2,3,4,4a,5,8,8a-八氫化萘。結晶聚烯烴樹脂的例子包括以下聚合物(共聚物)(1)至(11)。在這些共聚物中,特別好的是(3)和(5)的共聚物。(1)乙烯均聚物(用任何低壓和高壓方法制備)(2)乙烯和不超過20%(摩爾)的另一種α-烯烴、乙烯基單體(如乙酸乙烯酯、丙烯酸乙酯)或環烯的共聚物(3)丙烯均聚物(4)丙烯和不超過20%(摩爾)的另一種α-烯烴的無規共聚物(5)丙烯和不超過30%(摩爾)的另一種α-烯烴的嵌段共聚物(6)1-丁烯均聚物(7)1-丁烯和不超過20%(摩爾)的另一種α-烯烴的無規共聚物(8)4-甲基-1-戊烯均聚物(9)4-甲基-1-戊烯和不超過20%(摩爾)的另一種α-烯烴的無規共聚物(10)環戊烯均聚物(11)環戊烯和不超過20%(摩爾)的另一種α-烯烴的無規共聚物作為上述聚合物(共聚物)(1)至(11)中的“另一種α-烯烴”,上述例子中較好的是使用乙烯、丙烯、1-丁烯、4-甲基-1-戊烯、1-己烯或1-辛烯。作為環烯,較好的是使用環戊烯、環己烯、降冰片烯或四環十二碳烯。所需的結晶聚烯烴樹脂的熔體流動速率為0.01至100克/10分鐘,較好的是0.3至70克/10分鐘,該值是根據ASTMD1238-65T在2.16千克的負荷下于230℃時測得的;其結晶度通常為5至100%,較好的是20至80%,該值是用X射線衍射法測得的。結晶聚烯烴樹脂可以通過常規的方法進行制備。非晶態聚烯烴樹脂的例子包括以下聚合物(共聚物)(1)降冰片烯均聚物(2)乙烯和降冰片烯的共聚物,或者乙烯、降冰片烯和另一種α-烯烴的共聚物(3)乙烯和四環十二碳烯的共聚物,或者乙烯、四環十二碳烯和另一種α-烯烴的共聚物(ii)填料作為可與本發明的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混合的填料(ii),可以使用通常所用的那些填料,而無特別的限制。無機填料的例子包括粉狀填料,如硅酸鹽(如粉狀滑石、高嶺土、煅燒陶土、葉蠟石、絹云母、硅灰石)、碳酸鹽(沉淀碳酸鈣、重碳酸鈣、碳酸鎂)、氫氧化物(如氫氧化鋁、氫氧化鎂)、氧化物(如氧化鋅、鋅白、氧化鎂),以及合成的硅酸或硅酸鹽(如水合硅酸鈣、水合硅酸鋁、水合硅酸、硅酸酐);片狀填料,如云母;纖維質填料,如堿性硫酸鎂晶須、鈦酸鈣晶須、硼酸鋁晶須、海泡石、PMF(處理過的礦質纖維)、硬硅鈣石、鈦酸鉀和硅磷灰石;球狀填料,如玻璃球和粉煤灰球(flyashballoon)。這些填料可以單獨使用,或者兩種或多種結合使用。當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與聚烯烴樹脂(i)和填料(ii)混合時,合乎需要的是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含聚烯烴樹脂(i)和填料(ii),含量為10至90重量份,較好的是15至80重量份,更好的是20至75重量份,基于100重量份總的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如果使用此含量的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則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組合物具有優越的模塑性,能夠提供模塑制品,這些模塑制品不僅具有優越的耐沖擊性、耐候性和熱穩定性,而且具有優越的剛性、強度和耐熱性。聚烯烴樹脂(i)的含量為1至99重量份,較好的是10至85重量份,更好的是10至85重量份,基于100重量份總的所得組合物。如果使用該量的聚烯烴樹脂(i),則組合物不僅具有優越的耐沖擊性和耐寒性,而且可以得到優越的剛性、強度、耐熱性和模塑性。填料(ii)的含量為0至40重量份,較好的是0至30重量份,基于100重量份總的所得組合物。如果填料(ii)的含量是該量,則可以得到具有優越的剛性、表面外觀和耐熱性的組合物。此外,可以向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組合物中加入各種添加劑,其用量應不會對本發明目的有害。這些添加劑如成核劑、抗氧劑、鹽酸吸收劑、熱穩定劑、光穩定劑、紫外線吸收劑、潤滑劑、抗靜電劑、阻燃劑、顏料、染料、分散劑、銅害抑制劑、中和劑、發泡劑、增塑劑、防沫劑、交聯劑、交聯助劑、交聯促進劑、流動性質改性劑(如過氧化物)、熔合強度改進劑、加工助劑、耐氣候老化穩定劑和防起霜劑。這些可任選的添加劑可以兩種或多種結合使用。本發明的烯烴聚合催化劑對烯烴顯示了高聚合活性。在本發明的烯烴聚合方法中,能夠以高聚合活性制得具有窄分子量分布的烯烴聚合物(共聚物)。當α-烯烴和共軛二烯共聚時,可制得在聚合物鏈中幾乎不含1,2-環戊烷骨架的共聚物。本發明的新型過渡金屬化合物可用于烯烴聚合催化劑,它能以高聚合活性得到具有窄分子量分布的烯烴聚合物(共聚物)。本發明的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分子量分布窄,且在其聚合物鏈上幾乎不含環戊烷骨架。參考以下實施例進一步描述本發明,但是應該理解本發明決不受限于那些實施例。由合成實施例得到的化合物的結構用270MHz1H-NMR(JapanElectronOpticsLaboratoryCo.,Ltd.的GSH-270)、FT-IR(SHIMAZUFTIR-8200D)、FD-質譜分析(JapanElectronOpticsLaboratoryCo.,Ltd.的SX-102A)、金屬含量分析(SHIMAZUICPS-8000,在干灰化和稀硝酸溶解后的ICP方法)和碳、氫、氮含量分析(HelausCo.的CHNO模式)進行測定。化合物A-1和B-1的結構通過X射線晶體結構分析進行進一步確定。通過使用RigakuAFC7R四軸衍射計產生Mo-Ka-射線照射來進行測量。該結構分析用直接法(SIR92)進行,結構優化根據TeXan晶體結構分析程序進行。此外,在十氫化萘中于135℃下測定特性粘數[η]。使用鄰二氯苯作為溶劑在140℃下用GPC法測量分子量分布(Mw/Mn)。具體的配位體合成如下。配位體合成實施例1合成配位體(L1)向用氮氣徹底吹掃過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引入40毫升乙醇、0.71克(7.62毫摩爾)苯胺和1.35克(7.58毫摩爾)3-叔丁基水楊醛,將它們在室溫下攪拌24個小時。反應溶液在減壓下蒸濃以除去溶劑。然后再加入40毫升乙醇,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12個小時。反應溶液在減壓下蒸濃,得到1.83克(7.23毫摩爾,產率為95%)的下式(L1)所示的橙色油狀化合物。1H-NMR(CDCl3)1.47(s,9H),6.88(dd,1H),7.24-7.31(m,4H),7.38-7.46(m,3H),8.64(s,1H),13.95(s,1H)IR(純樣)1575,1590,1610cm-1FD-質譜253配位體合成實施例2合成配位體(L2)向用氮氣徹底吹掃過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引入30毫升乙醇、1.34克(9.99毫摩爾)a-萘胺(a-naphthylamine)和1.40克(7.86毫摩爾)3-叔丁基水楊醛。在加入5克分子篩3A后,混合物在回流下攪拌8個小時,然后在室溫下攪拌12個小時。反應溶液在減壓下蒸濃,殘余物用硅膠柱純化,得到2.35克(7.75毫摩爾,產率為98%)的下式(L2)所示的橙色油狀化合物。1H-NMR(CDCl3)1.50(s,9H),6.90-7.90(m,11H),8.30-8.50(m,1H),13.90(s,1H)FD-質譜303配位體合成實施例3合成配位體(L3)向用氮氣徹底吹掃過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引入30毫升乙醇、0.90克(12.0毫摩爾)叔丁胺和1.78克(10.0毫摩爾)3-叔丁基水楊醛。在加入5克分子篩3A后,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12個小時。反應溶液在減壓下蒸濃,殘余物用硅膠柱純化,得到2.17克(9.3毫摩爾,產率為93%)的下式(L3)所示的熒光黃色油狀化合物。1H-NMR(CDCl3)1.20(s,9H),1.42(s,9H),6.50-7.50(m,3H),8.38(s,1H),13.80(s,1H)FD-質譜233配位體合成實施例4-42配位體L4至L42用上述配位體合成實施例中相同的方法進行合成。它們的結構通過1H-NMR和FD-質譜分析來確定。具體的本發明的過渡金屬化合物的合成如下合成化合物A-1向徹底干燥和用氬氣吹掃過的300毫升的反應器中引入1.785克(7.05毫摩爾)化合物L1和100毫升二乙醚,它們被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4.78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7.40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地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將溶液緩慢地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7.05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3.53毫摩爾)和40毫升二乙醚的混合物中。滴加完畢后,邊攪拌邊將溫度緩慢地升至室溫。在室溫下攪拌另外8個小時后,用玻璃濾器過濾反應溶液,所得的固體用50毫升二氯甲烷溶解和洗滌以除去不溶物。濾液在減壓下蒸濃,將固體沉淀溶解在10毫升二氯甲烷中。然后邊攪拌邊向溶液中緩慢地加入70毫升戊烷。讓混合物在室溫下放置以沉淀紅褐色晶體。通過用玻璃濾器過濾來分離該晶體,用戊烷洗滌,然后真空干燥得到1.34克(2.15毫摩爾,產率為61%)的下式所示的紅褐色晶體的化合物A-1。化合物A-11H-NMR(CDCl3)1.35(s,18H),6.82-7.43(m,16H),8.07(s,2H)IR(KBr)1550,1590,1600cm-1FD-質譜622(M+)元素分析Ti7.7%(7.7)C65.8%(65.5),H6.0%(5.8),N4.5%(4.5)圓括號中為計算值。熔點265℃X射線晶體結構分析化合物A-1的結構見圖3。合成實施例2合成化合物B-1向徹底干燥和用氬氣吹掃過的200毫升的反應器中引入1.53克(6.04毫摩爾)化合物L1和60毫升四氫呋喃,它們被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4.1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6.34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地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向反應溶液中加入10毫升四氫呋喃,將混合物緩慢地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0.70克四氯化鋯(純度99.9%,3.02毫摩爾)在30毫升四氫呋喃中的溶液。在加入之后,將溫度緩慢地升至室溫。反應溶液在室溫下攪拌2個小時,然后在回流下進一步攪拌另外4個小時。反應溶液在減壓下蒸濃,固體沉淀用50毫升二氯甲烷洗滌,用玻璃濾器過濾以除去不溶物。濾液在減壓下蒸濃,將固體沉淀溶解在30毫升二乙醚中。讓溶液在氮氣氣氛中于-20℃下放置1天以沉淀出黃色晶體。過濾分離固體,用己烷洗滌,然后真空干燥得到1.09克(1.63毫摩爾,產率為54%)的下式所示的熒光黃色晶體的化合物B-1。化合物B-11H-NMR(CDCl3)1.33(s,18H),6.78-7.42(m,16H),8.12(s,2H)IR(KBr)1550,1590,1605cm-1FD-質譜664(M+)元素分析Zr13.5%(13.7)C61.0%(61.2),H5.5%(5.4),N4.2%(4.2)圓括號中為計算值。熔點287℃X射線晶體結構分析化合物B-1的結構見圖4。合成實施例3合成化合物C-1向徹底干燥和用氬氣吹掃過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引入0.66克(2.60毫摩爾)化合物(L1)和8毫升二乙醚,它們被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81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80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地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2個小時。向反應溶液中加入10毫升四氫呋喃,將混合物緩慢地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0.385克四氯化鉿(純度99.9%,3.02毫摩爾)在10毫升四氫呋喃中的溶液。在加入之后,將溫度緩慢地升至室溫。反應溶液在室溫下攪拌2個小時,然后在于50℃加熱下進一步攪拌另外2個小時。反應溶液在減壓下蒸濃,固體沉淀用20毫升二氯甲烷洗滌,用玻璃濾器過濾以除去不溶物。濾液在減壓下蒸濃,將固體沉淀于室溫下在10毫升二乙醚中再淤漿化(reslurry)1個小時,通過過濾分離。固體用己烷洗滌,然后真空干燥得到0.33克(0.40毫摩爾,產率為33%)的下式所示的有熒光的黃白色晶體化合物C-1。化合物C-11H-NMR(CDCl3)1.30(s,18H),6.70-7.50(m,16H),8.18(s,2H)FD-質譜754(M+)元素分析Hf23.5%(23.7)C54.4%(54.2),H4.8%(4.8),N3.6%(3.7)圓括號中為計算值。熔點277℃合成實施例4合成化合物D-1向徹底干燥和用氬氣吹掃過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引入0.61克(2.40毫摩爾)化合物(L1)和10毫升二乙醚,它們被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61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50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地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將反應溶液緩慢地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0.385克四氯化鉿(純度99.9%,3.02毫摩爾)在10毫升二乙醚中的溶液。在加入之后,將溫度緩慢地升至室溫。反應溶液在室溫下攪拌4個小時。反應溶液在減壓下蒸濃,固體沉淀用20毫升二氯甲烷洗滌,用玻璃濾器過濾以除去不溶物。濾液在減壓下蒸濃,將固體沉淀溶解在1毫升的二乙醚中。邊攪拌邊向溶液中緩慢加入10毫升己烷以沉淀出黑綠色的固體。通過過濾分離該固體,于室溫下用己烷再淤漿化和洗滌1個小時,然后真空干燥得到0.55克(0.88毫摩爾,產率為73%)的下式所示的藍黑色粉末的化合物D-1。化合物D-11H-NMR(CDCl3)因是順磁性的金屬配合物,所以不能測量。FD-質譜625(M+)元素分析V8.4%(8.1)C65.3%(65.2),H5.5%(5.8),N4.5%(4.8)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5合成化合物E-1向徹底干燥和用氬氣吹掃過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引入0.61克(2.40毫摩爾)化合物(L1)和10毫升二乙醚,它們被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60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50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地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向反應溶液中加入5毫升四氫呋喃,將混合物緩慢地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0.34克五氯化鈮(純度95%,1.20毫摩爾)在10毫升四氫呋喃中的溶液。在加入之后,將溫度緩慢地升至室溫。反應溶液在室溫下攪拌15個小時。反應溶液在減壓下蒸濃,固體沉淀用20毫升二氯甲烷洗滌,用玻璃濾器過濾以除去不溶物。濾液在減壓下蒸濃,將固體沉淀溶解在3毫升二乙醚中。邊攪拌邊在室溫下向溶液中緩慢滴加12毫升己烷以沉淀出黑色固體。通過過濾分離該固體,在室溫下用己烷再淤漿化和洗滌1個小時,然后真空干燥得到0.36克(0.51毫摩爾,產率為43%)的下式所示的有熒光的黃白色化合物E-1。化合物E-11H-NMR(CDCl3)1.46(s,18H),7.20-7.50(m,16H),8.65(s,2H)FD-質譜702(M+)元素分析Nb13.0%(13.2)C58.4%(58.0),H5.0%(5.2),N3.9%(4.0)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6合成化合物F-1向徹底干燥和用氬氣吹掃過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引入0.61克(2.40毫摩爾)化合物(L1)和10毫升甲苯,它們被冷卻至-40℃并攪拌。向混合物中緩慢加入0.43克固體五氯化鉭(純度99.99%,1.20毫摩爾)。在加入之后,將溫度緩慢地升至室溫,然后進一步升至60℃,繼續攪拌16個小時。向反應溶液中加入30毫升二氯甲烷,過濾掉不溶物。濾液在減壓下蒸濃,向蒸濃物中加入8毫升己烷以分離出橙色粘性油。分離油部分,將其溶解在1毫升二乙醚中。邊攪拌邊向溶液中緩慢滴加9毫升己烷以沉淀出亮黃色固體。通過過濾分離該固體,在室溫下用己烷再淤漿化和洗滌1個小時,然后真空干燥得到0.15克(0.26毫摩爾,產率為22%)的下式所示的亮黃色粉末的化合物F-1。化合物F-11H-NMR(CDCl3)1.50(s,9H),6.80-7.75(m,8H),8.23(s,1H)FD-質譜575(M+)元素分析Ta31.0%(31.5)C58.4%(58.0),H3.3%(3.2),N4.5%(4.8)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7合成化合物A-2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91克(3.0毫摩爾)化合物L2和2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90毫升正丁基鋰(1.54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3.3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將溶液冷卻至-78℃,然后將溶液緩慢地滴加入3.0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1.50毫摩爾)和10毫升二乙醚的混合物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8個小時后,反應溶液用玻璃濾器過濾。所得的固體在50毫升二氯甲烷中溶解和洗滌,通過過濾除去不溶部分。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乙醚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53克(0.73毫摩爾,產率為49%)的下式所示的暗褐色晶體的化合物A-2。