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便于調整瓶胚間距的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485089閱讀:212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便于調整瓶胚間距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與在一軌道上輸送拉吹成型用瓶胚的載具有關,特別是指一種便于調整兩相鄰瓶胚間距離的載具。
背景技術
就先存技術所知,在拉吹成型機上以可在一軌道上依序前進的多數個滑塊狀載具輸送瓶胚的技術,已有美國第4,354,813號與第5,876,768號等專利揭露。其中,后案所揭示的,由于其軌道的一部份長度設成圓弧形,因此相較于前案所揭示的,具有可以減少驅動載具前進的氣壓缸數量、并降低操作時的噪音以及節省能源等功效;然而,該專利案中所揭示前后相抵接的各載具間,其接觸部位僅呈線狀或點狀,因此,各該載具彼此接觸部位間的磨耗率相當高,造成其使用一段時間后,即會發生相鄰二瓶胚座間的距離被過度增加,以致無法準確進入拉吹成型用的模具內,以及行前進間噪音又逐漸加大等情形。
運用前述專利技術所揭示輸送裝置的拉吹成型機,在制造尺寸不同的多種容器時,其相鄰兩瓶胚間的距離必須隨之增加或減少。
前述滑塊式輸送裝置其用以改變瓶胚間距的方法,是事先準備多數個滑塊組,各滑塊組中所包含的滑塊長度與其他組不同。而使用者則視所欲制造容器的尺寸,計算出相鄰兩瓶胚間的適當距離后,再選用長度適合的滑塊組。
其使用上的缺失,在于事先準備多數種滑塊組,會造成使用者成本上的極大負擔。另外,使用者每當改變所欲制造的容器尺寸時,即必須將軌道上的全部滑塊卸下,再重新排列另外一組滑塊于其上,此一操作過程又顯然相當耗費人力與時間。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便于調整瓶胚間距的裝置,其僅需準備少數尺寸的載具,即可滿足多種不同容器制造時的需求。
本實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便于調整瓶胚間距的裝置,其具有無需卸下全部載具即可改變瓶胚間距的功效。
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便于調整瓶胚間距的裝置,其具有降低載具磨耗率的功效。
為達成前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是一種便于調整瓶胚間距的裝置,包含有可于沿一封閉曲線延伸的一軌道上自由滑動、且前后相抵接的若干第一載具,各該第一載具可供一瓶胚座樞設于其上,并具有位其前端的一第一接觸區,以及位于其后端的一第二接觸區,各該第一、第二接觸區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徑。
上述還包含有至少一第二載具,具有位于其前端的一第三接觸區,以及位于其后端的一第四接觸區,各該第三、第四接觸區具有與各該第一、第二接觸區相同的曲率半徑。
上述有若干個該第一載具彼此間隔預定距離,且其上分別樞設有一瓶胚座;另外有若干個該第一載具其上并未設有瓶胚座,且是設于前述設有瓶胚座的二個第一載具之間。
上述各該第一載具僅分別可供單一瓶胚座樞設于其上。
上述各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接觸區具有相同的高度。
上述各該第一載具的上下端面各設有一凸緣,各該凸緣分別以其部份周緣延伸至各該第一、第二接觸區的上下方。
上述各該第一、第二接觸區間的距離,等于各該第三、第四接觸區間的距離。
上述各該第二載具上各設有一滾動件,該滾動件是設于各該第三接觸區與第四接觸區之間,并以其一部份外緣外露于對應的該第二載具兩側。
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實用新型由于通過可供使用者以調整各該第二載具數量的方式,以簡單地改變各該瓶胚座間的距離,所以,僅需準備少數尺寸的載具,即可滿足多種不同容器制造時的需求,而且,無需卸下全部載具。同時,各接觸區之間的接觸部位均為具有相當大接觸面積的圓弧面,因此,較之于僅以線或點接觸的習用滑塊式載具,將具有顯著降低其間磨耗的優點。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剖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號簡單說明第一載具 20第二載具 40第一接觸區 22第三接觸區 42
第二接觸區 24第四接觸區 44凸緣 26穿孔 46第一軸孔 28第二軸孔 48滾動件 30軸桿 302軸承 30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各圖式,本實用新型揭露便于調整瓶胚間距的裝置,主要是由多數個載具組所構成,各該載具組可在一拉吹成型機上沿一封閉曲線延伸的一軌道上,沿其延伸方向自由滑動。
各該載具組是分別由一第一載具20與一第二載具40所共同組成,并以前后相抵接的方式依次排列在該軌道上。
該第一載具20,為具有適當長度與寬度的滑塊,其上并設有一第一接觸區22位于其前端,為具有適當高度與長度的外凸狀圓弧形面;一第二接觸區24位于后端,為具有適當高度與長度的內凹狀圓弧形面;一對凸緣26分別設于該第一載具20的上下端,其部份周緣分別由各該第一接觸區22與第二接觸區24的上下方朝外延伸出一適當寬度;一第一軸孔28由該二凸緣26的中央處貫通該第一載具20的上下端,用以供一瓶胚座(圖中虛線部份所示)樞于其中。
該第二載具40,為具有適當長度與寬度的滑塊,其上并設有一第三接觸區42位于其前端,為具有適當高度與長度的外凸狀圓弧形面;一第四接觸區44位于后端,為具有適當高度與長度的內凹狀圓弧形面;一穿孔46橫向地貫通該第二載具40的兩側;一第二軸孔48貫穿該第二載具40的上下端面,并與該穿孔46相連通;一滾動件30樞設于該穿孔46中,在本實施例中,該滾動件30為借助一軸桿302樞設于各該第二軸孔48間的一軸承304。
