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于調濕機組的可拆卸模塊化框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適于調濕機組的可拆卸模塊化框架,框架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設置的上部框架、中部框架和下部框架,所述中部框架頂部和底部分別設有多個定位孔,所述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上設有與定位孔的相適配的定位柱,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分別通過鎖扣與中部框架連接為一體;通過上述設置,使得本新型的框架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可以實現分段運輸、現場組裝,機組的運行、安裝變得非常方便,提高機組的安裝和運輸效率。
【專利說明】
適于調濕機組的可拆卸模塊化框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調濕機組,尤其是涉及一種適于調濕機組的可拆卸模塊化框架。
【背景技術】
[0002]在暖通空調行業和工程使用中,目前常用的除濕方法及其系統大致可以分為冷卻除濕、化學除濕,其代表分別為冷凍除濕、溶液除濕。兩者是最為廣泛應用的一種方式,溶液除濕方式主要的技術方案是采用具有吸濕性質的鹽溶液作為工作介質,與新風直接接觸進行傳熱傳質,實現對新風的除濕處理過程。溶液除濕由于其具有能耗較低,除濕能力較冷凍除濕強等優點,近年來得到廣泛重視并得到推廣應用。
[0003]現有的冷凍除濕和溶液除濕均還存在種種不足,冷凍除濕的最大缺點是除濕后的空氣露點較高;而溶液除濕的主要缺點是需要再生熱源、機組體積較大;將冷凍除濕和溶液除濕相結合,尤其是在新風處理方面是一個兼顧二者優點的選擇,即利用冷凍除濕對新風進行預除濕,再利用液體除濕對預除濕的新風進行進一步除濕。
[0004]盡管目前已出現過一些將二者進行結合的例子,但如何充分利用二者的優點,克服其各自的缺點,仍值得進行探索;這包括如何降低溶液再生所需要溫度的同時增大除濕能力,如何利用冷凝水降低制冷系統的冷凝溫度的同時不影響溶液的再生效果,如何通過溶液濃度的調節來有效控制濕度等。
[0005]夏季時,室外溫度一般高于室內溫度,冬季時,室外溫度一般低于室內溫度,為節能環保,需要對排風進行能量回收;專利ZL200610012259.3公開了一種熱栗驅動的多級溶液除濕和再生新風機組,該溶液除濕新風機組采用了溶液式全熱回收器回收室內排風的冷量,由于溶液式全熱回收器對于新風的降溫作用有限,即熱回收效率較低,需要采用多級溶液式全熱回收器。
[0006]專利201010175863.4公開了一種利用室內排風蒸發冷卻的溶液除濕新風機組,該溶液除濕新風機組利用室內排風蒸發冷卻產生的冷量對新風進行預冷,同樣,由于蒸發冷卻的效率較低,為實現對新風預冷的目的,需要設置多級溶液除濕、蒸發冷卻。
[0007]上述現有的除濕機,機組尺寸大,結構復雜,不能實現分段運輸、現場組裝,機組的運行、安裝困難。
【實用新型內容】
[0008]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適于調濕機組的可拆卸模塊化框架,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
[0009]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適于調濕機組的可拆卸模塊化框架,所述框架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設置的上部框架、中部框架和下部框架,所述中部框架頂部和底部分別設有多個定位孔,所述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上設有與定位孔的相適配的定位柱,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分別通過鎖扣與中部框架連接為一體。
[0010]進一步地,所述上部框架、中部框架和下部框架均由鋼板制成。
[0011]進一步地,所述上部框架兩側、中部框架兩側和下部框架兩側分別安裝扣手。
[0012]進一步地,所述中部框架與下部框架的同一側面安裝水管道。