化合物A-21H-NMR(CDCl3)0.86(s,18H),6.85-7.05(m,6H),7.15-7.30(m,4H),7.35-7.90(m,10H),8.45(s,2H)FD-質譜722(M+)元素分析Ti6.6%(6.6)C69.9%(69.7),H5.5%(5.6),N3.4%(3.9)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8合成化合物B-2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91克(3.0毫摩爾)化合物L2和2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94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3.0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緩慢地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含四氯化鋯(0.35克,1.50毫摩爾)的10毫升四氫呋喃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8個小時后,將反應溶液蒸濃至干燥,殘余物在50毫升二氯甲烷中溶解和洗滌,然后通過過濾除去不溶部分。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乙醚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21克(0.73毫摩爾,產率為18%)的下式所示的黃色晶體的化合物B-2。化合物B-21H-NMR(CDCl3)1.11-1.70(m,18H),6.80-8.30(m,20H),8.33-8.48(m,2H)FD-質譜766(M+)元素分析Zr12.1%(11.9)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9合成化合物A-3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70克(3.0毫摩爾)化合物L3和3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90毫升正丁基鋰(1.54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3.3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將溶液冷卻至-78℃,然后緩慢滴加入3.0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1.50毫摩爾)。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反應溶液用玻璃濾器過濾。所得的固體在50毫升二氯甲烷中溶解和洗滌,通過過濾除去不溶部分。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乙醚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15克(0.26毫摩爾,產率為17%)的下式所示的黃褐色晶體的化合物A-3。化合物A-31H-NMR(CDCl3)1.20(s,18H),1.41(s,18H),6.85-7.05(m,2H),7.20-7.80(m,4H),8.58(s,2H)FD-質譜582(M+)元素分析Ti8.2%(8.2)C62.1%(61.8),H7.1%(7.6),N4.7%(4.8)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10合成化合物B-3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70克(3.0毫摩爾)化合物L3和30毫升四氫呋喃,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90毫升正丁基鋰(1.54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3.3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將溶液冷卻至-78℃,加入固體四氯化鋯(0.38克,1.65毫摩爾)。在加入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從反應溶液中蒸餾除去溶劑,所得的固體在50毫升二氯甲烷中溶解和洗滌,通過過濾除去不溶部分。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氯甲烷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31克(0.50毫摩爾,產率為30%)的下式所示的黃色粉末的化合物B-3。化合物B-31H-NMR(CDCl3)1.34(s,18H),1.44(s,18H),6.79(dd,2H),7.11(d,2H),7,27(d,2H),8.34(s,2H)FD-質譜626(M+)元素分析Zr15.0%(14.6)C52.9%(57.5),H7.2%(7.1),N4.7%(4.8)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11合成化合物A-4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50克(2.02毫摩爾)化合物L4和3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36毫升正丁基鋰(1.54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09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將溶液冷卻至-78℃,然后緩慢滴加入2.00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1.00毫摩爾)。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8個小時后,反應溶液用玻璃濾器過濾。所得的固體在50毫升二氯甲烷中溶解和洗滌,通過過濾除去不溶部分。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氯甲烷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34克(0.56毫摩爾,產率為56%)的下式所示的暗褐色粉末的化合物A-4。化合物A-41H-NMR(CDCl3)7.00-7.90(m,22H),8.35-8.55(m,2H)FD-質譜610(M+)元素分析Ti7.8%(7.8)C62.4%(66.8),H4.9%(4.4),N4.2%(4.6)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12合成化合物B-4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46克(1.86毫摩爾)化合物L4和3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30毫升正丁基鋰(1.54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00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將溶液冷卻至-78℃,然后加入固體四氯化鋯(0.21克,0.91毫摩爾)。在加入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6個小時后,加入20毫升二乙醚,用玻璃濾器除去不溶部分。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乙醚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25克(0.38毫摩爾,產率為42%)的下式所示的黃褐綠色粉末的化合物B-4。化合物B-41H-NMR(CDCl3)6.90-7.95(m,22H),8.40-8.60(m,2H)FD-質譜652(M+)元素分析Zr14.3%(13.9)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13合成化合物A-5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83克(3.00毫摩爾)化合物L5和3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2.00毫升正丁基鋰(1.54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3.08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將溶液冷卻至-78℃,然后緩慢滴加入3.00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1.50毫摩爾)。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反應溶液用玻璃濾器過濾。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氯甲烷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07克(0.10毫摩爾,產率為7%)的下式所示的赭色粉末的化合物A-5。化合物A-5FD-質譜666(M+)元素分析Ti7.3%(7.2)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14合成化合物B-5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50克(1.82毫摩爾)化合物L5和15毫升四氫呋喃,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36毫升正丁基鋰(1.54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09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將溶液冷卻至-78℃,然后滴加入含四氯化鋯·2THF配合物(0.38克,1.00毫摩爾)的10毫升四氫呋喃溶液。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0個小時并在50℃下攪拌4個小時后,用玻璃濾器除去不溶部分。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氯甲烷、二乙醚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04克(0.05毫摩爾,產率為5%)的下式所示的黃褐綠色粉末的化合物B-5。化合物B-5FD-質譜710(M+)元素分析Zr13.3%(12.8)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15合成化合物A-6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93克(3.01毫摩爾)化合物L6和3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2.1毫升正丁基鋰(1.54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3.23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將溶液冷卻至-78℃,然后緩慢滴加入3.0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1.50毫摩爾)。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反應溶液用玻璃濾器過濾。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在-78℃下用己烷進行再結晶,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41克(0.56毫摩爾,產率為37%)的下式所示的褐色粉末的化合物A-6。化合物A-61H-NMR(CDCl3)1.21(s,18H),1.30(s,18H),6.70-7.70(m,14H),8.08(s,2H)FD-質譜734(M+)元素分析Ti6.6%(6.5)C67.9%(68.6),H7.4%(7.1),N3.9%(3.8)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16合成化合物B-6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93克(3.01毫摩爾)化合物L6和3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2.1毫升正丁基鋰(1.54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3.23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將溶液冷卻至-78℃,然后加入固體四氯化鋯(0.35克,1.50毫摩爾)。在加入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4個小時后,加入20毫升二氯甲烷,用玻璃濾器除去不溶部分。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在-78℃下用己烷進行再結晶,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55克(0.71毫摩爾,產率為47%)的下式所示的褐綠色粉末的化合物B-6。化合物B-61H-NMR(CDCl3)1.20-1.80(m,36H),6.70-7.70(m,14H),7.80-7.90(m,2H)FD-質譜776(M+)元素分析Zr11.2%(11.7)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17合成化合物A-7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1.0克(3.66毫摩爾)化合物L7和2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2.48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3.84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緩慢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3.66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1.83毫摩爾)和20毫升二乙醚的混合物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反應溶液用玻璃濾器過濾。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己烷進行再淤漿化。過濾淤漿以除去溶劑,在減壓下干燥固體,得到0.95克(1.43毫摩爾,產率為78%)的下式所示的褐色粉末的化合物A-7。化合物A-71H-NMR(CDCl3)6.90-7.90(m,26H),8.00(s,2H)FD-質譜662(M+)元素分析Ti6.5%(6.5)C62.0%(62.2),H3.7%(3.8),N3.8%(3.8)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18合成化合物B-7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1.0克(3.66毫摩爾)化合物L7和2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2.48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3.84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四氯化鋯(0.41克,1.77毫摩爾)在30毫升二乙醚中的混合物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加入20毫升二氯甲烷,用玻璃濾器除去不溶部分。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己烷進行再淤漿化。過濾淤漿以除去溶劑,在減壓下干燥固體,得到0.94克(1.33毫摩爾,產率為73%)的下式所示的黃綠色粉末的化合物B-7。化合物B-71H-NMR(CDCl3)7.00-7.90(m,26H),8.20(s,2H)FD-質譜704(M+)元素分析Zr11.5%(11.7)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19合成化合物A-8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1.0克(2.93毫摩爾)化合物L8和2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2.0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3.10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緩慢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含2.9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1.45毫摩爾)和20毫升二乙醚的混合物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反應溶液用玻璃濾器過濾。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己烷進行再淤漿化。過濾淤漿以除去溶劑,在減壓下干燥固體,得到1.06克(1.33毫摩爾,產率為91%)的下式所示的褐色粉末的化合物A-8。化合物A-81H-NMR(CDCl3)0.90-1.70(m,18H),3.40-3.80(m,4H),7.00-7.70(m,20H),7.80-8.20(m,2H)FD-質譜798(M+)元素分析Ti6.0%(6.0)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20合成化合物B-8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1.0克(2.93毫摩爾)化合物L8和2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2.0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3.10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四氯化鋯(0.34克,1.44毫摩爾)在20毫升二乙醚中的混合物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8個小時后,加入20毫升二乙醚,用玻璃濾器除去不溶部分。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己烷進行再淤漿化。過濾淤漿以除去溶劑,在減壓下干燥固體,得到1.02克(1.21毫摩爾,產率為83%)的下式所示的黃綠色粉末的化合物B-8。化合物B-81H-NMR(CDCl3)0.90-1.80(m,18H),3.40-3.90(m,4H),6.40-7.90(m,20H),8.00-8.30(m,2H)FD-質譜842(M+)元素分析Zr11.1%(10.8)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21合成化合物A-9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50克(1.23毫摩爾)化合物L9和15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0.84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1.30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緩慢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含1.2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0.60毫摩爾)和15毫升二乙醚的混合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8個小時后,反應溶液用玻璃濾器過濾。