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確定陸相斷陷盆地油氣藏分布最有利范圍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確定陸相斷陷盆地油氣藏分布最有利范圍的方法,該方法通過針對一特定烴源巖區域搜集至少一個生烴潛力指數(S1+S2)/TOC進行統計分析,確定排烴門限Z0和排烴率qe,計算烴源巖的排烴強度Eq,確定圈閉到排烴強度中心的距離參數和圈閉到排烴邊界的距離參數,并最終利用確定的距離參數確定油氣藏分布最有利范圍。本發明解決了源控油氣作用中預測油氣分布范圍的定量化的難題,為預測油氣的最有利分布范圍,指導當前油氣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專利說明】一種確定陸相斷陷盆地油氣藏分布最有利范圍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油氣藏形成與分布預測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確定陸相斷陷盆地油氣藏分布最有利范圍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油氣藏分布最有利范圍問題,一直是學者們爭議的熱點。胡朝元1982年在《石油學報》第2期第9頁提出了“源控論”的思想,通過對已發現油氣田的統計,指出生油區控制著油氣藏的分布,即油氣藏圍繞著生油區呈現環帶狀分布。李德生在《海洋地質研究》1981年第I卷第I期第15頁提出渤海灣盆地油氣分布也受生油凹陷控制。由此學者們認識到油氣藏分布受控于烴源巖。而對于油氣藏的分布最有利范圍,胡朝兀(1962)在總結松遼盆地油氣田分布受烴源巖控制作用時,推測油氣分布最大范圍在以生烴凹陷為中心的60~70km以內,Tissot等(1978)也認為大多數油田的分布最有利范圍在距以生烴凹陷為中心的10~IOOkm以內。龐雄奇2005年在《油氣成藏定量模式》265頁提出了生油凹陷控制著大油田個數和儲量,其中95%以上均集中分布在離生油凹陷中心不到50km的范圍內,而大氣田則主要分布在離油源區20~90km的范圍內,依據“源控論”的地質思想,在勘探的早期可以較好地確定油氣勘探的范圍。
【發明者】姜福杰, 龐雄奇, 郭繼剛, 姜振學 申請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