[0013]進一步地,所述上部框架、中部框架和下部框架分別鉸接柜門,所述柜門為雙開柜門。
[0014]進一步地,所述中部框架頂部安裝密封條。
[0015]進一步地,所述柜門上安裝扣手。
[0016]進一步地,所述扣手為塑料扣手或金屬扣手。
[0017]進一步地,所述柜門由鋼板制成。
[0018]進一步地,所述上部框架、中部框架和下部框架均為矩形框架。
[0019]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適于調濕機組的可拆卸模塊化框架,具有如下優點:
[0020]本新型的框架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設置的上部框架、中部框架和下部框架,中部框架頂部和底部分別設有定位孔,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上設有與定位孔的相適配的定位柱,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分別通過鎖扣與中部框架連接為一體。
[0021]通過上述設置,使得本新型的框架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可以實現分段運輸、現場組裝,機組的運行、安裝變得非常方便,提高機組的安裝和運輸效率。
【附圖說明】
[0022]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3]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2為圖1的結構爆炸圖;
[0025]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結構示意圖;
[0026]附圖標記:
[0027]11-上部框架;12-中部框架;13-下部框架;
[0028]14-定位孔;15-定位柱;16-鎖扣;
[0029]17-扣手;18-柜門;19-水管道;
[0030]20-密封條;21-氟循環管路;22-氟水換熱器;
[0031]23-干燥過濾器;24-膨脹閥;25-電磁閥;
[0032]26-高壓開關;27-低壓開關;28-壓縮機;
[0033]29-蒸發器;6-溫度傳感器;31-回風入口管道;
[0034]32-新風入口管道; 33-排風出口管道;34-送風出口管道;
[0035]35-密閉風道;36-熱交換芯體;37-初效過濾器;
[0036]38-排風機;39-預處理冷卻器;40-溫度調節器;
[0037]41-旁通風閥;42-電子除塵模塊;43-活性炭吸附模塊;
[0038]44-送風機;7-濕度傳感器;8-PM2.5傳感器;
[0039]53-耦合水箱;51-換熱器;52-水循環管路;
[0040]56-壓力表;54-第三PID調節閥;55-耦合閥;[0041 ]59-自動補水閥;57-電動排水閥;58-水流開關;
[0042]62-動力循環栗;60-定壓罐;61-安全閥;
[0043]65-微型排水栗;63-第一 PID調節閥;64-第二 PID調節閥;
[0044]68-冷凝水管路;66-手動排水閥;67-上部冷凝水盤;
[0045]71-電控箱;69-下部冷凝水盤;70-液位報警閥;
[0046]74-操作控制屏;531-自動排氣閥;532-止回閥;
[0047]72-PCB電路板;73-通訊線路。
【具體實施方式】
[0048]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49]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0050]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0051]實施例一:
[0052]圖1和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適于調濕機組的可拆卸模塊化框架的結構示意圖,框架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設置的上部框架11、中部框架12和下部框架13,中部框架12頂部和底部分別設有多個定位孔14,上部框架11和下部框架13上設有與定位孔14的相適配的定位柱15,上部框架11和下部框架13分別通過鎖扣16與中部框架12連接為一體。