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己烷進行再淤漿化。過濾淤漿以除去溶劑,在減壓下干燥固體,得到0.33克(0.36毫摩爾,產率為58%)的下式所示的褐色粉末的化合物A-9。化合物A-91H-NMR(CDCl3)1.70-1.90(m,18H),6.60-7.80(m,34H)FD-質譜926(M+)元素分析Ti5.3%(5.2)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22合成化合物B-9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50克(1.23毫摩爾)化合物L9和15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0.84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1.30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緩慢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四氯化鋯(0.14克,0.60毫摩爾)和15毫升二乙醚的混合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蒸餾除去溶劑,所得的固體溶解在50毫升二氯甲烷和10毫升二乙醚中,然后用玻璃濾器除去不溶部分。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己烷進行再淤漿化。過濾淤漿以除去溶劑,在減壓下干燥固體,得到0.19克(0.20毫摩爾,產率為32%)的下式所示的淡黃色粉末的化合物B-9。化合物B-91H-NMR(CDCl3)1.28-1.52(m,18H),6.70-7.76(m,34H)FD-質譜970(M+)元素分析Zr9.6%(9.4)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23合成化合物A-10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32克(1.03毫摩爾)化合物L10和1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0.77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1.19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緩慢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含1.0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0.50毫摩爾)和10毫升二乙醚的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反應溶液用玻璃濾器過濾。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氯甲烷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16克(0.22毫摩爾,產率為43%)的下式所示的褐色粉末的化合物A-10。化合物A-101H-NMR(CDCl3)0.40-0.90(m,30H),6.60-7.80(m,18H)FD-質譜739(M+)元素分析Ti5.3%(5.2)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24合成化合物A-11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68克(2.40毫摩爾)化合物L11和3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49毫升正丁基鋰(1.61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40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緩慢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含2.4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1.20毫摩爾)和15毫升二乙醚的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蒸餾除去反應溶液的溶劑,將所得的固體溶解在50毫升二氯甲烷中,用玻璃濾器過濾除去不溶部分。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在0℃下用二氯甲烷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37克(0.54毫摩爾,產率為45%)的紅褐色粉末的化合物A-11。化合物A-111H-NMR(CDCl3)1.20-1.40(m,9H),1.50-1.55(m,9H),3.70-3.85(m,6H),6.52-7.40(m,14H),8.05-8.20(m,2H)FD-質譜682(M+)元素分析Ti7.0%(7.0)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25合成化合物B-11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64克(2.26毫摩爾)化合物L11和2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40毫升正丁基鋰(1.61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26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緩慢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四氯化鋯·2THF(0.42克,1.10毫摩爾)在20毫升四氫呋喃中的溶液。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蒸餾除去反應溶液的溶劑。將所得的固體溶解在50毫升二氯甲烷中,用玻璃濾器過濾除去不溶部分。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氯甲烷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25克(0.34毫摩爾,產率為31%)的下式所示的黃綠色粉末的化合物B-11。化合物B-111H-NMR(CDCl3)1.20-1.60(m,18H),3.66-3.86(m,6H),6.50-7.50(m,14H),8.05-8.20(m,2H)FD-質譜726(M+)元素分析Zr12.4%(12.6)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26合成化合物A-12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1.0克(2.31毫摩爾)化合物L12和2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56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42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緩慢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含2.3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1.15毫摩爾)和20毫升二乙醚的混合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用玻璃濾器過濾除去不溶部分。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己烷進行再淤漿化。過濾淤漿以除去溶劑,在減壓下干燥固體,得到0.45克(0.45毫摩爾,產率為40%)的下式所示的紅褐色粉末的化合物A-12。化合物A-121H-NMR(CDCl3)1.30-2.20(m,24H),6.20-7.40(m,34H),7.50-7.70(m,2H)FD-質譜982(M+)元素分析Ti5.0%(4.9)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27合成化合物B-12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1.0克(2.31毫摩爾)化合物L12和2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56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42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緩慢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四氯化鋯(0.27克,1.15毫摩爾)和20毫升二乙醚的混合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用玻璃濾器除去不溶部分。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乙醚、己烷、庚烷和戊烷進行再沉淀,再進行再淤漿化和洗滌,然后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02克(0.02毫摩爾,產率為1%)的下式所示的黃綠色粉末的化合物B-12。化合物B-121H-NMR(CDCl3)1.20-2.10(m,24H),6.20-7.40(m,34H),7.50-8.00(m,2H)FD-質譜1026(M+)元素分析Zr9.1%(8.9)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28合成化合物A-13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1.10克(3.26毫摩爾)化合物L13和22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2.2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3.41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緩慢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含3.26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1.13毫摩爾)和22毫升二乙醚的混合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蒸餾除去反應溶液的溶劑,用玻璃濾器過濾除去反應溶液的不溶部分。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乙醚和戊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22克(0.28毫摩爾,產率為17%)的紅褐色粉末的化合物A-13。化合物A-131H-NMR(CDCl3)0.60-2.41(m,44H),6.70-7.60(m,34H),7.91-8.10(m,2H)FD-質譜790(M+)元素分析Ti6.3%(6.1)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29合成化合物B-13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1.03克(3.02毫摩爾)化合物L13和2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2.0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3.10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緩慢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四氯化鋯(0.35克,1.50毫摩爾)和20毫升二乙醚的混合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用玻璃濾器除去不溶部分。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戊烷進行再結晶,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27克(0.32毫摩爾,產率為21%)的下式所示的黃綠色粉末的化合物B-13。化合物B-131H-NMR(CDCl3)0.30-2.32(m,44H),6.70-7.60(m,14H),7.90-8.20(m,2H)FD-質譜834(M+)元素分析Zr10.9%(10.9)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30合成化合物A-14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98克(2.97毫摩爾)化合物L14和3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2.0毫升正丁基鋰(1.61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3.22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緩慢地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含3.0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1.50毫摩爾)和15毫升二乙醚的混合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過濾除去反應溶液的不溶部分,將經過濾的物質溶解在30毫升二乙醚和50毫升二氯甲烷中,用玻璃濾器過濾除去不溶部分。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乙醚進行再結晶,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66克(0.85毫摩爾,產率為57%)的暗褐色粉末的化合物A-14。化合物A-141H-NMR(CDCl3)1.41(s,18H),6.70-7.90(m,24H),8.18(s,2H)FD-質譜774(M+)元素分析Ti6.2%(6.2)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31合成化合物B-14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1.01克(3.05毫摩爾)化合物L14和2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2.0毫升正丁基鋰(1.61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3.22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緩慢地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含四氯化鋯(0.36克,1.52毫摩爾)的四氫呋喃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8個小時后,用玻璃濾器除去不溶部分。將濾液蒸濃至干燥,沉積的固體用二氯甲烷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61克(0.74毫摩爾,產率為49%)的下式所示的熒光黃色粉末的化合物B-14。化合物B-141H-NMR(CDCl3)1.41(s,18H),6.80-7.90(m,24H),8.24(s,2H)FD-質譜818(M+)元素分析Zr11.0%(11.1)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32合成化合物A-15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40克(1.01毫摩爾)化合物L15和1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0.77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1.19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緩慢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含1.0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0.50毫摩爾)和10毫升二乙醚的混合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用玻璃濾器過濾除去不溶部分。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乙醚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19克(0.21毫摩爾,產率為42%)的紅褐色粉末的化合物A-15。化合物A-151H-NMR(CDCl3)0.60-1.30(m,6H),6.50-7.80(m,36H),7.80-7.90(m,2H)FD-質譜900(M+)元素分析Ti5.5%(5.3)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33合成化合物B-15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40克(1.02毫摩爾)化合物L15和10毫升四氫呋喃,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0.77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1.19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將溶液冷卻至-78℃以后,加入固體四氯化鋯(0.12克,0.50毫摩爾)。在加入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蒸餾除去反應溶液的溶劑。將所得的固體溶解在50毫升二氯甲烷中,用玻璃濾器除去不溶部分。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乙醚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20克(0.21毫摩爾,產率為42%)的下式所示的淺灰白色粉末的化合物B-15。