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貯源水井底部除塵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處理裝置,尤其涉及對貯源水井底部的除塵。
背景技術:
輻射誘變育種、輻照消毒滅菌、輻射殺蟲、輻射高分子材料改性等都是和平利用原子能的組成部分。搞輻射就要有輻照裝置,目前使用最多的輻照裝置是鈷-60和加速器兩大類型。貯源水井是鈷-60輻照裝置的重要組成部分。鈷-60輻照裝置主要由安全屏蔽系統、電氣控制系統、機械傳輸系統構成。貯源水井則是安全屏蔽系統的核心部分之一(源:指封閉式放射源。放射性核素密封在不銹鋼包鞘內,射線穿過包鞘出來供人們使用。如:鈷-60源棒,銫-137源棒等。貯源水井:這些被密封的放射源棒處于非工作狀態時是放在水井下層)。鈷-60是放射性核素。它是由鈷-59 (無放射性)經過核反應堆照射,這時鈷-59的原子核俘獲一個中子(n),變成了鈷-60,鈷-60就有放射性了。這時的鈷-60很不穩定,發生衰變,首先放射出β射線變成鎳-60,鎳-60處于激發態放射出Y射線而退激,達到核素穩定。上述的輻射育種、輻射殺蟲滅菌等的應用,實際是對這些射線的應用,所以有些地方又稱Y輻照裝置。鈷-60從反應堆出來后放射性很強。生產廠家將鈷-60粒子(也可以將鈷-59作成片、棒、粉末等)裝在兩層不銹鋼管內用氬弧焊分別密封成為鈷棒。一般工業用鈷源棒,夕卜徑Φ11.1_,長度L451mm。輻照裝置裝源量很大,大多是幾十萬居里到百萬居里。所以井內鈷棒有幾十根上百根。這些放射源,像試管一樣插在源架上。源架在井內可以上下移動。當源在工作時(在輻照貨物時),源架從井底提升至輻照室空間(這時任何人也不能入內);當源不工作時,源架放回水井底部安全位置,人就可以入內了。由此可見,水井在輻照裝置中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國的鈷-60輻照裝置有140余座,都是水井貯源。因為水對射線有很好的屏蔽效能,防護效果很好,加之又透明,人們可以用機械手在岸上對井中的放射源進行裝卸、調整、重組和增添等井下作業而不致受射線傷害。這些輻照裝置剛建立時,水是經處理后才放入井中的,井中無塵埃。第一次裝源,井水透明度很好,對井中設備的微小結構看得很清楚,井下作業很順利。但是隨著輻照裝置的長期運作,井底會有一層厚厚的塵埃出現,這些塵埃的來源主要是:1、被照物粉塵落入井中,如淀粉和原生藥粉,包裝帶塵,在翻動時塵埃落入井中。2、空氣中的氣溶膠粒子,經Y射線照射,這些膠體粒子電荷被中和而沉降于水中。時間越久,井底塵埃越厚。然而,塵埃層上面的井水仍非常透明。這時若不對井底塵埃進行去除,立即進行井下作業,機械手一去或鉛罐一下井,井底塵埃會迅速彌漫到全井,加之水層又厚(7-8米),整個水井透明度變得很差,使后續的井下作業無法進行。貯源水井底部除塵通常采取兩種方法:一是洗井:將放射源裝回鉛罐,將鉛罐提升至井岸上,人下去洗井。這種洗井適用于科研型小源一般幾萬居里的水井可以這樣洗井除塵;二是換水放射源仍在井里,把潛水泵放在井底,再將進水管布置在外,人出輻照場,抽水,放水,抽水,放水這樣反復多次進行。盡管多次進行,但效果并不理想,有些緊貼井底的塵埃無法去除,而且工作量大,水浪費也大。這種方法一般是工業化生產的大型輻照場使用;因為這種輻照場有很多根放射源,總放射性強度(活度)很高,不可能一次性將源起到井岸上人下井去洗井。另外,現有技術的除塵還存在下述缺陷1、很不安全。放射源在井中,全靠水屏蔽防護,人才能進入輻照場工作。當井水被抽,防護層消失,放射源裸露于井中。這時若發生抽水故障、放水故障、電源故障等,人員一誤入,將會發生嚴重的照射事故。總而言之,水層減薄或消失,就是安全系統遭到破壞之時,在這一條件下進場操作是十分危險的,從安全角度講也是不允許的。2、“勞民傷財”。現在的輻照場大多在百萬居里級,井水有幾十噸。若洗三次,則有一百多噸自來水被放掉,最后還要放價值很高的幾十噸去離子水于井中貯存。全過程沒有三、四天時間是難以完成的。在這3-4天中,需要高強度的密集人力勞動。3、效果不好。因反復沖洗,人又不能進去掌握,最后結果只能除去井底塵埃50-60%,這時若立即進行井下作業,7-8米深的水層,能見度仍然很差,操作也很困難。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貯源水井底部除塵裝置,可以簡單、方便、快捷、低成本、有效而安全地對貯源水井底部進行除塵。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貯源水井底部除塵裝置,包括設有抽、排水口的手搖機井泵,還包括移動桿、固定在所述移動桿上的壓力軟管以及與壓力軟管相連的吸污頭,所述壓力軟管一端與所述手搖機井泵的抽水口連通,另一端與所述吸污頭相連,所述吸污頭設有塵埃及污水由外向管內單向通過的單向底閥。作為優選方式,所述壓力軟管為環型鋼絲塑料管。前述壓力軟管是指能對抗本裝置工作時在軟管中產生的負壓,而不變形影響其內塵埃及污水正常輸送的耐壓軟管。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流程現有的手搖機井泵設有抽、排水口,壓力手柄,泵殼內設有活塞,活塞上設有閥門,該閥門為由內朝外單向通過的單向閥。壓力手柄前端轉動連接一連接桿,連接桿另一端連接該活塞。當壓力手柄向上用力時,活塞向下運動,同時活塞上閥門打開,這時軟管底部的底閥關閉,污水向活塞上面運動。