[0053]通過中部框架12上的多個定位孔14,上部框架11、下部框架13上的多個定位柱15相配合,從而保證上部框架11、下部框架13與中部框架12的位置關系的準確性。
[0054]上部框架11、中部框架12和下部框架13均由鋼板制成,從而提高本新型的使用壽命O
[0055]上部框架11兩側、中部框架12兩側和下部框架13兩側分別安裝扣手17,通過扣手17分別對上部框架11、中部框架12和下部框架13進行移動。
[0056]中部框架12與下部框架13的同一側面安裝水管道19。
[0057]中部框架12頂部安裝密封條20,上部框架11與中部框架12之間的風道采用上部框架11的自重結合安裝于中部框架12上的密封條20實現自密封。
[0058]上部框架11、中部框架12和下部框架13上分別鉸接柜門18,柜門18為雙開柜門。
[0059]通過柜門18分別向上部框架11、中部框架12和下部框架13內安裝調濕機組的各個部件。
[0060]柜門18上安裝扣手17,通過扣手17方便柜門18的打開和關閉柜門。
[0061]扣手17為塑膠扣手或金屬扣手。
[0062]柜門18由鋼板制成,從而提高柜門18的使用壽命
[0063]上部框架11、中部框架12和下部框架13均為矩形框架。
[0064]實施例二:
[0065]如圖3所示,使用本新型的框架的調濕機組,在本新型的框架內分別安裝有氟路系統、風路系統、水路系統、和控制系統;
[0066]氟路系統包括通過氟循環管路21連接的氟水換熱器22、干燥過濾器23、膨脹閥24、電磁閥25、高壓開關26、低壓開關27、壓縮機28、蒸發器29,其中:氟水換熱器22、干燥過濾器23、膨脹閥24依次串聯,高壓開關26、壓縮機28、低壓開關27、蒸發器29依次串聯,高壓開關26與氟水換熱器22串聯,電磁閥25與膨脹閥24并聯;
[0067]氟水換熱器22出口安裝溫度傳感器6,膨脹閥24、高壓開關26,低壓開關27分別連接溫度傳感器6,蒸發器29上安裝溫度傳感器6;
[0068]風路系統包括回風入口管道31、新風入口管道32、排風出口管道33、送風出口管道34、密閉風道35、熱交換芯體36、初效過濾器37、排風機38、預處理冷卻器39、溫度調節器40、旁通風閥41、電子除塵模塊42、活性炭吸附模塊43、送風機44;
[0069]回風入口管道31、新風入口管道32、排風出口管道33、送風出口管道34分別與密閉風道35連接,回風入口管道31、新風入口管道32、排風出口管道33之間安裝熱交換芯體36,初效過濾器37分別安裝在回風入口管道31和新風入口管道32內,排風出口管道33內安裝排風機38,密閉風道35內分別安裝預處理冷卻器39、溫度調節器40,旁通風閥41安裝在新風入口管道32與回風入口管道31之間,送風出口管道34內分別安裝電子除塵模塊42、活性炭吸附模塊43、送風機44;
[0070]新風入口管道32內分別安裝溫度傳感器6、濕度傳感器7、PM2.5傳感器8,回風入口管道31內分別安裝溫度傳感器6、濕度傳感器7,預處理冷卻器39上安裝溫度傳感器6、濕度傳感器7,密閉風道35內安裝溫度傳感器6、濕度傳感器7、PM2.5傳感器8;
[0071]預處理冷卻器39、溫度調節器40分別與氟路系統中的氟水換熱器22串聯,氟路系統的蒸發器29安裝在預處理冷卻器39、溫度調節器40之間的密閉風道35內;
[0072]水路系統包括換熱器51、水循環管路52、耦合水箱53、第三PID調節閥54、耦合閥55、壓力表56、電動排水閥57、水流開關58、自動補水閥59、定壓罐60、安全閥61、動力循環栗62、第一 PID調節閥63、第二 PID調節閥64、微型排水栗65、手動排水閥66、上部冷凝水盤67、冷凝水管路68、下部冷凝水盤69、液位報警閥70;
[0073]換熱器51通過水循環管路52分別串聯耦合水箱53、第三PID調節閥54,耦合水箱53通過水循環管路52分別串聯耦合閥55、壓力表56、電動排水閥57,壓力表56通過水循環管路52與水流開關58串聯,自動補水閥59通過水循環管路52與定壓罐60串聯,定壓罐60通過水循環管路52與安全閥61串聯,安全閥61通過水循環管路52與動力循環栗62串聯,動力循環栗62通過水循環管路52與換熱器51串聯,耦合水箱53通過水循環管路52與風路系統的預處理冷卻器39串聯,第一 PID調節閥63、第二 PID調節閥64分別通過水循環管路52連接氟路系統的氟水換熱器22和風路系統的溫度調節器40,動力循環栗62通過水循環管路52與風路系統的溫度調節器40串聯,微型排水栗65通過水循環管路52與電動排水閥57串聯,手動排水閥66通過水循環管路52與微型排水栗65并聯;上部冷凝水盤67與下部冷凝水盤69通過冷凝水管路68串聯,上部冷凝水盤67、下部冷凝水盤69內分別安裝液位報警器70;水循環管路52上分別安裝多個溫度傳感器6;