化合物B-151H-NMR(CDCl3)0.70-1.00(m,6H),6.60-7.60(m,36H),7.70-7.80(m,2H)FD-質譜944(M+)元素分析Zr9.4%(9.6)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34合成化合物A-16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1.0克(4.73毫摩爾)化合物L16和2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3.2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4.96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緩慢地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含4.7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2.35毫摩爾)和20毫升二乙醚的混合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過濾反應溶液,將經過濾的物質溶解在50毫升二氯甲烷中。除去不溶部分,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氯甲烷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96克(1.78毫摩爾,產率為75%)的淡褐色粉末的化合物A-16。化合物A-161H-NMR(CDCl3)1.90(s,6H),6.50-7.30(m,16H),7.90(s,2H)FD-質譜538(M+)元素分析Ti9.0%(8.9)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35合成化合物B-16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1.0克(4.73毫摩爾)化合物L16和2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3.2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4.96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緩慢地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四氯化鋯(0.55克,2.36毫摩爾)和20毫升二乙醚的混合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過濾反應溶液。蒸餾除去濾液的溶劑,所得的固體用二乙醚、二氯甲烷和己烷進行再結晶,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49克(0.84毫摩爾,產率為36%)的下式所示的黃綠色粉末的化合物B-16。化合物B-161H-NMR(CDCl3)2.00(s,6H),6.40-7.40(m,16H),8.10(s,2H)FD-質譜582(M+)元素分析Zr15.9%(15.7)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36合成化合物A-17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1.0克(2.77毫摩爾)化合物L17和2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87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90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緩慢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含2.76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1.38毫摩爾)和20毫升二乙醚的混合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用玻璃濾器過濾除去不溶部分。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己烷進行再淤漿化。過濾淤漿以除去溶劑,在減壓下干燥固體,得到0.15克(0.18毫摩爾,產率為13%)的褐色粉末的化合物A-17。化合物A-171H-NMR(CDCl3)3.20-3.80(m,4H),6.90-7.81(m,30H),8.15(s,2H)FD-質譜838(M+)元素分析Ti5.9%(5.7)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37合成化合物B-17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1.0克(2.77毫摩爾)化合物L17和2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87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90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四氯化鋯(0.32克,1.37毫摩爾)和20毫升二乙醚的混合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用玻璃濾器除去反應溶液中的不溶部分。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己烷進行再淤漿化。過濾淤漿以除去溶劑,在減壓下干燥固體,得到0.71克(0.88毫摩爾,產率為58%)的下式所示的黃綠色粉末的化合物B-17。化合物B-171H-NMR(CDCl3)3.30-3.80(m,4H),6.71-7.72(m,30H),8.25(s,2H)FD-質譜882(M+)元素分析Zr10.6%(10.3)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38合成化合物A-18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59克(2.20毫摩爾)化合物L18和1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49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31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緩慢地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含2.2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1.10毫摩爾)和10毫升四氫呋喃的混合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將混合物蒸濃至干燥,將所得的固體溶解在20毫升二氯甲烷中。用玻璃濾器過濾除去不溶部分,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在-78℃下用二乙醚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27克(0.41毫摩爾,產率為37%)的褐色粉末的化合物A-18。化合物A-181H-NMR(CDCl3)1.22(s,18H),2.40(s,6H),6.44-7.80(m,14H),8.21(s,2H)FD-質譜650(M+)元素分析Ti7.1%(7.4)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39合成化合物B-18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60克(2.25毫摩爾)化合物L18和1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52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36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四氯化鋯(0.26克,1.12毫摩爾)在10毫升四氫呋喃中的溶液。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8個小時后,蒸餾除去反應溶液的溶劑。將所得的固體溶解在20毫升二氯甲烷中,用玻璃濾器除去不溶部分。將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乙醚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16克(0.24毫摩爾,產率為21%)的下式所示的黃綠色粉末的化合物B-18。化合物B-181H-NMR(CDCl3)1.13(s,18H),2.39(s,6H),6.50-7.75(m,14H),8.26(s,2H)FD-質譜694(M+)元素分析Zr13.1%(13.1)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40合成化合物B-19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70克(2.25毫摩爾)化合物L19和1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52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36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四氯化鋯(0.26克,1.12毫摩爾)在10毫升四氫呋喃中的溶液。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蒸餾除去反應溶液的溶劑。將所得的固體溶解在20毫升二氯甲烷中,用玻璃濾器除去不溶部分。將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乙醚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16克(0.20毫摩爾,產率為18%)的下式所示的黃綠色粉末的化合物B-19。化合物B-191H-NMR(CDCl3)1.43(s,18H),1.47(s,18H),6.90-7.60(m,14H),8.40(s,2H)FD-質譜778(M+)元素分析Zr12.1%(11.7)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41合成化合物B-20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63克(2.25毫摩爾)化合物L20和1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52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36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四氯化鋯(0.26克,1.12毫摩爾)在10毫升四氫呋喃中的溶液。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蒸餾除去反應溶液的溶劑。將所得的固體溶解在25毫升二氯甲烷中,用玻璃濾器除去不溶部分。將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乙醚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35克(0.48毫摩爾,產率為43%)的下式所示的黃色粉末的化合物B-20。化合物B-201H-NMR(CDCl3)1.40(s,18H),1.50(s,18H),2.21(s,12H),6.70-7.40(m,12H),8.33(s,2H)FD-質譜720(M+)元素分析Zr12.8%(12.6)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42合成化合物A-21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80克(2.50毫摩爾)化合物L21和1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7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64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0℃,在0℃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緩慢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含2.5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1.25毫摩爾)和10毫升二乙醚的混合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8個小時后,將混合物蒸濃至干燥,將所得的固體溶解在50毫升二乙醚和60毫升二氯甲烷中。用玻璃濾器過濾除去不溶部分,將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乙醚進行再結晶,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07克(0.09毫摩爾,產率為8%)的紅褐色粉末的化合物A-21。化合物A-211H-NMR(CDCl3)1.34(s,18H),6.75-7.75(m,14H),8.10(s,2H)FD-質譜758(M+)元素分析Ti6.5%(6.3)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43合成化合物B-21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1.03克(3.20毫摩爾)化合物L21和1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2.0毫升正丁基鋰(1.61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3.22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15℃,在-15℃下繼續攪拌2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溶液滴加入已經冷卻至-78℃的四氯化鋯(0.36克,1.54毫摩爾)在10毫升四氫呋喃中的溶液。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個小時后,蒸餾除去反應溶液的溶劑。將殘余物溶解在20毫升甲苯中,反應在回流條件下繼續進行3個小時。蒸餾除去溶劑,將所得的固體溶解在50毫升二氯甲烷中,用玻璃濾器除去不溶部分。將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乙醚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33克(0.41毫摩爾,產率為27%)的下式所示的赭色粉末的化合物B-21。化合物B-211H-NMR(CDCl3)1.24(s,18H),6.80-7.78(m,14H),8.15(s,2H)FD-質譜802(M+)元素分析Zr11.7%(11.4)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44合成化合物A-22將0.50g(1.77毫摩爾)化合物L22和40毫升乙醚加入100毫升已經充分干燥過和用氬氣代替過的反應器中,使它們冷卻到-78℃,攪拌。在5分鐘內滴加入1.20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1.86毫摩爾)后,將溫度慢慢升高到室溫,在室溫下持續攪拌4小時以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該溶液慢慢滴加到已冷卻到-78℃的含1.77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0.89毫摩爾)和50毫升乙醚的混合溶液中。滴加完后,繼續攪拌,同時將溫度慢慢升高到室溫。在室溫下再攪拌15小時后,用玻璃濾器過濾反應溶液。用乙醚洗滌濾得的物質后,使之再溶于二氯甲烷。除去不溶部分,減壓濃縮濾液,沉積的固體用乙醚和己烷在-78℃下再沉淀,減壓干燥以得到0.31g(0.45毫摩爾,51%得率)褐色粉末的化合物A-22。化合物A-221H-NMR(CDCl3)0.70-1.80(m,18H),3.50-4.00(m,6H),6.40-7.70(m,14H),8.05(s,2H)FD-質譜682(M+)元素分析Ti7.3%(7.0)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45合成化合物B-22將0.50g(1.77毫摩爾)化合物L22和25毫升乙醚加入100毫升已經充分干燥過和用氬氣代替過的反應器中,使它們冷卻到-78℃,攪拌。在5分鐘內滴加入1.20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1.86毫摩爾)后,將溫度慢慢升高到室溫,在室溫下持續攪拌4小時以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該溶液慢慢滴加到已冷卻到-78℃的四氯化鋯(0.21克,0.99毫摩爾)在10毫升乙醚和60毫升四氫呋喃中的混合溶液中。滴加完后,繼續攪拌,同時將溫度慢慢升高到室溫。在室溫下再攪拌15小時后,蒸去反應溶液的溶劑。所得的固體再用70毫升己烷調成漿狀物,用玻璃濾器分離去不溶部分。濾得的物質溶于100毫升乙醚和70毫升己烷中。除去不溶部分后,減壓濃縮濾液,沉積的固體用己烷洗滌,減壓干燥以得到0.08g(0.11毫摩爾,11%得率)黃綠色粉末的下式化合物B-22。化合物B-221H-NMR(CDCl3)1.40(s,18H),3.75(s,6H),6.40-7.70(m,14H),8.10(s,2H)FD-質譜726(M+)元素分析Zr12.3%(12.6)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46合成化合物A-23將1.01g(4.33毫摩爾)化合物L23和22毫升乙醚加入100毫升已經充分干燥過和用氬氣代替過的反應器中,使它們冷卻到-78℃,攪拌。在5分鐘內滴加入2.9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4.50毫摩爾)后,將溫度慢慢升高到室溫,在室溫下持續攪拌4小時以制備鋰鹽溶液。將該溶液慢慢滴加到已經冷卻到-78℃的含4.25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2.13毫摩爾)和20毫升乙醚的混合溶液中。滴加完后,繼續攪拌,同時將溫度慢慢升高到室溫。在室溫下再攪拌15小時后,過濾反應溶液,將溶液濃縮至干,所得的固體用二氯甲烷、乙醚和己烷再沉淀,減壓干燥以得到0.26g(0.44毫摩爾,21%得率)褐色粉末的化合物A-23。化合物A-231H-NMR(CDCl3)0.82-1.40(m,12H),2.90-3.30(m,2H),6.60-7.40(m,16H),8.10(s,2H)FD-質譜594(M+)元素分析Ti8.0%(8.0)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47合成化合物B-23將1.02g(4.25毫摩爾)化合物L23和20毫升乙醚加入100毫升已經充分干燥過和用氬氣代替過的反應器中,使它們冷卻到-78℃,攪拌。在5分鐘內滴加入3.43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5.32毫摩爾)后,將溫度慢慢升高到室溫,在室溫下持續攪拌4小時以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該溶液慢慢滴加到已冷卻到-78℃的四氯化鋯(0.50克,2.15毫摩爾)和20毫升乙醚的混合溶液中。