前述的各該第一接觸區22、第二接觸區24、第三接觸區42與第四接觸區44是設為具有相同的高度與相同的曲率半徑。且各該第一接觸區22與第二接觸區24間的距離P1,設為相等于各該第三接觸區42與第四接觸區44間的距離P2。
在使用狀態下,各該第一載具20與第二載具40是成對地排列于該拉吹成型機的軌道上,并使位于后方的該第二載具40以其前端的該第三接觸區42抵住位于前方的該第一載具20后端的該第二接觸區24,而該第一載具20又以其前端的該第一接觸區22抵住位于其前方的另一個第二載具40后端的第四接觸區44,并使該軌道上相鄰的各該第一、第二載具20、40間完全沒有空隙;借此,以使兩兩相鄰的各該瓶胚座間的距離,可以在間距被穩定維持為P1+P2的狀態下,在軌道上循環地依序前進。
前述各該第一、第四接觸區22、44間的接觸部位,以及各該第二、第二接觸區24、42間的接觸部位,均為具有相當大接觸面積的圓弧面,因此,較之于僅以線或點接觸的習用滑塊式載具,將具有顯著降低其間磨耗的優點。
各該第一、第二載具20、40借助其彼此間以圓弧面相接觸的方式,將使該二者即使在該軌道的轉變處,仍然可以維持良好的大面積接觸關系。而且,借助以其周緣與該軌道轉彎處內緣相接觸的該滾動件30,將使各該第二載具40引導位于其前后的各該第一載具20穩定地通過該處。
當使用者欲調整兩個瓶胚座的間距時,可以通過改變相鄰二個第一載具20間的第二載具40的數量,即可達成改變該間距的目的,且該間距在P1+P2*n的范圍內可以任意予以改變,由此一調整各該第一、第二載具20、40對應數量的間距調整方式,在操作上,將具有提供使用者無需全數卸下各該載具即可改變該間距的優點。
另外,本實用新型在使用上,也可以完全不使用該第二載具4 0,并于該軌道上全數使用該第一載具20,而依所需的間距,于若干個該第一軸孔28中設置一瓶胚座即可。而且,由于各該第一、二、三、四接觸區均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徑,因此無論是否設置該第二載具40,或該第二載具40的設置數量多寡,均不影響二個第一載具20之間,或一個第一載具20與一個第二載具40之間,或二個第二載具40彼此間的穩定接觸關系。
權利要求1.一種便于調整瓶胚間距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可于沿一封閉曲線延伸的一軌道上自由滑動、且前后相后相抵接的若干第一載具,各該第一載具可供一瓶胚座樞設于其上,并具有位其前端的一第一接觸區,以及位于其后端的一第二接觸區,各該第一、第二接觸區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徑。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調整瓶胚間距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至少一第二載具,具有位于其前端的一第三接觸區,以及位于其后端的一第四接觸區,各該第三、第四接觸區具有與各該第一、第二接觸區相同的曲率半徑。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調整瓶胚間距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有若干個該第一載具彼此間隔預定距離,且其上分別樞設有一瓶胚座;另外有若干個該第一載具其上并未設有瓶胚座,且是設于前述設有瓶胚座的二個第一載具之間。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調整瓶胚間距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各該第一載具僅分別可供單一瓶胚座樞設于其上。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調整瓶胚間距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各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接觸區具有相同的高度。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調整瓶胚間距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各該第一載具的上下端面各設有一凸緣,各該凸緣分別以其部份周緣延伸至各該第一、第二接觸區的上下方。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調整瓶胚間距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各該第一、第二接觸區間的距離,等于各該第三、第四接觸區間的距離。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調整瓶胚間距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各該第二載具上各設有一滾動件,該滾動件是設于各該第三接觸區與第四接觸區之間,并以其一部份外緣外露于對應的該第二載具兩側。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便于調整瓶胚間距的裝置,包含有可于沿一封閉曲線延伸的一軌道上自由滑動、且前后相后相抵接的若干第一載具,各該第一載具可供一瓶胚座樞設于其上,并具有位其前端的一第一接觸區,以及位于其后端的一第二接觸區,各該第一、第二接觸區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徑。此裝置通過使用者以調整各該第二載具數量的方式,以簡單地改變各該瓶胚座間的距離,故僅需準備少數尺寸的載具,即可滿足多種不同容器制造時的需求,且無需卸下全部載具,并具有降低載具磨耗率的功效。
文檔編號B29C49/42GK2728748SQ200420026819
公開日2005年9月28日 申請日期2004年4月30日 優先權日2004年4月30日
發明者潘淮榮 申請人:全冠(福建)機械工業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