[0074]控制系統分別對氟路系統、水路系統、風路系統進行控制。
[0075]風路系統的空氣處理流程為:室外空氣經新風入口管道32進入機組,在經過初效過濾器37、熱交換芯體36后,進入密閉風道35,先經過預處理冷卻器39進行第一步冷卻降溫,直至新風溫度降低至機器露點后變成溫度相對穩定,濕度基本飽和的空氣,在經過蒸發器29進行深度除濕,蒸發器29的冷卻溫度為0-10°C,通常為5°C,此時溫度很低的蒸發器對新風形成有效冷凝并快速除去空氣中所含的水份,進一步降低空氣的濕度,低濕度和低溫的空氣再經過溫度調節器40后進行等濕升溫,達到16-24°C之間的設定送風溫度,隨后處理好的新風進入送風出口管道34,再經過電子除塵模塊42和活性炭吸附模塊43進行深度除去PM2.5顆粒和降解臭氧及其他有害物質后,通過送風機44送入室內,送入室內的空氣是富含氧氣、PM2.5含量為優,含濕量低于8g/kg的新鮮空氣,新風在上述處理過程中不會產生能量的交換,送風狀態點穩定且精準。
[0076]水路系統中第一PID調節閥63是依據氟水換熱器22出口安裝的溫度傳感器6進行調節,通過PID調節方式,確保氟水換熱器22出水口溫度穩定,此調節一方面可以使氟路系統穩定運行,同時為溫度調節器40提供穩定的進水溫度;
[0077]第二 PID調節閥64是依據密閉風道35中的溫度傳感器6進行控制,通過PID調節方式調節進入溫度調節器40的流量,從而可以確保送風溫度的穩定和可調節性;
[0078]第三PID調節閥54是依據布置在水循環管路52上的溫度傳感器6進行PID調節,通過該閥的調節,確保外部冷熱源進入系統后,通過換熱器51換熱后能夠得到溫度穩定的水,從而確保整體系統的穩定運行。需要外部接入的水管路,夏季除濕時的進水溫度為14-200C,通常為18°C,冬季采暖時進水溫度為30-40°C,通常為35°C。
[0079]氟路系統采用膨脹閥24和電磁閥25并聯連接的方式,當夏季制冷時啟動壓縮機,冬季采暖及過度季節時壓縮機不啟動,夏季制冷時,優先采用預處理冷卻器39進行降溫和除濕,如果經過預處理冷卻器39降溫后濕度已經滿足設定要求,則壓縮機28不啟動,當不滿足時,可能會出現壓縮機28蒸發溫度過低的情況,此時電磁閥25會自動打開,確保壓縮機28正常運行,且能夠滿足進一步深度除濕的要求,當蒸發器29溫度處于正常工作溫度狀態時,電磁閥25處于關閉狀態,制冷系統全速運轉進行深度除濕。此種設計是一種合理且高效的節能措施。
[0080]氟路系統中的氟水換熱器22為板式換熱器或套管式換熱器,壓縮機28為定頻壓縮機或變頻壓縮機,膨脹閥24為電子膨脹閥或熱力膨脹閥,蒸發器29為銅鋁復合式的翅片式蒸發器,送風機44和排風機38為EC風機。
[0081 ]當室外的進風焓值超過機組設計值時,新風入口管道32和回風入口管道31之間的旁通風閥41自動打開,與新風進行混合后在進入機組進行處理,從而保證機組出現極端惡劣的室外工況時,仍然能夠保證機組的出風工況穩定并達到設定值。
[0082]耦合水箱53上安裝自動排氣閥531。
[0083]動力循環栗62連接換熱氣51的水循環管路52上安裝止回閥532。
[0084]控制系統包括電控箱71、PCB電路板72、通訊線路73、操作控制屏74,電控箱71安裝在框架上,電控箱71內安裝PCB電路板72,PCB電路板72通過通訊線路73分別連接送風機44、排風機38、旁通風閥41、電子除塵模塊42、液位報警器70、第一 PID調節閥63、電磁閥25、高壓開關26、低壓開關27、壓縮機28、第二 PID調節閥64、第三PID調節閥54、耦合閥55、動力循環栗62、微型排水栗65、電動排水閥57、水流開關58、溫度傳感器6、濕度傳感器7、PM2.5傳感器
8、操作控制屏74,通過固定的邏輯使機組穩定運行,通過操作控制屏41可以實現機組運行模式的切換、冷熱源形式的切換、防凍保護、故障報警、過濾網更換提示、電子除塵模塊42清洗提示、運行狀態參數查詢或修改。
[0085]控制系統的PCB電路板72還設置有通訊模塊,通過RS485通訊協議實現與智能家居系統或其他系統的通訊,實現遠程智能控制。
[0086]氟水換熱器22、耦合水箱53及耦合閥55,即可以與夏季高溫、冬季低溫型的變頻熱栗主機連接,也可以同時連接市政熱水或普通熱栗主機,也可以只連接其中的一種,設備對外界能源的依賴性很低,可以適應各種品位的能源形式。當該設備在與熱栗設備或其他有循環水栗的冷熱源設備連接時,耦合水箱53及耦合閥55自動打開,外部系統中的水先進入耦合水箱53,再通過動力循環栗62加壓循環,從而化動力循環栗串聯帶來的壓力不穩及溫度波動的問題。