滴加完后,繼續攪拌,同時將溫度慢慢升高到室溫。在室溫下再攪拌15小時后,用玻璃濾器分離去不溶部分。減壓濃縮濾液,沉積的固體用乙醚、二氯甲烷和己烷再沉淀,減壓干燥以得到0.61g(0.96毫摩爾,45%得率)黃綠色粉末的下式化合物B-23。化合物B-231H-NMR(CDCl3)0.80-1.30(m,12H),2.90-3.25(m,2H),6.72-7.43(m,16H),8.20(S,2H)FD-質譜638(M+)元素分析Zr14.0%(14.3)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48合成化合物A-24將0.52g(2.05毫摩爾)化合物L24和40毫升乙醚加入100毫升已經充分干燥過和用氬氣代替過的反應器中,使它們冷卻到-78℃,攪拌。在5分鐘內滴加入1.36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11毫摩爾)后,將溫度慢慢升高到室溫,在室溫下持續攪拌4小時以制備鋰鹽漿狀物。將該溶液慢慢滴加到已經冷卻到-78℃的2.04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1.02毫摩爾)、40毫升乙醚和20毫升四氫呋喃的混合溶液中。滴加完后,繼續攪拌,同時將溫度慢慢升高到室溫。在室溫下再攪拌15小時后,蒸去溶劑。所得的固體用100毫升二氯甲烷再調成漿狀物,用玻璃濾器分離不溶物質。濾得的物質用乙醚洗滌,溶于二氯甲烷。除去不溶部分后,減壓濃縮濾液,沉積的固體用己烷洗滌,減壓干燥以得到0.12g(0.19毫摩爾,19%得率)橙色粉末的化合物A-24。化合物A-241H-NMR(CDCl3)0.80-2.30(m,18H),6.30-9.20(m,14H),8.35(brs,2H)FD-質譜624(M+)元素分析Ti8.1%(7.7)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49合成化合物B-24將0.76g(2.99毫摩爾)化合物L24和40毫升乙醚加入100毫升已經充分干燥過和用氬氣代替過的反應器中,使它們冷卻到-78℃,攪拌。在5分鐘內滴加入1.91毫升正丁基鋰(1.61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3.08毫摩爾)后,將溫度慢慢升高到室溫,在室溫下持續攪拌4小時以制備鋰鹽漿狀物。然后將該溶液慢慢滴加到已冷卻到-78℃的四氯化鋯·2THF配合物(0.563克,1.49毫摩爾)在80毫升四氫呋喃的混合溶液中。滴加完后,繼續攪拌,同時將溫度慢慢升高到室溫。在室溫下再攪拌15小時后,加入50毫升甲苯,使反應溶液在80℃下加熱10小時,然后在90℃下加熱30小時,并同時攪拌。蒸去反應溶液的溶劑,所得的固體用150毫升乙醚再調成漿狀物,用玻璃濾器分離去不溶部分。減壓濃縮濾液,沉積的固體用乙醚、二氯甲烷和己烷再沉淀,減壓干燥以得到0.43g(0.64毫摩爾,43%得率)黃色粉末的下式化合物B-24。化合物B-241H-NMR(CDCl3)0.60-2.30(m,18H),6.30-9.40(m,14H),8.35(brs,2H)FD-質譜668(M+)元素分析Zr13.2%(13.6)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50合成化合物A-25將0.50g(1.93毫摩爾)化合物L25和20毫升乙醚加入100毫升已經充分干燥過和用氬氣代替過的反應器中,使它們冷卻到-78℃,攪拌。在5分鐘內滴加入1.42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20毫摩爾)后,將溫度慢慢升高到室溫,在室溫下持續攪拌4小時以制備鋰鹽溶液。將該溶液慢慢滴加到已經冷卻到-78℃的1.93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0.97毫摩爾)和50毫升乙醚的混合溶液中。滴加完后,繼續攪拌,同時將溫度慢慢升高到室溫。在室溫下再攪拌15小時后,用玻璃濾器過濾反應溶液,濾得的物質用乙醚洗滌,并溶于二氯甲烷。除去不溶部分后,減壓濃縮濾液,沉積的固體用己烷洗滌,減壓干燥以得到0.11g(0.17毫摩爾,18%得率)紅褐色粉末的化合物A-25。化合物A-251H-NMR(CDCl3)1.65(s,18H),0.50-2.40(m,20H),3.85(brdt,2H),6.90-7.70(m,6H),8.20(s,2H)FD-質譜634(M+)元素分析Ti7.6%(7.5)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51合成化合物B-25將0.50g(1.93毫摩爾)化合物L25和20毫升乙醚加入100毫升已經充分干燥過和用氬氣代替過的反應器中,使它們冷卻到-78℃,攪拌。在5分鐘內滴加入1.42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20毫摩爾)后,將溫度慢慢升高到室溫,在室溫下持續攪拌4小時以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該溶液慢慢滴加到已冷卻到-78℃的四氯化鋯(0.23克,0.99毫摩爾)在50毫升乙醚中的溶液中。滴加完后,繼續攪拌,同時將溫度慢慢升高到室溫。在室溫下再攪拌15小時后,用玻璃濾器過濾反應溶液,減壓濃縮濾液。沉積的固體用己烷洗滌,減壓干燥以得到0.28g(0.41毫摩爾,43%得率)黃褐色粉末的下式化合物B-25。化合物B-251H-NMR(CDCl3)1.65(s,18H),0.70-2.50(m,20H),3.85(brdt,2H),6.70-7.70(m,6H),8.25(s,2H)FD-質譜678(M+)元素分析Zr13.3%(13.4)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52合成化合物A-26將0.61g(2.28毫摩爾)化合物L26和10毫升乙醚加入100毫升已經充分干燥過和用氬氣代替過的反應器中,使它們冷卻到-78℃,攪拌。在5分鐘內滴加入1.6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48毫摩爾)后,將溫度慢慢升高到室溫,在室溫下持續攪拌4小時以制備鋰鹽溶液。將該溶液慢慢滴加到已經冷卻到-78℃的2.2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1.10毫摩爾)和10毫升乙醚的混合溶液中。滴加完后,繼續攪拌,同時將溫度慢慢升高到室溫。在室溫下再攪拌12小時后,用玻璃濾器濾去不溶部分,減壓濃縮濾液,沉積的固體用乙醚和己烷在-78℃下再沉淀,減壓干燥以得到0.36g(0.55毫摩爾,51%得率)褐色的化合物A-26。化合物A-261H-NMR(CDCl3)1.33(s,18H),2.14(s,6H),6.60-7.68(m,14H),8.03(s,2H)FD-質譜650(M+)元素分析Ti7.4%(7.3)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53合成化合物B-26將0.61g(2.28毫摩爾)化合物L26和10毫升乙醚加入100毫升已經充分干燥過和用氬氣代替過的反應器中,使它們冷卻到-78℃,攪拌。在5分鐘內滴加入1.6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48毫摩爾)后,將溫度慢慢升高到室溫,在室溫下持續攪拌4小時以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該溶液慢慢滴加到已冷卻到-78℃的四氯化鋯(0.27克,1.15毫摩爾)在10毫升乙醚中的混合溶液中。滴加完后,繼續攪拌,同時將溫度慢慢升高到室溫。在室溫下再攪拌12小時后,用玻璃濾器分離去不溶部分。減壓濃縮濾液,沉積的固體用乙醚和己烷再沉淀,減壓干燥以得到0.14g(0.20毫摩爾,18%得率)黃綠色粉末的下式化合物B-26。化合物B-261H-NMR(CDCl3)1.31(s,18H),2.14(s,6H),6.69-7.65(m,14H),8.09(s,2H)FD-質譜694(M+)元素分析Zr13.1%(13.1)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54合成化合物A-27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過的100毫升反應器中加入0.30克(1.0毫摩爾)化合物L27和1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0.65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1.00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緩慢滴加入已冷卻至-78℃的含1.0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0.50毫摩爾)和10毫升二乙醚的混合溶液。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攪拌12個小時,然后在回流下攪拌1小時后,用玻璃濾器過濾出不溶部分。該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乙醚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18克(0.25毫摩爾,產率為50%)的橙色粉末的化合物A-27。化合物A-271H-NMR(CDCl3)1.13(s,18H),1.25(brd,6H),1.28(brd,6H),3.29(brdq,2H),6.45-6.70(m,2H),6.80-7.20(m,4H),7.20-7.50(m,8H),8.23(s,2H)FD-質譜706(M+)元素分析Ti6.8%(6.8)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55合成化合物B-27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過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95克(3.2毫摩爾)化合物L27和1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2.08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3.22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將該溶液滴加到已冷卻至-78℃的四氯化鋯(0.37克,1.60毫摩爾)在10毫升四氫呋喃中的溶液中。在加入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攪拌12個小時,并在回流下攪拌6小時后,從反應溶液中蒸餾除去溶劑,所得的固體溶解在50毫升二氯甲烷中,通過玻璃濾器過濾除去不溶部分。該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氯甲烷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18克(0.24毫摩爾,產率為15%)的下式所示的黃色粉末的化合物B-27。化合物B-271H-NMR(CDCl3)1.10(s,18H),1.10-1.40(m,12H),3.20-3.30(m,2H),6.30-6.60(m,2H),6.70-7.10-7.60(m,8H),8.28(s,2H)FD-質譜750(M+)元素分析Zr12.0%(12.2)C63.5%(64.0),H6.6%(6.4),N3.5%(3.7)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56合成化合物A-28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過的100毫升反應器中加入0.50克(1.37毫摩爾)化合物L28和4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0.92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1.43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緩慢滴加入已冷卻至-78℃的含1.37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0.69毫摩爾)和40毫升二乙醚的混合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繼續攪拌8個小時后,用玻璃濾器過濾反應溶液。用二乙醚洗滌過濾物,然后通過過濾除去不溶部分。該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己烷洗滌,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17克(0.20毫摩爾,產率為29%)的棕色粉末的化合物A-28。化合物A-281H-NMR(CDCl3)0.70-1.40(m,54H),6.65-7.75(m,12H),8.35(s,2H),FD-質譜846(M+)元素分析Ti5.5%(5.7)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57合成化合物B-28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過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50克(1.37毫摩爾)化合物L28和4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0.92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1.43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將該溶液滴加到已冷卻至-78℃的四氯化鋯(0.16克,0.69毫摩爾)在20毫升無水二乙醚和50毫升四氫呋喃中的混合溶液中。在加入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2個小時后,從反應溶液中蒸餾除去溶劑。用二乙醚使產生的固體再成為漿料,通過玻璃濾器過濾除去不溶部分,將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在-78℃用二氯甲烷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26克(0.29毫摩爾,產率為43%)的下式所示的黃色粉末的化合物B-28。化合物B-281H-NMR(CDCl3)0.80-1.30(m,54H),6.65(m,12H),8.35(s,2H)FD-質譜890(M+)元素分析Zr9.9%(10.2)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58合成化合物A-29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過的100毫升反應器中加入0.60克(1.79毫摩爾)化合物L29和4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17毫升正丁基鋰(1.55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1.81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該溶液緩慢滴加入已冷卻至-78℃的含1.79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0.90毫摩爾)和50毫升二乙醚的混合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攪拌12個小時后,用玻璃濾器過濾反應溶液,除去不溶部分。該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己烷洗滌,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10克(0.13毫摩爾,產率為14%)的紅棕色粉末的化合物A-29。化合物A-291H-NMR(CDCl3)0.80-2.30(m,20H),1.55(s,18H),3.65(brdt,2H),6.60-8.10(m,16H)FD-質譜786(M+)元素分析Ti6.4%(6.1)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59合成化合物B-29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50克(1.48毫摩爾)化合物L29和4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02毫升正丁基鋰(1.61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1.64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將該溶液滴加到在已冷卻至-78℃的四氯化鋯·2THF配合物(0.26克,0.69毫摩爾)在40毫升四氫喃喃中的溶液中。在加入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繼續攪拌8個小時后,加入70毫升甲苯,并在攪拌下,在80℃加熱該反應溶液20小時。從反應溶液中蒸餾除去溶劑,用50毫升二乙醚使產生的固體再成為漿料。通過玻璃濾器過濾該漿料,除去不溶部分,然后該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在-78℃用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04克(0.05毫摩爾,產率為7%)的下式所示的略有黃色的白色粉末的化合物B-29。化合物B-291H-NMR(CDCl3)0.90-1.90(m,20H),1.55(s,18H),3.25(brdt,2H),6.40-7.90(m,16H)FD-質譜830(M+)元素分析Zr11.3%(11.0)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60合成化合物A-30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過的100毫升反應器中加入0.51克(1.86毫摩爾)化合物L30和5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20毫升正丁基鋰(1.61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1.93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該溶液緩慢滴加入已冷卻至-78℃的含1.85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0.93毫摩爾)和60毫升四氫呋喃的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8個小時,在60℃攪拌下加熱該反應溶液8小時,然后從溶液中蒸餾除去溶劑。用二乙醚使產生的固體再成為漿料,并用玻璃濾器過濾,濾得物用二乙醚洗滌然后溶解于二氯甲烷。通過過濾除去不溶部分后,該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己烷洗滌,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14克(0.21毫摩爾,產率為23%)的紅橙色粉末的化合物A-30。