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鐵路機車牽引裝置及鐵路機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鐵路機車技術,尤其涉及一種鐵路機車牽引裝置及鐵路機車。
背景技術:
鐵路機車車輛牽引裝置用于連接機車轉向架與機車車體,是一種能在轉向架與車體之間傳力的裝置,以保證機車的軸重的均勻分配,機車在軌道上運行時,能夠實現轉向架相對于車體的回轉運動。它既是承載裝置,又是活動關節。圖I為現有技術中帶有牽引桿的牽引裝置主視圖,牽引裝置的安裝點一端位于轉向架遠離車頭末端的轉向架牽引座I上,另一端位于車體中心或車體前端的車體牽引 座2上,牽引桿3傾斜安裝,其延長線位置通過轉向架中心軌道上平面。上述結構要求牽引桿3長度盡量長,這樣就可以起到約束車體與轉向架縱向運動,而不影響車體與轉向架在橫向、垂向及相對回轉時的相對運動,上述的縱向為機車的行駛方向,橫向與機車行駛方向位于同一水平面且垂直于行駛方向,垂向為垂直于上述水平面的方向,牽引桿3長度在1400mm-3000mm 之間。上述牽引裝置有如下缺陷1、制造成本高,牽引桿3—般采用鍛造結構,桿體長,材料費用高,鍛造鍛模成本高,加工需要大的加工設備;2、由于牽引桿3桿體長,其重心位置離轉向架回轉中心即轉向架重心較遠,在機車進行牽引和制動工作時,傾斜的桿體有垂向分力,會引起軸重轉移,車輪與軌道之間出現大的橫向力。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鐵路機車牽引裝置及鐵路機車,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缺陷,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機車運行平順性。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鐵路機車牽引裝置,包括固定安裝在轉向架上的轉向架牽引座和固定安裝在車體上的車體牽引座,其中,所述轉向架牽引座設置在轉向架側端的上部,與所述車體牽引座位于同一水平線上,所述牽引裝置還包括牽引桿,水平設置在所述轉向架牽引座與所述車體牽引座之間,所述牽引桿的兩端分別形成有中心線相互平行的兩個通孔,所述通孔分別與所述轉向架牽引座和車體牽引座固定連接。為使牽引裝置的重心位置更接近轉向架的回轉中心,將牽引桿的長度設置為500 土 10mm,從而使軸重偏移小,提高機車的粘著利用率。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鐵路機車,其中,包括本發明提供的鐵路機車牽引裝置,所述牽引裝置的縱向中心線水平通過車輪旋轉中心。本發明提供的鐵路機車牽引裝置及鐵路機車可將牽引桿的長度盡量設計的較短,從而節約了制造成本,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傾斜的桿體有垂向分力會引起軸重轉移的缺陷,減小車輪與軌道之間的橫向力。
圖I為現有技術中帶有牽引桿的牽引裝置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鐵路機車牽引裝置結構立體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鐵路機車牽引裝置結構主視圖。圖4為圖3的俯視圖。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鐵路機車牽引裝置中的彈性襯套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鐵路機車牽引裝置局部安裝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I-轉向架牽引座;2-車體牽引座;3-牽引桿;4-通孔;5-彈性襯套; 51-芯軸;52-彈性體;53-套筒;54-安裝孔;6-防落機構; 61-防落螺栓; 62-緊固螺母;63-隔套;7-螺栓;8-墊圈。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鐵路機車牽引裝置結構立體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鐵路機車牽引裝置結構主視圖,圖4為圖3的俯視圖,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鐵路機車牽引裝置,包括固定安裝在轉向架上的轉向架牽引座和固定安裝在車體上的車體牽引座,其中,轉向架牽引座設置在轉向架側端的上部,與車體牽引座位于同一水平線上,該牽引裝置還包括牽引桿3,水平設置在轉向架牽引座與車體牽引座之間,其兩端分別形成有中心線相互平行的兩個通孔4,分別用于與轉向架牽引座I和車體牽引座2固定連接。與現有技術中牽引桿3傾斜安裝的方式相比,同時牽引桿3的水平設置在限制車體與轉向架縱向運動的同時,可將牽引桿3的長度盡量設計的較短,從而節約了制造成本,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傾斜的桿體有垂向分力會引起軸重轉移的缺陷,減小車輪與軌道之間的橫向力。優選的是,牽引桿3的長度設置為500 土 10mm,經過計算,長度為500 土 IOmm的牽弓I桿3可以使牽引裝置的重心位置更接近轉向架的回轉中心,從而使軸重偏移小,提高機車的粘著利用率。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該牽引裝置還包括有彈性襯套,固定嵌設在通孔4內,與轉向架牽引座I和車體牽引座2分別固定連接。彈性襯套的形狀可以有多種,只要實現連接牽引桿3和上述牽引座即可,下面以一種具體結構對彈性襯套進行說明。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鐵路機車牽引裝置中的彈性襯套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鐵路機車牽引裝置局部安裝結構示意圖,如圖5和圖6所示,彈性襯套5可以包括芯軸51、套筒53和固定連接在芯軸51與套筒53之間的彈性體52,其中芯軸51的兩端為四棱柱狀且四棱柱的柱面上形成有安裝孔54,用于與轉向架牽引座I和車體牽引座2分別固定安裝,相應地,在上述各牽引座上均可以設置方形插口,與芯軸51的四棱柱兩端配合插接,再在安裝孔54中插設螺栓7,螺栓7桿體上配合有墊圈8,旋緊螺栓7以實現芯軸51與牽引座的固定安裝;套筒53套設在芯軸51中部,同時通過彈性體52與芯軸51固定相連,在三者的組合過程中,保證芯軸51兩端的安裝孔54露出,從而實現安裝孔54與螺栓7的配合。