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熱交換,尤其涉及一種分集流結構、微通道換熱器及熱泵系統。
背景技術:
1、微通道換熱器因單位體積內較高的換熱效率而廣泛應用于空調系統、新能源熱管理系統中;現有技術的微通道換熱器是多組平行的換熱扁管插入兩側的分集流管,進入集管的流體介質被分流至扁管中,與扁管外流體換熱,這種簡單分集流結構難以做到分流均勻,各扁管內的流體流量不同,嚴重影響換熱效率的提高,尤其是當扁管內的流體為制冷劑時,集管內呈氣液兩相流動的制冷劑更難均勻分配至多個扁管中。
2、針對上述問題,中國專利cn104154802b公開了一種制冷劑分流結構,通過在分集管中設置放射狀的槽型流道方式實現均勻分流;該方案圓形柱體結構存在如下多個缺陷,一方面要求分集流器直徑需超過相匹配的扁管最大寬度,另一方面在柱體有限的圓周表面加工相當多的放射狀槽道的生產工藝難度大,再一方面套裝在柱體外的集管上需要沖壓加工多個扁管插孔,沖壓后的集管很難完成與柱體定位套裝。
3、現有微通道換熱器分集流結構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1、為有效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分液均勻加工方便的分集流結構。
2、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分集流結構,包括分集流組件和密封主板,所述分集流組件包括通道部、均流部,均流部的第一釬焊表面陣列設置多個均流腔,每個均流腔分別經對應的均流槽道、分流孔與通道部的流體通道連通;所述密封主板設置多個換熱管插孔構成的陣列,換熱管插孔與均流腔位置對應,密封主板的下表面與分集流組件的第一釬焊表面貼合,形成密封的均勻分集流結構。
4、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分集流結構,所述分集流組件是由通道部、均流部兩個分體部件,采用貼合或插接方式組合構成。
5、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分集流結構,所述均流部還包括密封底板,所述均流腔貫穿均流部,密封底板與均流部的第二釬焊表面貼合,形成均流腔底部的密封。
6、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分集流結構,連通于所述分流孔、均流腔之間的均流槽道是多槽道并聯結構。
7、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分集流結構,所述分集流組件還包括流程腔,流程腔與均流腔間隔排列設置,部分換熱管插孔與流程腔位置對應,相鄰的流程腔通過流程槽道連通。
8、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分集流結構,通道部包括第一流體通道和第二流體通道,第一流體通道、經分流孔、均流槽道與均流腔的一部分連通,第二流體通道經分流孔、均流槽道與均流腔的另一部分連通。
9、所述兩個部分的均流腔間隔排列設置。
10、所述均流槽道設置于均流部的第一釬焊表面或第二釬焊表面、密封主板的下表面或上表面處,使得密封形成的均流槽道位于同一平面或不同平面的幾種組合形式。
11、此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微通道換熱器,包括分集流器、扁管、翅片,所述分集流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分集流結構。
12、此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熱泵系統,包括微通道換熱器,所述微通道換熱器的分集流器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分集流結構。
13、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4、本實用新型采用分別加工平面型的分集流組件和密封結構的方案,在分集流組件的平面型的釬焊表面開槽方便,且便于定位密封,實現更好的均流效果;避免了目前微通道換熱器沒有均流結構而導致進入各個扁管流體流量不均勻的問題,且解決了現有圓形柱體分流結構不方便在圓周表面加工槽道的問題和難以定位裝配的問題。此外,采用該分集流結構的微通道換熱器和熱泵系統,尺寸小、承壓高、成本低、換熱效率高。
1.一種分集流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分集流組件(1)和密封主板(2),所述分集流組件(1)包括通道部(12)、均流部(11),均流部(11)的第一釬焊表面陣列設置多個均流腔(110),每個均流腔(110)分別經對應的均流槽道(111)、分流孔(120)與通道部(12)的流體通道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集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集流組件(1)是由通道部(12)、均流部(11)兩個分體部件,采用貼合或插接方式組合構成。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分集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部(11)還包括密封底板(13),所述均流腔(110)貫穿均流部(11),密封底板(13)與均流部(11)的第二釬焊表面貼合,形成均流腔(110)底部的密封。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分集流結構,其特征在于,連通于所述分流孔(120)、均流腔(110)之間的均流槽道(111)是多槽道并聯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分集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集流組件(1)還包括流程腔(112),流程腔(112)與均流腔(110)間隔排列設置,部分換熱管插孔(20)與流程腔(112)位置對應,相鄰的流程腔(112)通過流程槽道(113)連通。
6.根據權利要求2至5任一項所述的分集流結構,其特征在于,通道部(12)包括第一流體通道(121)和第二流體通道(122),第一流體通道(121)經分流孔(120)、均流槽道(111)與均流腔(110)的一部分連通,第二流體通道(122)經分流孔(120)、均流槽道(111)與均流腔(110)的另一部分連通。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分集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部分的均流腔(110)間隔排列設置。
8.根據權利要求2至5任一項所述的分集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槽道(111)設置于均流部(11)的第一釬焊表面或第二釬焊表面、密封主板(2)的下表面或上表面處,使得密封形成的均流槽道(111)位于同一平面或不同平面的幾種組合形式。
9.一種微通道換熱器,包括分集流器、扁管(4)、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集流器是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分集流結構。
10.一種熱泵系統,包括微通道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換熱器的分集流器是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分集流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