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中速磨煤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垃圾焚燒發電裝置的補燃系統的磨煤機。
背景技術:
目前,在垃圾發電廠補燃系統中普遍采用MPS中速磨煤機對原煤進行處理,在正壓直吹式系統中,研制好的煤粉顆粒非常容易向外泄漏,不但造成磨煤機運行環境惡劣,而且,由于減速裝置采用齒輪減速,煤粉容易混入齒輪箱油箱及齒輪表面,嚴重影響齒輪壽命和增加維修時間,降低了電廠的運行效率,給電廠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另一方面,普通中速磨煤機分離器調節裝置普遍采用單個獨立調節,對燃煤電廠來說是可行的;但是,由于垃圾電廠源煤的不穩定性,磨煤機對煤粉細度要求不是十分嚴格,因此,單獨調節分離器中折向門非常復雜,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垃圾發電廠的運行成本。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尋求一種分離器容易調節,減速裝置運行可靠,便于檢修的新型中速磨煤機,并解決正壓直吹系統中磨煤機煤粉容易向外泄漏,造成磨煤機運行環境惡劣和齒輪油箱混入煤粉等問題,以擴大磨煤機使用領域。
為了實現所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中速磨煤機,其特點是包括上磨環、下磨環、磨球、磨室、加載裝置、分離器、減速機構及風環;上磨環和下磨環設置于磨室內,上磨環和下磨環之間構成研磨區,上磨環固定設置,磨球隨下磨環可轉動地設置在研磨區內;加載裝置連接上磨環和下磨環,用于調節研磨力;風環用于煤粉的第一次分離,分離器用于煤粉的第二次分離;減速機構通過皮帶傳動,分離器的折向門可調節地連成一個整體。
本實用新型的中速磨煤機工作時,原煤通過分離器上落煤管落入下磨環中部,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煤粒移動到下環內,通過環球間被粉粹研磨。熱一次風通過進風口進入磨煤機后從風環處向研磨區高速噴入,風環處風速大約為120米/秒,托住煤粒。在風環附近經過研磨的煤粉進行初步分離,粗的煤粉又被吹回研磨區研磨,較細煤粉隨氣流至分離器進行第二次分離,合格煤粉通過出粉口輸出。
本實用新型KNC-MX型中速磨煤機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特點 1.分離器調節方式由獨立調節方式改為整體調節。普通中速磨煤機分離器一般設置有16個折向門,折向門角度獨立調節,本新型KNC-MX型中速磨煤機把16個折向門連成一個整體進行調節,操作方便,并可實現遠程控制。
2.減速機構由傳統的齒輪傳動改為皮帶傳動。在正壓直吹式系統中,研制好的煤粉很容易飛入齒輪潤滑油箱及齒輪表面,不僅污染了潤滑油,且造成齒輪表面磨損腐蝕,使整個磨煤機運行時振動過大,影響磨煤機壽命。改為皮帶傳動后,潤滑油箱與皮帶分開獨立設置,由點式潤滑改為面式潤滑,減少煤粉進入油箱的可能;且皮帶傳動不存在磨損現象,由于傳動裝置獨立設計,更換更為便捷,也減少整機振動,延長磨煤機壽命。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中速磨煤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沿
圖1中A-A線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
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中速磨煤機主要由上磨盤1,下磨盤2,磨球3,磨室4,加載裝置5,分離器6,減速機構7等組成。加載裝置5包括壓環和彈簧等。磨煤機工作時,上磨盤1不轉動,隨壓環一起沿導向槽上下移動。磨球置于上磨環1和下磨環2之間,隨同下磨盤2一起轉動。煤塊在磨環之間研磨成煤粉。壓環四周裝彈簧,用于向磨球3施加研磨壓力,彈簧壓力可用螺桿進行調節。熱一次風通過進風口進入磨煤機后從風環處向研磨區高速噴入,風環處風速大約120米/秒,托住煤粒。在風環附近經過研磨的煤粉進行初步分離,粗的煤粉又被吹回研磨區研磨,較細煤粉隨氣流至分離器進行第二次分離,合格煤粉通過出粉口輸出,分離出的較粗煤粒通過分離器下部鎖氣器返回到研磨區重新研磨。
本實用新型的中速磨煤機已應用在垃圾發電廠工程補燃系統上。每條補燃系統生產線磨煤量1噸/小時。使用本實用新型的中速磨煤機,解決了普通中速磨煤機調節困難,磨煤機振動大、煤粉泄漏、減速齒輪易磨損、難于更換維修等一系列問題。
本實用新型適用于各種城市工業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垃圾發電廠補燃系統中。
權利要求1.一種中速磨煤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磨環、下磨環、磨球、磨室、加載裝置、分離器、減速機構及風環;上磨環和下磨環設置于磨室內,上磨環和下磨環之間構成研磨區,上磨環固定設置,磨球隨下磨環可轉動地設置在研磨區內;加載裝置連接上磨環和下磨環,用于調節研磨力;風環用于煤粉的第一次分離,分離器用于煤粉的第二次分離;減速機構通過皮帶傳動,分離器的折向門可調節地連成一個整體。
專利摘要一種中速磨煤機,應用于中小城市垃圾焚燒廠補燃系統,其特點是包括上磨環、下磨環、磨球、磨室、加載裝置、分離器、減速機構及風環;上磨環和下磨環設置于磨室內,上磨環和下磨環之間構成研磨區,上磨環固定設置,磨球隨下磨環可轉動地設置在研磨區內;加載裝置連接上磨環和下磨環,用于調節研磨力;風環用于煤粉的第一次分離,分離器用于煤粉的第二次分離;減速機構通過皮帶傳動,分離器的折向門可調節地連成一個整體。
文檔編號F23K1/00GK201181008SQ20082005651
公開日2009年1月14日 申請日期2008年3月24日 優先權日2008年3月24日
發明者夏捍東, 蔡志樑 申請人:上海開能新技術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