化合物A-301H-NMR(CDCl3)1.10-2.10(m,20H),1.45(s,18H),2.40(s,6H),3.85(brdt,2H),6.70-7.70(m,6H)FD-質譜662(M+)元素分析Ti7.1%(7.2)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61合成化合物B-30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過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51克(1.86毫摩爾)化合物L30和5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20毫升正丁基鋰(1.61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1.93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將該溶液滴加到在已冷卻至-78℃的四氯化鋯(0.22克,0.94毫摩爾)在60毫升四氫喃喃中的溶液中。在加入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繼續攪拌12個小時后,加入60毫升甲苯,并在攪拌下,在85℃加熱該反應溶液12小時。從反應溶液中蒸餾除去溶劑,用100毫升二乙醚使產生的固體再成為漿料。通過玻璃濾器過濾該漿料,除去不溶部分,然后該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在-78℃用己烷洗滌,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10克(0.14毫摩爾,產率為15%)的下式所示的奶白色粉末的化合物B-30。化合物B-301H-NMR(CDCl3)0.80-2.10(m,20H),1.45(s,18H),2.40(s,6H),3.75(brdt,2H),6.50-7.80(m,6H)FD-質譜704(M+)元素分析Zr13.3%(12.9)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62合成化合物A-31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過的100毫升反應器中加入1.00克(4.22毫摩爾)化合物L31和2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2.75毫升正丁基鋰(1.61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4.43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該溶液緩慢滴加入已冷卻至-78℃的含4.22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2.11毫摩爾)和20毫升二乙醚的混合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攪拌12個小時后,用玻璃濾器過濾該反應溶液,濾得物溶解在50毫升二氯甲烷中,除去不溶部分。該濾液在減壓下蒸干,沉積的固體用二乙醚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90克(1.55毫摩爾,產率為72%)的棕色粉末的化合物A-31。化合物A-311H-NMR(CDCl3)6.70-7.40(m,16H),7.90-8.20(m,2H)FD-質譜578(M+)元素分析Ti8.0%(8.3)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63合成化合物B-31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過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1.20克(5.18毫摩爾)化合物L31和24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3.38毫升正丁基鋰(1.61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5.44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將該溶液滴加到已冷卻至-78℃的含四氯化鋯(0.60克,2.57毫摩爾)和24毫升二乙醚的混合溶液中,在加入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繼續攪拌12個小時后,用玻璃濾器過濾該反應溶液。將濾得物溶解在60毫升二氯甲烷中,并除去不溶部分。然后該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在-78℃用二氯甲烷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20克(0.32毫摩爾,產率為12%)的綠色粉末的化合物B-31。化合物B-311H-NMR(CDCl3)6.70-7.45(m,16H),7.90-8.25(m,2H)FD-質譜621(M+)元素分析Zr14.9%(14.6)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64合成化合物A-32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過的100毫升反應器中加入1.00克(5.05毫摩爾)化合物L32和5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3.25毫升正丁基鋰(1.63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5.30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該溶液冷卻至-78℃,然后緩慢滴加2.52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1.26毫摩爾)。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2個小時,用玻璃濾器過濾該反應溶液,濾得物用二乙醚洗滌然后溶解于二氯甲烷。除去不溶部分后,該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己烷洗滌,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23克(0.45毫摩爾,產率為18%)的橙色粉末的化合物A-32。化合物A-32FD-質譜512(M+)合成實施例65合成化合物A-33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過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1.09克(4.39毫摩爾)化合物L33和7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2.80毫升正丁基鋰(1.63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4.56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將該溶液冷卻至-78℃,并緩慢滴加8.78毫升的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4.39毫摩爾)。在加入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繼續攪拌12個小時后,用玻璃濾器過濾該反應溶液,用二乙醚洗滌過濾物隨后溶解在二氯甲烷中。除去不溶部分后,該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乙醚洗滌,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22克(0.36毫摩爾,產率為16%)的棕色粉末的化合物A-33。化合物A-33FD-質譜612(M+)合成實施例66合成化合物A-34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過的100毫升反應器中加入0.60克(2.13毫摩爾)化合物L34和4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2.75毫升正丁基鋰(1.63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4.48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將該溶液冷卻至-78℃,然后緩慢滴加0.71克(2.13毫摩爾)的四氯化鈦·四氫呋喃配合物。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8個小時,并用玻璃濾器過濾該反應溶液,過濾物用二乙醚洗滌然后溶解于二氯甲烷。通過過濾除去不溶部分后,該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己烷洗滌,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19克(0.48毫摩爾,產率為23%)的紅色粉末的化合物A-34。化合物A-34FD-質譜398(M+)合成實施例67合成化合物A-35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過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19克(60重量%產品,4.75毫摩爾)氫化鈉和50毫升四氫呋喃,在室溫攪拌下持續5分鐘滴加1.00克(2.30毫摩爾)的化合物L35在20毫升四氫呋喃中的溶液,之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50℃繼續攪拌2個小時來制備鈉鹽溶液。將該溶液滴加到在室溫攪拌下的50毫升四氫呋喃中的0.77克(2.31毫摩爾)四氯化鈦的溶液中。在加入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繼續攪拌8個小時后,用玻璃濾器過濾該反應溶液,用二乙醚洗滌過濾物隨后除去不溶部分。該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乙醚再成為漿料,用玻璃濾器過濾反應溶液。用二乙醚洗滌濾出物并溶解在二氯甲烷中,除去雜質。該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己烷洗滌,在減壓下干燥,得到1.10克(2.00毫摩爾,產率為87%)的紅橙色粉末的化合物A-35。化合物A-35FD-質譜550(M+)合成實施例68合成化合物A-36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過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19克(60重量%產品,4.75毫摩爾)氫化鈉和50毫升四氫呋喃,在室溫攪拌下持續5分鐘滴加1.00克(2.23毫摩爾)的化合物L36在20毫升四氫呋喃中的溶液,此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后,在50℃繼續攪拌2個小時來制備鈉鹽溶液。將該溶液冷卻至-78℃,然后緩慢滴加4.5毫升的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2.25毫摩爾)。在加入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繼續攪拌8個小時后,用玻璃濾器過濾該反應溶液,用二乙醚洗滌濾出物并將其溶解在二氯甲烷中。除去不溶部分后,該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己烷洗滌,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55克(0.97毫摩爾,產率為44%)的橙色粉末的化合物A-36。化合物A-36FD-質譜564(M+)合成實施例69合成化合物B-37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過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30克(60重量%產品,7.50毫摩爾)氫化鈉和50毫升四氫呋喃,在室溫攪拌下持續5分鐘滴加1.00克(3.16毫摩爾)的化合物L37在20毫升四氫呋喃中的溶液,此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60℃繼續攪拌2個小時來制備鈉鹽溶液。將該溶液緩慢滴加入在室溫下攪拌的50毫升四氫呋喃中的1.19克(3.15毫摩爾)四氯化鋯·2THF配合物的溶液中。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繼續攪拌8個小時后,用玻璃濾器過濾該反應溶液,用四氫呋喃洗滌濾出物并除去不溶部分。該濾液在減壓下蒸濃至約1/3,用玻璃濾器過濾出沉積的固體,濾出物用冷的四氫呋喃洗滌,并在減壓下干燥,得到1.00克(2.10毫摩爾,產率為66%)的黃色粉末的化合物B-37。化合物B-37FD-質譜474(M+)合成實施例70合成化合物B-38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過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23克(60重量%產品,5.75毫摩爾)氫化鈉和50毫升四氫呋喃,在室溫攪拌下持續5分鐘滴加1.00克(2.73毫摩爾)的化合物L38在20毫升四氫呋喃中的溶液,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后,并在50℃繼續攪拌2個小時來制備鈉鹽溶液。然后將該溶液緩慢滴加入在室溫攪拌下的50毫升四氫呋喃中的1.03克(2.73毫摩爾)四氯化鋯·2THF配合物的溶液中。在加入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繼續攪拌8個小時后,用玻璃濾器過濾該反應溶液。用四氫呋喃洗滌濾出物并通過過濾除去不溶部分。將濾液靜止2小時,此時有固體沉積。用玻璃濾器過濾沉積的固體,用冷的四氫呋喃洗滌濾出物并在減壓下干燥,得到1.15克(2.18毫摩爾,產率為80%)的黃色粉末的化合物B-38。化合物B-38FD-質譜524(M+)合成實施例71合成化合物A-39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過的100毫升反應器中加入0.50克(1.87毫摩爾)化合物L39和5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20毫升正丁基鋰(1.61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1.93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緩慢滴加入已冷卻至-78℃的含1.87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0.94毫摩爾)和70毫升二乙醚的混合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攪拌8個小時后,用玻璃濾器過濾該反應溶液,濾得物用二乙醚洗滌然后溶解在二氯甲烷中。除去不溶部分,然后該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己烷洗滌,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11克(0.17毫摩爾,產率為18%)的紅色粉末的化合物A-39。化合物A-391H-NMR(CDCl3)1.65(s,18H),4.65(d,2H),5.00(d,2H),6.75-7.70(m,16H),7.75(s,2H)FD-質譜650(M+)元素分析Ti7.2%(7.3)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72合成化合物B-39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過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50克(1.87毫摩爾)化合物L39和4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20毫升正丁基鋰(1.61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1.93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該溶液滴加到在已冷卻至-78℃的在50毫升四氫呋喃中的四氯化鈦·2THF配合物(0.352克,0.93毫摩爾)的溶液中。在加入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繼續攪拌8個小時后,攪拌下在60℃加熱該反應溶液3小時,然后蒸餾除去溶劑。用50毫升二乙醚使產生的固體再成為漿料,并用玻璃濾器分離出不溶部分。用100毫升二乙醚洗滌過濾物并溶解在二氯甲烷中,除去不溶部分,然后該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己烷洗滌,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30克(0.43毫摩爾,產率為46%)由下式表示的帶黃色的白色粉末的化合物B-39。化合物B-391H-NMR(CDCl3)1.60(s,18H),4.65(d,2H),4.95(d,2H),6.70-7.70(m,16H),7.85(s,2H)FD-質譜694(M+)元素分析Zr12.9%(13.1)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73合成化合物A-40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過的100毫升反應器中加入0.58克(2.02毫摩爾)化合物L40和4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50毫升正丁基鋰(1.61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42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其緩慢滴加入已冷卻至-78℃的含2.00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1.00毫摩爾)和80毫升二乙醚的混合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攪拌8個小時后,用玻璃濾器過濾該反應溶液,除去不溶部分,該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在-78℃用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19克(0.28毫摩爾,產率為28%)的紅橙色粉末的化合物A-40。化合物A-401H-NMR(CDCl3)0.80-1.80(m,18H),6.50-7.90(m,14H),8.00-8.20(m,2H)FD-質譜692(M+)元素分析Ti7.0%(6.9)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74合成化合物B-40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過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58克(2.02毫摩爾)化合物L40和4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50毫升正丁基鋰(1.61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42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該溶液滴加到已冷卻至-78℃的含四氯化鋯·2THF配合物(0.38克,1.00毫摩爾)和80毫升四氫呋喃的混合溶液中。