當壓力手柄往下用力時,活塞向上運動,其上閥門關閉,軟管底部的底閥打開,塵埃與污水進入軟管內;當活塞向上運動,這時活塞以上的塵埃及污水通過泵的排水口排出。這樣循環往復的過程,污水從排水口斷續排出。同時人工操作移動桿,使移動桿帶動吸污頭在井底依次掃描,井底塵埃就會斷續地被抽走,直至把井底塵埃除盡為止。其原理為通過壓力手柄的作用,活塞上下運動,造成軟管內為負壓,帶水的塵埃經底閥來到軟管中。通過底閥和活塞閥門的協調動作,塵埃污水經出排水口排出。通過人工操縱壓力手柄不斷上下運動時,同時由人工操作移動桿,使吸污頭在井底“掃描”,這樣塵埃被除,上面的清水層未動,達到了巧妙除塵的目的,為后續的井下操作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手搖機井泵的抽吸速度以及移動桿的移動均平緩、可控,既可實現塵埃被除,而上面的清水層未動的效果,同時,兩者搭配協調,手搖機井泵抽污速度和移動桿的吸污頭在井底的“掃描”速度協調一致,在吸盡塵埃的同時可有效避免額外的去離子水被抽走,造成浪費。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只把井底塵埃和極少量的井水抽走,上層幾米深的透明水層不動,使放射源沒有暴露的機會,所以非常安全;2、只把井底塵埃和極少量的井水抽走,不會對水資源造成大量浪費;不需要一百多噸自來水洗井,更不需要補充幾十噸去離子水,最后只需要補充少量去離子水即可;3、省工、省時。全過程約兩個小時便可完成,加上輔助時間半天即可,勞動強度小;4、效果好。可以除去80%以上的塵埃,操作得好可以除去90%以上的塵埃;5、抽完井底塵埃后,可以立即進行后續的井下作業程序。綜上所述,本裝置具有簡單、省力,人員安全;節約用水;靈活方便、快捷徹底的優點,可與下一道工序連續配套,完成井下作業。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I為抽水口,2為排水口,3為壓力手柄,4為活塞,5為閥門,6為連接桿,7為移動桿,8為吸污頭,9為軟管,10為底閥,11為足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如圖1所示,一種貯源水井底部除塵裝置,包括由足架11支撐、固定的手搖機井泵,手搖機井泵設有抽、排水口 1、2,壓力手柄3,泵殼內設有活塞4,活塞4上設有閥門5,該閥門5為由內朝外單向通過的單向閥。壓力手柄3前端轉動連接一連接桿6,連接桿6另一端連接該活塞4。本裝置還包括移動桿7,以及固定在移動桿7上,且一端與手搖機井泵的抽水口 I連通,另一端設有吸污頭8的壓力軟管9,軟管9在吸污頭8 一端設有底閥10,底閥10為由外向內單向通過的單向閥。壓力軟管9為能對抗本裝置工作時在軟管中產生的負壓,而不變形影響其內塵埃及污水正常輸送的耐壓軟管,作為優選方式,壓力軟管9為環型鋼絲塑料管。本裝置的使用前提是貯源井水中鈷-60的放射性活度應符合國家標準GB10252-2009《、輻照裝置的輻射防護與安全規范》中4. 2條的規定。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流程當壓力手柄3向上用力時,活塞4向下運動,同時活塞4上閥門5打開,這時軟管9底部的底閥10關閉,污水向活塞4上面運動。當壓力手柄3往下用力時,活塞4向上運動,其上閥門5關閉,軟管9底部的底閥10打開,塵埃與污水進入軟管9內;當活塞4向上運動,這時活塞4以上的塵埃及污水通過泵的排水口 2排出。這樣循環往復的過程,污水從排水口 2斷續排出。同時人工操作移動桿7,使移動桿7帶動吸污頭8在井底依次“掃描”,井底塵埃就會斷續地被抽走,直至把井底塵埃除盡為止。[0034]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貯源水井底部除塵裝置,包括設有抽、排水口的手搖機井泵,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移動桿、固定在所述移動桿上的壓力軟管以及與壓力軟管相連的吸污頭,所述壓力軟管一端與所述手搖機井泵的抽水口連通,另一端與所述吸污頭相連,所述吸污頭設有塵埃及污水由外向管內單向通過的單向底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貯源水井底部除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力軟管為環型鋼 絲塑料管。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貯源水井底部除塵裝置,本裝置用于去除井底塵埃及污水,包括設有抽、排水口的手搖機井泵,還包括移動桿、固定在所述移動桿上的壓力軟管以及與壓力軟管相連的吸污頭,所述壓力軟管一端與所述手搖機井泵的抽水口連通,另一端與所述吸污頭相連,所述吸污頭設有塵埃及污水由外向管內單向通過的單向底閥。本實用新型可以簡單、方便、快捷、低成本、有效而安全地對貯源水井底部進行除塵。
文檔編號E02F3/88GK202913437SQ20122055447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26日
發明者楊平華, 魏敏, 劉虹, 劉宇雄, 盧建華, 黎青 申請人: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核技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