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結構改進的塑料吹塑機的口模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吹塑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結構改進的塑料吹塑機的口模 結構。
背景技術:
已有技術中的塑料吹塑機的口模結構如圖3所示,包括一模芯1、一模口圈2和一 模套3,模口圈2由螺釘與模套3的底部固定,模套3與油缸缸體固定,模芯1與模口圈2 相配合,并且與油缸的油缸柱固定連接。由油缸的工作使油缸柱攜模芯1位移,由于模芯1 的形狀為公知的圓錐臺形,因此油缸柱攜模芯1移動時,模芯1相對于模口圈2之間的間隙 (業界稱之為料道)發生改變。間隙越大則料的厚度越厚,反之亦然,以獲得所需壁厚的中 空塑料容器。例如當模芯1朝著口模圈2的方向位移時,則由于模芯1與口模圈2之間的 間隙變大,出料量增多,料坯的厚度便厚,反之則變薄。上述塑料吹塑機的口模結構所獲得的塑料中空容器的軸向壁厚僅能表現為一厚 俱厚,一薄俱薄,而不能體現區別性。然而,在實際制造塑料中空容器如塑料水箱和塑料加 倫桶之類的容器時,往往存在同一橫截面上的厚薄要求不同的情形,以橫截面形狀為方形 或矩形的容器為例,四個角度的厚度通常需比其它區域的厚度厚,因此,如果使用圖3所示 的口模結構,那么為了保障四個角部的強度,通常將容器的其它區域的厚度滿足到角部的 厚度(業界稱之為就厚不就薄),從而造成材料的不必要浪費,不僅與目前全社會倡導的節 約型節能型的精神不相適應,而且無為地增加了容器的成本。本申請人進行了文獻檢索,中國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公告號CN^37051Y推薦了一 種吹塑機環形口模裝置,該專利方案也只能整體地調節內外環之間的相對位置,因而對于 克服本申請人在上面提及的技術問題并沒有可借鑒的意義。為此,本申請人進行了長期的 探索和反復的嘗試,下面將要介紹的技術方案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有助于對料坯在軸向壁厚的不同要求進行調節 而藉以避免無為地浪費材料的結構改進的塑料吹塑機的口模結構。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結構改進的塑料吹塑機的口模結構,包 括模芯、模口圈和模套,模口圈與模套的底部固定,模套與油缸缸體固定,模芯位于模口腔 內并且與油缸的油缸柱固定連接,特征在于還包括有一彈性套圈和用于迫使彈性套圈發 生變形的彈性套圈觸變裝置,彈性套圈設在所述模口圈內,與模口圈的內壁接觸,并且該彈 性套圈的下部探出模口圈,所述模芯位于彈性套圈內,并且該模芯的外壁與彈性套圈的內 壁之間構成有用于供塑料料坯通過的隙道,所述的彈性套圈觸變裝置固定在所述的模口圈 上,并且與彈性套圈的下部相配合。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彈性套圈觸變裝置包括回轉體座、 回轉體、凸輪圈和用于驅使回轉體回轉的回轉體致動裝置,回轉體座套置在所述的模口圈外,并且與模口圈固定,回轉體轉動地設置在回轉體座外,凸輪圈與回轉體固定,并且隨回 轉體的回轉而回轉,在該凸輪圈上并且朝向凸輪圈的中心方向間隔設置有一組凸輪塊,回 轉體致動裝置設在所述的回轉體座上并且與所述的回轉體連接,所述的回轉體座的下部間 隔開設有一組數量與所述凸輪塊的數量相等的推桿孔,各推桿孔內置入有一推桿,推桿的 一端與所述的探出模口圈的下部的彈性套圈相對應,用于推壓彈性套圈,而推桿另一端樞 軸設置有有一滾輪,滾輪與所述的凸輪塊相接觸。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模口圈的上表面構成有一環通的 定位圈槽,在定位圈槽內設有一定位圈和一組哈夫嵌圈,其中,哈夫嵌圈位于定位圈的內 側,所述的彈性套圈的上部置于哈夫嵌圈上。在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哈夫嵌圈具有一哈夫嵌圈臺階, 而所述的彈性套圈的上部構成有一彈性套圈臺階,該彈性套圈臺階與哈夫嵌圈臺階相配