[0087]上部冷凝水盤67承接除濕后的冷凝水,并通過冷凝水管路68排至下部冷凝水盤69后再通過排水管道統一排出設備,兩個冷凝水盤中均設置有液位報警器70,當冷凝水有溢流風險時,液位報警器70自動報警,并反饋給PCB電路板72及操作控制屏74。
[0088]水路系統中包含微型排水栗65、電動排水閥57及手動排水閥66,微型排水栗65、電動排水閥57分別與儲能電源75連接,當設備管路有冰凍危險時,控制系統控制微型排水栗65和電動排水閥57開啟,將設備管道中的水排出設備,從而起到防凍的功能,當微型排水栗65和/或電動排水閥57故障時,還可通過手動排水閥66將水路系統中的水排出。
[0089]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適于調濕機組的可拆卸模塊化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設置的上部框架、中部框架和下部框架,所述中部框架頂部和底部分別設有多個定位孔,所述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上設有與定位孔的相適配的定位柱,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分別通過鎖扣與中部框架連接為一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于調濕機組的可拆卸模塊化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框架、中部框架和下部框架均由鋼板制成。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適于調濕機組的可拆卸模塊化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框架兩側、中部框架兩側和下部框架兩側分別安裝扣手。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適于調濕機組的可拆卸模塊化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框架與下部框架的同一側面安裝水管道。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適于調濕機組的可拆卸模塊化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框架、中部框架和下部框架分別鉸接柜門,所述柜門為雙開柜門。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適于調濕機組的可拆卸模塊化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框架頂部安裝密封條。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適于調濕機組的可拆卸模塊化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柜門上安裝扣手。8.根據權利要求3或7所述的適于調濕機組的可拆卸模塊化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手為塑料扣手或金屬扣手。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適于調濕機組的可拆卸模塊化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柜門由鋼板制成。10.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適于調濕機組的可拆卸模塊化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框架、中部框架和下部框架均為矩形框架。
【文檔編號】F24F13/00GK205717779SQ201620508287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5月27日
【發明人】李國勝
【申請人】李國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