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0914078閱讀:386來源:國知局
一種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包括從上到下依次設置的模具面板、分流板腔板、模具A板;模具面板上設置有第一容納腔,第一容納腔內設置有閥針驅動裝置,閥針驅動裝置下端設置有一閥針驅動軸;分流板腔板上固定設置有分流板,分流板的上端設置有閥針套;模具A板內設置有熱咀,熱咀的上端固定設置在分流板的下端上;熱咀內設置有上端固定設置在閥針驅動軸的下端上的閥針;閥針驅動裝置內部設置有電磁換向閥。所述熱流道系統,將電磁換向閥設置在閥針驅動裝置內部,同時將閥針驅動裝置設置為獨立結構,從而簡化了模具的加工,減少了換向閥的損壞,還能夠有效防止電磁線圈高溫燒壞,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專利說明】
一種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熱流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背景技術】
[0002]熱流道(hot runner)是在注塑模具中使用的,將融化的塑料注入到模具的空腔中的加熱組件組合。目前,熱流道系統尤其是多腔針閥系統在塑膠模具上得到廣泛應用,傳統的針閥系統均在模具面板上加工出氣缸位,并通過深孔鉆加工出多條用于驅動氣缸活塞動作的氣道,為保證多個氣缸動作不被其余氣缸干涉,有時還會在加工好的氣道孔上再次通過堵塞的方式對氣道進行封堵密封,這種加工方式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加工工藝的改善,加工成本居高不下。另外,現有的針閥系統均將換向閥置于模板邊緣,在運輸及上下模等過程中很容易碰撞造成換向閥的損壞。[0003 ]因此,現有針閥式熱流道系統還有待改進和發展。【實用新型內容】
[0004]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從而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熱流道系統,模具加工復雜,成本高,及換向閥易損壞的問題。
[0005]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種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包括從上到下依次設置的模具面板、分流板腔板、模具A板;所述模具面板上設置有第一容納腔,所述第一容納腔內設置有閥針驅動裝置,所述閥針驅動裝置下端設置有一閥針驅動軸;所述分流板腔板上固定設置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的上端設置有閥針套;所述模具A板內設置有熱咀,所述熱咀的上端固定設置在所述分流板的下端上;所述熱咀內設置有依次穿過所述閥針套、所述分流板、所述熱咀,并且上端固定設置在所述閥針驅動軸的下端上的閥針;所述閥針驅動裝置內部設置有電磁換向閥。
[0007]所述的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所述閥針驅動裝置包括氣缸;所述氣缸包括:氣缸底蓋,設置在所述氣缸底蓋上的氣缸缸體,及設置在所述氣缸缸體內的活塞;所述閥針驅動軸穿過所述氣缸底蓋與所述活塞連接;
[0008]所述電磁換向閥包括:電磁閥閥芯,及設置在所述電磁閥閥芯一端的電磁線圈;所述電磁閥閥芯設置在所述氣缸缸體上。
[0009]所述的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所述氣缸缸體上設置有第二容納腔,所述電磁閥閥芯設置在所述第二容納腔內;
[0010]所述氣缸缸體上設置有連通所述第二容納腔的第一進氣口、第二進氣口、及多個排氣孔;所述第一進氣口用于向所述氣缸內通入氣體驅動所述活塞向下運動;所述第二進氣口用于向所述氣缸內通入氣體驅動所述活塞向上運動;所述排氣孔用于排出所述氣缸內的氣體。
[0011]所述的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所述第一容納腔為設置在所述模具面板上的凹槽,所述閥針驅動裝置固定設置在所述模具面板的所述凹槽底部上。
[0012]所述的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所述熱流道系統包括多個氣缸固定螺釘,所述氣缸通過多個所述氣缸固定螺釘固定設置在所述模具面板的所述凹槽底部上。
[0013]所述的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所述第一容納腔為貫穿所述模具面板的貫穿通道,所述閥針驅動裝置穿過所述貫穿通道固定設置在所述分流板上。
[0014]所述的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所述熱流道系統包括氣缸固定板,所述氣缸固定板固定設置在所述分流板的上端,所述閥針驅動裝置通過所述氣缸固定板固定設置在所述分流板上。
[0015]所述的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所述熱流道系統包括隔熱板,所述隔熱板固定設置在所述氣缸固定板和所述閥針驅動裝置之間。
[0016]所述的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所述電磁換向閥上設置有手動開關;所述電磁線圈上設置有電源連接線,所述電源連接線與所述電磁線圈為一體連接或者通過接頭連接。
[0017]所述的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所述活塞與所述閥針驅動軸為一體結構或組合結構;所述氣缸外形為圓形或方形;所述氣缸缸體與所述氣缸底蓋為一體結構或組合結構。