I=I O在本實用新型的再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彈性套圈是由具有彈性變形特性 的金屬材料制成的。在本實用新型的還有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具有彈性變形特性的金屬材料 為彈簧鋼、銅或銅合金。在本實用新型的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回轉體包括上、下回轉環和滾 珠,所述的回轉體座上構成有一對上下彼此對應的滾珠滾道,滾珠設在滾珠滾道內,上、下 回轉環彼此固定,并且上回轉環與設在回轉體座上的上部的滾珠滾道內的滾珠相配合,而 下回轉環與設在回轉體座上的下部的滾珠滾道內的滾珠相配合,所述的凸輪圈固定在下回 轉環的底部,所述的回轉體致動裝置與回轉體相連接。在本實用新型的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回轉體致動裝置包括電機、第 一、第二蝸桿座、蝸桿和蝸輪,電機以臥置狀態固定在第一蝸桿座上,第一、第二蝸桿座均固 定在所述的回轉體座上,蝸桿的一端轉動地支承在第一蝸桿座上,第一、第二蝸桿座均固定 在所述的回轉體座上,蝸桿的一端轉動地支承在第一蝸桿座上,并且與電機傳動連接,蝸桿 的另一端轉動地支承在第二蝸桿座上,蝸輪固定在所述的回轉體上,并且與所述的蝸桿相 嚙合。在本實用新型的又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電機為伺服電機。在本實用新型的又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一組凸輪塊的數量為2-16 個,并且以等距離間隔設置在所述的凸輪圈的圓周方向,所述的配有滾輪的推桿的數量與 凸輪塊的數量相等。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由于作了上述改進,即由于增設了彈性套圈和彈性套 圈觸變裝置,從而由彈性套圈觸變裝置迫使彈性套圈發生形變,使彈性套圈與模芯之間的 隙道發生變化,從而得以在容器的同一橫截面上獲得厚度不同的的壁厚,既有助于避免材 料的無為浪費,又有利于降低塑料容器的制造成本。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結構圖。圖2為圖1的剖視圖。[0019]圖3為已有技術中的塑料吹塑機的口模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專利局的審查員尤其是公眾能夠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 和有益效果,申請人將在下面以實施例的方式作詳細說明,但是對實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對 本實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據本實用新型構思所作出的僅僅為形式上的而非實質性的 等效變換都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范疇。請參見圖1和圖2,在圖中給出了與公知技術相同的或者稱相等效的模芯1、模口 圈2(業界習慣稱其為口模)和模套3,模口圈2借助于一托座22并且用一組托座固定螺 釘221與模套3的底部固定,而模套3按照公知技術與油缸缸體固定,模芯1位于模口圈2 內,并且模芯1的頂部用模芯固定螺釘12與油缸的油缸柱固定,由油缸柱的上下運動而帶 動模芯1相應運動。作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技術要點給出的作為結構改進的吹塑機的口 模結構還包括一增設的彈性套圈4和一同樣為增設的彈性套圈觸變裝置5,彈性套圈4的上 部構成有一彈性套圈臺階41,而前面提及的模口圈2的上表面構成有一道環通的定位圈槽 21,在定位圈槽21內設置一個定位圈211和一組(一對)哈夫嵌圈212,哈夫嵌圈212位于 定位圈211的內側,并且在哈夫嵌圈212上構成有一哈夫嵌圈臺階2121,彈性套圈臺階41 與哈夫嵌圈臺階2121相配合,從而使彈性套圈4的上部置于哈夫嵌圈212上,宏觀地講,置 于模口圈2上。由圖所示,彈性套圈4的外壁與模口圈2的內壁接觸,并且彈性套圈4的下 部探出模口圈2的下邊沿,以便供下面將要描述的彈性套圈觸變裝置5觸及而使其發生變 形。由于彈性套圈4的增設,從而使原來(公知技術)的模芯1與模口圈2的內壁之間的 間隙演變為模芯1的外壁與彈性套圈4的內壁之間的隙道11,于是當彈性套圈4發生變形 時,隙道11便發生變化。彈性套圈4采用具有彈性變形特性的金屬材料制作,例如采用彈 簧鋼或類似的彈性金屬材料如銅或銅合金(銅鋁合金)。前述的哈夫嵌圈212由兩片即構 成為彼此配合的一組,哈夫的概念為英文的一半(half)含意。繼續見圖1和圖2,優選而非絕對限于的彈性套圈觸變裝置5的結構如下包括回 轉體座51、回轉體52、凸輪圈53和回轉體致動裝置54,回轉體座51套置在前述的模口圈2 外,并且由圖示的回轉體座固定螺釘513與模口圈2上的螺釘孔23固定。由圖1和圖2所 示,在回轉體座51的外壁構成有上下彼此對應的一對滾珠滾道512(也可稱滾珠導軌),回 轉體52包括上、下回轉環521、522和滾珠523,滾珠523設在前述的一對滾珠滾道512內, 或者稱滾珠523與滾珠滾道512形成滾動副,下回轉環522通過一組回轉環固定螺釘5221 與上回轉環521固定,其中上回轉環521與處于一對滾珠滾道512上的上部的滾珠滾道 512上的滾珠5 相配合,而下回轉體522與處于一對滾珠滾道512上的下部的滾珠滾道 512上的滾珠523相配合。