優選的是,彈性體52為橡膠塊,橡膠塊的成本低且通用性強。優選的是,轉向架牽引座I和車體牽引座2與牽引桿3配合安裝處設置有方形的插口,插口與四棱柱固定插接,再在芯軸51上設置的安裝孔54中插設螺栓7,旋緊以實現彈性襯套5和牽引座的固定連接。進一步地,轉向架牽引座I和車體牽引座2設置有牽引桿防落機構6,對應牽引桿3中通孔4的兩側。該防落機構6的具體結構在此不作限定,只要可以在牽引桿3松動掉落 時,可以起到承接保護的作用,防止牽引桿3掉落即可。例如可以如圖6所示,在牽引座鑄造成型時直接形成多個用于穿設防落螺栓61的孔,再在牽引桿3的兩個通孔4兩側布設四個防落螺栓61,通過緊固螺母62擰緊,防落螺栓61上套設有隔套63,防止牽引桿3與防落螺栓61間的摩擦,如圖6所示。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鐵路機車,其中,包括本發明任意實施例提供的鐵路機車牽引裝置,該牽引裝置的縱向中心線水平通過車輪旋轉中心。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鐵路機車牽弓丨裝置及鐵路機車與現有技術相比,在限制車體與轉向架縱向運動的同時,可將牽引桿的長度盡量設計的較短,從而節約了制造成本,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傾斜的桿體有垂向分力會引起軸重轉移的缺陷,減小車輪與軌道之間的橫向力。轉向架牽引座位于轉向架側端的上部,使兩通孔與牽引座的安裝點可同時設置在車輪旋轉中心的連線上,減小了機車在牽引和制動時的軸重轉移,提高車輪與軌道之間的粘著性能。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鐵路機車牽引裝置,包括固定安裝在轉向架上的轉向架牽引座和固定安裝在車體上的車體牽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向架牽引座設置在轉向架側端的上部,與所述車體牽引座位于同一水平線上,所述牽引裝置還包括 牽引桿,水平設置在所述轉向架牽引座與所述車體牽引座之間,所述牽引桿的兩端分別形成有中心線相互平行的兩個通孔,所述通孔分別與所述轉向架牽引座和車體牽引座固定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鐵路機車牽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牽引桿的長度為500 土 10mnin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鐵路機車牽引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彈性襯套,固定嵌設在所述通孔內,所述彈性襯套與所述轉向架牽引座和車體牽弓I座分別固定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鐵路機車牽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襯套包括 芯軸,所述芯軸的兩端為四棱柱狀且四棱柱的柱面上形成有安裝孔,所述安裝孔與所述轉向架牽引座和車體牽引座分別固定安裝; 套筒,套設在所述芯軸中部,使所述芯軸兩端的安裝孔露出; 彈性體,固定連接在所述芯軸與所述套筒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鐵路機車牽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體為橡膠塊。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鐵路機車牽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向架牽引座和車體牽引座與所述牽引桿配合安裝處設置有方形的插口,所述插口與所述四棱柱固定插接。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鐵路機車牽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向架牽引座和車體牽引座設置有牽引桿防落機構,所述防落機構對應設置在所述牽引桿通孔的兩側。
8.一種鐵路機車,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鐵路機車牽引裝置,所述牽引裝置的縱向中心線水平通過車輪旋轉中心。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鐵路機車牽引裝置及鐵路機車,該牽引裝置包括固定安裝在轉向架上的轉向架牽引座和固定安裝在車體上的車體牽引座,其中轉向架牽引座設置在轉向架側端的上部,與車體牽引座位于同一水平線上,牽引裝置還包括牽引桿,用于水平設置在轉向架牽引座與車體牽引座之間,牽引桿的兩端分別形成有中心線相互平行的兩個通孔,分別用于與轉向架牽引座和車體牽引座固定連接。本發明提供的鐵路機車牽引裝置及鐵路機車可將牽引桿的長度盡量設計的較短,從而節約了制造成本,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傾斜的桿體有垂向分力會引起軸重轉移的缺陷,減小車輪與軌道之間的橫向力。
文檔編號B61G1/40GK102951171SQ201110237490
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8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8日
發明者劉輝, 李嘉偉, 石強, 米立柱, 張委袖, 趙清海, 劉艷林 申請人:中國北車集團大同電力機車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