在加入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繼續攪拌8個小時后,蒸餾除去反應溶液中的溶劑。用150毫升二乙醚使產生的固體再成為漿料,用玻璃濾器除去不溶部分,然后該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在-78℃用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23克(0.31毫摩爾,產率為31%)由下式表示的黃色粉末的化合物B-40。化合物B-401H-NMR(CDCl3)0.80-1.70(m,18H),6.50-7.90(m,14H),8.20(s,2H)FD-質譜734(M+)元素分析Zr12.2%(12.4)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75合成化合物A-41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過的100毫升反應器中加入0.50克(1.15毫摩爾)化合物L41和1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47毫升正丁基鋰(1.61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36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緩慢滴加入已冷卻至-78℃的含2.3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1.15毫摩爾)和10毫升二乙醚的混合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攪拌8個小時后,蒸餾除去反應溶液中的溶劑,并將產生的固體溶解在25毫升二氯甲烷中。用玻璃濾器過濾除去不溶部分,該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乙醚、二氯甲烷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49克(0.93毫摩爾,產率為76%)的橙色粉末的化合物A-41。化合物A-41FD-質譜525(M+)元素分析Ti8.9%(9.1)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76合成化合物B-41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過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50克(1.15毫摩爾)化合物L41和1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47毫升正丁基鋰(1.61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36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該溶液滴加到已冷卻至-78℃的四氯化鋯·2THF配合物(0.43克,1.15毫摩爾)在10毫升四氫呋喃中的溶液中。在加入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繼續攪拌8個小時,然后在回流下攪拌12小時后,蒸餾除去溶液中的溶劑。將產生的固體溶解于25毫升二氯甲烷,用玻璃濾器除去不溶部分。然后該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氯甲烷、二乙醚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36克(0.63毫摩爾,產率為51%)的黃色粉末的化合物B-41。化合物B-411H-NMR(CDCl3)1.41(s,18H),2.10(s,2H),3.70(s,2H),6.94(t,2H),7.30(dd,2H),7.50(dd,2H),8.39(s,2H)FD-質譜568(M+)元素分析Zr16.2%(16.0)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77合成化合物A-42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過的100毫升反應器中加入0.500克(1.22毫摩爾)化合物L42和1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52毫升正丁基鋰(1.61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45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緩慢滴加入含2.45毫升四氯化鈦溶液(0.5毫摩爾/毫升庚烷溶液,1.23毫摩爾)和已冷卻至-78℃的10毫升二乙醚的混合溶液中。在滴加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攪拌8個小時后,蒸餾除去溶液中的溶劑,將產生的固體溶解在25毫升二氯甲烷中。用玻璃濾器過濾出不溶部分后,該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乙醚、二氯甲烷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25克(0.45毫摩爾,產率為40%)的紅棕色粉末的化合物A-42。化合物A-42FD-質譜552(M+)元素分析Ti9.0%(8.7)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合成實施例78合成化合物B-42向已經充分干燥和用氬氣取代過的100毫升的反應器中加入0.50克(1.22毫摩爾)化合物L42和10毫升二乙醚,然后將它們冷卻至-78℃并攪拌。持續5分鐘滴加1.52毫升正丁基鋰(1.61毫摩爾/毫升正己烷溶液,2.45毫摩爾)后,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在室溫下繼續攪拌4個小時來制備鋰鹽溶液。然后將該溶液滴加到已冷卻至-78℃的四氯化鋯·2THF配合物(0.46克,1.22毫摩爾)在10毫升四氫呋喃中的溶液中。在加入完畢后,邊將溫度緩慢升至室溫邊繼續攪拌。在室溫下繼續攪拌8個小時,回流下攪拌6小時后,蒸餾除去溶液中的溶劑。將產生的固體溶解在25毫升二氯甲烷中,用玻璃濾器除去不溶部分。然后該濾液在減壓下蒸濃。沉積的固體用二氯甲烷、二乙醚和己烷進行再沉淀,在減壓下干燥,得到0.22克(0.37毫摩爾,產率為32%)由下式表示的黃色粉末的化合物B-42。化合物B-42FD-質譜596(M+)元素分析Zr15.5%(15.3)圓括號中為計算值。在氬氣或氮氣下進行所有的過渡金屬配合物的合成,使用的溶劑是可獲得的無水溶劑商品。下面給出本發明聚合方法的具體實施例。實施例1在用氮氣徹底吹掃過的500毫升玻璃高壓釜中加入250毫升甲苯,液相和氣相被100升/小時的乙烯飽和。之后,加入1.1875毫摩爾(按鋁原子計)的甲基鋁氧烷(MAO),隨后加入0.00475毫摩爾的合成實施例1中獲得的化合物A-1引發聚合反應。反應在常壓乙烯,25℃下進行30分鐘,然后加入少量異丁醇終止聚合反應。聚合反應完成后,將反應產物引入大量甲醇中,沉淀全部的聚合物。之后加入鹽酸,用玻璃濾器進行過濾。制得的聚合物在80℃真空干燥10小時,獲得8.02克聚乙烯(PE)。聚合反應活性為3,400克/毫摩爾-Ti·小時,聚乙烯的特性粘度[η]為8.44dl/g。實施例2在用氮氣徹底吹掃過的500毫升玻璃高壓釜中加入250毫升甲苯,液相和氣相被100升/小時的乙烯飽和。之后,加入1.25毫摩爾(按鋁原子計)的甲基鋁氧烷(MAO),隨后加入0.005毫摩爾化合物A-1引發聚合反應。反應在50℃進行10分鐘,然后加入少量異丁醇終止聚合反應。將所獲聚合物的懸浮物導入1.5升含少量鹽酸的甲醇中,沉淀聚合物。之后用玻璃濾器進行過濾,除去溶劑。制得的聚合物用甲醇清洗并在80℃真空干燥10小時,獲得3.30克聚乙烯。聚合反應活性為3,960克/毫摩爾-Ti·小時,聚乙烯的特性粘度[η]為6.37dl/g。實施例3按照與實施例2相同的方式進行聚合反應,不同之處是,聚合反應溫度改變為75℃。結果列于表1。實施例4按照與實施例2相同的方式進行聚合反應,不同之處是,聚合反應溫度改變為25℃,2升/小時的氫與乙烯一起輸入。結果列于表1。實施例5(TA-1,B)在用氮氣徹底吹掃過的500毫升玻璃高壓釜中加入250毫升甲苯,液相和氣相被100升/小時的乙烯飽和。之后,加入0.25毫摩爾(按鋁原子計)的三異丁基鋁(TIBA),隨后加入0.005毫摩爾的化合物A-1和0.006毫摩爾的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碳鎓(TrB)來引發聚合反應。反應在常壓25℃,乙烯氣氛中進行1小時,然后加入少量異丁醇終止聚合反應。聚合反應完成后,將反應產物引入大量的甲醇中,沉淀全部的聚合物。之后加入鹽酸,用玻璃濾器進行過濾。制得的聚合物在80℃真空干燥10小時,獲得0.50克聚乙烯(PE)。聚合反應活性為100克/毫摩爾-Ti·小時,聚乙烯的特性粘度[η]為10.6dl/g。實施例6在用氮氣徹底吹掃過的500毫升玻璃高壓釜中加入250毫升甲苯,液相和氣相被100升/小時的乙烯飽和。之后,加入0.25毫摩爾的三異丁基鋁、0.005毫摩爾的化合物A-1和0.006毫摩爾的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碳鎓來引發聚合反應。反應在75℃進行30分鐘,然后加入少量異丁醇終止聚合反應。將所獲聚合物的懸浮物引入1.5升含少量鹽酸的甲醇中,沉淀聚合物。之后用玻璃濾器進行過濾,來除去溶劑。制得的聚合物用甲醇清洗并在80℃真空干燥10小時,獲得0.71克聚乙烯。聚合反應活性為280克/毫摩爾-Ti·小時,聚乙烯的特性粘度[η]為7.22dl/g。實施例7在用氮氣徹底吹掃過的500毫升玻璃高壓釜中加入250毫升甲苯,液相和氣相被100升/小時的乙烯飽和。之后,加入2.5毫摩爾(按鋁原子計)的甲基鋁氧烷,隨后加入0.005毫摩爾的鋯化合物B-1來引發聚合反應。反應在常壓25℃,乙烯氣氛中進行5分鐘,然后加入少量異丁醇終止聚合反應。聚合反應完成后,將反應產物引入大量的甲醇中,沉淀全部的聚合物。之后加入鹽酸,用玻璃濾器進行過濾。制得的聚合物在80℃真空干燥10小時,獲得6.10克聚乙烯。聚合反應活性為14,600克/毫摩爾-Ti·小時,聚乙烯的特性粘度[η]為0.30dl/g。實施例8-24按照與實施例7相同的方式進行乙烯聚合,不同之處是,按表1中所示改變聚合反應條件。結果列于表1。實施例25在用氮氣徹底吹掃過的500毫升玻璃高壓釜中加入250毫升甲苯,液相和氣相被100升/小時的乙烯飽和。之后,加入0.25毫摩爾的三異丁基鋁,隨后加入0.05毫摩爾三異丁基鋁、0.005毫摩爾的化合物B-1和0.006毫摩爾的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碳鎓的預混合溶液,來引發聚合反應。反應在25℃進行5分鐘,然后加入少量異丁醇終止聚合反應。將所獲的聚合物溶液引入1.5升含少量鹽酸的甲醇中,沉淀聚合物。用甲醇清洗聚合物并在80℃真空干燥10小時,獲得0.99克聚乙烯。聚合反應活性為2,380克/毫摩爾-Ti·小時,聚乙烯的特性粘度[η]為22.4dl/g。實施例26在用氮氣徹底吹掃過的500毫升玻璃高壓釜中加入250毫升甲苯,液相和氣相被100升/小時的乙烯飽和。之后,加入0.25毫摩爾的三異丁基鋁,隨后加入0.0005毫摩爾的鋯化合物B-1和0.001毫摩爾的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碳鎓來引發聚合反應。反應在常壓,25℃,乙烯氣氛中進行10分鐘。聚合反應完成后,將反應產物引入大量的甲醇中,沉淀全部的聚合物。之后加入鹽酸,用玻璃濾器進行過濾。所得的聚合物在80℃真空干燥10小時,獲得0.34克聚乙烯(PE)。聚合反應活性為4,080克/毫摩爾-Zr·小時,聚乙烯的特性粘度[η]為12.6dl/g。實施例27-31按照與實施例26相同的方式進行乙烯聚合,不同之處是,按表1中所示改變聚合反應條件。結果列于表1。表1</tables>MAO甲基鋁氧烷TIBA三異丁基鋁TrB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碳鎓表2常壓下乙烯聚合反應的結果</tables>實施例32-36按照與實施例7相同的方式進行乙烯聚合,不同之處是,使用表2中所列的化合物并按照表2中所示改變聚合反應條件。結果列于表2。實施例37-52在使用甲基鋁氧烷作為共催化劑情況下,按照與實施例7相同的方式進行乙烯聚合,不同之處是,使用表3中所列的化合物并按照表3中所示改變聚合反應條件。在使用三異丁基鋁和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碳鎓作為共催化劑情況下,按照與實施例26相同的方式進行乙烯聚合,不同之處是,使用表3中所列的化合物并按照表3中所示改變聚合反應條件。結果列于表3。表3</tables>實施例53-78在使用甲基鋁氧烷作為共催化劑情況下,按照與實施例7相同的方式進行乙烯聚合,不同之處是,使用表4中所列的化合物并按照表4中所示改變聚合反應條件。在使用三異丁基鋁和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碳鎓作為共催化劑情況下,按照與實施例26相同的方式進行乙烯聚合,不同之處是,使用表4中所列的化合物并按照表4中所示改變聚合反應條件。結果列于表4。表4實施例79-111在使用甲基鋁氧烷作為共催化劑情況下,按照與實施例7相同的方式進行乙烯聚合,不同之處是,使用表5中所列的化合物并按照表5中所示改變聚合反應條件。在使用三異丁基鋁和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碳鎓作為共催化劑情況下,按照與實施例26相同的方式進行乙烯聚合,不同之處是,使用表5中所列的化合物并按照表5中所示改變聚合反應條件。結果列于表5。表5</tables>實施例112-121在使用甲基鋁氧烷作為共催化劑情況下,按照與實施例7相同的方式進行乙烯聚合,不同之處是,使用表6中所列的化合物并按照表6中所示改變聚合反應條件。在使用三異丁基鋁和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碳鎓作為共催化劑情況下,按照與實施例26相同的方式進行乙烯聚合,不同之處是,使用表6中所列的化合物并按照表6中所示改變聚合反應條件。結果列于表6。表6</tables>實施例122-130在使用甲基鋁氧烷作為共催化劑情況下,按照與實施例7相同的方式進行乙烯聚合,不同之處是,使用表7中所列的化合物并按照表7中所示改變聚合反應條件。在使用三異丁基鋁和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碳鎓作為共催化劑情況下,按照與實施例26相同的方式進行乙烯聚合,不同之處是,使用表7中所列的化合物并按照表7中所示改變聚合反應條件。結果列于表7。表7實施例131在用氮氣徹底吹掃過的500毫升玻璃高壓釜中加入250毫升甲苯,液相和氣相被50升/小時的乙烯和150升/小時的丙烯的混合氣體飽和。之后,加入1.25毫摩爾(按鋁原子計)的甲基鋁氧烷和0.005毫摩爾的化合物A-1來引發聚合反應。反應在25℃進行15分鐘,然后加入少量異丁醇終止聚合反應。所獲聚合物的懸浮物引入1.5升含少量鹽酸的甲醇中,沉淀聚合物。之后用玻璃濾器進行過濾,來除去溶劑。制得的聚合物用甲醇清洗并在80℃真空干燥10小時,獲得0.95克乙烯/丙烯共聚物。聚合反應活性為760克/毫摩爾-Ti·小時,由IR測定丙烯含量為4.67摩爾%,共聚物的特性粘度[η]為2.21dl/g。實施例132在用氮氣徹底吹掃過的500毫升玻璃高壓釜中加入250毫升甲苯,液相和氣相被100升/小時的乙烯和100升/小時的丙烯的混合氣體飽和。之后,加入0.25毫摩爾三異丁基鋁,隨后加入0.025毫摩爾三異丁基鋁、0.0025毫摩爾的化合物B-1和0.005毫摩爾的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碳鎓(TrB)的預混合溶液,來引發聚合反應。反應在50℃進行5分鐘,然后加入少量異丁醇終止聚合反應。所獲聚合物溶液引入1.5升含少量鹽酸的甲醇中,沉淀聚合物。制得的聚合物用甲醇清洗并在130℃真空干燥10小時,獲得1.63克乙烯/丙烯共聚物。聚合反應活性為7,820克/毫摩爾-Zr·小時,由IR測定丙烯含量為20.7摩爾%,共聚物的特性粘度[η]為13.4dl/g。實施例133按照與實施例131相同的方式進行共聚反應,不同之處是,使用化合物B-1,乙烯和丙烯的流速分別改變為50升/小時和150升/小時,并按照表8所列改變聚合反應溫度和催化劑量。結果列于表8。實施例134-149按照與實施例131相同的方式進行共聚反應,不同之處是,使用表8所列的化合物。結果列于表8。表8在常壓下的乙烯/丙烯共聚反應的結果實施例150在用氮氣徹底吹掃過的500毫升玻璃高壓釜中加入250毫升甲苯。隨后以100升/小時的乙烯和20升/小時的丁二烯通過系統。10分鐘后,加入5.0毫摩爾(按鋁原子計)的甲基鋁氧烷,隨后加入0.01毫摩爾鈦化合物A-1來引發聚合反應。在常壓25℃下,通入乙烯和丁二烯的混合氣體進行20分鐘的反應,然后加入少量甲醇終止聚合反應。反應產物引入大量鹽酸/甲醇中,沉淀全部聚合物。用玻璃濾器過濾聚合物,聚合物在80℃真空干燥10小時,獲得0.53克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每毫摩爾鈦的聚合反應活性為149克,共聚物的特性粘度[η]為1.46dl/g。由NMR分析測定,共聚物中所有丁二烯單元的含量為0.9摩爾%(1,4-順式+1,4-反式0.8摩爾%,1,2-乙烯基式0.1摩爾%,環戊烷骨架小于0.1摩爾%(低于檢測極限))。實施例151按照與實施例150相同的方式進行聚合反應,不同之處是,以鋯化合物B-1代替鈦化合物A-1。聚合物產量為2.65克每毫摩爾鋯的聚合反應活性為3,180克,共聚物的特性粘度[η]為0.70dl/g。由NMR分析測定,共聚物中所有丁二烯單元的含量為1.2摩爾%(1,4-順式+1,4-反式1.1摩爾%,1,2-乙烯基式0.1摩爾%,環戊烷骨架小于0.1摩爾%(低于檢測極限))。實施例152按照與實施例151相同的方式進行聚合反應,不同之處是,聚合反應時間改為20分鐘,乙烯和丁二烯的流速分別改變為20升/小時和80升/小時。聚合物產量為0.74克。每毫摩爾鋯的聚合反應活性為446克,共聚物的特性粘度[η]為0.87dl/g。由NMR分析測定,共聚物中所有丁二烯單元的含量為5.3摩爾%(1,4-順式+1,4-反式4.7摩爾%,1,2-乙烯基式0.6摩爾%,環戊烷骨架小于0.1摩爾%(低于檢測極限))。實施例153按照與實施例151相同的方式進行聚合反應,不同之處是,聚合反應時間改為5分鐘,乙烯和丁二烯的流速分別改變為50升/小時和50升/小時。聚合物產量為0.57克。每毫摩爾鋯的聚合反應活性為342克,共聚物的特性粘度[η]為0.34dl/g。由NMR分析測定,共聚物中所有丁二烯單元的含量為2.4摩爾%(1,4-順式+1,4-反式2.3摩爾%,1,2-乙烯基式0.1摩爾%,環戊烷骨架小于0.1摩爾%(低于檢測極限))。實施例154按照與實施例153相同的方式進行聚合反應,不同之處是,聚合反應溫度改為50℃。聚合物產量為0.627克。聚合反應活性為1,488克/毫摩爾-Zr·小時,共聚物的特性粘度[η]為0.16dl/g。由NMR分析測定,共聚物中所有丁二烯單元的含量為3.3摩爾%(1,4-順式+1,4-反式3.2摩爾%,1,2-乙烯基式0.1摩爾%,環戊烷骨架小于0.1摩爾%(低于檢測極限))。實施例155按照與實施例153相同的方式進行聚合反應,不同之處是,聚合反應溫度改為50℃,乙烯和丁二烯的流速分別改變為40升/小時和60升/小時。聚合物產量為0.37克。聚合反應活性為888克/毫摩爾-Zr·小時,共聚物的特性粘度[η]為0.17dl/g。由NMR分析測定,共聚物中所有丁二烯單元的含量為4.8摩爾%(1,4-順式+1,4-反式4.6摩爾%,1,2-乙烯基式0.2摩爾%,環戊烷骨架小于0.1摩爾%(低于檢測極限))。實施例156按照與實施例153相同的方式進行聚合反應,不同之處是,聚合反應溫度改為60℃,乙烯和丁二烯的流速分別改變為40升/小時和60升/小時。聚合物產量為0.417克。聚合反應活性為984克/毫摩爾-Zr·小時,共聚物的特性粘度[η]為0.12dl/g。