前述的回轉體座51的下部間隔開設有一組推桿孔511,各推桿 孔511內可動地置入一推桿5111的一端,并且推桿5111在伸出推桿511后與前述的彈性 套圈4的下部(探出模口圈2的部位)相配合,用于推及彈性套圈4,迫使彈性套圈4產生 變形,各推桿5111的另一端樞軸設置有一滾輪5112,滾輪5112與凸輪圈53相配合。凸輪 圈53用一組凸輪圈固定螺釘532與前述的回轉體52的下回轉環522的底部固定,在該凸 輪圈53上并且朝向凸輪圈53的中心方向以嵌合方式、焊接固定方式或由螺釘固定的方式固定有一組彼此間隔的凸輪塊531,前述的滾輪5112與凸輪塊531相配合。當凸輪圈53朝 著逆時針轉動時,由凸輪塊531的大頭端推及滾輪5112,使推桿5111探出推桿孔511,推桿 5111的端面便頂推彈性套圈4,使其變形,變形量由凸輪圈53的回轉程度決定,反之亦然。 由于凸輪圈53的運動是由回轉體52決定,又由于回轉體52的回轉是靠回轉體致動裝置M 實現的,因此回轉體致動裝置M工作狀況決定了凸輪圈53的順逆回轉。優選的回轉體致動裝置M的結構如下包括電機Ml、第一、第二蝸桿俯M2543、 蝸桿M4和蝸輪M5,電機Ml采用交流伺服電機,并且為正反轉電機,并且以臥置狀態固定 在第一蝸桿座542上,第一、第二蝸桿542、543彼此平行,并且以水平懸臂狀態固定在前述 的回轉體座51上。蝸桿M4的一端轉動地支承于第一蝸桿座542上并且與電機541傳動 連接,而蝸桿544的另一端轉動地支承在第二蝸桿座543上。蝸輪545為一弧狀體的蝸輪, 通過蝸輪座M51與前述的回轉體52固定,更確切地講,與前述的上回轉環521固定,并且 蝸輪545與蝸桿544相嚙合。當要制取同一橫截面上的壁厚不同的塑料中空容器時,那么使回轉體致動裝置M 的電機541工作,電機541帶動蝸桿M4,由于蝸輪545與蝸桿544相嚙合,又由于蝸輪545 固定在回轉體52的上回轉環521上,因此在蝸桿544帶動蝸輪545的同時,由蝸輪545帶 動回轉體52回轉,由回轉體52帶動凸輪圈53,使凸輪圈53朝著逆時針方向回轉,由凸輪塊 531邊改變軌道的狀態下邊作用于滾輪5112,致使推桿5111的端面抵及即壓迫彈性套圈4, 遭受壓迫部位的彈性套圈4朝著模芯1的方向形變,使此處的隙道11變窄,隙道11的窄處 的料自然向隙道11寬的部位位移(流動),從而使出自模芯1的外壁的料坯呈現在同一橫 截面上有厚有薄的情形,以滿足塑料中空容器的不同的壁厚要求。
權利要求1.一種結構改進的塑料吹塑機的口模結構,包括模芯(1)、模口圈(2)和模套(3),模 口圈⑵與模套⑶的底部固定,模套⑶與油缸缸體固定,模芯⑴位于模口腔⑵內并 且與油缸的油缸柱固定連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一彈性套圈(4)和用于迫使彈性套圈 ⑷發生變形的彈性套圈觸變裝置(5),彈性套圈(4)設在所述模口圈(2)內,與模口圈⑵ 的內壁接觸,并且該彈性套圈(4)的下部探出模口圈O),所述模芯(1)位于彈性套圈(4) 內,并且該模芯(1)的外壁與彈性套圈(4)的內壁之間構成有用于供塑料料坯通過的隙道 (11),所述的彈性套圈觸變裝置(5)固定在所述的模口圈(2)上,并且與彈性套圈⑷的下 部相配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改進的塑料吹塑機的口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彈性 套圈觸變裝置(5)包括回轉體座(51)、回轉體(52)、凸輪圈(53)和用于驅使回轉體(52)回 轉的回轉體致動裝置(M),回轉體座(51)套置在所述的模口圈(2)外,并且與模口圈(2) 固定,回轉體(52)轉動地設置在回轉體座(51)外,凸輪圈(53)與回轉體(52)固定,并且隨 回轉體(52)的回轉而回轉,在該凸輪圈(53)上并且朝向凸輪圈(53)的中心方向間隔設置 有一組凸輪塊(531),回轉體致動裝置(54)設在所述的回轉體座(51)上并且與所述的回轉 體(5 連接,所述的回轉體座(51)的下部間隔開設有一組數量與所述凸輪塊(531)的數 量相等的推桿孔(511),各推桿孔(511)內置入有一推桿(5111),推桿(5111)的一端與所 述的探出模口圈⑵的下部的彈性套圈⑷相對應,用于推壓彈性套圈G),而推桿(5111) 另一端樞軸設置有有一滾輪(5112),滾輪(511 與所述的凸輪塊(531)相接觸。