[001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包括從上到下依次設置的模具面板、分流板腔板、模具A板;模具面板上設置有第一容納腔,第一容納腔內設置有閥針驅動裝置,閥針驅動裝置下端設置有一閥針驅動軸;分流板腔板上固定設置有分流板,分流板的上端設置有閥針套;模具A板內設置有熱咀,熱咀的上端固定設置在分流板的下端上;熱咀內設置有依次穿過閥針套、分流板、熱咀,并且上端固定設置在閥針驅動軸的下端上的閥針;閥針驅動裝置內部設置有電磁換向閥。所述熱流道系統,將電磁換向閥設置在閥針驅動裝置內部,同時將閥針驅動裝置設置為獨立結構, 從而簡化了模具的加工,減少了換向閥的損壞,還能夠有效防止電磁線圈高溫燒壞,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實用新型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實施例一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20]圖2是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21]圖3是本實用新型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實施例一的局部結構示意圖(省去其中一個閥針驅動裝置)。
[0022]圖4是本實用新型所述閥針驅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5是本實用新型所述電磁換向閥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6是本實用新型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實施例二的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0025]圖7是圖6中B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0026]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確,以下參照附圖并舉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7]本實用新型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的實施例一,如圖1至圖4所示,所述熱流道系統包括從上到下依次設置的模具面板1、分流板腔板2、模具A板3;模具面板1上設置有第一容納腔(未標出),所述第一容納腔內設置有閥針驅動裝置5,閥針驅動裝置5下端設置有一閥針驅動軸51;分流板腔板2上固定設置有分流板21,分流板21的上端設置有閥針套61;模具A板3內設置有熱咀31,熱咀31的上端固定設置在分流板21的下端上;熱咀31內設置有閥針62,閥針62依次穿過閥針套61、分流板21、熱咀31,并且閥針62的上端固定設置在閥針驅動軸51的下端上;閥針驅動裝置5內部設置有電磁換向閥7。[〇〇28]進一步的,如圖3所示,所述第一容納腔為設置在模具面板3上的凹槽4a,閥針驅動裝置5固定設置在模具面板3的凹槽4a底部上。[〇〇29]進一步的,如圖3、圖4所示,閥針驅動裝置5包括氣缸8;氣缸8包括:氣缸底蓋81,設置在氣缸底蓋81上的氣缸缸體82,及設置在氣缸缸體82內的活塞84;閥針驅動軸51穿過氣缸底蓋81固定設置在活塞84上。
[0030] 進一步的,如圖4、圖5所示,電磁換向閥7包括:電磁閥閥芯71,及設置在電磁閥閥芯71—端的電磁線圈72;電磁閥閥芯71設置在氣缸缸體82上。具體的,氣缸缸體82上設置有第二容納腔85,電磁閥閥芯71設置在第二容納腔85內。[〇〇31]進一步的,如圖2、圖4所示,氣缸缸體82上設置有連通第二容納腔85的第一進氣口 86、第二進氣口 87、及多個排氣孔88;第一進氣口 86用于向氣缸8內通入氣體驅動活塞84向下運動,從而帶動閥針62向下運動;第二進氣口 87用于向氣缸8內通入氣體驅動活塞84向上運動,從而帶動閥針62向上運動;排氣孔88用于排出氣缸8內的氣體。[〇〇32]進一步的,如圖2、圖3所示,氣缸8通過4個氣缸固定螺釘89固定設置在模具面板1 的凹槽4a底部上。[〇〇33]優選的,如圖5所示,電磁換向閥7上設置有手動開關73,以達到當電磁換向閥7斷電時起到應急開關作用的目的。
[0034]進一步的,如圖2、圖5所示,電磁線圈72上設置有電源連接線74,電源連接線74(或信號連接線)與電磁線圈72為一體連接(整體連接)或者通過接頭連接,優選的,設置為接頭式連接,以方便安裝更換。[〇〇35]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活塞84與閥針驅動軸51為一體結構。在其他實施例中,活塞84與閥針驅動軸51也可以為組合結構(分體式結構)。
[0036]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氣缸8的外形為方形。在其他實施例中,氣缸8的外形也可以為圓形。[〇〇37]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氣缸缸體82與氣缸底蓋81為組合結構(分體式結構)。在其他實施例中,氣缸缸體82與氣缸底蓋81也可以為一體結構。
[0038]進一步的,請參照圖6、圖7所示,圖6是本實用新型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實施例二的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7是圖6中B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具體結構與實施例一的具體結構基本相同,其所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納腔為貫穿模具面板1的貫穿通道4b(命名以區別實施例一的凹槽4a),閥針驅動裝置5穿過貫穿通道4b固定設置在分流板21上。具體的,本實施例的熱流道系統還包括氣缸固定板 91和隔熱板92,氣缸固定板91固定設置在分流板21的上端,閥針驅動裝置5通過氣缸固定板 91固定設置在分流板21上,隔熱板92固定設置在氣缸固定板91和閥針驅動裝置5之間,起到高溫保護作用。