由NMR分析測定,共聚物中所有丁二烯單元的含量為5.8摩爾%(1,4-順式+1,4-反式5.6摩爾%,1,2-乙烯基式0.2摩爾%,環戊烷骨架小于0.1摩爾%(低于檢測極限))。實施例157按照與實施例153相同的方式進行聚合反應,不同之處是,聚合反應溫度改為50℃,乙烯和丁二烯的流速分別改變為30升/小時和70升/小時。聚合物產量為0.24克。聚合反應活性為576克/毫摩爾-Zr·小時,共聚物的特性粘度[η]為0.14dl/g。由NMR分析測定,共聚物中所有丁二烯單元的含量為6.6摩爾%(1,4-順式+1,4-反式6.3摩爾%,1,2-乙烯基式0.2摩爾%,環戊烷骨架小于0.1摩爾%(低于檢測極限))。實施例158在用氮氣徹底吹掃過的1升SUS高壓釜中加入500毫升庚烷,氣相和液相在50℃被乙烯飽和。隨后加入1.25毫摩爾(按鋁原子計)的甲基鋁氧烷和0.001毫摩爾的化合物A-1,在8公斤/厘米2-G的乙烯壓力下,進行15分鐘的聚合反應。在所獲的聚合物懸浮物中加入1.5升含少量鹽酸的甲醇,沉淀聚合物。然后用玻璃濾器過濾聚合物,除去溶劑。制得的聚合物用甲醇清洗并在80℃真空干燥10小時,獲得11.22克聚乙烯。聚合反應活性為44.9克/毫摩爾-Ti·小時,聚乙烯的特性粘度[η]為7.91dl/g。實施例159-162按照與實施例158相同的方式進行聚合反應,不同之處是,使用表9所列的化合物,并按照表9所列改變聚合反應條件。結果列于表9。表9壓力下進行乙烯聚合反應的實施例</tables>實施例163固體催化劑組分的制備將已在250℃干燥10小時的10公斤二氧化硅懸浮在154升甲苯中,將該懸浮液冷卻至0℃。然后,在1小時內滴加57.5升甲基鋁氧烷溶液(Al=1.33摩爾/升)。滴加期間,該系統溫度保持在0℃,并在0℃進行30分鐘的反應。之后,在1.5小時內將該系統溫度升至95℃,在此溫度下進行反應20小時。系統溫度隨后降低至60℃,通過潷析除去上層清液。產生的固體催化劑組分用甲苯清洗兩次,再懸浮在甲苯中,獲得固體催化劑組分(A)(總體積200升)。將22.4毫升上面獲得的固體催化劑組分(A)的懸浮液移入200毫升的玻璃燒瓶,然后加入175毫升甲苯和4.8毫升化合物A-1的甲苯溶液(鈦=0.01毫摩爾/升)。該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2小時。產生的懸浮體也用200毫升己烷洗滌三次,并加入己烷以得到200毫升的懸浮液和固體催化劑組分(B)。聚合反應在用氮氣徹底吹掃過的2升SUS高壓釜中加入1升庚烷,氣相和液相在50℃被乙烯飽和。隨后加入1.0毫摩爾三異丁基鋁和0.005毫摩爾(按鈦原子計)的固體催化劑組分(B),在8公斤/厘米2-G的乙烯壓力下,進行90分鐘的聚合反應。用玻璃濾器過濾所獲的聚合物懸浮液,用500毫升己烷清洗兩次,并在80℃真空干燥10小時,獲得8.96克聚乙烯。聚合反應活性為1,790克/毫摩爾-Ti·小時,聚乙烯的特性粘度[η]為11.7dl/g。實施例164在用氮氣徹底吹掃過的200毫升反應器中加入60毫升庚烷和40毫升1-己烯,并在25℃進行攪拌。然后加入0.25毫摩爾三異丁基鋁,隨后加入0.01毫摩爾三異丁基鋁、0.01毫摩爾化合物A-1和0.012毫摩爾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碳鎓的混合溶液,以引發聚合反應。反應在25℃下進行1小時,隨后加入少量異丁醇終止聚合反應。將所獲的聚合物懸浮液一點一點加入到1升丙酮中,來沉淀聚合物。使聚合物與溶劑分離,并在130℃真空干燥10小時,獲得3.15克聚己烯。聚合反應活性為315克/毫摩爾-Ti·小時。按GPC測定,數均分子量(Mw)為1,460,000(按聚苯乙烯計),分子量分布(Mw/Mn)為2.06。實施例165在用氮氣徹底吹掃過的500毫升反應器中加入250毫升甲苯,液相和氣相在25℃被乙烯飽和。然后,以80升/小時通入丁二烯的同時,加入1.0毫摩爾三異丁基鋁,隨后加入0.01毫摩爾鈦化合物A-1和0.02毫摩爾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碳鎓,以引發聚合反應。反應在25℃下進行20分鐘,隨后加入少量異丁醇終止聚合反應。聚合反應完成后,將反應產物引入大量甲醇中,沉淀全部的聚合物。然后加入鹽酸,用玻璃濾器進行過濾。產生的聚合物在80℃真空干燥10小時,獲得1.481克聚丁二烯。聚合反應活性為444克/毫摩爾-Ti·小時。共聚物的數均分子量(Mw)為1,760,000(按聚苯乙烯計)。權利要求1.一種烯烴聚合催化劑,其特征在于包括(A)用通式(I)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和(B)至少一種選自如下的化合物(B-1)有機金屬化合物,(B-2)有機鋁氧化合物,和(B-3)能與過渡金屬化合物(A)反應形成離子對的化合物式中M是元素周期表第3-11族中的過渡金屬原子,m是1-6的一個整數,R1-R6可以相同或不同,且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含氧基、含氮基、含硼基、含硫基、含磷基、含硅基、含鍺基或含錫基,而且它們中兩個或多個基團可相互結合成環,當m為2或更大時,R1-R6中兩個基團可相互結合,前提是R1基團不相互結合,n是滿足M價態的一個數,X是氫原子、鹵原子、烴基、含氧基、含硫基、含氮基、含硼基、含鋁基、含磷基、含鹵基、雜環化合物殘基、含硅基、含鍺基或含錫基,當n為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以相同或不同,而且可以相互結合成環。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烯烴聚合催化劑,其特征在于通式(I)中的R6是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含氧基、含氮基、含硼基、含硫基、含磷基、含硅基、含鍺基或含錫基。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烯烴聚合催化劑,其特征在于用通式(I)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是用如下通式(I-a)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式中M是元素周期表第3-11族中的過渡金屬原子,m是1-3的一個整數,R1-R6可以相同或不同,且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氧基、烷氧基、烷硫基、芳氧基、芳硫基、酰基、酯基、硫酯基、酰氨基、酰亞氨基、氨基、亞氨基、磺酯基、磺酰氨基、氰基、硝基、羧基、磺基、巰基或羥基,而且它們中兩個或多個基團可相互結合成環,當m為2或更大時,R1-R6中兩個基團可相互結合,前提是R1基團不相互結合,n是滿足M價態的一個數,X是氫原子、鹵原子、烴基、含氧基、含硫基、含氮基、含硼基、含鋁基、含磷基、含鹵基、雜環化合物殘基、含硅基、含鍺基或含錫基,當n為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以相同或不同,而且可以相互結合成環。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烯烴聚合催化劑,其特征在于通式(1-a)中的R6是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氧基、烷氧基、烷硫基、芳氧基、芳硫基、酰基、酯基、硫酯基、酰氨基、酰亞氨基、氨基、亞氨基、磺酯基、磺酰氨基、氰基、硝基、羧基、磺基、巰基或羥基。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烯烴聚合催化劑,其特征在于用通式(I)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是用式(I-a-1)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式中M是元素周期表第3-11族中的過渡金屬原子,m是1-3的一個整數,R1-R6可以相同或不同,且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氧基、烷氧基、烷硫基、芳氧基、芳硫基、酰基、酯基、硫酯基、酰氨基、酰亞氨基、氨基、亞氨基、磺酯基、磺酰氨基、氰基、硝基或羥基,而且它們中兩個或多個基團可相互結合成環,當m為2或更大時,R1-R6中兩個基團可相互結合,前提是R1基團不相互結合,n是滿足M價態的一個數,X是氫原子、鹵原子、含1-20個碳原子的烴基、含1-20個碳原子的鹵化烴基、含氧基、含硫基或含硅基,當n為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以相同或不同,而且可以相互結合成環。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烯烴聚合催化劑,其特征在于通式(I-a-1)中的R6是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氧基、烷氧基、烷硫基、芳氧基、芳硫基、酰基、酯基、硫酯基、酰氨基、酰亞氨基、氨基、亞氨基、磺酯基、磺酰氨基、氰基、硝基或羥基。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烯烴聚合催化劑,其特征在于用通式(I)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是用通式(I-b)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式中M是元素周期表第3-11族中的過渡金屬原子,m是1-6的一個整數,R1-R6可以相同或不同,且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烴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氧基、酯基、酰氨基、氨基、磺酰氨基、氰基或硝基,而且它們中兩個或多個基團可相互結合成環,當m為2或更大時,R1-R6中兩個基團可相互結合,前提是R1基團不相互結合。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烯烴聚合催化劑,其特征在于通式(I-b)中的R6是鹵原子、烴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氧基、酯基、酰氨基、氨基、磺酰氨基、氰基或硝基。9.如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烯烴聚合催化劑,其特征在于過渡金屬化合物(A)中M是選自元素周期表中第3-5族和第9族的至少一種過渡金屬原子。10.如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烯烴聚合催化劑,其特征在于除了過渡金屬化合物(A)和至少一種選自有機金屬化合物(B-1)、有機鋁氧化合物(B-2)和能與過渡金屬化合物(A)反應形成離子對的化合物(B-3)的化合物(B)以外,所述烯烴聚合催化劑還可含有載體(C)。11.一種烯烴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在如權利要求1-10中任一項所述的烯烴聚合催化劑的存在下聚合或共聚烯烴。12.一種烯烴聚合催化劑,其特征在于它包括(A′)用通式(II)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和(B)至少一種選自如下的化合物(B-1)有機金屬化合物,(B-2)有機鋁氧化合物,和(B-3)能與過渡金屬化合物(A′)反應形成離子對的化合物式中M是元素周期表第3-11族中的過渡金屬原子,R1-R10可以相同或不同,且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含氧基、含氮基、含硼基、含硫基、含磷基、含硅基、含鍺基或含錫基,而且它們中兩個或多個基團可相互結合成環,n是滿足M價態的一個數,X是氫原子、鹵原子、烴基、含氧基、含硫基、含氮基、含硼基、含鋁基、含磷基、含鹵基、雜環化合物殘基、含硅基、含鍺基或含錫基,當n為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以相同或不同,而且可以相互結合成環,Y是含至少一種選自如下一組元素的二價連接基團氧、硫、碳、氮、磷、硅、硒、錫和硼,當它是烴基時,該烴基含有3個或更多個碳原子。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烯烴聚合催化劑,其特征在于在通式(II)中,R6和R10中至少一個是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含氧基、含氮基、含硼基、含硫基、含磷基、含硅基、含鍺基或含錫基。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烯烴聚合催化劑,其特征在于用通式(II)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是用如下通式(II-a)表示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式中M是元素周期表第3-11族中的過渡金屬原子,R1-R10可以相同或不同,且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烴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氧基、酯基、酰氨基、氨基、磺酰氨基、氰基或硝基,而且它們中兩個或多個基團可相互結合成環,n是滿足M價態的一個數,X是氫原子、鹵原子、含1-20個碳原子的烴基、含氧基、含硫基或含硅基,當n為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以相同或不同,而且可以相互結合成環,Y是含至少一種選自如下一組元素的二價連接基團氧、硫、碳、氮、磷、硅、硒、錫和硼,當它是烴基時,該烴基含有3個或更多個碳原子。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烯烴聚合催化劑,其特征在于在通式(II-a)中,R6和R10中至少一個是鹵原子、烴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氧基、酯基、酰氨基、氨基、磺酰氨基、氰基或硝基。16.如權利要求12-15中任一項所述的烯烴聚合催化劑,其特征在于過渡金屬化合物(A′)中的M是元素周期表中第4或第5族的過渡金屬原子。17.如權利要求12-16中任一項所述的烯烴聚合催化劑,其特征在于除了過渡金屬化合物(A′)和至少一種選自有機金屬化合物(B-1)、有機鋁氧化合物(B-2)和能與過渡金屬化合物(A′)反應形成離子對的化合物(B-3)的化合物(B)以外,所述的烯烴聚合催化劑還可含有載體(C)。18.一種烯烴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在如權利要求12-17中任一項所述的烯烴聚合催化劑的存在下聚合或共聚烯烴。19.一種過渡金屬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它用如下通式(III)表示式中M是元素周期表第4或第5族中的過渡金屬原子,m是1-3的一個整數,R1是烴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氧基、烷氧基、烷硫基、芳氧基、芳硫基、酯基、硫酯基、磺酯基或羥基,R2-R5可以相同或不同,且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烴基、雜環化合物殘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氧基、烷氧基、烷硫基、芳氧基、芳硫基、酯基、硫酯基、酰氨基、酰亞氨基、氨基、亞氨基、磺酯基、磺酰氨基、氰基、硝基、羧基、磺基、巰基或羥基,R6是鹵原子、烴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烴取代的甲硅烷氧基、烷氧基、烷硫基、芳氧基、芳硫基、酯基、硫酯基、酰氨基、酰亞氨基、亞氨基、磺酯基,磺酰氨基或氰基,R1-R6中兩個或多個基團可相互結合成環,當m為2或更大時,R1-R6中兩個基團可相互結合,前提是R1基團不相互結合,n是滿足M價態的一個數,X是鹵原子、烴基、含氧基、含硫基、含氮基、含硼基、含鋁基、含磷基、含鹵基、雜環化合物殘基、含硅基、含鍺基或含錫基,當n為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以相同或不同,而且可以相互結合成環。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它用如下通式(III-a)表示式中M是元素周期表第4或第5族中的過渡金屬原子。m是1-3的一個整數,R1-R5可以相同或不同,且分別為烴基、烷氧基或烴取代的甲硅烷基,R6是鹵原子、烴基、烴取代的甲硅烷基、烷氧基、烷硫基或氰基,R1-R6中兩個或多個基團可相互結合成環,當m為2或更大時,R1-R6中兩個基團可相互結合,前提是R1基團不相互結合,n是滿足M價態的一個數,X是鹵原子、烴基、含氧基、含硫基、含氮基、含鹵基或含硅基,當n為2或更大時,多個X基團可以相同或不同,而且可以相互結合成環。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其特征在于m為2。22.一種烯烴聚合催化劑,其特征在于它包括(A″)如權利要求19~21中任一項所述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和(B)至少一種選自如下的化合物(B-1)有機金屬化合物,(B-2)有機鋁氧化合物,和(B-3)能與過渡金屬化合物(A)反應形成離子對的化合物。23.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烯烴聚合催化劑,其特征在于除了過渡金屬化合物(A″)和至少一種選自有機金屬化合物(B-1)、有機鋁氧化合物(B-2)和能與過渡金屬化合物(A″)反應形成離子對的化合物(B-3)的化合物(B)以外,所述的烯烴聚合催化劑還可含有載體(C)。24.一種烯烴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在權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烯烴聚合催化劑的存在下聚合或共聚烯烴。25.一種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其特征在于它的分子量分布(Mw/Mn)不大于3.5,由α-烯烴產生的結構單元的含量為1-99.9%摩爾,由共軛二烯產生的結構單元的含量為99-0.1%摩爾,其中聚合物鏈含有不大于1%摩爾由共軛二烯產生的1,2-環戊烷骨架。26.如權利要求25所述的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其特征在于聚合物鏈基本上無由共軛二烯產生的1,2-環戊烷骨架。27.如權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其特征在于由α-烯烴產生的結構單元的含量為50-99.9%摩爾,由共軛二烯產生的結構單元的含量為50-0.1%摩爾。28.如權利要求25-27中任一項所述的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其特征在于α-烯烴是乙烯和/或丙烯,共軛二烯為丁二烯和/或異戊二烯。全文摘要本發明提供具有極高聚合活性的烯烴聚合催化劑、使用該催化劑的烯烴聚合方法、用于該催化劑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和具有特殊性質的α-烯烴/共軛二烯共聚物。該催化劑包括(A)通式為(Ⅰ)或(Ⅱ)的過渡金屬化合物和(B)有機金屬化合物、有機鋁氧化合物或可離子化的離子化合物。所述的過渡金屬化合物是通式(Ⅰ)的化合物,式中M是元素周期表中第3或4族的過渡金屬原子,m是1—3間的一個整數,R文檔編號C08F4/602GK1199052SQ9810792公開日1998年11月18日申請日期1998年4月27日優先權日1997年4月25日發明者藤田照典,土肥靖,三谷誠,松居成和,齊藤純治,二田原正利,杉清明,槙尾晴之,筒井俊之申請人:三井化學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