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改進的塑料吹塑機的口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口 圈(2)的上表面構成有一環通的定位圈槽(21),在定位圈槽內設有一定位圈011)和 一組哈夫嵌圈012),其中,哈夫嵌圈(212)位于定位圈011)的內側,所述的彈性套圈⑷ 的上部置于哈夫嵌圈(212)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結構改進的塑料吹塑機的口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哈夫 嵌圈(21 具有一哈夫嵌圈臺階(2121),而所述的彈性套圈(4)的上部構成有一彈性套圈 臺階(41),該彈性套圈臺階與哈夫嵌圈臺階0121)相配合。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結構改進的塑料吹塑機的口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彈性 套圈(4)是由具有彈性變形特性的金屬材料制成的。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結構改進的塑料吹塑機的口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具有 彈性變形特性的金屬材料為彈簧鋼、銅或銅合金。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結構改進的塑料吹塑機的口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轉 體(5 包括上、下回轉環(521、52幻和滾珠(523),所述的回轉體座(51)上構成有一對上 下彼此對應的滾珠滾道(512),滾珠(52 設在滾珠滾道(512)內,上、下回轉環(521、522) 彼此固定,并且上回轉環(521)與設在回轉體座(51)上的上部的滾珠滾道(512)內的滾珠 (523)相配合,而下回轉環(522)與設在回轉體座(51)上的下部的滾珠滾道(512)內的滾 珠(52 相配合,所述的凸輪圈(5 固定在下回轉環(522)的底部,所述的回轉體致動裝 置(54)與回轉體(52)相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結構改進的塑料吹塑機的口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轉 體致動裝置(54)包括電機(541)、第一、第二蝸桿座(542、543)、蝸桿(544)和蝸輪(545), 電機(541)以臥置狀態固定在第一蝸桿座( 上,第一、第二蝸桿座均固定在所述的回轉體座(51)上,蝸桿644)的一端轉動地支承在第一蝸桿座( 上,第一、第二 蝸桿座64254:3)均固定在所述的回轉體座(51)上,蝸桿644)的一端轉動地支承在第一 蝸桿座( 上,并且與電機641)傳動連接,蝸桿644)的另一端轉動地支承在第二蝸桿 座( 上,蝸輪(545)固定在所述的回轉體(5 上,并且與所述的蝸桿644)相嚙合。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結構改進的塑料吹塑機的口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電機 (541)為伺服電機。
10.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結構改進的塑料吹塑機的口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 組凸輪塊(531)的數量為0-16)個,并且以等距離間隔設置在所述的凸輪圈(53)的圓周 方向,所述的配有滾輪(5112)的推桿(5111)的數量與凸輪塊(531)的數量相等。
專利摘要一種結構改進的塑料吹塑機的口模結構,屬于吹塑機械技術領域。包括模芯、模口圈和模套,模口圈與模套的底部固定,模套與油缸缸體固定,模芯位于模口腔內并且與油缸的油缸柱固定連接,特征在于還包括有一彈性套圈和用于迫使彈性套圈發生變形的彈性套圈觸變裝置,彈性套圈設在所述模口圈內,與模口圈的內壁接觸,并且該彈性套圈的下部探出模口圈,所述模芯位于彈性套圈內,并且該模芯的外壁與彈性套圈的內壁之間構成有用于供塑料料坯通過的隙道,所述的彈性套圈觸變裝置固定在所述的模口圈上,并且與彈性套圈的下部相配合。有助于避免材料的無為浪費,又有利于降低塑料容器的制造成本。
文檔編號B29C49/48GK201922552SQ20102065472
公開日2011年8月10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13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13日
發明者劉志宏 申請人:蘇州同大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