[0039]進一步的,請一并參照圖1至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將電磁閥閥芯71內置在氣缸8上,同時外接一個電磁線圈72,氣體通過設置在氣道放置槽100內的主氣道200進入主進氣口 300與第二容納腔85及電磁閥閥芯71連通,通過電磁線圈72的通電與斷電使電磁閥閥芯71動作而改變氣體流向,從而使氣缸8的活塞84來回動作。當接通氣體時電磁閥閥芯71與第一進氣口 86正常連通,此時帶動氣缸8的活塞84動作使澆口 400處于封針狀態,當電磁線圈72連通電源時,通過氣流將電磁閥閥芯71推動,便會使電磁閥閥芯71與第二進氣口 87連通,帶動活塞84動作使澆口 400處于開啟狀態,由于活塞84動作會將氣缸8內另一邊的氣體排出,此時另一邊的氣體通過排氣孔88排出,同時也將電磁線圈72周圍的高溫空氣通過快速氣流更換排出,進而達到了對電磁線圈72進冷卻的效果,從而能夠有效防止因長期的高溫使用而導致電磁線圈72燒毀損壞的現象發生。
[0040]本實用新型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將電磁換向閥內置在氣缸上, 同時將氣缸結構設計成獨立結構,簡化了模具加工,減少了模具在運輸、上下模等過程中碰撞造成換向閥損壞等問題的發生,減少了模具加工費用及配件損壞導致的生產停產,同時換向時氣體通過排氣孔從氣道排出能夠對電磁線圈進行冷卻,從而防止了因長期高溫使用導致的電磁線圈損壞,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為模具廠商帶來了更多的利潤空間和競爭力。 [〇〇41]綜上,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包括從上到下依次設置的模具面板、分流板腔板、模具A板;模具面板上設置有第一容納腔,第一容納腔內設置有閥針驅動裝置,閥針驅動裝置下端設置有一閥針驅動軸;分流板腔板上固定設置有分流板,分流板的上端設置有閥針套;模具A板內設置有熱咀,熱咀的上端固定設置在分流板的下端上;熱咀內設置有依次穿過閥針套、分流板、熱咀,并且上端固定設置在閥針驅動軸的下端上的閥針;閥針驅動裝置內部設置有電磁換向閥。所述熱流道系統,將電磁換向閥設置在閥針驅動裝置內部,同時將閥針驅動裝置設置為獨立結構,從而簡化了模具的加工,減少了換向閥的損壞,還能夠有效防止電磁線圈高溫燒壞,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〇〇42]應當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的應用不限于上述的舉例,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從上到下依次設置 的模具面板、分流板腔板、模具A板;所述模具面板上設置有第一容納腔,所述第一容納腔內 設置有閥針驅動裝置,所述閥針驅動裝置下端設置有一閥針驅動軸;所述分流板腔板上固 定設置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的上端設置有閥針套;所述模具A板內設置有熱咀,所述熱咀 的上端固定設置在所述分流板的下端上;所述熱咀內設置有依次穿過所述閥針套、所述分 流板、所述熱咀,并且上端固定設置在所述閥針驅動軸的下端上的閥針;所述閥針驅動裝置 內部設置有電磁換向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閥 針驅動裝置包括氣缸;所述氣缸包括:氣缸底蓋,設置在所述氣缸底蓋上的氣缸缸體,及設 置在所述氣缸缸體內的活塞;所述閥針驅動軸穿過所述氣缸底蓋與所述活塞連接;所述電磁換向閥包括:電磁閥閥芯,及設置在所述電磁閥閥芯一端的電磁線圈;所述電 磁閥閥芯設置在所述氣缸缸體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氣 缸缸體上設置有第二容納腔,所述電磁閥閥芯設置在所述第二容納腔內;所述氣缸缸體上設置有連通所述第二容納腔的第一進氣口、第二進氣口、及多個排氣 孔;所述第一進氣口用于向所述氣缸內通入氣體驅動所述活塞向下運動;所述第二進氣口 用于向所述氣缸內通入氣體驅動所述活塞向上運動;所述排氣孔用于排出所述氣缸內的氣 體。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容納腔為設置在所述模具面板上的凹槽,所述閥針驅動裝置固定設置在所述模具面板的 所述凹槽底部上。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熱 流道系統包括多個氣缸固定螺釘,所述氣缸通過多個所述氣缸固定螺釘固定設置在所述模 具面板的所述凹槽底部上。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容納腔為貫穿所述模具面板的貫穿通道,所述閥針驅動裝置穿過所述貫穿通道固定設置 在所述分流板上。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熱 流道系統包括氣缸固定板,所述氣缸固定板固定設置在所述分流板的上端,所述閥針驅動 裝置通過所述氣缸固定板固定設置在所述分流板上。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熱 流道系統包括隔熱板,所述隔熱板固定設置在所述氣缸固定板和所述閥針驅動裝置之間。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電 磁換向閥上設置有手動開關;所述電磁線圈上設置有電源連接線,所述電源連接線與所述 電磁線圈為一體連接或者通過接頭連接。10.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閥針驅動裝置內置換向閥的熱流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 活塞與所述閥針驅動軸為一體結構或組合結構;所述氣缸外形為圓形或方形;所述氣缸缸 體與所述氣缸底蓋為一體結構或組合結構。
【文檔編號】B29C45/27GK205601093SQ201620411987
【公開日】2016年9月28日
【申請日】2016年5月9日
【發明人】李象烈
【申請人】先銳模具配件(東莞)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